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華
教學中,如何經濟使用課堂上每一分鐘,使每一分鐘都產生良好的效果,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近年來,筆者通過開展體驗性歷史學習活動,對此做了有益嘗試。
依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以體驗和探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性學習。體驗,就是要求學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理解、認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等歷史對象。只有通過體驗,學生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遙遠的歷史對象變?yōu)槭煜さ?、可以與之交談的存在,才能在頭腦中敏銳地捕捉問題,緊緊地追問、探尋問題的結果,從而生成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并引起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變化。因此,歷史教學力求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心理特點等實際出發(fā),以體驗性歷史學習為主,通過對形象直觀的材料的研習和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來增強教學過程的探索性、趣味性和現(xiàn)實性,從而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fā)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情感。
一、創(chuàng)設樂學氛圍,迸發(fā)思維火花
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時,教師應千方百計調動“樂學”因素,創(chuàng)設“樂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迸發(fā)出思維火花。討論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師生之間溝通和交流,有利于思維的撞擊與創(chuàng)新。而要讓學生自主體驗和探究、主動學習、參與討論,關鍵在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fā),努力組織一些有意義的討論活動,設計啟發(fā)性、開放性和合作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合作精神,讓他們在合作中有較充分的發(fā)言機會,逐漸體會到群體氛圍中學習的樂趣與成功。
例如,圍繞“孫中山該不該讓位袁世凱”這個問題,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評分標準為:“辯論立場清晰,口齒伶俐,思路活躍,論據(jù)充分,能運用多角度、多層次、有說服力的推理論證,能及時抓住對方要害問題予以機智有力辯擊的辯手給予優(yōu)秀?!痹诮虒W《難忘九一八》時,舉行小型辯論會,讓學生暢所欲言。其中,“蔣介石被扣押了,如何處置蔣介石”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課堂上,將主張殺蔣介石的同學作為正方,主張不能殺的同學作為反方,讓學生在自由討論的基礎上展開辯論。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梢?,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能激發(fā)學生認識歷史的沖動感和思維的活躍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嘗試,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快樂,讓其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親身體驗歷史。
二、放手解放學生,使課堂充滿活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開展自我思考、自由體驗的活動,重視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創(chuàng)新求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通過自身的主體探索和體驗,逐漸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實踐的個性品質和獨立探究的能力。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后,不僅要答疑解難,而且要引導、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教師主動突破教材,能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親切與活力,發(fā)揮學生的內在潛力,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如在教學《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時,學生對此體系的直接理解就是“弱國無外交”,甚至認為“挨打有理”。鑒于此,筆者引導學生討論問題“落后就要挨打嗎?”并要求學生舉出相關事例來。由于教學中營造了和諧寬松的探究氛圍,學生在討論中靈感產生,新意迭出。有的學生認真思考后,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落后并非一定挨打,如隋唐時對日本的政策,三國時蜀國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關系;落后有時反而會攻打先進,如宋時遼、夏、金對中原的進攻;當然,也有落后要挨打的事例,那是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均衡導致的弱肉強食。學生這種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品質難能可貴。由此可見,學生是一個蘊藏著巨大潛能的教學資源寶庫,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高度尊重學生,放手解放學生,課堂教學就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注重親自動手,培養(yǎng)實踐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鞏固程度跟學習的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地說,學生通過閱讀文字資料或者聽老師講解后,只能記住10%~20%的內容;對親眼看到的實物或實物現(xiàn)象能記住30%~40%;而學生對既聽到又看到的實物或實物現(xiàn)象就能記住70%左右;如果學生親自動手做過,又描述或講過,則能記住90%左右。可見,歷史知識的形成單純依靠聽講、觀察是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們親自動手去做一做、寫一寫、比一比,真正讓學生在“運動”中學歷史。
如在歷史教學中,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組織他們到書店、圖書館或者上網(wǎng)查找歷史資料,動手制作,開展體驗性學習。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主動探究知識,體驗創(chuàng)造成果,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在學習工業(yè)革命一課時,筆者指導學生分組收集工業(yè)革命的資料,把工業(yè)革命后的英國和閉關自守的中國對比聯(lián)系,制作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中外歷史發(fā)展對照表,進行輪船、火車模型并附以該交通工具的發(fā)明歷程、性能結構、動力來源及此后發(fā)展的講解說明。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掌握了歷史知識,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增強了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在教學“殖民主義的罪惡”時,讓學生分組制作“三角貿易”圖,把路線、貿易內容表現(xiàn)出來,并讓每組派代表說明,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圖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透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能力以及形象思維能力。因此,適時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深化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做學習的主人的快樂和在參與中學習、在動手動腦中發(fā)展的價值。
總之,教師應與學生處在平等、民主的位置上,互相交流,不斷切磋,共同發(fā)展,真正在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形成一個新型的學習共同體。歷史體驗性學習所追求的結果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本身。教學過程就是學生最主要的學習過程,教師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應當是讓學生自主、深入和成功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