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且價值觀多元的時代,提出一個主張或口號并不困難,困難的是讓人相信并自覺實踐這一主張。所以,就像推出一款新藥的同時必須說明該藥的藥理及其副作用一樣,提出某一社會主張的人也應(yīng)該在他提出主張的同時,提交該主張的理論依據(jù)或?qū)嵺`證明,并且預想該主張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人們信任,并且對可能的誤區(qū)加以防范。
近些年來,中學作文教學課程和教材整體上依然以隱性的狀態(tài)存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式也依然以即興的、欠理性的方式呈現(xiàn)。但是總體上說,中學作文教學的課程化進程有了一定的推進,特別是關(guān)于“好作文”的標準,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摸索和討論,教育界幾乎形成共識,那就是:有“真情實感”才是好作文。正如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王榮生教授所說:“近十年語文課程改革在作文教學方面的主要努力,就是倡導新理念,樹立新導向。而新理念、新導向的核心,則是提倡寫‘真情實感”。[1]
本人是贊同“真情實感說”的,但正因為贊成,所以要提出自己的疑問:“真情實感說”的實踐經(jīng)驗是什么?理論依據(jù)是什么?該主張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yīng)是什么?
1.“真情實感”能否作為“好文章”的標準?
中國歷史上,詩三百本來就“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先秦諸子散文、兩漢史學名著、建安魏晉之文、唐宋大家散文、明清性靈之作,乃至五四文學、人本文學——無數(shù)的傳世佳作無不是情真意切之作。
但是,真情實感的文章是否都是好作文?不妨先看兩個例子:
(1)高考作文題:“請以‘行走在消逝中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fā)你的真情實感,也可以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一浙江考生寫道:
先一看這個題目,我就覺得這個題目有問題。行走在消逝中?怎么可能。行走和消逝。哪個誰誰誰,站出來走給我看?魯迅說過:這里有一棵棗樹。那里也有一棵棗樹,說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那是魯迅,是大家,人家那可是高深的手法。在這里我不是鄙視什么什么老師,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做學問要認真,不要把學問當兒戲,我們?yōu)榱诉@次高考可是下了好多的功夫了,你們這樣草率,簡直對不起我們的父母。等著,我的私人律師呆會會給你們打電話!
(2)作文題:“9月9日這一天”
一位學生在文章的開頭寫道:
9月9日,一個讓我傷心的日子。去年的這一天,最疼愛我的太公永遠離開了我、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位浙江考生在文章中直言不諱地表達出對這個命題的不解和憤怒。應(yīng)該說,他的思考是認真的,所表達的感情是真實的。但是他最后的得分是零分;第二位作者是一個女生,事后調(diào)查證明這位學生的確在前一年的9月9日死了太公,她也的確因為太公的過世而感到深切的悲痛??墒窃陂喿x了無數(shù)的同題作文之后,她的老師依然在作文本上寫道:“9月9日,這是一個很多同學傷心的日子。在這個悲傷的日子里,很多同學失去了親人,或太公、太太、爺爺——甚至好友?!闭Z氣曖昧,讓人十分懷疑,老師意味深長。
古人言“文章之作,本乎情性”,但是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情性”——即便是真情性——也未必是文章的全部。桐城派在“義理”之外,還講求“考據(jù)”和“辭章”;康熙時代的文論家漁洋談?wù)摵笕藢W習杜詩,認為韓愈得其“神”、東坡得其“氣”、魯直得其“意”、獻吉得其“體”,鄭繼之得其“骨”??梢?,對于文章而言,“意”之外,至少還有“神”、“氣”、“體”、“骨”等要素?!罢媲閷嵏小辈皇俏恼碌奈ㄒ灰?,“真情實感”能否作為“好文章”的主要標準?
2.“真情實感”是否忽略了“教育”范疇的特殊性,進而遮蔽了作文教學的“思想性”?
“真情實感”,強調(diào)的是感情的“真”與“實”。從表面上看,“真情實感”說正是要將作文教學從形式教學的窠臼里解救出來,它特別強調(diào)思想性。事實是否如此?
不妨先看湖北某考生《出得廳堂入得廚房之王國維可以休矣》中的一個語段:
居里夫人說過:“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辈贿^她漏了下句:“女人能做到的,男人未必能做到。”我們要決定自己的道路。查泰萊夫人曾經(jīng)說過:“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蔽覀兙褪且龀龅脧d堂、入得廚房的女人,回到幾十年以前的老路。而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求什么出將入相——那只怕忽然短命或禍事來臨——只要出有寶馬奔馳靚車,入有別墅豪宅,就心滿意足了。而這一切,要靠我們辛勤的梳妝打扮,呵護肌膚,像水一般晶瑩剔透,修習禮儀,進而儀態(tài)萬方,風情萬種。這,才是釣到金龜婿的唯一途徑。這些學問,大學課堂里能教給我們嗎?
這段文字不能說其情感不夠“真實”。與之相反,這里的情感真實得毫無隱諱。不僅情感真實,該生還以寬廣的知識面,深入的思考、優(yōu)美的文筆和結(jié)構(gòu)強化其思想的“真實”,使讀者感受到其情感“真實”得無所隱遁。但是有人會認為這篇作文是一篇佳作嗎?相信沒有。
這里的原因是由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
1)教育規(guī)則高于社會規(guī)則。
“真”只是審美原則中的一種。在“真”之外,我們不能忽略“美”與“善”的特有內(nèi)涵和特定價值。對于社會而言,集體意識的高尚與低下,決定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也決定社會的發(fā)展方向。社會需要主流價值觀。對于教育而言,在學生的審美觀念還沒于完全成形之前,教育尤其要注重正確的價值觀念的滲透和引導。特別是在多元價值觀念風行時代,教育標準既要基于世俗標準,也要高于并引領(lǐng)世俗標準。
西方有一個較極端的說法:“哪里有時尚,哪里就有女人”。在崇尚物質(zhì)的時代,社會上有相當數(shù)量的女人崇拜金錢、唯享受是圖,這是常見現(xiàn)象,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如果《出得廳堂入得廚房之王國維可以休矣》出現(xiàn)在某社會生活場景中,想必沒有人會大驚小怪。但在教育范疇中不同,教育的規(guī)則中除了除了講“真實”還要講“美好”、“高尚”,講脫離低俗、講大是大非?!冻龅脧d堂》一文最后獲得零分,想必是這種區(qū)別的結(jié)果。
(2)“知道”優(yōu)于“不知道”
中國自古有“偽君子”、“真小人”之說,更有人主張“寧要真小人,不要偽君子”。的確,偽君子因其隱蔽而更為險惡。但是,由于社會規(guī)則不完全等同于教育規(guī)則,在教育領(lǐng)域里,學生的“不知道”、“知道”、“做到”是三個相對獨立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意識和行為的知行合一往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在學生的思想感情還沒有達到教育所期待的理想境界的時候,教育者應(yīng)該允許他首先“了解”,然后在寫作中表達他的“理解”。所以,如果某個學生在作品中寫出言不由衷的話語,我們應(yīng)該首先慶幸該學生了解了教育所傳授的某道德標準,“言”與“衷”的分歧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在學生的猶疑和掙扎面前,教育者該著力校正的是他的“衷”而不是他的“語”,更不能促動學生棄“語”皈“衷”。 當年張鐵生所謂的“對于那些多年來不務(wù)正業(yè)、逍遙浪蕩的書呆子們,我是不服氣的,而有著極大的反感,考試被他們這群大學迷給壟斷了”,上文所舉的《出得廳堂入得廚房之王國維可以休矣》,真正的問題是他們連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都還“不知道”罷了。所以,作文教學允許學生先在語詞上、繼而在思想上、以求將來在行為上認識真理、趨奉崇高,是不是比認可、鼓勵他們在現(xiàn)有的思想境界中自娛自樂更能顯示作文的育人功效?
3.“真情實感”說是否回避了“教學”的現(xiàn)實性?
中國自古有“文”、“筆”之說,筆者,個人之情志,文者,代圣者或他人立言。從教學的現(xiàn)實狀況看,中學寫作并不是一件自由的事情,一個命題擺到面前,有感想要寫,沒有感想也不可以不寫。當某個令學生措手不及的命題擺到面前,學生受到時間、字數(shù)和思考的三重脅迫,“不會寫”、“不知道寫什么”才是凌駕一切困難之上的困難。能湊齊800個字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還談要什么“真情實感”?
從社會現(xiàn)實來看,我們身處的是價值多元的時代,是學生極容易強調(diào)自我意識、蔑視社會規(guī)則、將平庸當平常、嘲笑崇高的時代。大談?wù)巍⒖照劤绺叩臅r代其實已經(jīng)過去了。遠的看新生代作家,80后90后的作品,近的看近些年高考零分作文,他們的寫作可能格調(diào)不高、結(jié)構(gòu)混亂、詞語匱乏、思想膚淺,但并不很多“虛情假意”。某些老師聲稱的“假話成堆,空話連篇,套話不斷”的現(xiàn)象不是沒有,只是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并不是學生的故意選擇。很多學生不是不想寫出真情實感,只是他們要么思想混沌、感覺粗糙,沒有所謂的“真情實感”,要么積累欠豐厚、思維欠開闊,即使有一點零星感想也不懂得驅(qū)動思維、謀篇架構(gòu)、調(diào)動語言?!罢媲閷嵏小?,對很多同學而言,非不愿也,實不能也。
當年的張志公先生說:“文章的構(gòu)成有三個方面:一是思想內(nèi)容,一是結(jié)構(gòu)組織,一是遣詞造句。這三個方面不能互相代替?!盵2]今天主張“真情實感”的王榮生教授也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一點,所以他提出,“怎樣寫出真情實感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東西?!霸鯓訉懗觥边€是要找寫作方法要出路。所以,提出“真情實感”說的人們,是不是在“真情實感”說之前,先有一個更基礎(chǔ)性的主張?
注釋:
[1]《我國的語文課為什么幾乎沒有寫作教學》,2007年第12期《語文教學通訊》。
[2]《怎樣鍛煉思路》。
王白云,語文教師,現(xiàn)居上海。本文編校: 劍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