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榮方
飲食是人類的本能,離開飲食,那就是意味著生命的終結(jié)。從人類誕生起,飲食就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原始社會傳說人們?nèi)忝嬔?,《禮記·禮運》:“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比藗兣c其他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生吃草木的果實、根莖以及飛禽走獸、蚌蛤蟲魚等。后來,人們發(fā)明了用火,開始將一些谷類以及飛禽走獸、蚌蛤蟲魚等煮熟了吃,在用火煮食上,人類不斷運用智慧與技能,飲食進入了調(diào)制的階段,飲食習俗、飲食文化隨之產(chǎn)生了。
禽鳥為珍味
鳥類很早就成為人們的獵食對象,南方浙江的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鶴、鸕鶿、鴉、雁的股肱和鵜鶘的右尺骨。早期原始社會,禽類與魚類、蟲類、獸類以及植物的果實、根莖等一起構(gòu)成人們主食的主要來源。但隨著農(nóng)業(yè)以及家庭畜牧業(yè)的發(fā)展,他們的食物結(jié)構(gòu)開始發(fā)生變化。一般的農(nóng)業(yè)社會,農(nóng)作物中的谷物往往成了人們的主食,而禽類、魚類、蟲類、獸類以及植物的果實、根莖等則成了所謂的副食。其中的鳥類在副食中也發(fā)生了分化,一部分鳥類漸漸從常食變成“野味”,從而受到高度珍視;有一些鳥類則經(jīng)人們馴養(yǎng)成為家禽,仍是人們的常饌。
《周禮·天官·庖人》有“六禽”的記載。這六禽,據(jù)漢代儒家學(xué)者注釋,認為是鴻、鶉、鷃、雉、鳩和鴿。六禽與六獸,是西周及春秋時代上層貴族享用的高級(食肴)饌。先秦時代,以禽鳥為珍味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冻o·招魂》:“鵠酸鳧臇,煎鴻(食鳥)兮。露雞臛螭,歷而不爽兮?!闭f的就是以各種禽鳥為羹的事。
《呂氏春秋·本味》說:“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燕之翠,述蕩之腕,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扁碘抵说摹扳碘怠?,前人注或謂一種鳥,即《山海經(jīng)》中的“灌灌”。獾獾之炙就是指燒烤而成的鳥肉。雋燕之翠,說法也很多。雋,《說文》解為“鳥肥也?!彪h燕,也就是肥燕了。翠,一般認為指鳥的尾肉。所以,雋燕之翠,說的是肥燕的尾肉。有鳳之丸,丸就是卵。所以漢代高誘注云:“食鳳卵也。”
當然,《呂氏春秋·本味》上說的這些“肉之美者”,大多出自《山海經(jīng)》的神話傳說,未必可信,但它們也反映出先秦時代人們的確已把有些飛禽看成珍味。即如《周禮》“六禽”,后世一直視作名貴美味,其影響可說極為深遠。俗話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正是以天鵝(鵠)為美味,為珍物。南宋大詩人陸游《食野味包子戲作》:“珍餉貧居少,寒云萬里寬。疊雙初中鵠,牢九已登盤。”陸游射落天鵝,做成包子,得享珍味,喜不自禁,鄭重寫詩紀之。野雞之味美也歷來為人稱頌,從前有諺語:“四足之美有熙,兩足之美有喬。”麃是一種鹿,喬是一種野雞。鶉、鳩等直到今天仍為人們珍視,名菜如炙鵪子脯、益鵪子羹,湘菜中的“油淋斑鳩”等。
其他以鳥為主要原料的名菜,各地都有,如廣東的“煽禾花雀”,以黃胸巫為主料作成,別有風味。福建名菜有“香酥鷓鴣”,是古代鷓鴣炙之傳承,裝盤時配上其他時鮮之物,色呈棕紅,骨酥肉香。地(甫鳥)(又叫大鴇),也是有名的珍昧,所以歷來有“上有天鵝,下有地(甫鳥)”的說法。
燕窩,也是人們熟知的鳥饌,燕窩與魚翅、熊掌等齊名,聲譽極佳。燕窩是由金絲雀嘴中吐出如膠狀物堆壘而成。食時先要將燕窩中的沙子和燕毛揀凈,再用水浸泡,脹發(fā)后摘凈細毛,即可煮食。用燕窩與其他東西相配,做成的名肴有冰糖燕窩、燕窩絲拌雞絲、燕窩萬字金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等。用燕窩絲拼成萬壽無疆四字,取祝壽之意。這些名肴,太多是宮廷菜,據(jù)說乾隆皇帝喜食燕窩,每日清晨必進“冰糖燕窩”一品。地方名菜則有廣東的“冬瓜燕窩”,北京的“芙蓉燕菜”、“八珍燕盞”、“一品官燕”等。民間則常作“燕窩湯”、“燕窩粥”作為滋補佳品。
這些野味,由于其來源愈益減少,加之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它們在人們的餐桌上已經(jīng)很少見了。但養(yǎng)殖的鴿、鵪鶉卻依然受到人們的青睞。
禽鳥與食補、食療民俗
中國人之吃禽鳥,除了為享禽鳥之昧,還以禽鳥肉為食補、食療之物。在中國傳統(tǒng)的醫(yī)藥學(xué)中,禽鳥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禽鳥屬陽,大多具有滋補助氣、解毒益精的功效。如天鵝肉,李時珍《本草綱目》以為“腌制食之,益人氣力,利臟腑”。鴿肉,“解諸藥毒,及人、馬久患疥,食之立愈。調(diào)精益氣,治惡瘡疥癬?!甭槿溉饷耖g認為可以壯陽,亦能治婦女病,《本草綱目》說“冬三月食之,起陽道,令人有子。壯陽益氣,暖腰膝,縮小便,治血崩帶下。益精髓,續(xù)五臟不足氣,宜常食。”從前有所謂的“驛馬丸”,是取麻雀肉與蛇床子熬成,為滋補佳藥,此丸據(jù)說起于唐代,唐代的玄宗皇帝曾服此丸并獲得效驗。又有一種雀附丸,用肥壯麻雀肉三四十,同附子熬成,與“驛馬丸”功效棚同。斑鳩肉具有“明目、助陰陽、補氣”等作用。
唐代孫思邈《千金食療》也曾談到雉、鴛鴦、雁肪的食療效用,如說雉“補中益氣,止泄利”。雁肪則“久服長發(fā)、鬢、須、眉,益氣不饑,輕身耐暑”。前面說到的燕窩,也被古人認為具有滋陰等功效而被珍視。
禽鳥的這種食療功能,較少虛幻的因子,大體是人們尤其是醫(yī)家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其有一定的科學(xué)性,可說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可貴財富。
鳥饌與禁忌
從古以來,人們的飲食生活就受到傳統(tǒng)信仰的巨大影響,由此形成一些獨特的飲食禁忌。古人在“吃啥補啥”以及所吃食物的形狀會對人的生理帶來影響的觀念制約之下,形成的不少飲食禁忌今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如孕婦懷孕期間忌食兔肉,從前人們相信孕婦吃兔肉后生下的孩子會生兔唇;又孕婦禁食生姜,認為生姜外形如多指排列,孕婦多吃生姜,生下的孩子會生六指等。類似禁忌在鳥饌中也存在,民間傳說孕婦忌食鸕鶿,食鸕鶿易致難產(chǎn)。據(jù)說是因為民間相信鸕鶿的生育很特別,不是卵生,而是“口吐雛”而育。鸕鶿之“口吐雛”,將小鸕鶿從口中吐出的生育方式。是古人的誤解,并不科學(xué),但在從前這一說法有相當影響。甚至一些醫(yī)生也深信不疑。民間又傳稱孕婦如食麻雀肉,生出的孩子則“多淫”,這大約從麻雀“多淫”的認識而來。民間還傳孕婦食麻雀肉、豆?jié){,生出的孩子臉上會生黑斑,這可能從麻雀毛羽多斑紋而來。
唐代孟詵、張鼎所著《食療本草》載食鷓鴣的禁忌說“此鳥出南方,不可與竹筍同食,令人小腹脹。自死者,不可食。一日此鳥天地之神,每月取一只饗至尊,所以自死者不可食也?!敝窆S是較難消化之物,與鷓鴣共食,令人腹脹,當是人們實際飲食生活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自死的鷓鴣不可吃,其中有經(jīng)驗的成分亦不言而喻。鷓鴣自死,或因病,或中毒,其肉必不利人體,但民間賦予自死的鷓鴣以神秘色彩,說是天地之神每月要取一只給“至尊”享用,這自死的鷓鴣既然是給至尊吃的,其他人當然絕不能染指,如貿(mào)然食之,必然帶來不利影響。這固然是一種迷信,但它使人們面對自死的鷓鴣時,容易產(chǎn)生一種畏怖心理而不敢貿(mào)然去嘗食。經(jīng)驗的認識滲入了神靈信仰,可以使經(jīng)驗認識得到扭曲性的加強,從而獲得某種意想不到的成果。
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觀念,對民間的禽鳥食俗也產(chǎn)生了較:趕影響。民間傳說稱:丙午日不能吃雞、雉之肉,如吃的話,男人“燒死目盲”;女人“血死妄見”。傳說還稱“野雞同家雞子食,成遁尸,尸鬼纏身。”雉、雞在五行屬火,丙午日則是“重陽”之日,本來就火旺,再加以雉、雞之火,則男人會“燒死”、“眼瞎”,女人雖屬陰,但也難擋“火”之夾擊。這種陰陽五行觀念涵蓋下的“信仰”,以及由此引起的禽鳥飲食禁忌,雖也有古代一些醫(yī)家加以附合和鼓吹,但因缺乏科學(xué)上的依據(jù),早就被人斥為“不經(jīng)謬談”,在后世造成的影響電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