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一種平常的生活景象說起:在公共汽車?yán)?,人群的分布,會自然而然形成比較平均的間距。如果車廂中并不擁擠,而你過分逼近一位陌生的乘客,便會引起他的厭惡。由此加以引申,可以這樣說:在人與人結(jié)成的相互關(guān)系中,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的一切,每個人都有他所認(rèn)定的自我舒張的大致范圍。
倘使你總喜歡充分表現(xiàn)自己,處處爭勝,就會給他人以壓迫感,因而被他人視為“侵犯”,引起反彈的力量。相反,如果你在人群中經(jīng)常保持謙讓的態(tài)度,尊重他人的權(quán)益,滿足他人“自我舒張”的需要,你也就會因此而得到周圍人們的擁護(hù)與愛戴,獲得支配他人的力量。老子說得明白:“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薄髅魇峭笸说?,結(jié)果卻站在了前面!
在很多情況下,謙讓都是實用的“美德”,所謂“謙受益”是也。舉實例來說吧,帝王以“禮賢下士”為美德,為的是什么呢?讓他們效忠盡力。名將吳起以愛護(hù)士卒著稱,有一名士卒腿上生了毒瘡,將軍親自用嘴給他吸出膿血。知道此事的人無不稱頌,那士卒的母親悲嘆:“這孩子不會活著回來了!”為什么呢?她解釋道:“以將軍之尊貴,親自給他吮吸毒瘡,他還不感恩至極,死在戰(zhàn)場上嗎?”總之,一個謙讓的人,并不一定損失自己的利益。相反,在把細(xì)瑣的利益讓給他人的同時,你有可能在一般人不懂或無力追求的地方,獲得真正需要的更大利益。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第27期 作者 駱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