閱讀與寫作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戰(zhàn)爭,以寫作帶閱讀,是寫作勝利的結果;閱讀為基礎,以閱讀促寫作,是閱讀得勝的表現(xiàn)?,F(xiàn)下,或者追溯建國以來,好像以閱讀得勝為多。君不見,當下寫作還為閱讀的附庸;君不見,名師天南地北作課一直以閱讀課為最,寫作課則鳳毛麟角。其實,這是一場無謂的戰(zhàn)爭,正如為爭論男人與女人哪個重要一般的無謂,這是場從錯誤開始到錯誤結束的戰(zhàn)爭。遺憾的是,這場戰(zhàn)爭還沒有結束,新課改還在參與這場戰(zhàn)爭!好在,高子陽老師,以及高子陽老師們已經自發(fā)地退出了這場戰(zhàn)爭!(妮子)
美國“英語語言藝術”(就是我們的“語文”)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100%的課文后面都有相當細致的寫作要求。我國的閱讀教材不是這樣的,我統(tǒng)計了多個版本的教材,課文后面的練習題要求學生寫作的不足10%。從最近全國小語會舉辦的兩屆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來看,閱讀教學中有寫作的,不足20%。面對這些數(shù)據(jù),能否得出我國學生討厭寫作與課文中的寫作要求有關呢?筆者反復思索后認為,閱讀教學已經到了不得不廣泛重視“寫作”的時候了。
一、教學案例——《月光啟蒙》閱讀教學中的寫作引領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課文,教學的時間在五月份,五月份有母親節(jié)。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教學時,發(fā)覺“世界上最棒的感恩方式是寫作!”在課堂上,我用這一觀點進行教學,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最重要地是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了“人為什么要寫作”,如何以一顆感恩的心終身熱愛習作?
(一)對話:送給父母禮物
師:同學們,母親節(jié)快要到了,你給母親準備了哪些禮物?
生:我要用壓歲錢給媽媽買一件衣服。
生:我要用壓歲錢給媽媽買一支口紅,讓媽媽更漂亮、更年輕。
生:我要用壓歲錢請媽媽、爸爸吃一頓。
……
【沒有想到,第一位同學使用壓歲錢,一下子打破了靜靜的課堂,同學們爭著說如何在這個節(jié)日中使用自己的壓歲錢。】
師:請同學們繼續(xù)想,還可以準備哪些禮物?
生:我給媽媽做一個賀卡,感恩媽媽,祝媽媽永遠漂亮。
生: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都是周末,我讓媽媽、爸爸晚起,我去買菜,我來做飯,我來打掃,讓他們好好休息。
……
【這就是人們通常使用的感恩方式,連五年級的小孩子都明白應該送給父母衣服、營養(yǎng)品,打個電話或者與父母共同吃頓飯。但是,50位同學沒有一個人想到除了送上禮物,還要附上一篇記錄這一年父母對自己深愛的文章,以表示感恩?!?/p>
(二)傾聽:理解基本內容
師:在母親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我想讀一篇文章給大家聽一聽,同學們不要看書,你就靜靜地聽。題目叫《月光母親》。
【為什么要讓學生傾聽孫友田的原作?為什么這么早地安排學生不看課文先傾聽?一是孫友田的原作中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是因為母親得了老年癡呆癥,不認識作者了,不會說了,只會笑了。這種心痛刺激作家,促使作家寫下了這篇感人的文章。而從課文中看不出來這個原因。二是日本著名作家松居直說,人在三歲的時候,大聲讀書給孩子聽,孩子就能明白四分之三的內容,比孩子單獨看要知道的多。大量的實驗表明,小學生先傾聽比先看更利于整篇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三是讀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反思閱讀教學中讀的訓練,多是老師范讀學生邊聽邊看邊想、學生自讀自想、一學生讀其余學生邊看邊聽邊想,但就是缺少只聽只想、整塊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p>
師:聽完之后,你記住了哪些事?
生:作家的母親得了老年癡呆癥,不會說,不認識作家了,只會笑。
生:作家看到母親,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雖然母親不識字,卻是他的啟蒙老師。
生:那些歌謠、童謠真有意思。
生: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兩個神話故事我早就知道了,但那些歌謠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生:那個猜花生的字謎我在上小學前就在書中看過。
師:不識字,怎么做老師?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母親是一位非常棒的老師?
生:教我背歌謠。
生:給我講故事。
生:教我背童謠。
生:還有猜謎語。
生:啟發(fā)作者,讓作者飛向了詩歌的海洋。
……
[學生所說的這些內容,是僅僅聽完一遍后的回答。事實上,把這篇文章讀給一二年級的學生聽,一二年級的學生也能說出類似的內容。]
(三)初讀:提出難解問題
師: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讀讀課文——《月光啟蒙》,讀完后,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說一說。
(學生自讀課文后提出若干問題)
生:我發(fā)現(xiàn)課文與孫友田原來的文章不一樣,改動很大。
師:你覺得,主要內容變沒變?
生:主要內容沒有變,就是沒有告訴我們這篇文章是作家在母親生病之后寫的。
生:母親不識字,背這些歌謠、故事、童謠、謎語怎么會啟迪我的想象?
師:你這個問題提得好,等一會兒,我們來一一研究這些歌謠、故事、童謠、謎語,看看能不能啟迪我們的想象力?
生:小時候,媽媽也教我背好多歌謠、童謠,小學一二年級也背過許多,我怎么就沒有作者所說的想象力呢?
師:作者到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象力來自于母親所教的歌謠、童謠。學完這篇課文后,你肯定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想象力。
生:課文第四段寫媽媽的吟唱,為什么作家說“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音韻怎么能是芳香的?
生:“暑熱散去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時辰?!蔽以趺礇]有感到這是最美的時辰呢?
師:哈哈,可能與你居住在城市里有關,可能與你晚上都泡在電視機前有關。
生:“黃河留給家鄉(xiāng)的故道不長五谷,卻瘋長歌謠?!笔裁词枪实?這兩個“長”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詩歌的王國?
生:孫友田原來的文章題目是《月光母親》,編者給改成了《月光啟蒙》,為什么要這樣改?
師:你們學完課文后,可以比較比較這兩個題目,一個是作者自己寫的題目,一個是教材編輯起的題目,看看兩個題目有什么區(qū)別,哪個更好。
……
師:這些問題,提得非常好。僅僅聽了一遍原文,讀了一遍課文,就提出了那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怎么解答呢?方法非常簡單,回到課文中去讀、去思,全面理解字詞句段篇,清楚文章中所有人的智慧。另外,我有幾個問題請同學們在閱讀中一并解決:
1.孫友田寫完這篇文章,會讀給母親聽嗎?其實讀了,母親也聽不懂了,那為什么還要寫這篇文章呢?這篇文章的讀者是誰呢?
2.如果孫友田沒有寫下這篇文章,知道孫友田母親的人,大概有哪些人?隨著這位老人的離世,要不了多少年,這位普通的母親就會被人遺忘,包括孫友田的子孫后代,我的這一觀點對嗎?有了這篇文章之后,不僅孫友田一家忘不了,結果還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記住了,這是為什么?
3.把自己的母親與作家孫友田的母親做對比,你覺得自己的母親是否值得寫一寫呢?
【閱讀教學中,只要我們放手,學生一定會產生很多“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而這些問題——通過閱讀是能夠解決的。但為了增加思考的深度、認識的高度,老師提出一些問題,就能指引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及想辦法去種植一些桃子?!?/p>
(四)再讀:若干項目研究
師:課文的學習離不開多遍閱讀,每一遍閱讀與思考,都能解決心中的某個問題,那是最棒的讀書方法之一。下面請同學們再讀幾遍課文,重點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項目一:自主識字問題
師:這一課共有 “笆、辰、澡、摟、鳳、割、篩、轎、帳”九個字需要掌握,“褂、俺、凰、豁、荊”五個字需要認識,“落、混”兩個多音字要知其意思并且讀準,任務挺重的。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已經掌握的識字方法,研究研究這些生字,看看在十分鐘內能否完成識字任務。
(學生自主識字10分鐘)
師: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聽寫幾個詞語。
(師讀“籬笆、時辰、洗澡、鳳凰、花轎、割草、混沌”,學生默寫,聽寫完之后,不會寫的字看書改正過來。)
師:在這一課中有一個成語叫“豁然開朗”,含有成語的那句話是:“母親用歌謠把故鄉(xiāng)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蹦阒朗裁词恰盎砣婚_朗”,什么是“混沌的心”嗎?
生:作者原來不懂故鄉(xiāng)的愛,通過母親所唱的歌謠一下子懂了。我認為“混沌的心”在這里是指不懂故鄉(xiāng)的愛,“豁然開朗”就是通過母親所唱的歌謠,明白了故鄉(xiāng)的愛。
師:你這是聯(lián)系整個句子,也可以說是聯(lián)系自己對整篇文章的閱讀解決了這個問題,非常好。對于五年級的你來說,我認為還需要更準確地理解這個詞,怎么辦?
生:查詞典。
(此時,學生們都翻開詞典,查找這兩個詞。)
師(出示下面的解釋):請同學們說一說,這兩個詞,哪個解釋更準確。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小幽暗頓時變得寬敞明亮;也形容經過別人的指點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領悟。
混沌:古代傳說中指天地未分之前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模糊、糊涂。
(生說略)
師:關于“混沌”,我國古代有個神話故事叫《倒霉的混沌》,很值得一看,同學們要想深刻研究混沌,請你找到這個故事讀一讀,相信你們的混沌之心定會豁然開朗。
項目二:研究“歌謠、故事、童謠、謎語”對作者孫友田的啟蒙
師:前面我們研究了“混沌”與“豁然開朗”,其實這兩個詞就是本課的關鍵詞,這兩個詞你真的懂了,“歌謠、故事、童謠、謎語”對作者孫友田的啟蒙,你就明白了。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一起研究作者所寫到的“歌謠、故事、童謠、謎語”。
師:請反復讀第2~5自然段。從第2、3自然段中讀出想象力,從第4、5自然段中讀出對作者的啟蒙。
(生多遍朗讀,并在書中做筆記。)
生:讀“月亮出來亮堂堂”,我想到了這首歌謠,歌謠既寫了在月光下忙碌一天的大人把衣服洗得白白的,又寫了白天的太陽把衣服曬干了。
生:這是孫友田媽媽自己編的歌謠嗎?
生:應該是的。
師:怎么看出來的?
生:從第一段“母親忙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想到的。
師:一首四句歌謠既寫了月光下的事,又寫了太陽下的事,這就是作者母親的“想象力”,當然也是給予作者的想象力。
生:讀“月光彎彎像小船”這首歌謠,感覺是一首想象力非常豐富的詩。
師:是一首想象力非常豐富的詩。
生:這首歌謠把月兒想象成了小飛船,還從自己的故鄉(xiāng)飛到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還想到鳳凰,想到蓋瓦屋、蓋樓,最后又想到蓋樓遮太陽,整首歌謠都離不開想象。
生:作者的母親真會想,她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愿望。
師:所以說這美妙的想象、甜甜的聲音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芳香的音韻。
生:作者的母親真香!
師:我們就直接將“作者的母親”稱為“母親”吧。
生:母親真香!
生:母親的聲音真美!
生:母親的歌聲真好聽!
生:母親太有想象力了!
生:母親給我很多美好的愿望!
……
師:也就是說母親所唱的這些歌謠,讓我的生活豐富了,讓我那顆——
生(齊說):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師:請同學們繼續(xù)讀第6~14自然段,看看那些故事、童謠、謎語給予了作者多少想象,你能否與作者一樣混沌的童心一個接一個豁然開朗?
(生自己讀書)
生:作者雖然沒有把我們早就熟知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神話故事全部寫下來,但從“高深莫測”這個成語,從“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可以看出這些神話把我?guī)нM了想象的世界,讓我不再混沌。
師:為什么把明月已至中天時的母親比喻成玉石雕像?
生:我覺得這是作者回憶那時候母親講故事時的形象,加上今天母親生病樣子的一種想象。
師:讀到這里,我覺得此時的母親就是一個雕像,是一個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唱著歌謠、講著故事的一尊雕像,是世界上最美的雕像。通過作者的一刀一鑿,你會聽到母親訴說——
生:在月光下講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在月光下講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
生:在月光下講大熊星座的故事。
生:在月光下講銀河。
……
師:請同學們大聲讀讀書上的童謠、謎語、故事。這些童謠怎么能讓混沌的心豁然開朗呢?怎么能引導作者通向民間文學寶庫之路呢?怎么能給作者送來月夜?jié)庥舻脑娗?
(生反復讀這些童謠并思考)
生:這些童謠都非常有趣,特別是“急得老鼠啃鍋沿”“抱個貍貓來哄你”。我覺得有趣的東西就能讓我豁然開朗。
生:割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上燈臺、住瓦屋、坐花轎,都是民間的事,城里人好像沒有這些事,我覺得這些民間事就是母親給作者的寶庫。
生:母親編的花生謎語,就是根據(jù)自己地里種的花生想到的。我覺得我的媽媽編不出來,因為我媽媽是城里長大的,她肯定想不到。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母親所編的童謠、謎語都來自身邊的事物,有趣、好玩,所以讓作者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能讓作者根據(jù)身邊的事物想到更多,也就是說作者靠母親給予的這些智慧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文中歌謠、故事、童謠、謎語的內容非常簡單,而深入地思考,特別是自己多遍通讀全文之后,就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好玩、有趣的內容,有著神奇的力量,真能讓人從混沌的世界中走出。】
項目三:研究“所有人的智慧”
師:通過項目二的研究,同學們已經掌握了這一課的重要內容,那顆混沌的心肯定也豁然開朗了。這篇文章很好,你們已經感受到了。文章為什么寫得好?文章為什么會變成課文?主要是作者有智慧,主要是作品中人物給予我們的智慧多,主要是編者覺得這篇文章值得一代代學生來讀。因此閱讀文章,研究作者的智慧,那是我們閱讀任何一篇文章必做的事。
師:先說說讀這篇文章,你發(fā)現(xiàn)主人公有什么樣的智慧?
生:這篇文章寫的就是作者孫友田的母親,她的智慧是在月光下給作者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讓作者及我不再混沌,讓作者也包括我有了想象力。
師:是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主要人物。母親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母親所做的事,就體現(xiàn)出了母親的智慧。
生:作者本人的智慧就是把母親所做的事寫成了文章。
師:感恩文章的作者,這是我們閱讀文章、書籍應該做的事。所以,愛寫作的人,特別寫出好文章的人,真是一個大智慧之人。
生:這篇文章還寫了“我的外婆、我的父親”,作者雖然只用一句話來介紹這兩個老人,但從兩位老人分別是“愛唱民歌的能手”“唱蓮花落的民間藝人”中可以看出這兩位老人對作者的幫助很大。
師:你真細致,作者略寫這兩位老人,其實是為了更好地突出母親,這兩位老人肯定也是個智慧之人,肯定也幫助了作者。
師:編者將這么好的文章編進教材,今天我們學好了,不再混沌了,編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如果親愛的你,能把這篇文章帶回家,讓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再讀一讀,如果你也能像孫友田一樣寫自己的父母,此文給你的智慧才算真正地生根發(fā)芽了。
項目四:孫友田的幾首詩
師:孫友田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煤海短歌》《礦山鑼鼓》《煤城春早》《石炭歌》《金色的星》《礦山鳥聲》《花雨江南》《帶血的泥哨》《孫友田煤礦抒情詩選》等是他已經出版的詩集。下面選三首詩,請同學們讀一讀。
《給母親》:一只羊羔死了/牧羊人用羊皮/做了一根鞭子/趕羊時/母羊極力躲閃/它怕鞭子疼……
《茶葉》:像一朵清香的云/飄過周秦漢唐/你是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綠色名片/赴湯蹈火的壯舉/成全了你對人間的愛/于是青瓷為你而生/紫砂為你而生/從百姓到帝王都是你的知己/葉落而不歸根/帶著春天的故事/乘著龍馬精神/去漫游天下/讓世界在一片小小的葉子上/品嘗中國
《故居》:門前的老樹已不認我/不知我曾經/粘過它的蟬聲//屋后的小河已不認我/不知我曾是/它水中的魚//只有向陽的土墻根/還蹲著父親的那一聲咳嗽//只有月下的草垛旁/還藏著那一支童謠
師:這樣的詩,你也能寫,因為你的父母也教你唱過兒歌、童謠,也給你講過許多故事,今天的你自己也讀過許多……
師:同學們!每個人的母親對孩子都做了這樣那樣的事,關心、呵護、喚醒,甚至打罵。而這些事對人的一生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影響。事實上每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童年時期母親的教育。我的母親與孫友田的母親極其相似,不識字,可謂勞累一生。我的老家在徐州,雖然孫友田的老家在安徽淮北,但他一直在徐州工作,而這篇文章所講的故事、部分童謠、字謎,我那不識字的母親也講給我聽過。但是非常遺憾,我沒有像孫友田那樣寫出感恩母親的美文,不過我的母親常說的一句諺語對我影響很大,母親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可以留罵名,也可以留美名。人可以留下讓人贊揚的聲音,也可以留下讓人唾罵的聲音?!边@段話,我至今沒忘,看來我也應該用文章的方式感謝母親的教誨。
(五)作業(yè):為了真正感恩
師(作業(yè)1):一年給父母親各寫一篇文章,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那天分別交給他們。有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想告訴大家,我看過幾百本世界經典兒童文學作品,還沒有發(fā)現(xiàn)哪位作家利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如此寫過自己的母親、父親。多么希望大家堅持十年、二十、三十年,每年寫一篇,只要你堅持寫了,這本書一定會成為世界名著。從今年起,高老師也寫。三十年后,你們四十歲左右,我七十歲左右,到時我們一起來驗證。
【有人會說,這個作業(yè)很空。但我個人認為不空。從現(xiàn)實角度來講,每位同學都能完成今年感恩父母的文章。我知道明年的那兩篇如果沒有人提醒,絕大部分同學會忘記的。真正能夠堅持十年以上的肯定是相當少,對于這個班也許是“0”,但我堅持認為只要使用這一作業(yè),肯定會有人堅持寫的,只要有一人寫了就是了不起的成功,將三四十篇文章編成一本書,肯定就是一本名著。我說世界經典兒童文學作品,從內容來看,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作品,雖然我的閱讀量只有幾百本,不是全部閱讀后的歸納,但我相信這是真的?!?/p>
師(作業(yè)2):收集整理幾首自己背誦過的童謠、民歌、謎語,分析分析這些童謠、民歌、謎語能否讓今天的你不再混沌。
二、反思:“寫作”是世界上最棒的感恩方式
2007年第9期《今日文摘》中有一篇題為《感恩是什么》的文章,摘其片斷:
那是在洛杉磯郊縣一所旅館,我正在大堂的餐廳里就餐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右前方有三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寫著什么。當問他們在做什么時,老大回答說正在寫感謝信。
這三個小孩一大早起來寫感謝信?我愣了一陣后追問道:“寫給誰的?”“給媽媽?!薄盀槭裁?”我又問道?!拔覀兠刻於紝?這是我們每日必做的功課?!焙⒆踊卮鸬馈N覝愡^去看了一眼他們每人手下的那疊紙,內容是諸如“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的比薩餅很好吃”、“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句子。
我心頭一震。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他們幼小心靈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他們還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對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應心存感激。他們感謝母親辛勤的工作、感謝同伴熱心的幫助、感謝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理解……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沒有東西可寫,讀完上面的材料我覺得可以為老師們打開一扇窗。假如我們從學生寫作一開始就引領他們以感恩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的每一天,書寫生活的每一天,素材還會缺少嗎?每個人的每一天除了24小時是一樣的,其余皆不相同,以感恩的心思考這些不同,還愁孩子沒有東西可寫?有資料顯示,在英國,很多古老的教堂石墻上刻著“思考與感恩”。讓“思考與感恩”同行,學生怎么可能會胡編亂造?文章怎么可能會千篇一律?
我與全體學生閱讀完著名詩人孫友田的文章《月光啟蒙》之后,后來我又與學生共同閱讀了美籍日本作家辛西婭·角畑的《亮晶晶》、美國羅蘭·英格斯·懷德的《草原上的小木屋》、德國克里斯托弗·海茵的《媽媽走了》、《馬提與祖父》、《佐賀的超級阿媽》、《外公是棵櫻桃樹》等兒童文學作品,這讓我與學生堅信“寫是世界上最棒的感恩方式,是最有價值的感恩方式”。
詩人孫友田因為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趕回老家去看母親時,母親安詳?shù)刈谔僖卫?但卻不知孫友田從哪里來,不知來干什么,甚至不知孫友田是誰。母親也不再談自己的往事,不再談孫友田的童年,只是對著他笑,笑得孫友田淚流滿面。在這種情境下詩人寫下了讓無數(shù)讀者跟著感動的《月光啟蒙》,這篇文章也讓教材主編感動,因此一代代學生跟著感恩。因為我的故鄉(xiāng)在徐州,詩人孫友田的母親唱的歌謠、童謠,講的故事,給孩子出的字謎,我的不識字的母親也教過我,但我至今沒有以文章的方式感恩母親,這篇文章的一次次閱讀,就是我一次次的懺悔。學這篇課文正值母親節(jié),我便與學生共同約定除了用過去傳統(tǒng)的方式感恩母親外,從今年開始用文章的方式感恩母親,一年一篇,能寫多長寫多長,堅持幾十年,長大了再給這些文章潤色,相信我們都能寫出一部真正的感恩之書。
《亮晶晶》這是辛西婭·角畑第一部寫給孩子看的小說,是一部自傳性的小說。辛西婭·角畑的父親是日本移民的第二代。沒有想到,她才寫第一部兒童文學,就獲得了2004年美國青少年題材最佳文學作品、2005年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從這本書可以看出辛西婭·角畑在班級中屬于落后生,在她姐姐去世前,幾乎沒考過B,大多是C,出現(xiàn)D不是偶然,姐姐去世后給了她一股力量,成績有所提高,考B的次數(shù)多了,有一次居然還考了一個A,當然C還是比較多,D再也不出現(xiàn)了。就是這樣成績的辛西婭·角畑居然能寫出一部獲大獎的書,值得深思。在這本書中,我們知道辛西婭·角畑的父母太辛苦了,姐姐得了癌癥,家里原來是租房住,后來貸款買房,每月還要按揭還貸,他們不需要別人的施舍,他們必須沒日沒夜地工作。辛西婭·角畑的父親身高一米八幾,母親只有一米三左右,母親做的工作是將剛剛孵出的小雞按雄雌分開,按照分的正確個數(shù)付工資,為了每天多分幾只,多賺些錢,吃飯的速度讓人驚訝,最讓人感動的是不能上廁所,這位偉大的母親使用了今天人們熟知,當時還沒有發(fā)明的“尿不濕”,所以母親身上就有了奇怪的味道。作者寫到這兒,怎么可能不流淚?讀者讀到這,怎么可能不感動?有誰不跟著感恩辛西婭·角畑向人類介紹了這么偉大的父母。事實上,每個人的父母都是一本厚厚的大書,只不過絕大多數(shù)人沒有看到、沒有書寫、沒有好好品味這部大書罷了。
讀羅蘭·英格斯·懷德的《草原上的小木屋》等九本書,你一定會看到一位父親的雕像。羅蘭·英格斯·懷德的父親太負責了,對家庭、對友人、對社會、對萬物,真是一位無可挑剔的父親、男人!所以,讀完這本書,我堅信這套書是寫給家庭中所有人讀的。父母是家庭中的柱子。只要負責任的父母,一生都會努力打造自己的家庭,都會圍繞自己的那個家而去創(chuàng)造,甚至是犧牲。在羅蘭的世界里,永遠充滿著爸爸的小提琴聲和媽媽溫柔的笑容。父親那充滿智慧的雙手搭建起來的一個個小木屋,那里不僅留在了羅蘭永遠的記憶中,也留在了所有讀者的腦海里。孩子是家庭中的希望。羅蘭如此書寫自己的父母,用長達十年的時間寫這九本書,讀這套書我們不能僅僅是感動,難道我們每個人的父母不值得自己用上十年的時間來書寫嗎?
還有《媽媽走了》《馬提與祖父》《佐賀的超級阿媽》《外公是棵櫻桃樹》這些書,媽媽、祖父、外婆、外公等到天堂去了,活著的人還得活著,離開時的那兩三年,這些天堂之人只有在大的節(jié)日中被活著的親人重新提起,再過幾年,雖然還會被提及,那種情就淡多了。我與學生共讀這些書后,覺得很多人沒有好好珍惜親人的情誼,反復思考這些書,覺得用盡可能長的文章記下自己的親人,對于自己這個家庭、對于社會來說,是不可少的,是了不起的貢獻。
感恩其實并非局限在自己的親人上,與我們人類共存的萬物都值得感恩,以一種大感恩的理念認識、書寫世界也是一種責任,是人類傳承感恩最棒的方式之一,這是人人都能使用的,也是極其簡單的方式。
三、深度思考——寫作:屬于每一篇課文
有些老師說,閱讀教學有著自己的閱讀指導任務,在單位時間內閱讀教學自身任務的完成,時間的確緊張,若每篇文章都引領學生寫作,那是不現(xiàn)實的!其實這與老師沒有全面研究“寫作的內涵”有關,不同的文章在寫作的側重點上肯定是不同的,有的側重于為什么寫,有的側重于寫什么,有的側重于怎么寫,有的在細節(jié)描寫上,有的在對話描寫上,有的在關鍵詞的用法上……如果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在片斷模仿、讀后感、給文中人物寫信上(這是多年來我國閱讀教學課堂中的寫作訓練),孩子是不會喜歡的,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增加學生負擔的表現(xiàn)。因此,把握這個度非常重要。而針對每個版本的幾百篇文章,如何因文設計出恰當?shù)膶懙囊I,是當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除了在上面的課例中向大家展示了“寫作是世界上最棒的感恩方式”的教學之外,下面再介紹幾個:
(一)愛寫一定少不了對話交流、寫作習慣及責任感
一篇文章好不好,有一個永恒的標準,那就是文章里有值得玩味的智慧點。而現(xiàn)在中小學生的文章,因為缺少了這個點,使得老師們在大量的文章批改中厭倦了。年年的厭倦,平常的習作訓練的重來重去,怎么可能會讓每位學生喜歡上寫作?可以說,中小學生害怕、討厭寫作,其實是從老師的厭倦開始的。一個不喜歡寫作的老師,是很難帶出喜歡寫作的學生。從一篇篇課文中讀不到智慧點的老師,也很難引領學生寫出有智慧值得玩味的文章來。而現(xiàn)在的一些閱讀課堂,的確少了這種智慧,尤其是少了對“寫”方面的智慧性思考。
蘇教版有篇課文叫《天游峰的掃路人》,十多年來,有好多名師上過,我也聽過好多次。有的老師從問題入手,讓學生反復閱讀后提出問題,然后抓重點問題,一一解決來充分理解課文;有的老師反復引領學生讀“我”與老人的對話,理解文章內容;有的老師還制作出非常漂亮的課件,把武夷山也展現(xiàn)在孩子的面前,甚至把老人掃地的聲音制作得相當逼真;還有位老師上課之初,問學生將來愿意不愿意做垃圾清掃工?結果沒有一個學生說“我愿意”。文章學完了,那位老人的生活哲理學生也明白了,但最終還是沒有一位學生愿意做一位垃圾清掃工的。
回想這些曾經稱為精品、被集體性忘卻了“寫”的課堂,此課又從寫作的哪一方面著手呢?我在多種場合說,這些老師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不管課堂多么熱鬧,課文內容的理解多么深刻,總體來說仍然是以傳統(tǒng)的“閱讀觀”理解教材,像下面幾個問題,因為在備課中沒有思考,課堂上也就不會有這樣的預設,沒有這一預設,自然也不會有學生非常需要的“寫”的生成。
為什么多年來這么多的人去過天游峰,只有章武能夠寫出這篇文章?這位老人肯定有工作單位,熟悉他的人很多,有孩子、親戚、朋友等,為什么這位老人身邊的人沒有去寫或者說寫不出這樣的文章?我覺得這兩大問題不深入思考,教學必然流于單一。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作者章武與這位老人之間有對話,就是因為章武善于用文字記錄人世間的大智慧。我思考這兩個問題后,再反復閱讀這篇課文,思考一些美文,我認為只要與他人對話,只要反復思考對話,只要愿意用文字記錄下來,從任何一個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智慧點,品讀到人生哲理。
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對身邊的人與事缺少著對話,學習這一課為什么不把關鍵放在此處呢?這是其一。其二,有了對話,還必須理解寫作是生命的存在,如果沒有寫的習慣,即使有對話,也僅僅是對話而已。章武如果不喜歡寫作,并且缺少那種寫作的責任感,即使有了對話也不會寫出文章。所以,這一課對于學生理解對話、懂得寫作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是非常棒的教材。非常遺憾,這么棒的教材,居然沒有多少人從這方面去關注。
(二)有了驚訝、感嘆,寫的船槳才會劃動起來
怎么才能寫好文章?我個人認為首先要有那種“寫”的驚訝與感嘆,也可以說大腦要有一剎那的“寫”的靈感。而每位成人都應該清楚,當人發(fā)出驚訝聲、感嘆聲時,往往就是靈感到來的時候。事實上,我們所有版本中的好多課文就有著這類驚訝與感嘆,但好多老師在教學此處時,只是讓學生多讀,去理解感嘆之內容,始終沒有感覺到這個驚訝、感嘆就是這篇文章產生的不可缺少的靈動點、靈感點。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有一篇課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位老師,上完這課后,我給出的評價是這樣的:
該老師從尊重每位學生的閱讀個性上尋找交集,確定本課閱讀教學的突破口。小學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怎么上?目前還沒有固定或者說多么科學的做法,即使反復研究課程標準,專家也沒有形成比較一致的閱讀教學建議。第三學段的課文與其他學段的文章不一樣,主要特點是文章長了,思想深了。怎么辦?該老師沒有等待,他有了自己的探討。從他的課堂上,可以看出該教師非常清楚這一課優(yōu)美的、內涵豐富的詞語非常多,而這么多的詞語必然使每位學生產生不同的關注點。假如老師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課堂,肯定影響著孩子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所以在教學中,該教師非常尊重學生,讓孩子自由談起自己的關注點,談自己喜歡的詞與句,甚至用上較長的語段來述說。在學生不斷述說的過程中,焦點自然出現(xiàn)。這就是說,當放手讓學生談時,說之訓練達到一定高度時,交集一定會自動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所以這篇課文不需要老師講,學生自然會集中到“神奇”一詞上,這就是本課的教學突破口。深入理解了這個詞,整篇課文的理解就會越來越深刻。這就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但是,這位非常優(yōu)秀的老師忽略了非常獨特的“寫作”引領。作者為什么能寫出這么美的文章?孩子們知道這篇美文是我國著名作家陳忠實寫的,陳忠實先生當看到那株柳時“哦”了一聲。這一聲驚嘆,其實自動、快速地讓作者進入了無限的思考。有了這一聲感嘆,對于作家來說,對于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來說,就預示著一篇文章、一部書的誕生。也可以這么說,任何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的書,產生之前肯定有“感嘆”。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教師不太明白這一點,所以在教學中這個“哦”字,最能引領學生進入寫作思考、理解整篇文章構建的“哦”字,卻總是被老師無情地丟棄,可惜。
小學語文課本有如此感嘆詞的文章太多了,但從那么多的公開課來看,重視者寥寥無幾,這難道不是閱讀教學的又一大遺憾嗎?
試想想,哪個人沒有過驚訝、感嘆?到景區(qū)游玩,“太美了!”這樣的話,說得人太多了!看到一些災難,“天哪!太可怕了!”說這樣話的人也不少。可以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會自然發(fā)出無數(shù)次驚訝與感嘆,但大多數(shù)的人卻只是驚訝、感嘆,沒有認識到感嘆后將自己的主動思考寫下來就是一篇、一部驚嘆之作。而作家之所以成為作家,其實就是比我們一般人多了這點思考,并且快速用筆記錄下這一次次的驚訝與感嘆。只要讀過《梭羅日記》《瓦爾登湖》的朋友,一定會明白是梭羅每一天的感嘆創(chuàng)造出了驚世之作。所以,對于這類課文,我們不要怕重復,一定要引領學生真正懂得、使用好生活中的一個個驚訝、驚嘆。
筆者堅信,閱讀課文中無數(shù)次“感嘆”的教學,能讓每個孩子在“寫作”上豁然開朗,相信也能讓所有的語文老師豁然開朗。
(三)沒有真正重視“我就是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
我國引進現(xiàn)代月季的代表人物、新加坡愛國華僑吳賚熙博士說:“世界七奇,不對,應該說世界八奇:‘我就是第八奇?!碑斚碌拈喿x教學,你能從中找到第八大奇跡嗎?語文老師在課堂中有真正意義的“我”嗎?
《人民教育》2005年第15、16期上,發(fā)表過筆者的一篇拙作《讓100%的學生喜歡寫作》,在拙作中筆者說,我國中小學生害怕寫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一直沒有破解斯芬克斯之謎,是因為沒有真正認識到寫作是“人”的問題,是“我”的問題。而每篇課文的學習,其實也是“人”、“我”的問題。但,無數(shù)節(jié)課聽下來,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看不到“我”的存在。比如《廬山云霧》《九寨溝》《望廬山瀑布》《秦兵馬俑》《黃河的主人》《泉城》《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黃果樹瀑布》……這類文章,許多老師就文講文,看不到“我”的存在,一篇篇課文教完了,學生學完了,好像一切都結束了似的。筆者非常清楚,很多老師說這類文章不好教。其實把“我”這個奇跡放進去,此類課文的教學就好玩了。不妨聽聽楊振寧先生的一個例子。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楊先生回國講學。順便到廬山一玩,當他來到廬山瀑布處,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我五六歲時就會背了,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地明白什么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這首詩真的太棒了!這首詩的確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詩作?!?/p>
五六歲會背的《望廬山瀑布》,為什么說七十多歲真正看到了才是真正理解了?當下許多老師教學此類文章,本來沒有到過這些地方,卻像真去過一樣,這種不把自己真實情況告訴學生的教學就是沒有“真實之我”的充分反映,我常說這是一種欺騙式教學,教學效果不會好的。我聽過這類課很多,上課只要聽上幾分鐘就知道這位老師去沒去過這個地方,答案可以說100%的準確。所以,我認為老師教學此類課文,一定要告訴學生自己是否到過這個地方,如果沒有去一定要以沒有去過的思維去教,這是非常關鍵的。告訴學生之后,認真閱讀這篇文章,給自己、給學生一個人生目標,將來一定去看看,看完之后寫一寫,此類文章的教學不就有了真正的“我”嗎?此類課文寫的目標不是在當堂課中,而是放在未來,這多好呀!有人會說,這是空的教學目標,其實不是這樣的!只要我們在課堂中有了這樣的引領,未來一定會有人實現(xiàn)這個目標。如果這類課文一直沒有這種重復的寫作引領,未來也會有人寫這類文章,但結果與課堂中引領過的“寫”,肯定相差甚遠。
(四)機會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一直沒有成為指導學生習作的好思想。為什么?一是因為好多老師沒有從自己的教育人生中悟出這句話;二是很多老師沒有在一些閱讀課堂中找到這句話;三是老師根本不清楚這句話能指導好學生寫文章。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有篇課文《第一個聽診器》,許多老師教過,但沒有看到哪位老師把“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理解課文的重點來看待,把其作為指導來引領學生懂得怎么才能寫好文章。事實上,世界上所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可以用這句話來詮釋。
這篇課文不難,學生把課文讀完一遍,不需要老師教,一定會明白四個問題:一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1816年法國醫(yī)生雷奈克發(fā)明的;二是當時的法國巴黎流行著可怕的肺結核病,許多病人痛苦死去,雷奈克整日思索:“一個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內臟運動就會出現(xiàn)異常,有沒有辦法及早發(fā)現(xiàn)人體內的這些變化呢?”三是小孩子玩蹺蹺板游戲幫助雷奈克解決了這個問題;四是明白醫(yī)生所戴的聽診器原來可以聽到非常清晰的呼吸聲、心跳聲,還有其他內臟的聲音。
但這一課,還有三個問題,學生即使反復閱讀恐怕也難以解決,如果老師不將這些問題拿出來引領學生進行閱讀性思考,這篇課文就只能是學生自主獲取的、四個簡單的世界第一個聽診器的知識。
一是兩個男孩玩蹺蹺板游戲,很多人都看過、玩過,為什么那么多的人沒有想到要發(fā)明聽診器,而雷奈克卻能想到并且發(fā)明了聽診器?因為可怕的肺結核病讓許多病人痛苦死去的事,雷奈克整日思索。當時,除雷奈克之外,沒有人思索這樣的問題。這一問題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第一自然段。
二是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三個聽診器,一個是“卷成筒兒,一頭靠著病人的胸腔,另一頭湊近醫(yī)生的耳朵”的筆記本;第二個是兩端沒有喇叭口的空心木管;第三個是兩端做成喇叭的空心木管。為什么不把卷成筒兒的筆記本、兩端沒有喇叭口的空心木管作為世界第一個聽診器呢?課文中所寫,并不是單獨介紹三個聽診器,而是寫第一個聽診器的發(fā)明過程,其實這一完整的過程應該是:一是許多病人因肺結核痛苦死去,引起作者的思考;二是看到兩個男孩玩蹺蹺板,雷奈克也聽到了聲音的傳遞;三是卷成筒兒的筆記本聽到病人的呼吸聲、心跳聲;四是用沒有喇叭口的空心木管聽診效果比卷成筒兒的筆記本好;五是兩端做成喇叭的空心木管聽得更清楚。筆記本、空心木管到處都有,但“兩端做成喇叭的空心木管”這樣的聽診器,世界上沒有,是雷奈克發(fā)明的,所以兩端做成喇叭的空心木管才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這一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深刻理解發(fā)明的過程。
三是很多人玩過蹺蹺板,像“只見他們一個站在這頭,彎著腰,把耳朵緊貼蹺蹺板,一個蹲在那頭,用一枚鐵釘在板上輕輕地劃著?!边@樣的玩法,不多見!怎么這么巧,這種玩法居然被緩步走在花園的雷奈克看見了,并且由此發(fā)明出了第一個聽診器?20世紀有個最偉大的發(fā)明就是青霉素。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fā)現(xiàn)青霉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霉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于臨床,不過他寫了一篇論文;10年后,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開始做提純實驗(可以說沒有這篇論文,下面的發(fā)明過程可能就不會發(fā)生)。1941年,青霉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1898~1968)的手中。結果使青霉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這離生產青霉素還差得很遠。一天,弗洛里下班后走進水果店,挑了幾個西瓜,交了錢剛要走,忽然瞥見柜臺上放著一個被擠破了的西瓜,瓜皮已經潰爛,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對老板說:“我要這一個?!?這個爛西瓜是不是就是給弗洛里準備的?這個西瓜本身賣不掉,老板如果扔掉了,下面的發(fā)明誰知道又是怎樣的?)弗洛里捧著爛西瓜回到實驗室,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1943年10月,青霉素正式生產,在二戰(zhàn)期間使大量的傷員轉危為安。戰(zhàn)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fā)明,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yī)學獎。舊書堆的那篇論文、那個爛西瓜,與《第一個聽診器》里的兩個小男孩玩蹺蹺板,還有無數(shù)發(fā)明中的這類事,其實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有句名言說得好:“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想這篇文章的作者通過第一個聽診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理。這個問題是隱藏著的,是大多數(shù)老師在解讀教材中發(fā)現(xiàn)不了的。這句話能讓三年級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也能幫助學生寫好文章。你要準備寫什么文章,只要像雷奈克等人那樣思考、觀察、反復去做事,就一定能寫好,因為世界早已經給你準備好了一切,都在某些地方等著你去取,要相信“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絕不是空話。
(五)不能隨意放棄學過的課文
蘇教版的第一篇課文(一年級上冊)是《人有兩個寶》(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chuàng)造。)蘇教版用這首陶行知的詩開篇,我覺得用意非常好,其實這是告訴師生未來的所有學科的學習,都不要忘記使用雙手與大腦,因為使用好了雙手與大腦才能有創(chuàng)造。筆者連續(xù)五年在多個四年級進行實驗,沒有一個學生能夠想起自己學習的第一篇課文是什么?當我背誦給學生聽時,他們恍然大悟。我繼續(xù)問:“你們已經四年級了,學了這么多文章,也做過許多事。我想請大家想一想,這幾年來,是怎么運用自己的大腦和雙手的,是怎么運用自己的眼睛的,是怎么運用自己的耳朵的,是怎么運用自己的嘴巴的?……請你們分別以運用自己的大腦、雙手、眼睛、腳、耳朵、嘴巴等寫寫自己的創(chuàng)造?!币粋€星期下來,每位學生都交來了六篇文章,欣賞著他們的創(chuàng)造,感覺到重新運用過去所學,真的有著許多習作的話題。
再比如,我曾經以《七顆鉆石》(三年級下冊,列夫·托爾斯泰寫的大熊星座的傳說故事)對五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習作教學。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因為這篇文章中有“星座”兩字。老師們都清楚,每位同學都知道自己的星座,但很少有人知道星座的傳說故事。我上網(wǎng)一查,88個星座有66個美麗的傳說。我把這66篇傳說故事打印下來,有的很長,有的很短,總之這些故事都能刺激學生把屬于自己的那個星座故事寫出來。“列夫·托爾斯泰能寫,你們也能寫。如果只知道星座,而不清楚它的傳說故事,那肯定是非常丟人的事喲!”我用這句話激勵學生。學生讀著我發(fā)給他們的傳說故事,想著列夫·托爾斯泰是怎么寫的,你別說,他們很快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案。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夠終生記住這次習作;我相信,他們同樣能夠終生記住《七顆鉆石》這篇文章。
適合學生如此習作的早已經學過的課文非常多,只要我們有這個心思,尋找到這樣的話題,一定能夠有效喚醒學生,輕松快樂地寫起來。當然,這對語文老師的要求很高,只有熟知全套教材,在使用時才會輕松自如。
關于閱讀教學中的寫作話題有很多很多,可以說因文而異!比如老師們都知道,好多學生寫文章不會開頭,不會結尾,如果一學期閱讀教學結束,把所有課文的開頭與結尾抽出來放在一起,好玩極了,相信全體學生看到放在一起的二三十個開頭、結尾,一定能夠明白怎么開頭、結尾,這樣的事在閱讀教學復習中,很少有老師這樣做的;有利于引領學生明白選材與詳略得當?shù)恼n文,每冊都有好多篇;怎樣寫好對話,70%以上的課文中有對話,一定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寫好對話的規(guī)律;怎么觀察,如何快速寫好文章,如何與人進行真誠的交流,如何寫詩,如何寫景,如何先總寫后分寫,還有修辭的價值,惟妙惟肖地表達,怎么讓自己的文章有意思……都有相應的課文與其一一對應。閱讀教學中抓住這一切不僅有利于學生喜歡寫作,也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