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識廬山真面目

2009-07-04 05:03胡松濤
讀書文摘 2009年6期
關鍵詞:大字報紅衛(wèi)兵筆名

胡松濤

文章作者的署名,不外乎用真實姓名和用筆名兩種情況。面對“文革”這個特殊時期的文章署名,人耶鬼耶?是耶非耶?筆者還真有些“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姑且壯起膽子。慢慢道來。以真實姓名署名的文章

“文革”中。一些作者坐不改名行不改姓,以自己的真實姓名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這類文章占的比例比較小,但其影響卻比那些數量很大的化名文章大得多。

“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和直接導火線是1965年11月10日《文匯報》上發(fā)表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這篇文章的署名作者是姚文元。在十年“文革”中,姚文元是著名的“筆桿子”,被人稱為“無產階級的金棍子”,寫了不少文章?!皺M掃千軍如卷席”,對“文革”的進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翻閱“文革”期間國家正式出版的報刊、紅衛(wèi)兵和造反派自行編印發(fā)行的報刊??梢钥吹狡渲杏性S多至今我們仍熟悉的名字。

1966年6月2日,經毛澤東批準,《人民日報》發(fā)表北京大學哲學系聶元梓、宋一秀、夏劍豸、楊克明、趙正義、高云鵬、李醒塵等七人撰寫的大字報《宋碩、陸平、彭佩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這張大字報對“文革”起到了“點火”作用。正如康生所說:“這張大字報不僅揭開了北大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點燃了北京文化大革命的火焰,而且點起了全國文化大革命的革命火種?!?/p>

1966年11月8日,聶元梓等發(fā)表《鄧小平是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見1967年2月出版的北京大學《文化革命通訊》第5期),這是“文革”中把矛頭指向鄧小平的第一篇大字報。

1966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王力、賈一學、李鑫的《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是“文革”開始后第一篇系統(tǒng)論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理論”文章。

1967年第5期《紅旗》雜志和4月1日《人民日報》同時發(fā)表了戚本禹的文章《愛國主義或是賣國主義——評反動影片(清宮秘史)》,這篇文章首開在中央報刊批判劉少奇主席的先例。

1975年第3期《紅旗》雜志上,刊登了姚文元的《論林彪反黨集團的社會基礎》。1975年第4期《紅旗》雜志刊登了張春橋的《論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面專政》。這兩篇文章是“文革”后期開展的“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運動”的基本讀物。

以真實姓名發(fā)表文章,如果得到最高領導人或文革小組的認可,是頗有些好處的。比如,北京大學的聶元梓以一張大字報一舉成名,名列“五大學生領袖”之首,成為風云人物。當時有民諺曰“老聶一張大字報,千年萬年吃不了”。

當然,以真實姓名發(fā)表文章亦有很大風險。聶元梓等人的大字報剛貼出時,曾受到圍攻和批判。如果是向“文革”小組提出挑戰(zhàn)的文章。署了真實姓名,后果就更嚴重了。北京林學院學生、“紅衛(wèi)戰(zhàn)斗兵團”的負責人李洪山。1966年11月貼出針對中央文革小組的大字報和大標語。對這樣的言論?!爸醒胛母铩焙芸觳扇×恕按胧薄?2月14日。康生在與“三司”(前都大專院校紅衛(wèi)兵革命造反總司令部)、北航“紅旗”座談時說:“對反革命分子實行嚴厲厲鎮(zhèn)壓,這是最大的民主……洪山就是反革命小頭目。”12;月16日,林院“東方紅”公利:和“紅色造反團”聯合召開“批判斗爭李洪山之流反革命活動大會”。12月17日,李洪山被逮捕。

有些以真實姓名并名發(fā)表的文章。并不足姓名的擁有者自己撰寫的文章,1967年11月3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署名揚成武的文章:《大樹特樹偉大統(tǒng)帥毛主席的絕對權威,大樹特樹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的絕對權威》。這篇文章原署名“總參謀部無產階級革命派”,陳伯達征得林彪同意,改用代總參諜長楊成武的名義發(fā)表。之后“大樹特樹”、“絕對權威”的提法在全國流傳,受到毛澤東的批評。林彪見風使舵,把責任推給了楊成武,成了楊成武的一條“罪狀”。

1974年1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小靳莊詩歌選》,書中每一首詩都注明作者及其職務職業(yè),如大隊黨支部書記×××、民兵連指導員×××、婦女隊長×××、女民兵×××、下鄉(xiāng)女知識青年×××……那些“詩歌”都是他們作的嗎?值得懷疑。1975年6月,農業(yè)出版社的《貧下中農批判反動諺語五十例》,書中號稱“貧下中農”的文章。大多是由非“貧下中農”捉刀的。

更重要的是,即使以自己真實姓名發(fā)表的文章。在當時“革命”的強大壓力下,也未必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

“中共‘秀才們的一種通病,是悉心揣摩毛澤東以及上級領導的心思,然后形成文字——你左。我比你更左;你講得兇,我寫得比你還兇!在這方面。像我這樣從中共上海市委寫作班起家的人。也概莫能外”(見《人民日報》辦公廳研究室主辦的《臺港懊報刊參閱》2005年第27期)。“文革”時期上海市委寫作組成員、后任上海市委書記的徐景賢曾這樣說。這就是說,為了適應上級領導的指示,“筆桿子”在寫作中主動放棄了自己。

“知識分子是參與了文革主流話語生產的”,“有些人可能是真誠地接受階級斗爭理論,接受革命話語”,“還有一種情況是作者可能有所覺悟,但是在一種政治壓力之下為自保,就向強大的權利妥協(xié)”(韓少功的《革命追問》)?!?972年以后,部分知識分子已經能夠公長以個人的名義寫作和發(fā)表。但不意味著知識分子已經有了作為個人寫作的話語權,即使是工人出身的作者也只有在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員時才有寫作的權利……知識分子以個人名義寫作的多數情況也只是個人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講的一種轉述……”(《作者之死》,《南方周末》2005年2月)。這說明署名作者的文章未必真實地表達作者的思想。

有意思的是,“文革”后,一些用真名發(fā)表文章的作者受到不同程度批評或批判。像余秋雨,因為在《學習與批判》等雜志發(fā)表過文章,在新世紀之初被人翻出老賬。從而引發(fā)了一場“懺悔還是不懺悔”的大辯論,打起筆仗,很是熱鬧了一陣子。

以單位或組織的名義署名的文章

以單位或組織(包括群眾組織)的名義發(fā)表文章。是“文革”文章署名的一個顯著特點。

1966年6月2日下午。一張署名“紅衛(wèi)兵”的大字報《誓死保衛(wèi)無產階級專政,誓死保衛(wèi)毛澤東思想》出現在清華附中的校園里。這是紅衛(wèi)兵組織成立后第一次在社會露面,這張大字報也是紅衛(wèi)兵的第一張大字報。6至7月,紅衛(wèi)兵的發(fā)起者、北京清華附中紅衛(wèi)兵連續(xù)發(fā)表:三篇《論無產階級革命的造反精神萬歲》的大字報,被毛澤東所肯定。署名“清華附中紅衛(wèi)兵”的三論“造反有理”的大字報刊登在黨中央的理論刊物《紅旗》雜志上。一時間,“造反有理”的口號傳遍全國乃至全世界,成為“文革”最著名的標志性口號。

1966年6月6日,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高三(四)班寫信給黨中央和毛主席,強烈要求廢除舊升學制度。6月7日,湖南長沙市一中高三(三)班共青團支部給團中央寫信,指出“升學考試制度的二十一大罪狀”。不久,升學考試制度真

的就被廢除了。

1966年10月。毛澤東和江青的女兒李訥化名肖力到《解放軍報》工作。肖力組織了《解放軍報》社第一個群眾組織——“革命造反突擊隊”。1967年1月12日,“革命造反突擊隊”給《解放軍報》社長胡癡貼了大字報。其結果是,1月17日,葉群用林彪的名義宣布胡癡小集團奪權,把胡癡抓到衛(wèi)戍區(qū)關了起來。

1967年2月22日,首都大專院校紅衛(wèi)兵革命造反聯絡站主辦的《東方紅》報上,首次發(fā)表署名“東方紅”的《群丑圖》,將一百來名所謂的“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排隊、丑化。這幅漫畫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隨之又出現許多新的版本。有意思的是,紅衛(wèi)兵漫畫作品的署名,多是以“紅畫筆”、“紅畫兵”、“不是繪畫繡花戰(zhàn)斗隊”等“革命”的名稱出現,一般都不署真實姓名,或者根本不署名。

這些文章或漫畫。多是個人執(zhí)筆創(chuàng)作,但都是以某某單位或某某組織署名。

1967年1月21日,一個名為“調查康生同志問題委員會”的群眾組織成立,他們貼出《調查康生同志的聯合公告》。康生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文革小組”顧問,有人要“調查康生”,這還了得!查!既然“公告”的后面有紅衛(wèi)兵組織的署名:北京工農兵體院毛澤東主義兵團、清華井岡山兵團、天津大學八一三、中共中央黨校紅戰(zhàn)團等,這就好辦了。1月22日凌晨,陳伯達通過關鋒兩次給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負責人蒯大富打電話說:我們是支持你們的,你們的矛頭錯了,紅戰(zhàn)團是反動的,井岡山不要和它聯系。1月22日晚,江青將在“公告”上署名的紅衛(wèi)兵組織負責人召集起來講話,她說:中共中央黨?!凹t戰(zhàn)團”是反動的,前三個(指《公告》署名的前三個紅衛(wèi)兵組織)是造反派,對敵人提高警惕不夠。我們很驚訝的啊!今天到會的大多是我們共患難的戰(zhàn)友。就拿蒯大富同志來說吧,當別人聯合整你的時候。就是陳伯達同志派人給你平反,你還記得嗎?“調查康生同志問題委員會”還沒有采取“調查”康生的行動,就夭折了。

當時,紅衛(wèi)兵造反派組織多如牛毛。有的三兩個人也起一個很大的名稱,甚至弄出不小的動靜,他們的組成人員卻不為人知曉。

1967年1月20日,北京出現一張署名“全無敵”的大字報《勒令康生》,全文如下:“酷吏康生:老實告訴你,這個禍國殃民、殘害忠良和無辜黎民百姓的野心家、陰謀家、劊子手,你罪惡滔天,死有余辜,限你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交代你的罪行,否則,誓與你血戰(zhàn)到底!”這個“全無敵”的紅衛(wèi)兵組織,沒有人知道它在哪里,所以“文革小組”就無法像處理“調查康生同志問題委員會”那樣處理它。

我手頭有千余種紅衛(wèi)兵、造反派報刊雜志及資料,其中的文章、漫畫多以單位或組織的名義署名,根本無法弄清它的真實作者是誰。僅以北京大學的紅衛(wèi)兵造反派刊物《文化革命通訊》、《文藝批判》、《文化批判》、《斗批改》、《教學批判》為例,上面發(fā)表的文章的署名五花八門,如:“赤衛(wèi)”、“風雷激”、“巋然不動”、“黎明”、“橫眉”、“無限風光”、U235兵團、L618部隊、“金棍子”、“盛錫?!?、“延安”戰(zhàn)斗團游擊隊、“破私立公”、“孺?!?、“延安”、“刀尖”(漫畫作品署名)、“同心干”、“百萬雄獅”、“長纓在手”、“炮聲隆”戰(zhàn)斗隊、“橫掃千軍”、“紅槍”、“起宏圖”、“頂風船”、“逐浪高”、“滅資興無”、“狂飆”、“12.26”兵團、“輕騎兵”、井岡山紅衛(wèi)兵、“紅老虎”、“紅聯軍”、“虎山行”、“紅野?!?、“熱槍冷炮”、“誓死衛(wèi)東”戰(zhàn)斗隊、0263“爭流”戰(zhàn)斗隊、“韶山沖”、“迎九大”、“紅旗飄飄”、“窮追猛打”、“桔子洲”、“千鈞棒”、“熱風”、“紅鷹”、“報春”、“追窮寇”、“迎春到”、“長江橫渡”、“巋然不動”、“愚公”戰(zhàn)斗隊、“02”武工隊、“千鈞棒一支隊”、“紅五月”、“紅色清道夫”、批判王任重聯絡站、批判“虎山行”聯絡站……。這些署名,比武俠小說中武林大俠的名號還讓人眼花繚亂。這些署名的背后都有一個個具體、真實的人。北京大學的洪子誠回憶:“文革”起初,北京大學的謝冕聯合七八位有點“中間騎墻”立場的教員組成“平原戰(zhàn)斗隊”,一起開會,一起討論。一起寫大字報。如果沒有知情人站出來回憶,如今。你要找出這些組織背后的真實姓名,難,比蜀道還難,難于上青天。

署“筆名”的文章

筆名,又叫化名,有的叫代號。一般來說,筆名中都寄托著作者的一些想法,有的筆名后面還有不少故事?!拔母铩敝?,署筆名的文章最多,筆名之下云鎖霧罩。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文革”中一些筆名的主人已經露出真面目,當然更多的筆名的主人已經無處追尋。

1966年5月8日,“何明”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文章《擦亮眼睛,辨別真假》?!昂蚊鳌笔俏母镄〗M成員關鋒的筆名。

1966年5月8日《解放軍報》刊登《向反黨反社會主義黑線開火》,署名“高炬”?!案呔妗笔恰督夥跑婈牎飞绲墓P名(“文革”后,一些文章稱,“高炬”是江青的筆名、這篇文章是江青組織的。關鋒、穆欣否定了這一說法)。

1971年8月1日,“峻嶺”的一張林彪學習毛主席著作的彩色照片刊載于《解放軍畫報》7、8期合刊上?!熬X”是江青的筆名。

1966年8月19日,清華大學的“向日葵”貼出批判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的大字報:《王光美是清華園第一號政治扒手》。這是“政治”與“扒手”兩個詞第一次結合后組成的新詞的第一次亮相。據《清華大學文革紀事》的作者沈如槐回憶說?!跋蛉湛钡闹饕髡呤乔迦A大學的唐偉和陳育延。

1966年11月15日,北京農業(yè)大學附屬中學高三(2)班學生劉振忠、張立才以“伊林”、“滌西”為筆名,寫了《給林彪同志的一封公開信》的大字報,張貼在清華大學。大字報批判了林彪在1966年9月18日在軍事院校負責人會議上的講話。認為林彪關于“毛主席比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高得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太多,讀不完,他們離我們又太遠。在馬克思列寧的經典著作中,我們要百分之九十九地學習毛主席的著作”等說法是非常錯誤的。大字報貼出后,即被人當作“反革命大字報”撕毀。12月20日,劉、張被北京市公安機關逮捕,罪名是“現行反革命”。

以《高山下的花環(huán)》知名的作家李存葆回憶說,1968年,他當兵的那個地方叫茅山,他就用“茅山”的名字給《解放軍文藝》寄去詩歌《毛主席聲名傳天下》。后來又寫了《世界人民熱愛毛主席》等故事,署名“陸青文”——意思是來自青島陸軍的文章,這兩篇文章都刊登在《解放軍文藝》上(李存葆《我與她的關系源遠流長》,2006年3月27日《解放軍報》)。我查閱了這期間中國大陸唯一正式發(fā)行的《解放軍文藝》,上面還發(fā)表了“陸青文”的散文《黃海岸邊戰(zhàn)旗紅》等文章。

更多的筆名、代號、化名,我們至今不知道他的真實面孔。好在現在已經有人注意到這個問

題。劉宗漢在《“代號”小記》中說:

以1972年的《文物》、《考古》為例,所見的“代號”就有“馬文?!薄ⅰ案什┪摹?、“京洛”、“群力”、“一冰”、“文展”、“龔愛文”、“周文”、“志工”、“史為”、“鐘依研”、“肖蘊”(后來得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正烺先生的化名)等。一些一時尚難確定的“代號”如“史言”、“魯波”等尚未列入在內。這些“代號”中,有的可以看出是一些科研單位的化名,如“甘博文”為甘肅省博物館,“鐘依研”為中醫(yī)研究院。有的則無法推測出到底是哪一個單位,如“群力”。由于近三十年的人事更迭,知情人早已退休,其中不少人又可能已經作古,恐怕也很少有人能知道這些“代號”的具體組成了。

“文革”中,大家為什么不用真實名字發(fā)表文章?

或者是要破除名利思想。江青曾說,農民種地,工人制產品都不署名,作幅畫還署自己的名。“他們(按:指工人)所從事的工作,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不屬于個人,就像他們在生產某一個機件時一樣,絕沒有想到這是我個人的產品,因而要求在產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周天《文藝戰(zhàn)線上的一個新生事物——三結合創(chuàng)作》,《朝霞》1975年12月)。如此推理,發(fā)表文章也不能署自己的真實姓名了。

或者是集體寫作,大家的勞動成果,不能署一個人的名。只好用筆名。徐景賢曾說:“這些署筆名的文章在寫作時,往往由一個人先執(zhí)筆起草初稿,另一個人修改,集體討論后又有人作進一步加工,直到最后完稿、定稿,期間往往要經過很多人的手,所以現在要回顧哪篇文章是誰完成的恐怕很難,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區(qū)別了。像后來市革會寫作組《魯迅傳》編寫組的十一個青年。用‘石一歌的筆名集體寫文章,正是繼承了這樣的傳統(tǒng)?!?/p>

或者是一些作者身上因為有“政治問題”沒有弄清楚,不能署自己的名,只好婉轉地用筆名。

或者是一些作者心虛,那些自己的文章,或違心表態(tài),或捕風捉影,或無限上綱,作者自己也不敢署上真名。

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徐景賢曾回憶說:“即使完全是個人寫的文章,也往往使用各種筆名,使對手摸不清底細。姚文元曾給《文匯報》寫過幾篇批判文章。他說:‘毛主席《廬山仙人洞》詩中有暮色蒼??磩潘傻木渥?,勁松,這兩個字含義很好。就用勁松作筆名吧!文章發(fā)到報社去,除我們外,只有《文匯報》總編輯陳虞孫知道,把‘勁松的文章發(fā)在顯著位置”(《人民日報》社辦公廳研究室主辦的《臺港澳報刊參閱》總558期)。使用筆名,頗似穿戴隱身衣帽,自己大手大腳行動,卻讓對手看不清真實面目,進可攻退可守。

寫作組的筆名

如果說“文革”初期的許多文章、大字報的署名多是紅衛(wèi)兵、造反派組織,具有“民間”性質的話,“文革”中后期的許多文章是“官辦”的寫作組炮制的。這些寫作組根據上級的部署,適應政治斗爭需要,寫作了大量文章,送審批準后署上筆名,在報刊發(fā)表。那時,比較著名的寫作組有上海市委寫作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國務院文化組寫作組等。

中共上海市委寫作組在“文革”中特別是在“文革”后期十分著名。徐景賢回憶說:“中共上海市委寫作組成立于1964年,它即使不算全國寫作班子的始作俑者,也可說是各種大批判寫作組的‘領頭羊。”

上海市委寫作組的一個主要陣地是1973年9月創(chuàng)刊的《學習與批判》雜志。這本雜志名為復旦大學主辦,實際是中共上海市委寫作組主辦的。通觀《學習與批判》全部三十八期刊物上發(fā)表的文章,內容涉及工、農、商、學、兵等廣泛領域。文章的署名也讓人眼花繚亂:羅思鼎、丁學雷、方巖梁、石侖、石一歌、任犢、官效聞、康立、梁凌益、齊永紅、翟青、方海、戚承樓、金風、靳戈、史尚輝、史鋒、曹思峰等。其實,這些署名不過是中共上海市委寫作組的不同筆名而已。據說這個寫作組共使用過八十多個筆名。

關于這些筆名的來歷,徐景賢回憶說:

寫作班成立之初。正值全國開展“學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的高潮,寫作班除姚文元的大塊文章由領導決定用真名外。其他人基本是用集體筆名,特別是重點文章,更是領導意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一概用筆名。文學組的重點筆名是“丁學雷”,寓“丁香花園學習雷鋒”之意。歷吏組的重點筆名是“羅思鼎”,意思是“學習雷鋒,做一顆永不生銹酌螺絲釘”。思想文化界的人看署名丁學雷、羅思鼎的文章。就知道這是代表上海市委的聲音。

除了“丁學雷”、“羅思鼎”外,寫作班各組還用過很多筆名。比較有影響的如歷史組筆名“康立”(武康路歷史組的諧音)。文學組除“丁學雷”外,有的集體文章要另起筆名,我建議說:“我們剛開始做毛澤東的學生,就起一個叫‘方澤生吧!”后來寫了一篇較有分量的文章。我又起了筆名“方巖梁”(毛澤東詩“風物常宜放眼量”的諧音)。因為寫作班開始時住在丁香花園。筆名姓丁的特別多:兩人合寫的署名“丁加”,三人合寫的叫“丁川”,多人合寫的用“丁影”、“丁聞”、“丁葵”等名。

……在武康路二號姚文元批《海瑞罷官》的過程中,寫了一篇批判歷史學家李平心的文章。當時他正和歷史組同在二樓辦公,共同編資料。歷史組的基本班底是四個人:朱永嘉、王知常、吳瑞武、朱維錚,姚文元寫完后。開玩笑說:“你們歷史組四個人,加上我是五個人。共同來批李平心,這篇文章的筆名就叫‘伍丁吧!”這就是“伍丁”筆名的來歷。

“文革”后,上海市委寫作組使用的“石一歌”筆名曾引起廣泛關注?!冬F代作家筆名索引》中沒有此名。港龍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大革命”詞典》中有“石一歌”目:石一歌,中共上海市委寫作組在“文革”中使用的筆名之一。用這個筆名發(fā)表的文章主要有《堅持古為今用,正確評價法家》、《研究法家要古為今用》、《再搗孔家店》、《不斷清除革命隊伍中的“蛀蟲”》等。雜文家何滿子在《筆名談屑》中說得更為形象一些,他說:“石一歌的聲名只在上海頗紅。外地人恭聆其名的大概只限于文藝界。知情人說,這筆名代表十一個才子。以人數而諧音而已。石一歌,即隱身在這個筆名下的十一位某某某們。是‘四人幫卵冀下的魯迅研究專業(yè)戶。所謂魯迅研究,就是把魯迅改造成‘四人幫的守護神。這部輿論機器由于起動較晚,且分工所限……事敗之后,這些機靈的才子就泥鰍似的滑掉,混入人海了?!?/p>

南有上海市委寫作組,北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

1973年10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成立批林批孔研究小組。1974年3月。調整人員改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遲群、謝靜宜負責。他們在江青等人直接點題授意下寫了大量文章。文章的署名多為“梁效”?!傲盒А笔潜本┐髮W、清華大學“兩?!钡闹C音。除“梁效”外。這個寫作組用過的筆名還有柏青、施鈞、秦懷文、高路、景華、安傑、郭平、金戈、萬山紅、祝小章、梁小章等。

著名學者周一良是“梁效”成員中的老教授之一。他在回憶錄《畢竟是書生》中說:“梁效設支部書記一人。由遲群、謝靜宜手下的八三四一部隊的干部擔任,副書記二人,北大清華各一名。三十幾名成員中,兩校之外,還有少數人民大學的教師。成員除了老教授晚間回家外,都集中食宿,每天三段時間都須到班。梁效紀律森嚴,不得隨便請假。不得向外面(包括自己的家人)透露工作內容。集中駐地在北大朗潤同的北招待所,門禁森嚴,給外人以神秘莫測之感。梁效主要任務是寫作,由中青年同志擔任,為‘四人幫制造反動輿論。寫作意圖由遲、謝兩人下達,或由《紅旗》、《人民日報》等報刊的編輯口頭傳達,有時甚至寫成書面提綱交給寫作小組。幾個寫作組之外,有個研究組,后改名注釋組。幾名老教授在內。江青聽毛主席談話,遇到她不知的人物或典故,立即通知遲、謝兩人命令這個組查閱報告,起了供顧問咨詢的作用。梁效還要求老教授對于寫作組的文章在文獻典故方面發(fā)揮‘把關的用處?!?/p>

“文革”后。北京大學成立了“梁效專案組”,先后編印了《“梁效”部分反黨文章清查材料匯編》、《梁效罪證材料》等對“梁效”進行批判。

與“梁效”齊名的寫作組還有“國務院文化組寫作組”,使用“初瀾”、“江天”等筆名,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上發(fā)表文章二十多篇。中共中央黨校寫作組使用的筆名為“唐曉”、“湯嘯”等,“唐曉”、“湯嘯”即“黨?!钡闹C音,用這個筆名發(fā)表的文章有五十多篇,有的文章還出版了單行本。

如今,我們離“文革”已經有些距離。隨著時間的流逝,面對“文革”文章的署名,我們越發(fā)看不清他們的面目?!安蛔R廬山真面目”,有時“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是因為不在此山中……

何滿子說,“文革”中作者的署名,“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符碼”,“環(huán)繞著這些風云一時的筆名,還包藏著歷史風俗的色相,也許從這個角度切入,還可以淘出點歷史隱秘的信息來”。這也是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之一吧。

(選自《書屋》2009年第3期)

猜你喜歡
大字報紅衛(wèi)兵筆名
冰雪凝月
當紅衛(wèi)兵就能吃飽飯
我沒有什么對象需要反抗
紅衛(wèi)兵的性戀觀念及行為
浙江境內紅衛(wèi)兵“破四舊”行動所造成的古舊書資源損毀
安妮寶貝宣布筆名改為慶山
《我經歷的反右派斗爭》一文補正
荒誕年代的傳奇故事——紅衛(wèi)兵偷越國境援越抗美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