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爍
摘要: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言論自由的維護受到更多人的重視。但是與此相伴的是一些非限制的言論從某種程度上侵害了其他人的權益,甚至危害了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本文從言論自由的性質出發(fā),肯定保護言論自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終得出應將言論自由限制在法律框架下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原則。
關鍵詞:言論自由;憲法權利;法律框架;法律原則
中圖分類號:D90-05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4—0098—03
每個國家都將保護言論自由作為國家憲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家保護民主權利的重要展示。然而在現(xiàn)實中封口費、文字攻擊、言論封鎖的事例卻屢見不鮮。是否應該保護言論自由,是否該用法律規(guī)范言論自由,如何在法律框架下讓言論自由更好地發(fā)展成為我們考慮的問題。
一、保護言論自由的必要性
首先,言論自由是一種權利。英國思想家洛克認為,自由與生命、財產權一樣,是人天經(jīng)地義的權利,是與生俱來的、先驗的、神圣的。①包括自由在內的這些自然權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是人所具有的維持其基本尊嚴的必要因素:國家并不是這些自然權利的賦予者,而僅僅是公民天然權利的捍衛(wèi)者。在《人權法案》保護的所有基本權利和自由中,言論自由是第一項,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項。②同時,根據(jù)英國思想家霍布斯的《利維坦》的理論,每個人都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或自然權利的正當性,都要與他人展開殊死的搏斗。自然狀態(tài)就是“人對人是狼的狀態(tài)”,每個人都反對所有其他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③言論自由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狀態(tài)要求的一種權利,人天然的需求使保護言論自由成為必要。
其次,保護言論自由是對真理的一種發(fā)展和進化。在《論自由》一書中,英國思想家密爾認為人之所以應該極力保護言論的自由,是因為言論自由對探索和維護真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認為如果我們要發(fā)現(xiàn)真理,就必須聽到可能有的所有觀點;言論自由不應該受到干預,因為這種干預會妨礙人們把可能有的所有觀點表達出來,因而就妨礙了對真理的討論和發(fā)現(xiàn)?!凹偃缒且庖娛菍Φ?那么他們是被剝奪了以錯誤換真理的機會;假如那意見是錯的,那么他們是失去了一個差不多同樣大的利益,那就是從真理與錯誤沖突中產生出來的對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 “一個觀念如果它沒有被充分地、經(jīng)常地、無畏地討論過,只會是一個死的教條,而不會是一個活的真理?!雹墚斎藗儾辉偬魬?zhàn)一個觀點的正確性的時候,該觀點的生命力就在減退。同時,由于個人和政府或是權威自身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和知識局限性,沒有人能夠真正做到給每個理論正確的評論。判斷的尺度不應交給個人,真正的公正應將言論的命運交給真理和時間。有誤的言論自會在時間和民眾的長期檢驗中失去色彩,歷史蕩滌后剩下的才是真金。
最后,保護言論自由是對政治穩(wěn)定的需要,禁止言論自由只能產生對于法律、政治等一系列領域更大的破壞。中國自古便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钡难哉摗Q哉撟杂烧呤軌褐?那么公民自由和權利必定受到遏制,權利行使的不充分導致對權利監(jiān)督的無力,突破制約的權利無限膨脹便更容易侵害權利。某些言論,如短信針砭教育、針砭時政、談論病豬肉災情等等,雖然會不可避免地在人群中引起關注、引發(fā)不安、引來討論,但是只要在公民合法領域之內,公民有權利對其做出自己的評論,通過道德良知和知識能力來評價各種言論。如1997年一段時期內廣泛傳播的世界滅亡理論,在時間和公民的判斷之下最終不了了之。相反,如“水門事件”、“克林頓與萊溫斯基事件”中政要百般阻撓公眾了解事實真相,禁止民眾言論自由,最終結果便是事件影響范圍更大,傷害范圍更廣。
二、用法律保護言論自由的重要性
在討論之前先引兩個案例來說明保護言論自由的重要性。新墨西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博斯歐德(Richard Berthold)在“9?11”后開始講他的古羅馬史課時,開了一句不得體的玩笑“誰能炸掉五角大樓誰就會贏得我的一票”,結果引起軒然大波。在新墨西哥的州議會和當?shù)氐膹V播網(wǎng)中,對博斯歐德的攻擊持續(xù)了幾個星期,博斯歐德本人因此面臨被停職停薪一學期的懲罰。⑤同樣也在美國,MIT的左翼健將、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公開把“9?11”與當年美國導彈襲擊蘇丹加以對比,認為兩者無質的不同,只是美國那次殺人更多而已。⑥對于這樣一位國際名人的激烈言論,右派們似乎也奈何不得。同樣是表達自己的見解,同樣是在保護言論自由的國家,但為何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結果呈現(xiàn)?原因就在于前者是在言論違背公民對國家忠誠的標準,后者僅僅是對政治事件進行言論客觀分析。雖然我們應該承認保護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是沒有原則的一概保護,對于言論自由的保護應該建立在法律框架之下。
首先,法治下的自由是為了更好地給予人們言論自由的權利。對于言論自由的約束絕不是為了禁止、甚至取消公民的言論自由,而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言論自由。馬克思指出:“法律不是壓抑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運動的手段一樣——恰恰相反,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guī)范,在這些規(guī)定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論的、不取決于別人的任性的性質。法典就是人民的圣經(jīng)?!雹叻墒菍ψ杂傻谋U虾途S護,這種保障和維護是通過確認權利和限制權利而獲得的?;舨妓拐J為,如果我們把自由看成是免除法律的自由,那么,人們想現(xiàn)在這樣要求自由便是荒謬的⑧;洛克認為,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狀態(tài)中,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⑨因為自由意味著不受他人的約束和強暴,而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這種自由。具體表現(xiàn)是用法律的框架限制自由也是對個人權利保護的明晰化,規(guī)范化。每個人的思維方式、立場都不同,這便會產生不同的言論。法律使言論自由成為可能,即便這種言論是被一些人反對的。1989年2月至3月,芝加哥藝術學院舉辦了一次畫展。名叫Scott Tyler的學生提供了一幅畫,題目是“美國國旗正確的擺放方式是什么?”畫面上面是韓國人焚燒美國國旗并喊著“美國佬滾回去,狗崽子”的口號,下面是越戰(zhàn)中運回的棺材上覆蓋著國旗。更特別的是這幅畫的展出方式。這幅畫掛在墻上,下面放著一個小桌子有留言簿,小桌前面平鋪著一面美國國旗。如果要在小桌上留言,就必須踩著國旗,如果要避免踩國旗,則只能側身在小桌上留言。這幅畫的展出立即引起了全國性的抗議浪潮,抗議人群中不僅有退役老兵,而且有政治家,包括當時新當選的美國總統(tǒng)老布什。后經(jīng)過法院的判決,主張該事件屬于表達性言論,受到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⑩正如在該案件中主持判決的杰克遜大法官所述,對自由的實質檢驗就是,有權利對那些觸及現(xiàn)存秩序核心的事物提出質疑,保持差異。對于國旗無疑美國人擁有最高的崇敬,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可以剝奪其他人表達美國處理對越戰(zhàn)爭的不滿,因為法律賦予公民表達政治意見的權利。無論這一做法使多少人感受到不平,憲法修正案都陳述一個事實,“國旗保護那些蔑視它的人?!狈傻囊?guī)定使得美國人有更大的自由表述自己對政府的不滿,言論自由在法律的保障下有了最明確的規(guī)定標準,無論地位高低,無論民族屬性,無論出于怎樣的目的,有多少人持反對意見,法律都在其框架下賦予最真實的評價。在理性與情感,言論自由與宗教信仰中,我們選擇了言論自由,這似乎是驗證了亞里士多德所確立的西方法治精神:“法律是沒有激情的理性”,但同時也是驗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終法律原則,用明確的方式維護每個人說話的自由。
另一方面,用法律限制言論自由是為了保障多數(shù)人獲得實質意義上的平等,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自由從其本性來說是從個體出發(fā)并以個體的充分發(fā)展為歸宿,盡管在自由的實現(xiàn)過程中不可能脫離集體。以法治為核心的憲政民主社會即堅持認為:“作為人,我們是平等的——平等的人并且有平等的人性。在人性上沒有一個人比另一個人多或少?!边@兩種特征使得自由必須在法律的框架下發(fā)展生存,否則難以維護更多人的平等。并且當集體或是其他人的權利與個人的權利受到?jīng)_突時,必須有法律作為評價標準,維護更高意義上的統(tǒng)籌的平等和自由。同時,由于言論自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而權利與權力的特征決定了人是追求利益的。作為理性的經(jīng)濟人,人們可能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對他人進行誹謗、侮蔑、陷害,或是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性而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廣散謠言引起社會的不穩(wěn)定等等。這些不安定的因素導致對言論自由進行限制成為一種必要之舉。言論自由要求每個人的主張都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但是當社會中的某一種言論力量過于強大時,必然會對其他不同的言論產生排斥和遮蔽,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進行演說更容易掀起聽眾對某一種言論的狂熱,產生盧梭所講的“廣場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人的言論自由就受到了威脅。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國家在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時,不僅需要確保公民的言論自由不受侵犯,還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公平、和諧的言論環(huán)境,使得每個人都有條件享受平等、充分的言論自由。例如在德國,由于長期以來的社會傳統(tǒng),把人的尊嚴視為最高的憲法原則,所以當言論自由和人的尊嚴相沖突時,往往就不得不作出相應的讓步。如由于二戰(zhàn)時期的歷史原因,德國法律不保護反對猶太人的言論、否定大屠殺的言論,支持納粹的言論也被認為是違法的。再如英國,其誹謗法也以相對嚴格的言論限制而聞名,它傾向于支持原告的請求,因而大大壓縮了言論自由的范圍,但是隨著英國加入歐洲人權公約,1998年的英國人權法案也要求根據(jù)歐洲人權公約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規(guī)定條款對國內相關法規(guī)作出重新解釋和修正。而美國對于言論自由的保護則相當寬泛,但是引發(fā)危害公眾秩序導致暴亂等的言論自由同樣在法律范圍內不受保護。1951年美國一大學生有一天站在街頭發(fā)表演說,辱罵杜魯門總統(tǒng)和一些官員,引起聽眾公憤,咆哮喊打,騷動暴亂一觸即發(fā),該大學生被逮捕,以破壞公共安寧秩序罪判刑。法律是為了維護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產生的,當個人的言論自由會引發(fā)對其他大多數(shù)人的傷害或是觸犯了其他人權利的時候,用法律保護就是必要的。
三、保護言論自由的原則
言論自由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性,同時用法律保護限制言論自由有更大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我們在實際應用中需要為言論自由明確相應的界限,對于言論自由有更多原則性。
(一)利益權衡原則
言論自由具有重要的價值,但對言論自由的保障不是絕對的?,F(xiàn)實生活中,不少利益都是相互矛盾和沖突的,為了協(xié)調各方的利益,應首先對各種社會利益進行權衡,然后才能取舍或限制。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是國際上的共識。利益權衡原則要求立法主體在設定公民基本權利限制條款時,應對相互沖突的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進行合理衡量,做出既不能為維護公共利益而過度侵害個人利益,也不能為保障個體私益而過度犧牲公共利益的最佳選擇判斷。在選擇中盡量尋找到帕累托最優(yōu)的平衡點。
(二)法治原則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自由是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他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在法律框架下限制自由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對于言論自由的限制應該有明確的法律依據(jù),同時這也是法治社會平等原則的要求。對于焚燒國旗的案件有法可依,判處無罪;對于惡搞國旗事件,有理可循,判處無罪,這都是法治原則下的公平公正表現(xiàn)。對表達自由的限制必須有法律文本中的直接依據(jù),這是法治原則最核心與最基本的含義。
(三)公正評論原則
“人人有保持意見不受干預的權利”是國際人權公約的基本規(guī)定,觀點只要公允、沒有人身侮辱和攻擊,就應該受到嚴格保護。最近,華東政法大學某位老師因為在課堂上批評中國的文化,被女學生告為反革命。對此,媒體,公眾雖然對女學生的勇敢和敢于質疑略加贊賞,但是更多的是對老師行為的維護,對言論自由的維護。從這件事情的處理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法制化的進步,人們漸漸傾向于用公正的視角看問題,用公正的方式評價,用公正的方式使用言論自由的權利,而非單純的主觀臆斷。
(四)合理表達原則
在不久前,貴州省甕安縣發(fā)生的情侶爭吵后女孩跳河,男孩稱作俯臥撐而未施援助一事件沒有得到政府公正的解決。對此,網(wǎng)上、民眾本身作出了激烈的回擊。網(wǎng)上新聞報道紛紛將矛頭指向政府、公安機構的處事不利,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游行活動抗議,并將當?shù)毓矙C關的案件存儲區(qū)域部分燒毀。且不說對這一事件的緣由結果作出評價,也不談公眾作出這種行為是否具有感情依據(jù),但是這種表達言論自由的方式就值得商討。表達言論自由有很多種方式,最起碼這種極端的、暴力的方式并不可取。在法律框架下限制言論自由也要注重言論自由的表達方式,盡量在最有效、最合理的渠道下表達。
是否應該限制言論自由一直都是我們爭論的焦點,如何在法治條件下限制自由是我們關注的難題。筆者認為,只有用以法律規(guī)范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保證言論自由的真正履行,唯有用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才能在最大意義上維護更多數(shù)人的自由。在適用法律維護言論自由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考慮各種原則,唯有此才能使言論自由更有規(guī)范性和合理性。在法治進程中無論西方國家還是中國都有了程度不同的發(fā)展。為言論自由插上法律的翅膀,讓言論自由在法律框架下飛得更高,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和目標。
注釋:
①[英]洛克:《政府論》下篇,商務印書館,1995年出版。
②[美]《人民法案》,1791年出版。
③[美]霍布斯:《利維坦》, 商務印書館,1985出版。
④[英]密爾:《論自由》,商務印書館,1959出版。
⑤《在大學中掙扎的言論》,中華碩博網(wǎng),2009年3月18日。
⑥《在大學中掙扎的言論》,中華碩博網(wǎng),2009年3月18日。
⑦[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
⑧[美]霍布斯:《利維坦》, 商務印書館,1985年出版。
⑨[英]洛克:《政府論》,下篇,商務印書館,1995年出版。
⑩任東來:《美國憲政的歷程》,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West Virgi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v. Barnette, 319 U1S1624, 632 (1943) 1
Texas v1 Johnson, 491U1S1397, 421 (1989)。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95年出版。
[美]薩托利:《民主新論》東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
王斐:《“彭水詩案”與言論自由的邊際》,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
RONALD J. KROTOSZYNSKI, THE FIRST AMENDMENT IN CROSS - CULTURAL PERSPECTIVE: A COMPARATIVE LEGAL ANALYSIS OF THE FREEDOM OF SPEECH,NEW YORK UN 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2006。
楊日旭:《美國憲法不保障的18種言論自由》,天益社區(qū),2008年9月3日。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下冊,商務印書館,1982年出版。
《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第1款,1976。
《華東政法大學女學生告教授反革命從何而來?》,成都商報,2008年12月3日。
《貴州甕安發(fā)生打砸搶事件》,新浪網(wǎng),2008年6月28日。
參考文獻:
[1][英]洛克.政府論下篇[M].商務印書館,1995.
[2][英]霍布斯.利維坦[M].商務印書館,1985.
[3][英]密爾.論自由[M].商務印書館,1959.
[4][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下冊)[M].商務印書館,1982.
[5][美]薩托利.民主新論[M].東方出版社,1998.
[6]任東來.美國憲政的歷程[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7]王斐.“彭水詩案”與言論自由的邊際[J].山東社會科學,2007,(8).
[8]楊日旭.美國憲法不保障的18種言論自由[N].天益社區(qū),2008-9-3.
[9]偉洪鳳.言論自由的法律界定[J].法制與社會,2009,(2).
[10]強世功.言論自由與公民宗教——從焚燒國旗案看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之爭[J].清華法學,2008,(1).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