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紅
近日拜讀了《我們怎樣學語文》一書,獲益良多。該書編者王麗老師約請了國內(nèi)一大批知名學者、作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共七十余人,撰寫自己早年學習語文的經(jīng)歷與體會,以優(yōu)美的文筆講述小時候的語文學習對自己一生成長的影響。筆者在通讀全書后發(fā)現(xiàn),這些名家的成功無不與其年幼時的語文教師關系密切,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幸運地遇到了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并將他們引上了一條魅力無限的語文之路。從該書中我們感受到這些名家學習語文的一些共同規(guī)律,從中透視出語文教學必須恪守的一些基本規(guī)范。
一、要以簡單有效的方法激發(fā)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七十余位名家在踏上語文學習之路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小時候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fā)起了對語文學習的莫大興趣,并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愉快地行走在語文學習的路上。
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孟繁華回憶起小學語文老師王老師上課時總是滿臉笑容,不大批評學生,上課也很簡單,讀課文,解詞,然后就帶大家造句。老師簡潔的教學方法讓少年時代的他覺得學習語文既不是一件枯燥的事,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是老師培育了他對文字最初的興趣,而興趣比任何形式的強制都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曾獲多項文學獎的作家申力雯回憶自己在北京十二中就讀時,教她語文的張仲立老師上課時總能結合課文給他們講一些故事、寓言和成語,老師從未讓他們刻意去記住一個詞,或一個詞寫上十幾遍之類的,而是讓他們造句或編故事,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有了創(chuàng)造性與活力,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起了對語文的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永善更是由衷地感謝教他語文的楊少桐老師:“聽楊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每堂課感覺過得很快,而且留下的印象很深。這是由于他講的課能夠把學生的精力集中到課堂上來的緣故。他講課極少看教案和課本。因為他把每一課都背下來了,而且一字不差,令同學們羨慕、佩服,也由此對語文生發(fā)了熱愛之心。”
中國影響最大的一家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協(xié)會會長、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的后裔梁從誡先生回憶自己剛上小學二年級時,識字不多,母親通過朗讀來教他欣賞古文,首先是母親自己對文章的欣賞感染了他。有過演員經(jīng)歷的母親,幾乎是邊讀邊表演,聲音抑揚頓挫,至今難忘,從此也激起了他學習古文、欣賞古文的興趣?!段膮R報》高級編輯徐開壘先生回憶自己學習語文是從聽故事開始的,國文老師每天下午都會和藹可親地向他們講述“岳飛學藝”“精忠報國”“桃園三結義”“諸葛亮智勝曹操”等故事。這些生動的故事引發(fā)了他們想方設法去找《岳傳》《三國演義》等書來看,才知道書里的天地如此遼闊,從此邀游書海不知返。
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于漪這樣回憶語文老師的教學:“老師教課入情入理地打動學生,能在學生心上雕鏤深刻的印象,從而拓展學生閱讀的興趣。高中的國文老師在課堂上教古文是大聲朗誦的,老師對教材熟極了,朗誦出神入化,我們跟隨著老師朗讀、吟誦、思考、體味,歷史風云如在眼前,家鄉(xiāng)社稷裝進心中?!?/p>
以上提到的這些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都用自己的絕招引領學生進入語文的天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朗讀、背誦、講故事,看似簡單的方法,卻極其有效。這些簡單有效的方法背后是教師扎實的文化功底和精湛的教學技藝,而這正是激起孩子們從心底熱愛語文的真正秘訣。
二、要注重課內(nèi)外結合指導孩子大量閱讀
學習語文,光靠課堂上教師的口耳相傳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是一個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只有大量的閱讀,才可能和人類最優(yōu)秀的、同時又是最優(yōu)美的心靈和頭腦對話,并接受那些高尚情感的浸潤和啟迪。也只有在廣泛的閱讀中才能悟得語文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F(xiàn)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學生讀作品太少,這方面的感性認識薄弱,以致閱讀寫作能力都不強。教師精講少量優(yōu)秀作品是需要的,但這只能是舉一反三,主要還得靠學生多讀多看,教師宜規(guī)定一部分作品讓學生自己閱讀,略加指點,定期檢查,同時不妨減少講解時間,注意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外多讀些作品,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不足的缺憾。
著名學者舒蕪先生指出:語文這東西,大概根本不是單靠老師講課能夠教得好,不是單靠語文作業(yè)能夠學得好的。那么怎么交卷呢?想來想去,還是只有一句老話:要想學好語文,得在課外多讀書。著名的報人、編輯、作家李普先生也認為:要提高青少年語文的閱讀和寫作水平,首先要多讀課外書。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很要緊,從小學起到大學,目的是學習做一個真正的人,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我認為學校主要是教授一種方法,提高門徑。課堂上老師講解內(nèi)容很有限,分量很不夠。所以,人們要想成大器,必須多讀課外書。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運熙也有同樣的感受:我們接觸到的同輩學人或中青年同志中,凡是語文學得好的,一條主要經(jīng)驗也是靠多讀多看。
《文匯報》高級編輯徐開壘先生回憶自己讀五年級時幸運地得到了張守瑜老師的指點:“學習語文,光讀課文還不夠,還得自己在課外找書看,這樣才會進步。”后來老師發(fā)現(xiàn)他讀課外書特別起勁,但選讀的書缺乏方向,就給他開了一張適宜課外閱讀的書單,不但有《精忠岳傳》《三國演義》《水滸》和《西游記》,還有魯迅、茅盾、冰心、巴金四位作家的作品,另外還有《閱微草堂筆記》《秋水軒尺牘》等較淺的古典文學書,并且要他在小學畢業(yè)前讀完。也正是小時候這些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為他打下了扎實的文學根基。
《人民文學》雜志主編、作家程樹臻先生特別感謝自己的語文老師給了他隨時、任意借閱藏書的“特權”,并且對他進行“考查”,考查的方法是讓他復述借去的某一部書的內(nèi)容并解答老師提出的與此書有關的問題。正是這樣的特權和考查,引導他走進了文學的殿堂。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永善回憶自己初中的語文教師陳霖孫常把語文教學延伸到課外,差不多每個月總有一次給同學講小說。每講一本小說,不超過兩節(jié)課時間,都是經(jīng)過她濃縮和提取的最精彩部分來講的,很吸引學生,他們聽完后都會去借原書來看。陳老師先后講了《表》《卓婭與舒拉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暴風驟雨》等。就這樣。初中三年,他們讀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
以上案例,足以佐證:語文教學,如果不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培養(yǎng)起讀書的興趣,收效是極有限的。好的語文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激起讀書的興趣,這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三、要引導孩子勤于動筆并不斷地激發(fā)寫作熱情
語文教學除了多讀外,還要多寫,即要讓孩子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寫作實踐,在讀與寫的緊密結合中習得書面話的理解和運用。因此,
引導孩子勤于動筆并不斷地激發(fā)寫作熱情,學會用書面語寫作交流是語文教學的又一條基本規(guī)范。
徐開壘小學時的老師張守瑜就是這樣引導學生勤于動筆的:“學習語文,單靠每星期在課堂上做一篇作文還不夠,最好你們能天天寫日記,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想都記下來,這樣不但便于以后回想過往的事情,而且無異給自己每天安排下一個寫作的機會?!睆埾壬脑捯稽c不差。自從寫日記后,徐開壘感覺自己下筆作文就比別人快得多了。
作家柳萌回憶中學時的一位語文老師在指導寫作上給他的幫助很大。老師經(jīng)常講的一句話是:“語文語文,語就是說,文就是寫。說話有條理,算你學好了一半兒;作文能成篇,算你學好了另一半兒。會說不能寫,能寫不會說,都不算語文學得好。”所以老師特別注重學生的寫作實踐,讓他們寫學校生活,寫身邊事情,然后在教室里定期出《壁報》,刊出大家寫的文章,先由同學自己互相評議,最后再由老師綜合評論優(yōu)劣。有時還找來名家的同類文章,由老師結合學生的習作,對比著講述名家的寫作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家申力雯小時候的語文老師鼓勵他們寫日記,只要寫,什么都可以,可以寫事也可以寫感受,重要的是真實。老師認為日記是學生自己的內(nèi)心生活,不是作業(yè),更不是要展覽的,所以她絕不檢查。她說,你們只要堅持去寫,養(yǎng)成一種習慣,等你們五六十歲的時候就是一部歷史了。所以申力雯至今依然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日記陪伴她度過人生的如水年華。
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元驤特別感激語文啟蒙老師戴先生對作文的寬松要求:作文可以不按照老師的命題,根據(jù)我們自己平時的觀察和感想,由自己擬定題目來寫。所以,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由想象來進行寫作。如果在習作中發(fā)現(xiàn)有好的文章,老師除了在課堂上進行講評,還要班級學習股長以墻報的方式刊登出來,在同學之間進行觀摩和評比。新課程提倡的自由習作以及重視習作分享早已在戴先生的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
著名學者藍英年回憶自己的語文老師韓老師很重視作文,教學方法也與一般老師不同。他希望每位學生能感到自己的進步,第一次作文每人都得丙下,以后慢慢升。不同別人比,只看到自己的進步。我從丙下得到甲,但作文未,必比丙下升到乙的同學好,只說明我進步得比他快。韓老師的這種作文評價方法可謂與當今新課程倡導的評價理念如出一轍。
從上述案例中不難看出:語文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寫作氛圍,引導孩子寫生活中的事、身邊的事,并能充分運用激勵手段調動孩子寫作的積極性,增強寫作的信心,促使他們保持高度熱情繼續(xù)參與。許多名家回憶:正是老師想方設法地讓他們勤于動筆并不斷地激勵寫作熱情,最終促使他們走上了著書立說之路。
四、要精心策劃組織各種語文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
著名少先隊活動家顧岫蔭老師說:“一個人親身經(jīng)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里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們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后,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為人生珍貴的項鏈?!闭Z文教學要想留給學生一顆顆閃亮的珍珠,必須要組織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有趣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通過活動不知不覺地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這也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基本規(guī)范。
著名學者、作家何鎮(zhèn)邦認為:“語文教學更廣闊的空間還是在課外,在于課外閱讀和相關的課外活動。當年在中學里學語文時,也是由于語文的課外活動調動了我學語文的興趣。當時,老師組織我們辦黑板報和墻報,參加演講比賽和辯論,到革命老區(qū)進行采訪并收集民歌,以至于導演多幕話劇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或參加,對于我當年學好語文課以及后來走上文學道路都起過積極的作用?!?/p>
作家申力雯的老師就是一個善于組織各種活動的好老師,她組織學生開元旦班會,編謎語,帶領他們看電影、演話劇等等。至今讓申力雯回想起來還是很有意思。作家曾恬回憶自己在華北中學讀書時,遇到重要節(jié)日,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喜歡舉辦文學名著朗誦會。從老師們的獨誦、合誦、聯(lián)誦中,魯迅、茅盾、郭沫若、裴多菲、高爾基等眾多著名作家的名字,以及他們的美詩佳文,像春雨和春風,催發(fā)著同學們的智慧。滋潤著同學們的靈魂。這三年的語文課和有關的活動,使他汲取了營養(yǎng)極其豐富的精神乳汁,為他熱愛文學、熱愛教師職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家柳萌在天津一中讀書時,學校組織了不少文學社團,像新聞社、文學社、話劇社、歌詠隊等等,學生根據(jù)個人的愛好隨意選擇。當時他加入了新聞和文學兩個社團,參加了很多活動,感覺比在課堂上學到的還要多。
今天,在我們感慨語文難教,在當前語文各種教學新模式、新方法“亂花漸欲迷人眼”時,我們可曾想過語文教學最最基本的規(guī)范是什么。牢記成功者的經(jīng)驗,恪守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范,從提高自身素質做起,帶著孩子們幸福地步入語文殿堂,是每一個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