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蘭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圍著書本轉(zhuǎn),學生圍著教師轉(zhuǎn),師生圍著分數(shù)轉(zhuǎn);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先教后學,先講后練,以教論學,學服從于教,即師講生聽,師抄生寫。這種教學模式,注重了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yǎng)?,F(xiàn)在,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開展,如何構(gòu)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何打破“一言堂”、“填鴨式”的舊的課堂教學模式,變死氣沉沉的課堂為生機勃勃的課堂,已成為廣大教師首要研究、探討的任務。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常常在思索: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精彩呢?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yè),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老師的手來翻閱,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怎樣去翻閱孩子們的生命呢?
1、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如果一個教師沒有激情,又如何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學習呢?我思量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每節(jié)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痛苦與挫折,我都會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深挖教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于課文內(nèi)容,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學生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xiàn)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素質(zhì)教育下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fā)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各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和“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蘊于?!?。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所以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象,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xiàn)與學生的溝通,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流,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學生去展示“自己”
教師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nèi)ンw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多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或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xiàn)給大家,這樣,無論是課內(nèi)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在教學《小烏鴉和媽媽》時,我們接觸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等。對“渴”和“喝”的區(qū)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感動,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1、引領學生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谶@個思想,我經(jīng)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
2、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學習?!霸谏钪凶R字”的教學經(jīng)驗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商場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的支點,對人的發(fā)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不能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jīng)歷,還是一種審美體驗。
1、把別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在教學《山青青》時,我引導學生給課文畫插圖,孩子們充滿熱情地畫了一幅幅圖畫,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心理的世界》是一首非常美的小詩,“看到一棵小草,我想起了草原……”我?guī)е⒆觽円槐橛忠槐榈刈x著,細細地品味,孩子們簡直喜歡極了。于是,我引導孩子們展開想象,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說出:
看到一棵小草,我想到了田野,
看到一片樹葉,我想到了森林,
看到一滴水,我想到了大海,
看到一顆流星,我想到了宇宙……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別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lián)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我真誠希望:我們的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為孩子們的精彩人生墊石、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