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我雖生在無錫,卻難于讀懂老鄉(xiāng)倪云林的畫:近處是幾棵雜樹,背景是一片慘白,遠處是長著稀疏草木的小洲。很久以來,我一直看不出其中的玄妙。但這些放在《美的歷程》中,卻是另一番情景:
你看,他總是幾棵小樹、一個毛亭、遠抹平坡、半枝風竹,這里沒有人物,沒有動態(tài),然而在這些極其普遍常見的簡單景色中,通過精練的筆墨,卻傳達出閑適無奈、淡淡哀愁和一種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沉默。在這種“有意無意,若淡若疏”極為簡練的筆墨趣味中,構成一種思想情感的美。
原來這些樹,這些草,這一片慘白,皆有意,皆有情。那些在很多人看來并不起眼的自然對象,在云林筆下都成了表達主觀情緒意興的手段??磥硪x懂、理解我老鄉(xiāng)的畫,還需要好好補補課呢。解讀畫是如此,解讀其他藝術也是如此。
《美的歷程》一書的開篇說:中國還很少有專門的博物館。你去過天安門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嗎?如果你對那段史實并不熟悉,那么,做一次美的巡禮又如何呢?而今與李先生寫書時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依照作者編后語所示,此書完成于1979年),博物館各省市都有,更何況現(xiàn)在趕上了個好時光。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在免費開放。一般民眾能看到一些藝術珍品已不是很難的事了。
問題是當我們步入博物館,我們面對早已褪了色的彩陶,面對銹蝕的青銅,面對發(fā)黃的甚至殘破的書畫……你能“一唱三嘆”、“流連忘返”嗎?我想很難,因為我們幾乎是空著腦袋進去的,我們沒有任何解讀它們的詞匯,我們沒有任何與它們對話的資本。
如沒有任何準備地進入博物館。我們將永遠走不進“藝術”,而“藝術”依然安靜地躺在玻璃柜子里,我們依然飄蕩在浮華的塵世,我們僅僅是“藝術”匆匆的過客。因為這種“藝術”,這種“美”是不會輕易讓我們?nèi)ビ|摸的,因為她是一種深沉的美,是積淀了千年文化的美。所以,與這些“藝術”相觸,我們沒有一定的準備是不行的。
解讀歷史,打開中華五千年藝術的“寶藏”需要密碼,而《美的歷程》就是一組這樣的密碼。
當我們一旦擁有了這樣的密碼,你能看到:遠古器皿上的每一條線,每一個點,都變得極富生命力。你會看到先民們在勞動之余,正在大樹下小河邊歡快地手拉手,集體跳著舞唱著歌呢!他們的舞姿是那么的鮮明、活躍,是那么的輕盈整齊,步調(diào)一致,生意盎然,雖稚氣但率直坦誠。那是一個“龍飛鳳舞”的時代。
當我們一旦擁有了這樣的密碼,本來離奇、怪異的馬王堆帛畫,在我們面前展示的是一個“充滿了幻想、神話、巫術觀念,充滿了奇禽異獸的神秘符號、象征的浪漫世界”;是一個想象混沌而豐富、情感熱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是一個“神話一歷史一現(xiàn)實”合而為一的真正五彩浪漫的藝術世界。
當我們一旦擁有了這樣的密碼,中國的山水畫才能讓我們“可游、可居”,而不是簡單地滿足于人們的“可望、可行”。因為中國的山水畫并不采用西方的透視法來觀察描摹事物,它不固定一個視角,它的視點是移動的,可以站在山腳來看景物,也可以站在山腰。同樣可以站在山頂,甚至山背來看景物。這樣,中國的山水畫場面更宏大,景致更豐富。中國的山水畫也不重視諸如光線、陰影色彩的變化,而是重視不變的穩(wěn)定的本質(zhì)特征?!翱创水嬃钊松艘?,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意也”,給人的不再是一時一景的片刻感受,而是一種比較長久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實場景,這場景把人生活的環(huán)境、理想的場所、心靈的寄所融為了一體。
這組密碼,同樣也可以幫我們打開五千年的文學寶藏。作者筆下的《離騷》更為動人心魄,更具浪漫情懷:美人香草,百畝芝蘭,芰荷芙蓉,芳澤衣裳,望舒飛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龍婉婉……這是一個多么鮮艷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繽紛世界!《離騷》把最為生動鮮艷、只有在原始神話中才能出現(xiàn)的那種無羈而多義的浪漫想象,與最為熾熱深沉、只有在理性覺醒時刻才能有的個體人格和情操,最完美地融化成一個有機整體。屈原是如此,陶潛、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在作者筆下都有精彩的解讀。
這組密碼,也是解開幾千年來影響中國的哲學思想的法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對立與補充,儒道互補,是幾千年中國思想的一條基本線索。
《美的歷程》,更為我們認識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提供了不同的密碼。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有自己不同的美學特征,我們掌握了這些特征,就可輕松地理解這些作品。我一直以來不能理解原始器皿上廣泛出現(xiàn)的魚紋及“人臉蛇身”,后來《美的歷程》告訴我,這是圖騰,是原始人的精神偶像,這是一個時代特有的標志。青銅,那冷漠的綠光,讓人不寒而栗。但作者認為:在這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秘中,積淀著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這種血與火的兇殘、野蠻、壓制、恐怖、威力來開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進。正是這超人的歷史力量構成了青銅藝術獰厲美的本質(zhì)。漢代藝術基本的美學特征是“氣勢”與“古拙”,在這樣的觀照下,我們可以理解漢賦為何那樣的“鋪張”,那樣的壯麗,“江山的宏偉、城市的繁盛、商業(yè)的發(fā)達、物產(chǎn)的豐饒、宮殿的巍峨、服飾的奢侈、鳥獸的奇異……”無不刻畫得極其夸張。在這樣的觀照下,《說唱俑》、“霍去病墓的石雕”、石刻《荊軻刺秦王》變得更有價值、更具力量。
再如,中國建筑的“音樂美”與“流動美”;中國書法“線的藝術”;魏晉藝術“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北宋畫家的渾厚、整體、全景的構圖;南宋畫家的精巧、詩意、特寫式的構圖;文人畫的文學趣味及主觀意興等等,都是我們打開中國古代藝術寶庫的鑰匙。
《美的歷程》,同樣讓你擁有的是認識這個世界的密碼。
學歷史的方法有很多,看歷史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會影響人們不同的知識結構及修養(yǎng),甚至影響人們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態(tài)度。
“知識就是力量,但無知同樣也是力量?!辈煌牧α繉ι鐣挠绊憶Q然不同。當我們都能用審美的眼光來認識世界,這個世界就會煥發(fā)出不同的光彩。我在對學生介紹了荷蘭畫家維米爾的作品后,學生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教室里的光影是如此的豐富及讓人留戀!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創(chuàng)造美的歷史。是不斷追求美的歷史。從這個維度來認識社會的變遷,你的眼中將充滿欣喜及贊嘆。你對社會的認識不再膚淺,你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將不同一般。
《美的歷程》,文筆優(yōu)美,用詞信手拈來,鋪張恣肆,令人贊嘆。辭藻之華麗典雅,筆鋒之圓潤流暢、思維之敏捷深邃,讀來讓人酣暢淋漓。
要讓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浩瀚壯闊的美的歷程濃縮在350頁的書卷中,是何等的困難,需要何等的智慧及勇氣!但李澤厚做到了,《美的歷程》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此書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是美學著作中的經(jīng)典。許多讀者對藝術史的掌握和對美學史的了解,都大大得益于此書。正如許多對此書一見鐘情的網(wǎng)友所言:
美學長久以來給我的印象是抽象、艱澀的,一門純粹為了理論而理論的學科。這或許是出自小時候家里的一本《西方美學史》留給我的全部印象。直到李澤厚的這本《美的歷程》改變了一切。
又一網(wǎng)友寫道:
一向不認為青澀、天真、幼稚是大毛病,甚至曾經(jīng)在《做一個未完成的人》一文里說:“夏天到了,我們常常去挑選西瓜。最好的西瓜當然是剛剛成熟的瓜,又新鮮又甜美。但很多時候,我們不巧會挑選了生的西瓜或熟過了的西瓜。如果讓我必須在生瓜和熟過了的西瓜中挑選一種,我寧肯選擇生瓜。生瓜雖然生,卻不失新鮮,如同一個未完成的人;熟過了的西瓜,卻就讓人討厭了……”
這些話自然是我說說而已。我從沒想過為自己這一看法找理論依據(jù),但這次看《美的歷程》,似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似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外。
一卷在手,可以神游五千年藝術美的歷程。從這一點來講,《美的歷程》不失是一個好的選擇。
精彩片斷:
北魏的雕塑,從云岡早期的威嚴莊重到龍門、敦煌,特別是麥積山成熟期的秀骨清像、長臉細頸、衣褶繁復而飄動,那種神情奕奕、飄逸自得,似乎去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高峰。人們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種潛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內(nèi)容寬泛而不固定。它并不顯示出仁愛、慈祥、關懷等神情,它所表現(xiàn)的恰好是對世間一切的完全超脫。盡管身體前傾,目光下視,但對人間似乎并不關懷或動心。相反,它以對人世現(xiàn)實的輕視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為特征,并且就在那驚恐、陰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畫的悲慘世界中,顯示出它的寧靜、高超和飄逸。似乎肉體愈摧殘,心靈愈豐滿;身體愈瘦削,精神愈美妙;現(xiàn)實愈悲慘,神像愈美麗;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著螻蟻般的生命,而螻蟻們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著對深重現(xiàn)實苦難的無可奈何的強烈情緒。
——講北魏的雕塑
這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一種“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憧憬和悲傷。所以,盡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它上與魏晉時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與杜甫式的飽經(jīng)苦難的現(xiàn)實悲痛,都決然不同。它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春花秋月,流水悠悠,面對無窮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覺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
——講初唐詩
那如走龍蛇,剛圓道勁具有彈性活力的筆墨線條,那奇險萬狀、繹智遺形、連綿不斷、忽輕忽重的結體、布局,那倏忽之間變化無常、疾風驟雨不可遏制的氣勢,盛唐的草書不正是這紙上的強烈舞蹈嗎?絕句、草書、音樂、舞蹈,這些表現(xiàn)藝術合為一體,構成當時詩書王國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國傳統(tǒng)重旋律重感情的“線的藝術”,推上又一個嶄新的階段,反映了世俗知識分子上升階段的時代精神。而所謂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謂也。
——講盛唐的書法
佳作鏈接:
《談美書簡》
朱光潛著。北京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82歲高齡時寫的“暮年心血”之作。既是對自己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回顧和整理,也是對青年們有關美學方面問題的一個回復,全書由13封書信組成。書中就青年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征、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
《西方藝術史》
[法]J·德比奇等著,徐慶平譯,海南出版社。
這部藝術史研究了西歐從起源直至現(xiàn)代的藝術,面向所有感到有必要去探索藝術世界的人,努力使用簡潔準確的詞語,對繁多的專有名詞、日期、風格作明確劃分和排出順序,并為查閱更為精深的著作做好準備。本書以大量遐邇聞名的藝術復印品為基礎,按照年代排列,并采用集中概括的方式。這種方法使人面對各種各樣的藝術史實,可以有清晰的理解并發(fā)展其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