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華英
[摘要]運用加藤厚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對延邊地區(qū)547名朝、漢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表明:①就總體而言,延邊地區(qū)朝、漢初中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地位分布上是不均衡的。②朝、漢初中生在自我同一性上存在顯著的民族差異。③朝、漢初中生在自我同一性的三個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
[關鍵詞]初中生自我同一性跨文化研究
問題的提出
初中階段是個體從少年期過渡到青年期的重要階段,經(jīng)歷著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等方面的急劇變化,其內心充滿矛盾,因此,常被稱之為“疾風暴雨”時期。處于這一階段的初中生所要完成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同一性對同一性擴散”,美國心理學家E·H·Erikson的“人格發(fā)展?jié)u成理論”為我們在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jù)。能否確立同一性將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fā)展,關系到他能否很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角色要求,甚至會影響到他的一生。
本研究擬對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保存得較好的朝鮮族聚居區(qū)一延邊地區(qū)進行朝、漢比較研究,以彌補國內關于少數(shù)民族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研究方面的不足。
方法
1.被試
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08年9月從延邊地區(qū)的九所中學抽取了650名學生作為被試,獲得有效問卷547份。樣本平均年齡為13.79周歲。被試人口學情況見表1:
2.調查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自我同一性測量問卷是由加藤厚1983年編制,張日昇教授1989年修訂的。本量表共有12道題,由“現(xiàn)在自我投入的愿望”、“過去的危機”和“將來自我投入的愿望”三個分量表構成。根據(jù)加藤厚對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劃分和被試在各分量表上得分的組合,判斷出六個同一性地位。全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數(shù)為0.88-0.91,說明該量表各測試題之間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3.施測方法與結果處理
以自然班為單位進行施測,每班由一名主試負責。首先由主試做自我介紹,然后向被試宣讀指導語。內容包括簡要介紹本研究的目的、施測要求、答題方法以及回答的保密性。施測時請班主任回避,以消除被試顧慮。被試一般在20分鐘左右完成問卷,最后由主試統(tǒng)一收回問卷。
結果
1.延邊地區(qū)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不均衡。
2.朝、漢在自我同一性三個維度上的民族差異比較。
3.不同性別的朝、漢初中生在自我同一性各維度上的比較。
①朝、漢男生在自我同一性三個維度上的比較。
②朝、漢女生在自我同一性三個維度上的比較。
討論
延邊地區(qū)的朝鮮族和漢族初中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總體分布上是不均衡的,處于擴散地位的朝鮮族初中生的人數(shù)比例比漢族要高得多,達到43.7%。也就是說,朝鮮族初中生更多地處于迷茫狀態(tài),對于現(xiàn)在和未來都沒有更多的探索和投入。研究表明,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擴散容易導致青少年的犯罪,一些青少年為了解決自我同一性擴散而通過犯罪性反社會行為而得到顛覆性的滿足。因此,朝鮮族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現(xiàn)狀令人擔憂,需要我們社會給予關注。
朝鮮族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面臨著雙文化同一性。隨著漢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影響,他們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來探索并形成自我同一性。近幾年來,朝鮮族大量向外國、內地輸出,家庭結構發(fā)生了重要變化,這必然會造成家庭功能的缺失,同時也會影響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因此,加強新環(huán)境下朝鮮族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