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榮
摘要:俗話說“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可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學歷史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借助教材中豐富的歷史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德育教育,是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力手段。本文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一些淺顯的看法。
關鍵詞:歷史教學;德育;愛國主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因此,我們的教學工作必須把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yǎng)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及發(fā)展健全的人格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那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將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呢?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德育因素,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一、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幾千年來,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無數(sh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在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屈原在楚國存亡之際,受到排擠,滿懷的治國抱負卻無法實現(xiàn),無奈只能舉身赴汨羅——給我們留下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精忠報國的岳飛屈死在風波亭,留下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千年悲嘆;清朝末年,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不顧個人的利害得失,堅持禁煙運動,“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還有那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戴著“我是中國人”牌子的吉鴻昌以及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為救國救民而犧牲的許許多多的中華兒女們,在他們的身上都體現(xiàn)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華民族之魂,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結合觀看我國抗戰(zhàn)題材的影片,如《南京大屠殺》、《血戰(zhàn)臺兒莊》等激發(fā)學生對侵略者的痛恨、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和對愛國志士的無比崇敬。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廣大歷史教師要時刻注意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從歷史人物和史實中汲取愛國主義因素,教育學生從小立下遠大的志向,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的心時刻與祖國相連,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目標,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二、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倍受寵愛,吃不了苦,也沒經受過多大的挫折,使得孩子們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經不起風吹日曬,遇到一點兒挫折就會委靡不振,向困難“投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孟子·告子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然會遇到一些苦難,這是成功必經的磨煉,所以我們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青年時期家境貧寒,但他立志成才,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終成一代文豪。歷史中的圣賢,無不飽經磨礪。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用這些歷史偉人的奮斗事跡來鼓舞學生,磨煉他們的毅力,激發(fā)他們的斗志,培養(yǎng)他們堅韌不拔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為他們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具備堅定的意志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yǎng)學生不斷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民族。商鞅“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的變法理論和“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可貴品質,昭示了一代新風。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對守舊,敢于進取創(chuàng)新的思想和大膽變法使他領先于時代,為后人所推崇和尊敬。《易經》的“變則通”,清朝末年的“戊戌變法”等等,可以說,每一次歷史的進步,都是人民群眾不斷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結果。不思變通就會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近百年的屈辱歷史早就證明了的真理。我們必須要牢記歷史的教訓,教育學生要不斷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當今社會瞬息萬變,知識更新的速度是日新月異,現(xiàn)在的我們就好比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我們要發(fā)展,就要創(chuàng)新。今天的中學生就是祖國明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須要培養(yǎng)他們不斷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絕對不能因循守舊、墨守陳規(guī),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四、注重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德育教育
尊敬師長、孝敬父母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時刻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教育學生在學校要尊敬師長,在家孝敬父母,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落實在具體的細節(jié)中,要盡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我們的身上得到全面的繼承并發(fā)揚光大,展現(xiàn)出21世紀中學生嶄新的精神風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樹立“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五、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合作互助的精神
《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友愛、合作互助的精神。由于現(xiàn)在的學生中獨生子女眾多,且都被家中的四至六個長輩寵愛著,所以現(xiàn)在的學生團結、合作、互助的意識很缺乏,單獨行動、獨占、獨享思想很嚴重。而團結、合作、互助是21世紀人才所必備的素質,沒有這些,就不能適應將來社會的發(fā)展,所以必須在教學中加以滲透和培養(yǎng)。在解放戰(zhàn)爭中,國民黨全美式裝備百萬大軍為什么會潰不成軍,而解放軍為什么以弱勢的兵力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關鍵就在于團結與否和百姓的人心向背。通過這些歷史史實,教育學生認識到團結友愛、合作互助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在思想上加以重視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當今的時代是合作的時代,所以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在歷史教學中應時刻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合作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歷史是厚重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歷史長河中蘊含的德育內容也是極其豐富的。廣大的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僅僅傳授給學生歷史事實,更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使學生具備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感,具備堅韌不拔、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團結友愛、合作互助的精神,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才能為祖國培養(yǎng)更加合格、更為優(yōu)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