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宗正
摘要:唐休璟是唐代著名邊將和朝中重臣,其戰(zhàn)勛政績,《兩唐書·唐珞傳》多有闕漏,且敘事時有顛倒,所記年代亦率多模糊不清。本文根據《右仆射太子少師唐璟神道碑》,參稽《冊府元龜》等散見資料,復原了唐休璟以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西州都督、西州刺史等主政西域時期的重要事跡,及東返后又領靈州都督、靈武道大總管、幽營都督、安東都護等重要軍職。出任朝中宰輔時期又先后參加了廢周興唐、唐隆政變時期的禁中密會,及其老年四次致仕、三次復出的事跡。
關鍵詞:兩唐書;唐休璟;補闕
中圖分類號:K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59-8095(2009)01-0024-13
唐休璟本名唐璿,以字行,出自西涼國舅、北魏名臣唐和后裔,唐代主邊名將,曾任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西州都督,歷主庭、西二州,兩唐書雖皆列為專傳,然敘事語焉不詳,所系時間,亦有欠準確。本文參稽蘇顳《右仆射太子少師唐璿神道碑》,聯系當時西域、漠北及朝中政治斗爭形勢,鉤沉索隱,旨在復原這一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以補兩唐書本傳之闕。
一、以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
龍朔二年末、三年初(663),金山都護府創(chuàng)立之前,庭州曾經隸屬于安西都護府,垂拱元年(685)金山都護府罷廢之后,孤懸天山北麓的庭州諸縣的軍政歸屬關系,又恢復了金山都護府創(chuàng)立前的政治格局,再次歸隸安西都護府治下。這在唐休璟的仕宦經歷中得到清楚的體現:
公諱璿,字休璟,晉昌酒泉人也……七代祖晉昌宣王和……逮我曾祖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贈兗(一作襄)州刺吏諱某。世位大將軍二千石。大父洛陽令朔方郡贊特贈秦州都督諱某,烈考成陽令贈岐州刺史諱某……耀洪烈于四世……公初髫而孤……承于母兄之旨;及冠而立……張嘉運先授于《易》……賈公彥次授于《禮》……射策高第,初補吳王典簽,歷綿州巴西尉、同州馮翊主簿,弗之好也。嘗欲屠郅支,刺樓蘭,執(zhí)渾邪,逐呼韓,始自謀于將帥,終見器于公輔,遂為疏勒道行軍從事,策勛至上柱國。授營州都督府戶曹參軍,尋以朝散大夫檢校朔州刺史。藎養(yǎng)能而成績矣,轉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
從中可知,唐休塬本名唐璿,曾任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這時的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已不在龜茲,而在同庭州只有一山之隔的西州。西州刺史多同時兼任安西都護,庭州刺史由安西副都護兼任本身,足證金山都護府罷廢之后,庭州已重隸于安西都護府治下。
唐休璟乃唐代主邊名將,此后還大有作為,出任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僅為其仕宦生涯的重要起點之一,究竟何時出任此職呢?對此,《神道碑》并無明確的系年,且所記唐休璟出身郡望、先世與正史記載出現若干差異,所記之仕宦經歷許多正史失載或漏記,也存在著個別時間錯置現象,須結合兩唐書本傳及吐魯番出土文書重加梳理,細加考證如下:
首須指出的是,《神道碑》關于唐休璟的郡望、身世的記載,對兩唐書本傳有許多重要的糾正與補充。(1)兩唐書皆記唐休璟乃“京兆始平人”,《神道碑》則明確記載其郡望實乃晉昌酒泉,京兆始平并非其郡望所出,而是其后世遷居地。(2)兩唐書追溯唐休璟先世僅及其曾祖,《神道碑》則進一步上溯至其七代祖,乃西涼外戚、北魏名將唐和,出自七代顯赫的將門世家。(3)唐初科舉制度并非專以儒經取士,策對乃其重要考試內容之一。唐休璟初以“射策高第”,即以策對進身,顯示出有獨特的政治見解。(4)唐休璟的最初仕宦經歷為“初補吳王典簽,歷綿州巴西尉、同州馮翊主簿”,其中“初補吳王典簽”,又見于兩唐書本傳,“歷綿州巴西尉、同州馮翊主簿”,則為本傳所未載,是對正史的重要補充。
問題在于,此后所記“遂為疏勒道行軍從事,策勛至上柱國。授營州都督府戶曹參軍,尋以朝散大夫檢校朔州刺史。藎養(yǎng)能而成績矣,轉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贝嬖谥卮笫论E遺漏與時間錯置,勘以兩唐書本傳及《資治通鑒》,所記皆大不相同。其中《舊唐書》卷九三《唐休璟傳》記云:
唐休璟……永徽中,解褐吳王府典簽,無異材,調授營州戶曹。調露中單于突厥背叛,誘扇奚、契丹侵掠州縣,后奚、羯胡又與桑干突厥同反。都督周道務遣休璟將兵擊破之于獨護山,斬獲甚眾,超拜豐州司馬。永淳中,突厥圍豐州,都督崔智辯戰(zhàn)歿。朝議欲罷豐州,徙百姓于靈、夏,休璟以為不可……朝廷從其言,豐州復存。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
《新唐書》卷——《唐璿傳》所記類似:
唐璿,字休璟,以字行……為吳王府典簽,改營州戶曹參軍。會突厥誘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務以兵授休璟,破之于獨護山,數馘多,遷朔州長史。永淳中,突厥圍豐州,都督崔智辯戰(zhàn)死,朝廷議棄豐保靈、夏。休碌以為不可……從其言。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
《資治通鑒》卷二○三弘道元年(683)則補充了唐休璟曾任豐州司馬的事跡:
五月……乙巳,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寇蔚州,殺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將兵邀之于朝那山北,兵敗,為虜所擒。朝議欲廢豐州,遷其百姓于靈、夏。豐州司馬唐休璟上言……乃止。
以此校勘,唐休璟之仕宦經歷大致可復原如下:
1、永徽年間,出任吳王府典簽,表現平平。
2、此后歷轉綿州巴西尉、同州馮翊主簿,時間大約在顯慶、龍朔年間。具體言之,顯慶年間任綿州巴西尉,龍朔年間任同州馮翊主簿。政績同樣平平。
3、調授營州戶曹,會突厥誘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務以兵授休璟,破之于獨護山,初建功勛。按東突厥暴動乃調露元年事(679),中經裴行儉鎮(zhèn)壓,暴動兩落三起,則唐休璟任營州戶曹必為開耀元年(681)事,已是天皇李治在位晚年。以其鎮(zhèn)壓奚、契丹暴動有功,一度“以朝散大夫檢校朔州刺史”。
4、唐休璟擢任朔州刺史后就逢東突厥猛烈進攻,迎戰(zhàn)失利,未必如碑文褒美之詞“藎養(yǎng)能而成績矣”,很可能遭遇到慘敗。開耀元年(681)十月,武曌未兌現裴行儉不殺降的許諾,殺阿史那伏念,再次激反東突厥,永淳元年(682),“是歲,突厥余黨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據黑沙城反,入寇并州及單于府之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鼻鸱冈浦荩氲涝?683)“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軌擊卻之。乙亥,復寇媯州。三月,庚寅,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圍單于都護府,執(zhí)司馬張行師,殺之?!彼分菁慈现劓?zhèn)馬邑,必在遭受攻擊之列,唐休璟任朔州刺史應在永淳元年至弘道元年初(682-683),其后官職已由刺史降為豐州司馬,必定敗于東突厥,僅未失守城池而已。
5、弘道元年(683)唐休璟以朔州刺史降為豐州司馬,是年五月(683)阿史那骨咄祿又攻陷蔚州,殺刺史李思儉,進又擊殺豐州都督崔智辯于朝那山北,唐休璟就在豐州司馬任上?!渡竦辣匪浱菩莪Z參加疏勒道行軍事,誤置此前,必定是時間顛倒。
6、關于疏勒道行軍,雖然正史失載,卻多次見于吐魯番出土文書。其中阿斯塔那501號墓出土《唐高宗某年西州左君定等征鎮(zhèn)及諸色人等名籍》文書,第7至第9行就明確出現了“疏勒道行軍”字樣:
(第7行)張智運、張奚默、馬法住、康石仁、友惠義××××
(第8行)翟豐海、侯彌達
(第9行)一十二人疏勒道行未還……至17至21行中又記載:
(第17行)一人庭州鎮(zhèn)今年正月一日××勘當、康佑歡
(第18行)一人金牙道行未還,曹□□
(第19行)一人侍、白卑子、一□大角手沮渠足住
(第20行)二人虞侯、魏辰歡、尉廷爽
(第21行)二人疏勒道××××
同一文書中還出現了“金牙道”字樣,說明疏勒道行軍與金牙道行軍乃發(fā)生于同年,參加這些行軍的差兵中就有庭州鎮(zhèn)人。又同墓出土題為《唐高宗某年西州高昌縣賈致奴等征鎮(zhèn)及諸色人等名籍》中不僅也提及“疏勒道”行軍,而且有關“庭州鎮(zhèn)”差兵的記載出現的頻率更高。
(前缺)
(第1行)賈致奴、張令洛、張勝君、史歡達、張彌遠
(第2行)竹父師、康善生、竹寶迭、趙之舊、竹善德
(第3行)一十二人庭州鎮(zhèn)
(第4行)董海?、康[塠]、孫住勝、王相才、李力相
(第5行)郭未(來?)德、衛(wèi)君靜、康展君、王默婢、張奚默
(第6行)匡德隆、辛瓶仁
(第7行)一人先任焉耆佐使不還
(第8行)白狐易奴
(第9行)□□先替人庭州鎮(zhèn)
(第10行)□□富
(第11行)□□人疏勒××××××
(后缺)
此外,同墓出土的《唐張義海等征鎮(zhèn)及諸色人等名籍》第七片也出現了庭州鎮(zhèn)差兵的姓名。
(前缺)
(第1行)汜□德×××××
(第2行)趙禿子
(第3行)一人先任庭州××××
(后缺)
(73TAMS01:109/8-9)
以上吐魯番文書中大量庭州鎮(zhèn)差兵參加了疏勒道行軍或金牙道行軍,不少人付出了生命,可見疏勒道行軍與金牙道行軍乃同年發(fā)生事。羽田亨所藏《唐開元三年(715)帳后柳中縣高寧鄉(xiāng)戶籍殘卷》第6行記:“夫翟祀君年伍拾叁歲,白丁,垂拱二年疏勒道沒落”,阿斯塔那184號墓出土的《唐開元二年(714)帳后西州柳中縣康安住等戶籍》也記:“□主康安住年柒拾貳歲,老男,垂拱貳年疏勒道行沒?落”,“……弟安義年肆拾□歲,白丁,(垂拱二年)疏勒道”都明確記載疏勒道行軍發(fā)生于垂拱二年(686)。說明金牙道與疏勒道雖然同發(fā)生于垂拱二年,卻是主將不同,主攻目標不同的兩次不同的行軍。根據《千唐志》所收《忠武將軍疏勒人裴沙缽羅墓志》記載:“屬蕃落攜貳,安西不寧,都護李君與公再謀奏拔四鎮(zhèn),公乃按以戎律,導以泉井,百戰(zhàn)無死敗之憂,全軍得生還之路,贀公是賴。”可見疏勒道行軍的主帥乃“都護李君”,裴沙缽羅乃疏勒本地人,任務是“導以井泉”,即擔任行軍向導。唐代歷任安西都護多由河西道諸州刺史、軍使中選拔、升調,參稽《沙州地志殘卷》魚泉驛條:“唐咸亨四年(673)(沙州)刺史李祖隆奏,奉敕置”,這位唐咸亨四年任沙州刺史的李祖隆很可能與前述“都護李君”是同一個人,易言之,垂拱二年主持疏勒道行軍的安西都護李君就是原沙州刺史李祖隆。由此可見,垂拱二年(686)武曌組織的西域反攻實為漢蕃并出,諸路分兵,共同達到同一戰(zhàn)略目標。主帥有二,一是西突厥將領阿史那斛瑟羅,二是安西都護李祖隆,前引吐魯番出土文書中出現的金牙道、疏勒道、安西道、昆丘道、救援龜茲等多路行軍都是由此二將分別指揮。唐休璟在這次行軍中出任“疏勒道行軍從事,策勛至上柱國?!鄙现鶉思墑e最高的勛官,說明建立了卓越的戰(zhàn)功?!杜f唐書·唐休璟傳》明確記載:“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弊阕C唐休璟追隨安西都護李祖隆參加疏勒道行軍事在唐休璟出任豐州司馬之后,檢校庭州刺史之前??梢娡ブ蒉D隸于安西都護府的具體時間就是垂拱二年,則唐休璟出任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的“垂拱中”,實即垂拱二年末,垂拱三年初。唐休瑕主政庭州一直到永昌元年(687—689),名為安西副都護,主政地并非西州。
二、安西副都護、西州都督唐休璟出任武威道行軍副帥
唐休璟以安西副都護主政庭州期間,武墨已開始策劃自立為女皇帝的“武周革命”。在她的親自指使下,垂拱四年(688)其侄武承嗣一手制造了洛水出土上書“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的石刻事件,制造改朝換代的政治輿論,武璺隨即在南郊舉行了祭祀吳天上帝的大典,接著又召集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齊集神都,舉行了拜洛受圖大典,接受群臣呈上的“圣母神皇”尊號,兆示著此年已準備正式稱皇帝。
在此期間,武曌還計劃發(fā)動一次規(guī)??涨暗能娛滦袆樱居湟淮屋x煌的戰(zhàn)功,作為新王朝誕生的獻禮和主頌樂。安西軍府的建置級別突然由安西都護府晉級為安西大都護府就是武曌發(fā)動西域總反攻的信號。
安西軍府由正三品的安西都護府晉級為從二品的安西大都護府始于顯慶三年(658)蕩平西突厥阿史那賀魯、龜茲羯獵顛之亂,中經龍朔二年(662)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叛亂,疏勒、龜茲相繼被卷入由吐蕃一手策劃的西域諸國反唐風暴之中,安西四鎮(zhèn)一度罷廢,至乾封二年(667)安西大都護裴行儉應召入朝之后,歷任安西主將所領官銜已都是安西都護,而不再是安西大都護,說明白乾封二年(667)以降,安西的建置級別已再次降級為安西都護府。據筆者考證,裴行儉解職安西大都護之后,直至垂拱二年王世果再領安西大都護之前,歷任安西主將總有十人,所領官銜都是正三品的安西都護,而不再領有安西大都護名號,其中乾封二年(667)裴行儉解職安西大都護之后的安西都護似為陶瓚,《全唐文》第十冊卷九一二收有永昌時沙門靈廓所撰《唐宣州刺史陶府君德政碑》,碑文起始部分多有殘缺,從中隱約可以辨識文字者有如下段落:“父諱瓚。梁著作、隨(隋)西(闕一字,補“河”字)司功(闕三字,補“員外郎”三字)朝(闕一字)州清池縣令介州司馬上柱國丹陽縣開國公……。從展驥之職。而芳徽懿范,(闕十字)通(闕四字,內有一字為“西”)州刺史安西都護上柱國燕容縣開國公”,據此,陶瓚本為南梁、亡隋舊臣,清河建縣、休介設州皆為唐初事,可知唐初曾任清池縣令,介州司馬,富有主政邊州的經驗,以故乾封二年(667)裴行儉離任后,出任西州刺史兼安西都護,并領勛官上柱國及爵號燕容縣開國公。根據年齡推算,其時陶瓚年事已高,很可能歿于任上,遂由已任廓州刺史的其子陶大有接任。對此,《江蘇金石志》卷四《宣州刺史陶府君德政碑》記云:“兄諱大有,□□通事舍人,廓州刺史、安西都護”,此段文字似為《全唐文》中所漏書,實與前文銜接。以此判斷,陶瓚、陶大有父子主政安西,兼任西州刺史的時間大約始于乾封二年裴行儉解職之后至總章二年(669)董寶亮接任安西都護、兼西州刺史之前,即乾封二年至總章二年,667-669年在任。此后歷任安西都護的眉目已逐漸清晰,茲列舉如下:
董寶亮(總章二年至咸亨二年,669-671年在任),《元和姓纂》卷六隴西董氏記云:“董寶亮,安西都護”,而《金石錄》卷四收有《戎州刺史董寶亮碑》,該碑明確記載乃“咸亨四年立”,則董寶亮任安西都護時間必在此前,亦即前《全唐文·陶氏碑》之任職下限,而成亨年號之前的年號就是總章二年,足以說
明董寶亮任職安西都護兼西州都督的具體時間應在總章二年至咸亨二年間。
崔智辨(咸亨二年至上元二年,671-675年在任),見于《通典》卷一九一:“崔智辨從五俟斤路,乘我間隙,瘡痍我眾,驅掠牛羊,蓋以萬計。”
杜懷寶(上元二年至儀鳳四年,675-679年在任),《全唐文》卷二二八《王方翼碑》記云:“儀鳳歲……安西都護杜懷寶為庭州刺史。”
王方翼(調露元年至開耀元年,679-681年在任),《冊府元龜》卷四一○:“王方翼為安西都護……始筑碎葉鎮(zhèn)城?!?/p>
杜懷寶(開耀元年至永淳元年,681-682年在任),《全唐文》卷二二八《王方翼碑》:“詔公(王方翼)為庭州刺史,以波斯軍使領金山都護,前使杜懷寶更統安西?!?/p>
李祖隆(永淳二年至垂拱二年,683-686年在任),《千唐志·忠武將軍疏勒人裴沙缽羅墓志》:“及長也,屬蕃落攜貳,安西不寧,都護李君與公再謀奏拔四鎮(zhèn)。”參稽《沙州志·魚泉驛》。唐咸亨四年(673)沙州刺史猶為李祖隆,前引“都護李公”應即李祖隆。
引人注目的是,自乾封二年(667)裴行儉卸任安西大都護之后,直至李祖隆離任為止,先后更替的安西主將,其所領官銜都是安西都護,說明在此期間安西大都護府已還原為安西都護府。然至垂拱二年(686)王世果由廣州都督接任安西主將之后,其官銜卻已非安西都護,而是安西大都護了?!缎绿茣肪硭亩锻跣壅Q傳附王世果傳》中明確記載:“世果,垂拱初,(官)至廣州都督、安西大都護。”此人任職時間約為垂拱二年至三年(686-687),又換為甘州人閻溫古,其任職時間約為垂拱三年至永昌元年(688-689),其所領官銜也是安西大都護。可見自從垂拱二年至永昌元年間(686-689)安西軍府的建置級別又晉級為安西大都護府。
非常明顯,安西軍府建置級別的上升同這一時期武曌親自主持的一場重大軍事行動有關,旨在以重新收復西域的勝利捷報為武周皇朝的誕生獻上一份厚禮,這一軍事行動名之為安息道行軍。安息本指波斯的希臘化王朝,而唐之安息特指以安國(布哈拉)改置的安息州,地瀕烏滸水北岸??梢娺@次西征的對象不僅在于打擊吐蕃,其終極目標乃在于重新鑿通安西直抵烏滸水域的大道。然因歷次政治清洗,前朝名將諸如柴哲威、裴行儉、王方翼、蕭嗣業(yè)、趙持滿、張虔勖、程務挺等,或貶斥,或誅殺,基本上凋零殆盡。出身三世將門之家又效忠武曌的天官尚書韋待價主動請纓出征。垂拱三年十二月初二日壬辰(648年1月10日)正式頒令“命(韋)待價為安息道大總管,督三十六總管以討吐蕃”,出師陣容之雄大超邁前代任何一次行軍。他以安西大都護閻溫古為其副帥,此人似為高宗朝北伐突厥名將閻懷旦的子嗣或其宗族,主持籌劃覘察、向導,為大軍供應器械、糧草。其具體行軍路線似沿襲成亨四年(673)崔智辯重創(chuàng)吐蕃所走的“五俟斤路”,亦即由西州,經焉耆、龜茲、入西突厥右?guī)笫М叢?,進攻吐蕃西北邊疆,進而直指烏滸水域的安國、吐火羅,本來,韋待價之所以于垂拱三年(688)請纓掛帥,發(fā)動西征,是因為此歲吐蕃腹心地區(qū)——大藏發(fā)生了首次叛亂,正好乘虛出擊。武氏則直至永昌元年(689)始謀廢唐立周,廢后稱帝,因之西征事連拖三年,錯過了出征的最佳時機。噶爾家族早已戡平內亂,全力對唐,且以攻為守,搶在唐軍發(fā)師之先“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無不降下,遂長驅東向,逾高昌壁,歷車師庭,侵常樂縣界,斷莫賀延磧,以臨我敦煌”。這意味著由于此次大舉入侵,不僅四鎮(zhèn)又失,西州堪危,而且兵鋒直逼沙州,從而根本打亂了安息道行軍的既定計劃。先奪四鎮(zhèn),旨在清其糧倉,毀其堠烽,使大軍渡磧后糧秣難繼,耳目失靈;兵逼敦煌,在于誘其速決,使唐軍由主動出征變成了被動迎戰(zhàn);結果一切都被吐蕃牽著鼻子走,唐軍老戰(zhàn)法總是遣精銳前鋒先期出戰(zhàn),挫敵銳氣,而后大軍繼之。是役亦“先命蘭州刺史,行軍司馬宋師將料敵簡徒,倍道渡磧,賊逢有備,一夜而走,我?guī)熥奋b,至于焉耆,糧運不繼而止,竟亦無功?!睋耍栖娤蠕h宋師將僅在馳救敦煌時同蕃軍發(fā)生了一次接觸戰(zhàn),“一夜而走”,說明吐蕃乃有計劃退兵,以誘敵深入,“糧運不繼”則已注定唐軍必敗的歷史命運。故《資治通鑒》卷二。四記兩軍寅識迦河決戰(zhàn)時僅寥寥數行:“七月……韋待價軍至寅識迦河,與吐蕃戰(zhàn),大敗?!闭伦⑹斜尽皵 毕掠小皶笱?,糧運不繼”七字,參稽《舊唐書》卷七七《韋待價傳》,此七字實不可少,“軍至寅識迦河,與吐蕃合戰(zhàn),初勝后敗,又屬天寒凍雪,師人多死,糧饋又不支給,乃旋師弓月,頓于高昌。則天大怒,副將閻溫古以逗留伏法,待價坐除名,配流繡州,尋卒。”綜輯以上史料可知,此戰(zhàn)吐蕃早已部署周全,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以破之,而唐軍則倉卒迎戰(zhàn),兵眾而無所用,進至寅識迦河已因糧運不繼而敗北。又有史料記載,此戰(zhàn)“待價既無將領之才,狼狽失據,士卒凍餒,死亡甚眾,乃引軍還?!蓖罗斐藙佟肮テ蒲申取?。焉耆既失,可知龜茲、于闐亦必不守,安西大都護復被迫東徙西州,印證以藏文史料:“大論欽陵自突厥引兵還”。據此可知,此役吐蕃主帥仍是欽陵贊婆。通觀全局,唐軍始終未逾焉耆以西,而焉耆西、疏勒東的巨川首推阿克蘇河,則寅識迦河當即阿克蘇河無疑。永昌元年七月廿六日丙子(689年8月16日)流韋待價于繡州,斬閻溫古于秦州。安西大都護府第二次罷置,還原為安西都護府。安息道行軍的失敗引起西域形勢的全面逆轉,導致武望永昌元年創(chuàng)立新朝的計劃破產,永昌年號也隨之廢除,十一月改元載初,改朝換代時間被迫推遲。
寅識迦河之役的慘敗之后僅僅改變了武璺奪取政權的方式,并未根本動搖西域反攻的政治決心。自此武曌不再提起原先大肆宣傳的洛水神讖,改而乞靈于佛教為其制造政治輿論,通過其男寵白馬寺僧懷義求助于白馬寺主持法明,利用《大云經》中凈光天女下凡為人間帝王,自己比附于凈光天女入主人間,載初二年(690)睿宗遜位于母,正式廢除唐朝國號,改朝為周,武曌成為大周天冊大圣皇帝。九月改元天授,以武氏為皇族,以紅色為國色,皇帝服色為上風下龍的大紅袍,定神都洛陽為上都,長安為陪都。自此大周皇朝正式建立,總共存在十四年(天授元年至長安四年,690-704)?!疤焓诙?691)五月命文昌右相岑長倩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討擊吐蕃?!绷硪挥涊d則是“(天授)二年……六月,命岑長倩率諸軍討吐蕃?!边@次武威道行軍實為永昌元年安息道行軍的歷史繼續(xù)。岑文倩乃唐天寶年間著名邊塞詩人岑參伯父,長期以來為武璺效勞,主持了《垂拱新格》的編撰,成為武望柄政時期的法令根據,以故委其全權出征。然而武周新朝初創(chuàng),內部政爭空前激烈,岑長倩剛剛出師,就遭人告密謀反,中道召回,“冬十月,制官人者咸令自舉。殺文昌左相岑長倩、納言歐陽通、地官尚書格輔元?!庇伤鞒值奈渫佬熊妼嵨闯鰩?。而至次年(長壽元年,692)又出現了一次武威道行軍,但主將王孝杰所領官號并非“武威道行軍大總管”,而是“武威道行軍總管”,這兩個官號明顯不同,說明官階較統領內地大軍的岑長倩低了一級,也許王孝杰原來的身份不過是岑長倩統領下的諸路總管中的一員。此人本是儀鳳年間應
募中選的“猛士”,隨劉審禮從征吐蕃被俘,洞悉吐蕃虛實,后被釋歸。說明岑長倩被殺后,朝中已無精通軍事的猛臣良將,迫使武璺開始在西域邊州任職的都護、刺史中物色人選?!顿Y治通鑒》卷二〇四記永昌元年七月,“太后以(唐)休璟為西州都督?!比恢廖渲芤状奶焓谠?,唐休璟似又委以他任,很可能再次返回以安西副都護兼庭卅l刺史任上,因為安西都護已易為咎斌?!睹⒙逅木帯肪硭摹洞笾芙{州稷山縣右豹韜衛(wèi)翊口口將咎君(斌)墓志銘并序》明確記載:“大周啟祚,定鼎開祥,以公雄略,除右豹韜衛(wèi)翊郎將,別檢校安西都護、檢校寓州都督、別敕皇城留守……長壽二年八月廿一日終于私第,春秋五十有六?!卑础按笾軉㈧?,定鼎開祥”之歲,應即天授元年(690),至天授二年(692)咎斌已改調檢校巂州都督,安西都護兼西州刺史、西州都督已由王孝杰接任。阿斯塔那230號墓所出《武周天授二年知水人康進感等牒尾及西州倉曹下天山縣追送唐建造妻兒鄰保牒》,其中前三段內容如下:
1、牒件狀如前。謹牒。
2、天授二年壹月十一日知水人康進感等牒。
3、付司。杰示。
在上引文書中簽署的“杰”字,必為西州主政長官之名,同墓所出《武周天授二年史孫行感殘牒》亦有“杰”的簽署。這件文書時間亦在天授二年壹月。據李方推斷,應即王孝杰,說明其天授二年(691)已升任安西都護,直至長壽元年(692)仍在此官任上。此年,吐蕃內亂,其酋“曷蘇帥部落請內附……軍至大渡水西,曷蘇事泄,為國人所擒。別部酋長昝捶帥羌蠻八千余人內附”。實質上都是吐蕃君臣矛盾日益激化的歷史反映,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已逐漸長成,有意收權于己,三代專國的噶爾家族已出現逐漸失勢的跡象。武曌捕捉到這一有利時機,破格擢用王孝杰為帥,出任武威道行軍總管,另擢安西副都護、兼西州都督的唐休璟及西突厥胡祿屋部首領阿史那伽利支,即阿史那忠節(jié)并為武威道行軍副總管,內地實未向西域增添一兵一卒,卻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軍事奇跡。其前軍總管則為高昌重臣張雄的后裔張懷寂,武威道行軍“以公果略先著……令總戎律,特稱右玉鈐衛(wèi)假郎將,武威軍子總管……于是、懸旌以西上,擁戎卒以啟行,鳴鼓角于堂中,竦長劍于天外,是乙賊頭跛論,逆次拒輪,兵戈才沖,賊徒俄潰,如秋風之掃枯葉,類春景之鑠薄冰,殲厥巨魁,脅從罔治,于是金風靜柝,玉塞清杜,十箭安毳幞之鄉(xiāng),四鎮(zhèn)復飛泉之堂”。足以證實西州軍民在規(guī)復唐朝西域舊疆,再建安西大都護府歷史進程中的卓越貢獻。
應當指出的是,武威道行軍光復四鎮(zhèn)與唐朝再置安西四鎮(zhèn)并非同年事,前者發(fā)生于長壽元年(692)十月,《新唐書》卷四《則天本紀》記云:“十月丙戌,武威道行軍總管王孝杰敗吐蕃,克四鎮(zhèn)”,后者見于《唐會要》卷七三安西都護府條:“長壽二年十一月一日武威軍總管王孝杰克復四鎮(zhèn),依前于龜茲置安西都護府。”可見長壽元年(692)乃破吐蕃,收四鎮(zhèn)之年,而長壽二年乃重置四鎮(zhèn)之年。同年(693)安西晉級為大都護府,并垂為定制,西州復為西州都督府,歸隸于安西大都護府。武威道行軍主帥雖然是王孝杰,始建謀者則乃唐休璟。
對此,史書中也有明確記載,諸如“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會吐蕃攻破焉耆,安息道大總管文昌右相韋待價及副使閻溫古失利,休璟收其余眾以安西土,遷西州都督。上表請復取四鎮(zhèn),則天譴王孝杰破吐蕃,拔四鎮(zhèn),以休璟之謀也?!遍L壽元年(692)“會西州都督唐休璟請復取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zhèn),敕以孝杰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忠節(jié)將兵擊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復取四鎮(zhèn),置安西都護府于龜茲,發(fā)兵戍之?!薄伴L壽中(長壽元年,692),武威軍大總管王孝杰之復四鎮(zhèn),實賴其謀。表公為西州刺史?!髦葜浚淌ū??!笨梢娞菩莪Z在這次西域反攻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歷史作用。
三、武周末年唐休瑕政績鉤沉
唐休璟入朝后事跡,兩唐書記載也多有脫漏,今據《唐璿神道碑》及《冊府元龜》各卷所載有關記載,補充如下:
(1)長壽二年(693)唐休璟應召入朝,委以主政靈州的重任。郁賢皓《唐刺史考》卷一八系于垂拱年宇文某領靈州都督之后,推測其在職時間為“約證圣中”,即延載二年(695)一至八月間,九月改元天冊萬歲,十二月又改元為萬歲登封。其說無據,純出推測?!短骗v神道碑》明確記載唐休璟“長壽中……為西州刺史,……無何,遷靈州都督、新昌軍防御、營田等使……故北地之大者,有備而無討矣?!闭f明此人西州刺史卸任入朝后,所授官職就是靈州都督,必仍在長壽年間。而長壽年號總共使用二年,以此判斷,唐休璟出任靈州都督、新昌軍防御、營田等使的具體時間就是長壽二年(693),并領有靈武道大總管名號。
(2)此后,唐休璟以功“就加銀青光祿大夫,入拜左豹韜將軍,遷司衛(wèi)卿。”此事史書未系時間,似為同長壽年號上下相銜的延載元年(694),至“神功初(697)征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遷特進,尚書右仆射,食實封三百戶”,圣歷二年(699)“圣歷中,授涼州都督、右肅政御史大夫、持節(jié)隴右諸軍副大使”,“攝右肅政大夫檢校涼州都尉,假節(jié)隴右諸軍事……??偽鞣街?,邦家之急者,翳公是任。”
(3)唐休璟出任涼州刺史期間(圣歷二年至長安二年,699-702)功勛卓著,久視元年(700)又加隴右諸軍州大使,“久視元年(700)秋,吐蕃大將麴莽布支率騎數萬,寇涼州,入自洪源谷,將圍昌松縣。休璟以數千人往擊之,臨陣登高,望見賊衣甲鮮盛,謂麾下日:‘自欽陵死,贊婆降,麴莽布支所知賊兵欲曜威武,故其國中貴臣酋豪子弟皆從之。人馬雖精,不習軍事,吾為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與賊六戰(zhàn)六克,大破之,斬其副將二人,首二千五百級,筑京觀而還?!庇钟杏涊d:“唐休瑕為隴右諸軍大使,久視元年(700)吐蕃贊普遣將麴莽布支寇涼州,圍逼昌松縣,休璟與莽布支戰(zhàn)于洪源谷,斬其副將二人,獲首二千五百級。”在這一戰(zhàn)役中郭元振曾參贊帷幄,以功升主客郎中。此役唐軍曾因麴莽布支所統蕃軍“兵甲鮮華”而震驚,休璟謂諸將曰:“諸論既死,麴莽布支新為將,不習軍事,諸貴臣子弟皆從之,望之雖如精銳,實易與耳,請為諸君破之?!蹦吮患紫认蓐?,六戰(zhàn)皆捷,“斬二將,獲首二千五百,筑京觀而還。”因此,是歲唐休琛“除右武衛(wèi)、右金吾二大將軍,俾仍舊鎮(zhèn),雖貴而不留中也?!币籽灾?,雖新授右武衛(wèi)、右金吾二大將軍,卻仍留涼州舊鎮(zhèn)。直至長安二年(702)唐休璟解職入朝,“宴論彌薩于麟德殿。時涼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亦預宴。彌薩屢窺之。太后問其故,對日:‘洪源之戰(zhàn),此將軍猛厲無敵,故欲識之?!笨梢姶藨?zhàn)重創(chuàng)吐蕃是實。
長安三年(703)突騎施首領烏質勒實力日益強大,不受武周所冊西突厥可汗兼濛池都護阿史那斛瑟羅號令,“舉兵相持,安西道絕,表奏相繼”,請增兵馳援,“則天令休璟與宰相商度事勢,俄頃間草奏,便遣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諸州表請兵馬應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畫。則天謂休璟曰:‘恨用卿晚?!薄斑M拜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北M管援軍行程日期,確如唐休璟所預計,但戰(zhàn)局仍是以突騎施烏質
勒的全盤勝利告終,阿史那斛瑟羅應召入朝。由此可知,唐休璨始終堅持恪守冊立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后裔君臨十姓的過時政策,對新興的突騎施汗國持敵對立場。
(4)長安三年(703)之后,唐休璟以夏官尚書、同風閣鸞臺三品,主要在朝中輔政,“(長安四年,704年)太后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事,“則天長安中,納言李嶠、夏官尚書唐休景(休瑕)等聯名上疏:‘當今要務,莫若富國安人,安人之方在擇刺史。竊見朝廷物議,遠近人情,莫不重內官輕外職。每出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訴,比來所遣外任,多是貶累之人,風俗不澄,實繇于此,今望于臺、閣、寺、監(jiān),妙簡賢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績,臣等請輟近侍,率先具寮,務在憂國濟人,庶當有所補益?!谑敲昧⒓坝反蠓驐钤偎嫉榷?,各以本官簡校刺史?!背醪斤@示了唐休璟還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長安四年(704)“七月……鸞臺侍郎、知納言事、同鳳閣鸞臺三品韋安石舉奏張易之等罪,敕付安石及右庶子、同鳳閣鸞臺三品唐休璟鞫之,未竟而事變。”此年,唐休璟“改太子右庶子,仍知政事。會契丹入塞,復以夏官尚書檢校幽營等州都督、安東都護。時中宗為皇太子,休璟將行,進啟曰:‘易之兄弟恩寵過幸,數人禁閫,非人臣所宜,愿加防察?!薄顿Y治通鑒》明確記載此事發(fā)生于長安四年(704)八月“庚申,以休璟兼幽營都督、安東都護。休璟將行,密言于太子曰:‘二張恃寵不臣,必將之亂。殿下宜備之。”《冊府元龜》卷七一四《宮臣部·規(guī)諷》亦記:“唐休璟則天時為夏官尚書,同鸞臺鳳閣三品,孝和居春官,轉太子右庶子,依舊知政事。以契丹入寇,復拜夏官尚書,檢校幽州都督,及將行,進啟皇太子曰:‘張易之兄弟幸蒙寵遇,數侍宴禁中,縱情失禮,非人臣之道,惟加防察?!眰魑闹械奶?,即中宗李顯,可見此時的唐休璟已經成為太子黨的重要成員。故《唐璿神道碑》中記稱“拜公文昌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隱心而行,正色不撓,功多微管,議切安劉”,以此判斷,唐休璟很可能參預了神龍政變的策劃,擁立太子李顯復位,廢周興唐的大業(yè)。
四、中宗、睿宗朝的更代與唐休璟的晚年
唐休璟壽至八十六,仕宦時間很長。經歷了中宗、睿宗二朝的更代,曾兩次致仕,不久又被重新起用,成為唐代政壇一大奇跡。
(1)唐休璟曾任太子右庶子,有佐命之功,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登極之初,很受重用。
“中宗之踐副君,旁求中庶,特轉公太子右庶子,加金紫光祿大夫,知政如故”,又有記載:“帝復位,召授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酒泉郡公。謂曰:‘初欲召公計事,以有北狄憂,前日直言,今未忘也。加特進、尚書右仆射,賜邑戶三百,封宋國公。”“(神龍元年,705年)三月……甲戌,以魏元忠為兵部尚書,韋安石為吏部尚書,李懷遠為右散騎常侍,唐休璟為輔國大將軍?!薄爸凶谏颀堅?705)……四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唐休瑕為輔國大將軍、中書令?!鄙颀堅?705)五月“甲辰……酒泉郡公唐休璟為尚書右仆射,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薄敖砸源簩m舊僚故也。”“中宗神龍元年六月,詔尚書右仆射唐休璟、中書令韋安石、左散騎常侍李懷遠、禮部尚書祝欽明、尚書右丞蘇壤等定《垂拱格》四卷,后以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已前制敕為《散頒格》七卷。又刪補舊式為二十卷表上之,制令頒于天下?!币来?,神龍元年之初唐休璟已領太子右庶子,加金紫光祿大夫、參知政事,三月,加輔國大將軍、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四月,又加中書令要職,五月,加尚書右仆射,集各種要職于一身,又封酒泉郡公,采邑實封,倍極光寵,又授權主持法律文書《垂拱格》與《散頒格》的編撰,當時他已七十九歲了。
唐休璟受封為酒泉郡公之后,“初得封,以賦絹數千散賙其族,又出財數十萬大為塋墓,盡葬其五服親,當時稱重?!比欢腿沃酰头暧隇?,人民流離失所,唐休璟應對失當,成為朝議攻訐的對象,被迫上表,引咎辭職。“是歲大水,上疏自劾免,不許?!薄疤菩莪Z中宗神龍元年(705)為尚書右仆射。休璟以頃者雨水為害,咎在主司,上表曰:‘……昔漢官故事,丞相以天災免職,況竊在圣朝,臣豈敢忝顏居位,乞解所居,待罪私庭,冀移陰咎之征,復免夜行之責。”“表請解職,優(yōu)制不許?!碑斈辍岸?,十月,命唐休璟留守京師。”“居守秦雍……鎮(zhèn)京師以留之”。
神龍二年(706)唐休璟年已80歲,唐朝尚無如此高齡繼續(xù)在朝廷任職的先例。此年“春正月丙申,護則天靈駕還京……三月……乙已,黃霧四塞。唐休璟請致仕,許之?!?/p>
又有記載:“唐休璟中宗神龍中為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在任無所弘益,以老病罷歸私第?!薄奥犞率?,進封宋國公”。然不久又重新征召入朝,“天子方崇文太學,講武宣揚,延首鴻儒……,復以公為太子少師監(jiān)修國史。”
(2)反對張仁亶興建三受降城、北伐東突厥,再度致仕。
武周末年,連遭后東突厥汗國默啜可汗重刨,中宗復唐后,志在北伐,而神龍二年(706)甫繼位二年,就又逢鳴沙之敗,契丹名將沙吒忠義十二萬精兵盡沒,更加堅定了中宗以默啜可汗為主敵,北伐必勝的決心,起用漢將張仁亶主兵朔方,“張仁愿神龍中為朔方軍總管。先是,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將入寇,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而后渡河。時突厥默啜盡眾西擊突騎施娑葛,仁愿請乘其虛,奪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守黃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勞人費功,終為賊虜所有,建議以為不便。仁愿上請不已,中宗竟從之?!苯Y果三受降城勝利筑成,“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云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相去各四百余里,皆據津濟,遙相應接,北拓三百余里,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zhèn)兵數萬人?!薄顿Y治通鑒》卷二○九系此于景龍二年(708)三月。自此張仁宜聲名大振,唐休瓊的政治威信嚴重受挫。史載“累遷檢校吏部尚書。景龍二年致仕?!边@已是唐休璟第二次致仕(退休)了。
(3)唐休璟第二次復出及其政治活動。
由于唐休璟曾兩次致仕,兩次復出,史書所記時間頗為混亂,須加辨證。
首須指出,唐休璟第一次復出,乃因監(jiān)修國史而起,封太子少師乃監(jiān)修國史之后事,其具體時間應為神龍二年(706),已見上述。而《舊唐書》卷八八《蘇壤傳》記為“景龍三年(709)……,是歲六月,與唐休璟并加監(jiān)修國史?!边@個時間肯定有誤。根據以下史料,可以斷定,唐休璟再次出山的時間乃景龍三年十二月(710年1月)。
A、《冊府元龜》卷七二《帝王部·命相》:“景龍三年十二月(710年元月)壬戌,前尚書右仆射、宋國公唐休璟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p>
B、《冊府元龜》卷二七《帝王部·命相》:“(景龍)三年……十二月,以前右仆射唐休璟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p>
C、《冊府元龜》卷三二三《宰輔部·總兵機略》:“唐休璟景龍末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p>
D、《資治通鑒》卷二○九景龍三年(709):“前右仆射致仕唐休璟,年八十余,進取彌銳,娶賀婁尚宮
養(yǎng)女為其子婦。(景龍三年)十二月,壬辰,以休璟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p>
E、《冊府元龜》卷九四五《總錄部·巧宦》:“唐休璟神龍中(707)同中書門下三品,在任無所弘益,以老病罷歸私第。休璟年力雖衰,進取彌銳,時宮人賀婁氏用事,而休璟為男取其養(yǎng)女,因以自達,拜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時議譏之?!?/p>
F、《新唐書》卷——《唐璿傳》亦記此人“已逾八十,猶托倚權近求復用。于是賀婁尚宮方用事,附者輒榮赫,休璟乃為子娶其義女,故復起宰相,頗為時譏訾。其當國,亦無它昆益。”
按唐休璟死于延和元年(712),享壽86,以此逆推,神龍二年(706)年甫80,并非“已逾八十”,景龍二年(708)則乃82歲,確已年逾80,可見后者更為可信。
綜上所述,可以確信,唐休璟于景龍三年十二月復出,乃其動員一切活動能量,交通內廷用事宮人賀婁氏的結果。景龍四年(710)五月十五日中宗李顯正式頒布《北伐制》,命將出師,而至六月,一場以反對北伐為宗旨的政變猝然爆發(fā),少帝(殤帝)立,韋后以太后身份掌權,改國號為唐隆,以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子李隆基為首的另一派政治勢力遂以中宗之死為韋后、安樂公主合謀投毒為由,七月再次爆發(fā)政變,殺韋后,誅安樂公主,廢少帝,扶立父相王李旦為皇帝,是為睿宗,改元景云。有跡象表明,唐休璟雖已年邁,卻仍參預了這場宮廷政變。有史料記載:“神龍末韋庶人秘不發(fā)中宗喪,召諸宰相韋巨源、蕭至忠、宗楚客、紀處納、韋溫、李嶠、韋嗣立、唐休璟、趙彥昭及瓌入禁中會議,初草遺制,遣韋庶人知政事,輔少主,授安國相王太尉,參謀輔政,宗楚客,韋溫曰:‘今既通請皇太后臨朝,宜停相王輔政。且太后于相王,居嫂叔不通問之地,甚難為儀注,理全不可。(蘇)瓌獨正色拒之,謂楚客等曰:‘既稱遺制,安可輒改邪?”唐休璟參加了這場絕密的禁中秘會,此人與蘇璟關系一向十分密切,必定也是站在宗楚客的反對立場。然此年唐休璟已84歲,身體雖然健朗,畢竟不同于少壯。尚在中宗在世時期就發(fā)生了一件因年邁發(fā)生的趣事:“(景龍四年,710)三月……庚戌,上御梨園毬場,命文武三品以上拋毬,及分朋拔河。韋巨源、唐休璟衰老,隨韁踣地,久之不能興;上及皇后、妃、主臨觀,大笑?!币虼?,睿宗繼立之初的七月,唐休璟雖然并無過失,仍然頒詔,“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唐休璟致仕,右武衛(wèi)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張仁愿罷為左衛(wèi)大將軍。”這已經是唐休璟第三次致仕了。
朔方道地在今寧夏,當河曲之險,統轄三受降城,是唐朝北方邊防重地,張仁亶被勒令致仕后,名將難得,不久睿宗又收回成命,委任84歲的高齡老將唐休璟再度主邊,出現了如下記載:“(景云元年,710)九月,辛未,以太子少師致仕唐休璟為朔方道大總管?!薄熬霸瞥?,匈奴請公主盟使臣,為約未堅,致辭或紿,因命公為特進檢校御史大夫朔方軍大總管以御之?!薄邦W诰霸圃?710)九月,以前太子少師唐休瑕為特進兼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薄?唐休璟)景云初(710)拜特進充朔方道行軍總管以備突厥?!庇钟杏涊d:“景云初,以特進為朔方行軍大總管,備突厥;停舊封,別賜百戶”。這真是唐睿宗柄政時期一系列糊涂作為的前奏曲,卻是唐休璟英雄人生的最后一道壯麗的風景線。
關于唐休璟第四次致仕的時間,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是《冊府元龜》卷三三三《宰輔部·罷免》:“睿宗景云元年(710)七月,同中書門下三品唐休璟致仕,休璟在任無所弘益,以老病罷歸私第。”另一則乃《新唐書》卷——《唐璿傳》:“明年,復請老,給一品全祿?!贝酥懊髂辍蹦讼鄬τ诰霸圃?710)而言,即景云二年(711),兩相勘較,景云二年說的可信性顯然更高。
至“延和元年(712)卒,年八十六,贈荊州大都督,謚曰忠?!薄短骗v神道碑》中亦記“享年八十有六,景命不造,延和元年(712)七月戊子,薨于長安懷真里第……。制贈使持節(jié)都督荊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贈物四百段,米粟四百石,喪事官給,仍差官四品一人監(jiān)護,有加等也。太??夹?,謚日忠?!薄秲愿敗肪砥甙怂摹犊備洸俊劭肌窏l所記全同:“唐休璟景云(710)中為朔方道行軍總管,卒時年八十六。”
結語
總結全文,唐休璟生平事跡可歸納如下:
(1)唐休璟,本名璿,以字行,唐和七世孫,酒泉晉昌人,后附籍京兆始平,以射策進身,初補吳王典簽,歷綿州巴西尉、同州馮翊主簿,皆無重大作為。
(2)開耀元年(681)調營州戶曹,時遇東突厥、契丹、奚等部落暴動,三落三起,唐休璟破契丹、奚于獨護山,以功升為朝散大夫、檢校朔州刺史。
(3)永淳元年(682)阿史那骨篤祿重建東突厥汗國,唐休璟官職由刺史降為豐州司馬,弘道元年(683),突厥破蔚州,豐州都督崔智辯迎戰(zhàn),敗亡于朝那山北,唐朝議罷豐州,唐休璟力奏不可,豐州得存。
(4)垂拱二年(686)參加了阿史那斛瑟羅、李祖隆共同主持的金牙道行軍,以功升任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
(5)永昌元年(689)韋待價、閻溫古主持的安息道行軍,兵敗寅識迦河,唐休璟以安西副都護、檢校庭州刺史,率庭州兵掩護西征殘部退返西州,調任西州都督,仍領安西副都護。
(6)長壽元年(692)加西州刺史,出任武威道行軍副總管,佐王孝杰勝利實現西域反攻,重收焉耆,龜茲,于闃,疏勒四鎮(zhèn),唐休璟有建謀之功。
(7)長壽二年(693)應召入朝,遷靈州都督、新昌軍防御、營田等使,加靈武道大總管名號,延載元年(694)加銀青光祿大夫,入拜左豹韜將軍,遷司衛(wèi)卿。神功元年(697)征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遷特進,尚書右仆射,食實封三百戶。
(8)圣歷二年(699)授涼州都督、右肅政御史大夫、持節(jié)隴右諸軍副大使,假節(jié)隴右諸軍州大使。久視元年(700)秋洪源谷之戰(zhàn),大敗吐蕃將曲莽布支,斬首二千五百級,粉碎了吐蕃對涼州的進犯。長安二年(702)征入朝,與吐蕃使臣同宴,引起使臣的格外注目。
(9)長安三年(703)突騎施烏質勒起兵攻阿史那斛瑟羅,為武望籌劃援兵出師路線,以熟悉西域山川,援軍如期到達,引起武曌敬重。擢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留朝輔政。
(10)長安四年(704)建議以朝中重臣出典外州,加右庶子,受命輔佐太子李顯,七月,受命審理張易之案,未竟,以契丹犯邊,出領幽營都督、安東都護。返朝后又參預神龍政變策劃,擁立太子李顯復位,廢周興唐大業(yè)。
(11)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登極之初,加金紫光祿大夫,授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酒泉郡公、中書令、尚書右仆射、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與蘇瑯等共同主持了《垂拱格》、《散頒格》等法律文書的制定。受封酒泉郡公之后,出絹數千散賑親族,出財數十萬興建塋墓,盡葬其五服親,時大雨成災,引咎自劾辭職,未許。
(12)神龍二年(706)唐休瓊年80歲,三月,第一次致仕,同年又受召還朝,以太子少師監(jiān)修國史。
(13)景龍二年(708)因反對張仁宣興建三受降城,反對北伐,同年第二次致仕。
(14)景龍三年十二月(711年1月)唐休璟交通內廷主事宮女賀婁氏,第二次復出。
(15)景龍四年(710)唐隆政變,唐休璟以太子少師身份參加了韋后召集的禁中密會,與蘇瓌一起力主相王輔政。
(16)韋后被殺,睿宗李旦立,改年號景云,唐休璟第三次致仕,當年又重新召回,授朔方道大總管,防御突厥。
(17)景云二年(7lI),唐休璟以老自請解職,給一品全祿返私宅,第四次致仕。
(18)延和元年(712)七月戊子,薨于長安懷真里第,贈使持節(jié)都督荊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謚號忠公,享年八十六歲。
責任編輯:楊軍孫久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