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良 劉兆永
摘 要:2001年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然而,時代呼喚智慧的教育,需要智慧的教師,文章主要從“自由之思想”與“獨立之人格”兩個方面來論述教師智慧內在的生成特性。
關鍵詞:教師智慧;內在生成;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
中圖分類號:G5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30-0065-01
馬克思說:“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識?!倍覀兊慕逃枰腔鄣慕逃?智慧的老師。教師智慧是指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點、個性,并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的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批判性認識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教師智慧是個人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的統(tǒng)一,是熱愛教育與愛學生的統(tǒng)一。
智慧的增長是教師發(fā)展的標志。所以一名具有智慧的教師是集“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于一體的,所謂“自由之思想”就是對教育有自己的真知灼見,真正理解教育的精髓所在,并且能夠付諸實踐,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所謂“獨立之人格”就是教師具有自己的性情,自己的思想,不趨炎附勢,不爾虞我詐,不僅自己有獨立的精神,更是引導學生自立自強,關心、尊重學生。
一、自由之思想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離不開理論思維的?!敝腔鄣靡嬗谥R,只有具備豐富的知識,智慧才有可能生成,智慧是知識的深化與升華。而作為教師,要想讓智慧環(huán)繞,成為一代教育家,培養(yǎng)出有個性、有思想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廣泛涉獵名家名著,掌握堅實的專業(yè)知識,各種教育知識、理論信手拈來,爛熟于胸,古今中外,皆為我用。
智慧的教師,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教育自身要把握好教育本身,教師自己要把握好自己,掌握好方向與原則。教育不只是對人在自然狀態(tài)基礎上的發(fā)展承擔任務,也對人在社會狀態(tài)下所受到的束縛中獲得解放擔當重任。因此,教師就要隨時注意在各種現存的和未來可能會約束人的要素中搜尋理想的答案。教師盡其所能擁有知識,盡其所能展現智慧,盡其所能彰顯個性。
智慧型教師,不僅理論知識爐火純青,實踐知識也要達到登峰造極。教師的實踐知識指的是教師在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中能夠靈活自如的引導學生達到一定目標時所具備的各種知識,應該說這種知識是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師的實踐知識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學生是教師智慧生長的基礎,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認知的過程中,也從學生那里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發(fā),使自身的知識得到發(fā)揮與鞏固、提升,教學相長,從而越接近智慧。二是教師自己,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反思性的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思考,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加以篩選,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讓經驗上升為理論,轉化為智慧。
二、獨立之人格
教師獨立之人格,指教師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有科學精神,有主見,有個性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所逐漸達到的,體現敏銳的洞察力,極強的思辨力,博學而睿智以及教書育人、開拓創(chuàng)新的能力素養(yǎng)。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當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教師要做到具有獨立人格,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博學多識
教師要給每個學生一杯水,而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這桶水應該是源頭活水,清甜甘洌。面對著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渴求知識,具有豐富想象力,個性十足的一群學生,所以教師必須練就一身的“武功”,十八般兵器樣樣懂一些,成為一個雜家,才能引導學生,學會終生可用的本領,生活、工作的智慧。
(二)理性睿智
要做到時時刻刻能夠保持清醒的狀態(tài),敏銳的心,使之與心術不正、爾虞我詐、崇尚權術、趨炎附勢等涇渭分明。他不是自命清高,與世無爭,卓爾不群,而是既善于合作,又保持個性與同事和諧相處。遇到一切事情,能夠取長補短,應對自如,運籌帷幄。具備以正確運用致力為特征的理解、推理、歸納和判斷的能力。
(三)愛學生
“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種以兒童為指向的多方面的、復雜的關心品質?!苯處煂W生的愛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前提條件,只有達到智慧之愛,師生雙方才能做到互相尊重,雙方之間的交流會暢通無阻,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苯處熣嬲寣W生感到老師的愛,需要從以下幾點去努力:(1)尊重和信任學生,特級教師王棟生說得好:“教師,‘不跪著教書”,那么,學生也要“不跪著學習”。(2)做學生的朋友,朋友之間是可以真誠交流的,學生不管遇到憂愁、快樂都愿與你分享。(3)做一個好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是一生。為人師表,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獨特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達到“潤物細無聲”。
教育是基礎性的工作,而教師更是基礎中的基礎。教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自己的個性、智慧,首先是教師具備發(fā)現自己的能力,這就需要智慧,需要智慧的教師,所以讓教師充分發(fā)掘、培養(yǎng)自己的智慧,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張楚廷.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2]袁振國.品讀洪宗禮[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