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強
1887年,華工在舊金山入境時等待嚴格檢查(轉(zhuǎn)自黃安年《沉默的道釘》)。右圖為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封面。
美國加州議會近日通過提案,就歧視華裔的歷史道歉,并確認華人移民對加州的貢獻。發(fā)起這項提案的加州華裔議員方文忠還計劃乘勝追擊,尋求美國聯(lián)邦政府為1882年的“排華法案”道歉。盡管這一法案已被廢止60余年,但在美國百年排華史上,無數(shù)華人無辜蒙受的苦難和屈辱卻很難輕易抹去。
華工遭受不公正待遇
中國人向美國移民始于1820年,當時人數(shù)很少。據(jù)統(tǒng)計,1820年到1840年20年間,僅有11人。1848年加利福尼亞州發(fā)現(xiàn)了金礦,美國舉國上下出現(xiàn)淘金熱,開采金礦和以后隨之而來的修筑鐵路導致大批勞動力缺口。當時中國正處在晚清統(tǒng)治時期,民眾生活窘迫,被生活逼迫得走投無路的中國人像潮水般涌入美國。
為了招募更多的華工,美國于1868年與中國簽訂了《蒲安臣條約》,規(guī)定中國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國;在美享有居留權(quán),美國以最惠國待遇對待在美的中國僑民。在《蒲安臣條約》的刺激下,僅1853年至1873年的20年中,赴美的華工就有將近14萬人。
然而,華工自進入美國那天起就遭受了很多不公正待遇。華工非常勤奮,但白人工人對他們有偏見,他們厭惡中國食物的味道,討厭華工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加之19世紀以來美國種族主義學者不斷宣揚白種人是優(yōu)等民族,其他人種是次等或劣等民族,種族主義無疑助長了排斥華工的浪潮。歷史學家約翰·希特爾曾描述道:“暴亂欺侮和謀殺中國人,毀壞他們的房子……舉行很多公眾集會煽動仇恨火焰……常用縱火來反對他們和他們的雇主……半打白人被暗殺,因為他們雇用中國人。”
1865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中央太平洋鐵路修筑完成,白人和剛剛獲得解放的黑人從東部乘火車到達西部,投入到礦業(yè)勞動力的市場,與華人形成激烈競爭。此時可開采的金礦越來越少,出于本土觀念和對域外人的歧視,美國白人開始組織起來,對華人大肆攻擊。他們組織了美國工人黨和加州工人黨,警告各大公司不得再招華人到加州,還要求政府通過排華法律,提出“中國佬必須滾蛋”等歧視性口號。19世紀70年代,美國的排華情緒愈演愈烈,舊金山通過了許多針對華人的城市條例。1878年11月,居住在特拉基的1000名華人居民竟被粗暴地趕出城市。
加州是排華“急先鋒”
在美國各州,加州的排華活動最為猖獗,因為這里的華工最多,華人勤奮、勞動力廉價,搶了很多本地人的飯碗。19世紀70年代,加州掀起排華風暴時,加州州長約翰·彼格勒就攻擊華人是“貪婪的、無道德的、難被同化的和危害全州福利的契約勞力”。加州政府對華人進行盤剝,設(shè)立專門針對華人的“人頭稅”、“醫(yī)院稅”、“提籃稅”、“警察稅”等名目繁多的稅收。隨著局勢的發(fā)展,對華人人身暴力迫害逐漸增多。
當然也有支持華工的人,就是加州的資本家和雇主們,因為廉價的華工對他們來說是難得的資源。于是,資本家、雇主與工人、獨立小農(nóng)場主之間爭執(zhí)激烈,前者呼吁擺脫種族偏見,繼續(xù)引進華工,后者極力反對。鑒于事態(tài)的嚴重性,加州立法機構(gòu)于1876年任命了一個特別委員會,調(diào)查華人實際狀況,尋找解決辦法。
這場調(diào)查自始至終受到排華派的支配,結(jié)果不言自明。極力排華的加州政客薩金特在其起草的最終調(diào)查報告中建議:“行政部門應采取行動修改同中國的《蒲安臣條約》,將之嚴格限定在商業(yè)范圍內(nèi);立法部門則應限制亞洲移民大量涌入。與此同時,在排華派主導下,還陸續(xù)出臺了幾項其他的報告。教育和勞工委員會主席阿·威利斯綜合這些建議,最終擬定了《十五旅客法案》。該法案規(guī)定,到達美國的船只,所載中國旅客不得超過15名,違者將對船主處以每一乘客100美元的罰款以及6個月的監(jiān)禁……
清朝使臣的交涉
就在對法案進行論證的時候,中國清政府的使臣陳蘭彬和容閎抵美。他們向國務卿威廉·埃瓦茨表示強烈抗議,曾為駐華外交官的威廉姆斯也力勸海斯總統(tǒng)否決此議案,理由是該議案有可能影響中美商貿(mào)并危及在華美國人的生命安全。海斯總統(tǒng)權(quán)衡利弊,于1879年3月否決了此議案。
海斯總統(tǒng)此舉并未真正解決華人移民問題。1882年,美國召開國會會議,正趕上加州的選舉年。加州政客為獲得更多選票,極力標榜自己堅定的排華立場。加州共和黨人、參議員約翰·米勒提交了一份中止華工移民的議案,規(guī)定自議案通過后60天起,20年內(nèi)不得允許華工移民美國。議案在參議院討論了8天。所有西部各州議員和大多數(shù)南部民主黨人均支持米勒提案,而東部各州的參議員則極力反對。經(jīng)過激烈辯論,議案最終把60天改為90天后,在參院以29對15票通過,在眾院以167票對66票(55票棄權(quán))通過。
得知此事后,李鴻章立即派遣得力助手鄭藻如赴美與華盛頓磋商。此時,清朝內(nèi)憂外患,難有精力顧及海外排華事件。與此同時,李鴻章還想“以夷制夷”,力圖借助美國來抑制日本。
到達美國后,鄭藻如與美國國務卿弗里林海森進行磋商,對該議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并就議案中的歧視性做法表示抗議。在鄭藻如拜會弗里林海森3天后,阿瑟總統(tǒng)以該議案有可能使亞洲各國對美國產(chǎn)生不良印象,從而減少貿(mào)易往來為由,否決了米勒議案。
排華法案通過
美國國會沒有接受阿瑟總統(tǒng)的意見,而是立即做了一些修改,并很快于1882年5月6日通過,由阿瑟總統(tǒng)簽署,這便是臭名昭著的《1882年排華法案》。該法案禁止華人擁有美國國籍,擁有私人財產(chǎn),它與米勒議案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唯一較大的變動是,排華期限由20年改為10年。然而10年后,該法案再被延長10年;又一個10年后,取消了時限。加州州長麥道格曾于1852年稱贊華人是加州新近接受的“最有價值的移民”,可是30年后,“最有價值的移民”卻被禁止赴美。
1882年的排華法案通過后,鄭藻如向美國國務院提出強烈抗議,但于事無補。這一法案通過后,華人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曾被國會及聯(lián)邦政府立法排擠和禁止移民的民族。隨后,美國全國性的排華法案不斷出臺,攻擊和迫害華人的事件頻發(fā)。該法案的“效果”也立竿見影:1882年,只有3.95萬華人赴美,而移民英國的華人有10.29萬人,移民德國的有25萬之多。華人生命財產(chǎn)遭受巨大損失,人數(shù)也不斷減少。1890年在美華人11萬人,到1920年則只有6萬余人了。而舊金山灣的天使島移民站則成了很多華人移民的噩夢。據(jù)統(tǒng)計,1910年至1940年,大約有17.5萬名中國人曾先后被拘禁在這里。
二戰(zhàn)期間,作為對日作戰(zhàn)的盟國,在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支持下,美國國會于1943年11月廢止了排華法案。但是,在法案生效的61年里,它已經(jīng)讓無數(shù)生活在美國的華人承受了無窮的痛苦和屈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