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痹趯嶋H教學中,有效地課堂提問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1. 設疑新穎,激發(fā)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要講究發(fā)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fā)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能激發(fā)情趣,切忌問題提的平淡。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那么,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呢?它美在哪呢?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蘇州園林》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边@樣設疑導入,既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 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過程。又如上海的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fā)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梢?,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性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3. 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xù)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向,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xiàn)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chǎn)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錢夢龍先生在教學中的“曲問”,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了提問的最高藝術境界。他在講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兩處成功的“曲問”,結果效果是明顯的。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4. 提問要注意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
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次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首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就高漲了,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xù)問:他雖變來變?nèi)?,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再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5. “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發(fā)散型思維的提問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式,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nèi)绻龑W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了《愛蓮說》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蓮”的精神品質(zhì)可以與社會上的哪些人聯(lián)系起來呢?又如學習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詩句后,可以問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它還包含了什么耐人尋味的哲理?這幾個思維發(fā)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lián)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fā)展,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chuàng)新源之“好奇”與“質(zhì)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性技巧的提問,能加快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zhì)能力訓練的過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
收稿日期: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