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源
長期以來,傳統(tǒng)教學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只能是被動地接受,不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缺乏對知識的篩選、過濾和轉化,成為學習的“復印機”。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改革已逐漸不合時宜了,而且也不符合新課改“育人”的精神,因此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新課改的理念下,各種新方法相繼出籠并且不斷推陳出新,在教學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而“討論式教學”就是其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討論式教學”的定義
討論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它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討論為原則的教學,是以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為特征,以互動為方式,師生雙邊的參與均能從討論中獲得道德和理性的升華,在教學中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優(yōu)勢在于通過討論,使學生的獨立性得到充分發(fā)揮,進而學習和鞏固知識、培養(yǎng)技能技巧,發(fā)展椞剿骱痛蔥碌囊饈逗湍芰Α?
二、論題的選擇及原則
1.堅持史論結合原則。史論結合是歷史教學的根本性原則。論題的選擇一定要注意觀點與材料的有機結合。討論就可以做到有理有據(jù),才有可能對歷史做出客觀評價。如在講授中國近代史時就可以討論“近代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的失敗給你的啟發(fā)是什么?”這樣的論題,學生只有結合史實進行分析、歸納,最后得出結論: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歷史課中的很多問題與當前的現(xiàn)實問題有著密切聯(lián)系,而且有很多歷史問題本身就是有現(xiàn)實性的,如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國家的邊界問題等等。還有歷史上很多的經(jīng)驗教訓,對今天和未來能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比如羅斯福新政對當前美國經(jīng)濟危機問題的解決,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啟示等等。運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來研究歷史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來觀察、分析和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
3.緊扣課標的原則。論題的選擇應對課本內(nèi)容的輕與重、主與次進行篩選,從中找出緊扣課文的重點知識,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教學《羅斯福新政》一課時,可供討論的知識點很多,只要抓住“新政”中的“新”(新的特點、理念)與“政”(政策的實施及成效)來組織討論,這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4.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教師提出學生所關心的、感興趣的論題,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歷史課中有許多是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比如“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為什么會失???”“五四運動”“南京大屠殺”等內(nèi)容,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感受歷史,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時的注意力和主動性,使教學得以順利地進行。
三、討論式教學在歷史課中的實施
討論式教學的核心就在于教師能根據(jù)學生和教材的實際,有效地組織學生圍繞不同的主題進行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師生間的討論,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間的討論。在歷史課教學中,主要有課前討論、課中討論、課后討論和課外討論。
1.課前討論。即在新課開始前的討論。其具體做法是:在上一課的教學將結束時,就下次所要教學的新課的有關內(nèi)容給出“論題”,要求學生做好準備,在下次上課時進行討論。課前討論具有預習導向的作用。教師所選論題必是下節(jié)課有一定思考余地的重點內(nèi)容。比如在教學《日本明治維新》一課時,讓學生討論“日本明治維新為什么能夠成功?”教師可以介紹一些參考書目及互聯(lián)網(wǎng)資訊,讓學生去收集各種相關的資料和信息。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節(jié)課的討論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實踐證明,這樣做能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開展調(diào)查研究,并在準備工作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
2.課中討論。即安排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的討論。課中討論的論題也須預先設定,但討論時間應靈活掌握。課堂討論可由學生或者教師主持,但都應本著公平、平等、全員參與的原則。比如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各組推選出中心發(fā)言人,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把握討論的節(jié)奏,防止偏離主題太遠。教師也要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學生一起互動。這樣熱烈的討論,使學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啟發(fā)積極的思維,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3.課后討論。即在教學即將結束時的討論。課后討論有復習、概括、歸納、總結的作用。由于學生剛剛學完新知識,隨即進行的課后討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總結和復習已學過的知識,而且可以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了解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給予補充,不僅能起到鞏固已學知識的作用,而且還為學生學習的深化拓展了空間。
4.課外討論。即安排在課堂教學之外的討論活動。其方式有座談會、辯論會、學術研討會等等,靈活多樣。課外討論論題的設計應在結合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盡可能聯(lián)系社會實際,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這種課外討論的作用是課堂教學所不能代替的。課外討論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歷史知識更加具體、形象,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受到更多的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并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鍛煉。它既能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又能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而且對歷史課堂教學也是一種有益的、必要的補充。
四、討論式教學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把握好教師的角色。在教學中雖然要注意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但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可以弱化了,相反,教師是討論式教學的總導演,是起組織和引導作用的核心人物。教師作為討論式教學的設計者,既要精心設計論題以保證討論朝著既定的方向進行,又要對活動的組織、規(guī)則的執(zhí)行、紀律的維持、信息的反饋以及整個討論的成效進行總結、歸納和引導,始終使教與學和諧融洽、相輔相成。
2.注意成果共享。不管是采用哪一種討論方法進行討論式教學,教師都應注意確保討論教學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教師要及時對討論的論題進行總結、點評,既要對學生一些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觀點加以肯定和鼓勵,使其再接再厲;又要委婉地指出學生觀點中的偏頗和不足,使其更客觀更全面地看待問題。得體、合理而科學的總結和評價,既能深化已經(jīng)討論的內(nèi)容,又能為下次討論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討論要注意普適性。討論要面向全體學生,盡量爭取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進來,要使學生成為討論的積極參與者。運用討論法時,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啟發(fā)性,要能夠引起全班學生的積極思維,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論題的難易程度要有一定的梯度,要照顧到各個知識層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
總之,教學是一種藝術,尤其是教學方法的運用,更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討論式教學法如果運用得當,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融入課堂互動的格局中,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責編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