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當代回族小說審美意象的傳承與嬗變

2009-06-13 05:52馬慧茹
關鍵詞:歸屬感民族文化

摘 要:當代回族作家霍達、張承志、石舒清等筆下的審美意象在銜接傳承的同時,又各有側(cè)重和嬗變,在不同語境中展現(xiàn)不同的審美趣味。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信仰,使這些審美意象體現(xiàn)出一些共有的審美特征,一方面連接著深層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審美意識,表現(xiàn)一種精神上的歸屬與期盼,同時,也預示了當代回族作家對世界的眼光和情感取向。

關鍵詞:回族小說 審美意象 審美趣味 民族文化 歸屬感 情感取向

現(xiàn)代美學體系認為:“審美藝術(shù)學的研究(即把藝術(shù)作為一種典型的審美活動而對它進行的研究),必然指向一個中心,這就是審美意象?!盵1]當代回族身份的作家成果豐碩,主要作品中反映著回族人民的生活與情感。從歷史的角度看,獨特的民族文化會使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慣例性的審美意象??v觀中國當代回族小說,作家們常常借助一些既能反映回族文化特征又能表達創(chuàng)作主體情感意愿的意象,如月亮、水、土地等,進行象征寓意的抒寫。這些反映回族人民生活與情感的小說中,特定審美意象不斷傳承與嬗變,對這些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深刻地把握當代回族小說的藝術(shù)特征,了解和認識回族作家的審美角度和創(chuàng)作心理,由此可以更進一步地解讀作品的價值和意義。

一、清朗明月,心靈之光

隨著大量優(yōu)秀回族小說的不斷誕生,月亮早已成為一種具有民族象征性與隱喻意義的審美意象,在回族作家筆下縈繞不去。回族作家們把詠月這一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特定的民族歷史結(jié)合起來,月亮這個可清可晦、可圓可缺的自然物象,不僅隱喻著回族的遙遠的歷史,還表現(xiàn)著回族人民無比崇高的宗教信仰,是高潔清透的象征,是苦難的肅穆關照。

“月”,特別是新月,在回族作家筆下,是希望,是寄托,也是一種實際的生活關照?;刈彘_齋就要以看到新月為準?;暨_的《穆斯林的葬禮》中的女主人公名字就是新月,寫到月亮的地方比比皆是,充滿著對美好的向往,一種向上的心靈之光,一種超越精神的美感。張承志筆下的“月”意象有更多的內(nèi)涵?!八蚕⒌南以隆卑汛笪鞅秉S土高原上的廣袤荒涼烘托無余;“一彎新月”就像黑暗中給人們亮出的一盞指路的明燈。而作家石舒清、了一容等筆下,“月”被賦予了更多的地域內(nèi)涵。

“新修成的大寺頂上的銅月亮,那青銅的半片月牙熠熠地亮著,使人心里充滿歡欣和安慰?!薄澳侨g破屋頂上也插著一柄鐵鑄地彎月亮”,“記得那天透過坍沓的頂棚,他看見了那個銹斑累累,殘了一塊的鐮月。那牙鐵月亮漆黑地立在上面,沉重而神圣。”[2]張承志通過一彎銅月亮,三間土坯屋頂上的深沉肅穆凄美溫馨的“殘月”,指出堅守一種信仰的艱難與希望。如果說“殘月”和“弦月”是對歷史的沉重回憶,那么對張承志而言,“十五的滿月”就是“圣光的照耀”,是所有穆斯林的心靈燈光?!缎撵`史》中的一首詩說:“圓月啊,你照耀吧,唯你有著皎潔的本質(zhì)?!薄敖褚?淫雨之后的天空上/終于升起了皎潔的圓月/我的心也清純/它樸素得像沙溝四下得荒山/然后,我任心靈輕飄/升上那清風和銀暉/追尋著你 依戀著你 祈求著你 懷念著你?!盵3]在這樣的審美觀照下,月亮不僅飽含了作者深厚的民族情結(jié),把這個蒙受苦難的民族指引到一個更加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展現(xiàn)了作家對莊嚴、崇高、博大、深沉的美學風格的崇尚,對詩化、象征化的藝術(shù)手法的獨特追求。

回族作家石舒清、了一容對西海固的月也是經(jīng)常描述?!霸铝猎缇驮谔焐狭?只是隨著夜的加深才正亮起來?!薄霸鹿庀?一些溝谷和凹處更顯得幽奧難測?!薄拔覀兙挽o靜地立于月光下不知往哪里去?!笔媲宕罅坑谩霸铝痢薄ⅰ霸鹿狻钡纫庀笠r托當時當?shù)氐娜撕褪?表現(xiàn)對一些哲理性問題的思索,“月亮在天上顯得安靜,甚或是有些慈祥?!薄疤煊詈泼於纬?幾乎只有著一盤月亮的天宇讓人心里空蕩蕩的,有些冰涼。”[4]用這樣一些特意的描寫表達作者微妙的情緒,也為作品帶上較為濃烈的象征意味與神秘色彩?!耙惠喢髟乱褣煸谔爝吷?跟媽媽的腳丫子一樣好看,我真想在這荒野里抱著月亮大哭一場”,“有一線月光從箍窖的哨豁眼里照射進來,映在墻上,把墻上一張‘看圖課文映得分外的亮?!盵5]這些描述月亮的句子著眼于小說設置的場景,大多時候是為了故事情境的營造,沒有特別確定的指向,但從文本整體看來,特定環(huán)境中特定審美意象的創(chuàng)造,是作家潛意識中“移情”活動的過程,在不自覺地對審美客體(月亮)進行想象、聯(lián)想的同時,審美形象得到了積極的再創(chuàng)造,把心靈底處對人生的迷惘、對清潔精神的深沉追求,對外在的認識和內(nèi)在的理解,很自然地表露了出來。

二、至清之水,希望之光

“水”也是中國文學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回族作家都對“水”這一意象賦予了另外一種內(nèi)涵。在回族眼中,水首先是最圣潔的事物之一,因為回族是講究清潔、潔凈的一個民族,經(jīng)常清洗身體是一種生活的常態(tài),同時,由于回族生活的地方相對比較干旱,水顯得異常珍貴。所以,水不僅是生命的甘露,也是生命永久的期盼,還是保持純凈信仰的佑護。

張承志《心靈史》里反復提到“水”對伊斯蘭教的重要性?!八?是伊斯蘭教凈身進入圣域時的精神中介。水又是凈身時洗在肉體上不可或缺的物質(zhì)。”[6]在他看來,“水”是穆斯林通往“清冽的幸福泉”的中介。他說:“無水無村窖雪度夏,而堅持宗教沐浴的回民卻家家以水的清潔為首要大事;那些盛一瓢泥湯臟水的漢族人不能理解——為什么要留著那么干凈的水洗澡?!盵7]因為水最清潔、最珍貴,用最珍貴、最清潔的事物洗去的是纖塵世俗,換來的是心靈的純凈和精神的高貴,這是最有意義的。

《穆斯林的葬禮》中的《月落》一章,描寫新月接受最后的洗禮,“清水靜靜地洗遍新月的全身,又從她的腳邊流下‘旱托,竟然沒有一絲污垢,她那冰清玉潔的身體一塵不染!”[8]不僅充分表現(xiàn)著女主人公善良、美好、智慧的形象,也更加凸顯了這個民族對水的“潔凈”至高無上的崇拜。

石舒清的小說本就像一汪清水汩汩流淌,有溫情,有喘息,有激流,更多的是平靜地訴說,終究歸入精神探求的大海。在他的小說《清水里的刀子》里,水是反觀自我、洞察命運的一面鏡子。當主人公馬子善老人明白獻祭的老牛已經(jīng)看到了自己的死亡,“看到清水里的刀子后,就不再吃喝,為的是讓自己有一個清潔的內(nèi)里,然后清清潔潔地歸去。原來是這樣的一種生命。”“在他內(nèi)部的視野里,就有一盆清得讓人像漣漪那樣微微顫栗的水。在這水里,慢慢就會生出一把世所罕見的刀子,在清水的深處像一種蘊藏的秘密那樣不斷地向你閃耀著銀光?!薄坝窒肫鸩劾锬桥鑳魺o纖塵的清水,那水在他眼前晃悠著,似乎要把他的眼睛和心靈淘洗個清清凈凈?!盵9]整個小說的觸發(fā)點在于一盆清水。清水的出現(xiàn),讓老??吹搅怂劳?讓老人理解到老牛對死亡的坦然。由此引申開來,感悟到一個人干干凈凈、身無罪孽、從從容容離開人世的可貴,于是,水有了一種神性的魅力,一個民族對生命的理解也由此展現(xiàn)出來。作家也從對平民的觀照中發(fā)掘到出人生的真諦——清水般的心靈!

青年作家了一容以多年流浪的苦難經(jīng)歷,在小說中見證了水的寶貴。他筆下的水往往成為救命的稻草,“他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水,是水!……他趴倒‘咕咕咕貪婪狂醉地喝著柔甜的泉水”[10],有時候在苦焦的土地上水是苦澀的,“那學校溝底下的一大壩清水,竟是牲口都不愿飲的苦水?!盵11]有時候是神奇美麗的,“遠處,河水顯得清澈、滑溜,在下午的太陽光下,像一面玻璃抑或鏡子。”[12]有時是渾濁不堪、像迷途的人一樣辨白不明,“水涼森森的”[13]。特別是他的短篇小說《掛在月光中的銅湯瓶》中,一個用輪椅推著癱瘓的兒子尤素福四處求醫(yī)、沿街乞討的老人,“每當她用湯瓶里的水細細地倒出來洗著自己的時候,便希望這水能把自己的心和腦子也洗干凈,好讓自己遠離渾濁、遠離雜亂的意念,變得純粹和清明起來。這樣,她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活下來照顧尤素福了?!盵14]這里的水,跟張承志、石舒清等筆下的水一樣,也有了奇異的神性,是治療塵世傷痛、尋求來世的中介。

審美意象是知、情、意的統(tǒng)一。通過水的描寫,回族作家們對以西海固為代表的西北自然地理與人文風情,進行著主體自我剖析式的描繪。在知方面,“水”這個審美意象成了智慧的藏身地,在感情上,是與人、與現(xiàn)實、與來世聯(lián)系的紐帶,在意方面,他們把西北部的自然風物與社會風情始終是作為人的環(huán)境,它不再是人類對抗的對象,而是人的生命的對應物。

三、至親土地,精神之根

人總會跟自己與生俱來的環(huán)境發(fā)生著關聯(lián),作家更是如此。按照丹納“種族、環(huán)境、時代”之三要素說,“黃土高原”構(gòu)成中國尤其是西北回族小說的一個重要意象,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回族作家的創(chuàng)作。

張承志在《心靈史》中對干澀迷蒙的黃土地極盡描寫,“風土是不可思議的——我只能用散文或詩對它抒發(fā)一時的聯(lián)想;我洞徹不了它?!盵15]“河溝的冰在遠處環(huán)繞,犁溝翻起的土壤又重又厚,黑暗中的村莊還在沉沉酣睡,為明天的辛苦積攢著力氣?!盵16]這是一種大地給予的無比艱辛的生活情境,而生活在這土地上的回回們從不抱怨,始終用一個顆感恩甚至虔誠的心靈面對著這種艱澀,憑借一種本民族特有的精神和心靈追求——宗教信仰,默默地與自然環(huán)境斗爭、相伴,這是多么偉大的精神!“于是他們就在這種人世的絕境營造了精神的凈土,并在這信任的土地上生息。他們熱愛自己的土地,就像提煉了中國人熱愛自己祖國的感情一樣。”[17]張承志就是張承志,通過一種令人近乎窒息的激情的表述,把生活在那片干涸土地上的回族人民襯托得可歌可泣,引人入神。

另外,許多回族作家的創(chuàng)作源于大西北的廣袤黃土,是在荒涼沉寂、少有人煙的環(huán)境中想象的結(jié)果。石舒清的小說集《趕山》,以及《月光下的村子》、《沉重的季節(jié)》等作品,就將歷史情境放在西北一隅(主要是西海固地區(qū)),反映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回族種種現(xiàn)實,抒發(fā)了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深深的悲涼感。小說《鋤草的女人》中,對一位農(nóng)村婦女鋤草的過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女人靜默地與土地面對面交流,營造了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美妙境界。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類似“意識流”一樣的思緒也波動不止,他深深感慨于女人與土地的相親相依??梢哉f,石舒清的小說主題往往是土地,那是一種對鄉(xiāng)土的熱愛,一種泯除物我之異、消除心手距離的精神追求。李敬澤在石舒清小說集《暗處的力量》序言中說:“土地,或者更具體地說是鄉(xiāng)土,一直是石舒清的主題,從地理學的角度看,石舒清對土地的深情不可思議,因為那里是西海固,是中國最貧瘠的地方,干旱年復一年地煎熬著人、畜和草木?!薄澳遣粌H是一片皸裂的大地,那還是一個精神充盈的價值世界,在天人之際自有不可輕薄的莊重?!盵18]事實正是如此,石舒清對西北蒼涼的大自然進行哲理地描繪,使對待土地的民族情感上升為對所有人精神世界的思索,從而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反映出了一種人類的大美,形成強烈的藝術(shù)震撼力。

每個人經(jīng)歷的地方不一樣,眼界高低不同,對腳下這塊土地的依戀和審美心理也會大相徑庭。了一容同樣寫了很多關于“土”的文字?!拔覀凃T著自行車一連走了四個多小時的沙石路,然后就開始爬山了。”[19]“狹窄的山路,不是曬干后變得石頭一樣磕磕絆絆的紅膠泥塊,就是一腳下去便再也看不見腳面的黃燙土?!薄拔骱9痰纳酱蠖嗍沁@個樣子的,沒一點辦法,風一吹,黃土就刷啦啦地往下淌?!盵20]在這些小說里,了一容用他個性化的語言樸實地將本土最真切的一面描述出來,顯得凝重而悲壯。對于不了解的人來說,這些感覺是悲愴、激烈、血性,對作家而言,正是通過人物艱難的生存,表達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愛之深、思之切、慮之深。

除了“月亮”、“水”、“土地”這幾種審美意象,當代回族小說中具民族特征的意象還有湯瓶、石頭、剪紙、禮拜、清真寺、白帽子、長跑、胡子等,正是這些審美意象具有選擇與組合的無限豐富性,共同組成了當代回族小說中審美意象的長廊,使回族作家的作品既可以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作品,展現(xiàn)民族內(nèi)在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又可以不斷地別出心裁,讓小說本身就沉浸在一種獨特的民俗風景中。雖然回族作家對筆下的意象運用各不相同,賦予的意義也有所差別,但總得看來,還是貫穿著一種對民族的審視和理解,這是穆斯林美好的愿望的真切體現(xiàn),是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也就是說,通過回族小說中審美意象的傳承與嬗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回族文學發(fā)展的明顯線索,更能看到回族人民的精神堅守和衍進的艱難歷程。

(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中國回族文學的審美嬗變歷程”,項目編號:2007Y006。)

注釋:

[1]葉朗:《現(xiàn)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頁。

[2]張承志:《牧人張承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119頁。

[3]張承志:《心靈史》,???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頁,第329頁。

[4]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頁。

[5]了一容:《去尕楞的路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303頁。

[6][7]張承志:《心靈史》,???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頁,第8頁。

[8]霍達:《穆斯林的葬禮》,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0頁。

[9]李敬澤:《1978——2008中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清水里的刀子〉序言》,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223頁。

[10][11][12][13]了一容:《去尕楞的路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頁,第298頁,第32頁,第88頁。

[14]了一容:《掛在月光中的銅湯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頁。

[15][16][17]張承志:《心靈史》,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8頁,第122頁,第11頁。

[18]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1頁。

[19][20]了一容:《去尕楞的路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頁,第289—291頁。

(馬慧茹 寧夏銀川 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 750021)

猜你喜歡
歸屬感民族文化
基于PCK視角的幼兒園歸屬感教育課程構(gòu)建的探究
學校教育中歸屬感培養(yǎng)的思考
歸屬感:班級建設的紐帶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理事會發(fā)布學生歸屬感報告
人力旅行
數(shù)字媒體環(huán)境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
馬克思世界文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內(nèi)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