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盛云
摘要: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以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為指導,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公平正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制度是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公平正義提供了制度基礎;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切實保障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實現公平正義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加快發(fā)展,為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奠定堅實的基礎;把構建和諧社會與關注民生作為實現公平正義的切入點。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公平; 正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4-0045-03
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一個永恒主題。從一定意義上講,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代名詞,沒有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理想對人民大眾之所以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就是因為它承諾要創(chuàng)造切實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使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經濟權利”。[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題中之義。正確完整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公平正義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 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
以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為指導,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不公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剝削制度。只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消滅工農之間、城鄉(xiāng)之間、體力和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解放發(fā)展生產力,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勞動是衡量公平和實現公平的尺度和基石,廣大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公平的主體力量。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的最高境界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并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標志。恩格斯指出:“公平不是先驗的,決定經濟關系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公平正義具有階段性的特征。鄧小平同志把公平正義納入到社會主義本質之中,強調在解放發(fā)展生產力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江澤民同志提出要把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涉及全社會的重要戰(zhàn)略問題加以解決。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賦予這一價值目標極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xié)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胡錦濤同志還概括了公平正義的內涵,并把它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標來追求。這些公平正義思想,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正義觀,又凸顯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鄧小平同志總結社會主義實踐中,經過較長時間思考,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解放發(fā)展生產力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兩個基本途徑。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區(qū)別于資本主義以及一切剝削階級社會生產關系的顯著標志。它既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證,也是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就堅持了共同富裕的發(fā)展方向。顯然,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的重要本質特征。全國人民實現溫飽、總體實現小康、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階段性奮斗目標。堅持共同富裕,也要反對平均主義。在一定時期,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或途徑,不能用手段代替目的。鄧小平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qū)有條件先發(fā)展起來,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慢點,先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帶動后發(fā)展的地區(qū),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盵4]“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盵5]
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是社會發(fā)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目的。以人為本,就是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把人作為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以人為本的實質就是以民為本,這里講的民,就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要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的重要標準,就是著眼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高度統(tǒng)一起來,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的具體落實。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江澤民同志強調,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yè),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滿足中國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把公平正義作為涉及全社會的重要戰(zhàn)略問題加以解決。在新的歷史時期,胡錦濤同志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謀發(fā)展、促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6]“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7]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體現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xié)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處理,社會公平和諧得到維護和實現。
二、 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制度是人們各種行為賴以遵循的規(guī)則,具有以強制性為底蘊的約束功能和以導向性為追求的激勵功能。任何公平正義都是在制度和規(guī)則的約束下實現的,離開了制度公平是無法實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容絕不只是合理的財富分配,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其他內容。要全面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除了縮小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維護基本的經濟公平正義外,還必須從制度上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全體社會成員能夠比較平等地享有教育、醫(yī)療、福利、就業(yè)、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護等權利。所有促進公平正義的具體工作和成果,只有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運行,才能轉化為社會成員切實擁有的權利和利益,才能使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實質性推動和促進。也只有體現公平正義的制度,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和遵循,保證社會穩(wěn)定和良性運行。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制度建設,“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8]他要求把制度建設當成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黨內民主的落實、腐敗的根除、監(jiān)督的強化等問題,都要依靠制度建設去實現。江澤民同志認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胡錦濤同志也十分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分發(fā)揮法治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盵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實現離不開制度的奠基、導引和維持。
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實現人們在經濟地位上彼此平等的根本保障。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了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平等關系,排除了個人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來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公有制范圍內對生產資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須服從于和服務于他們的共同意志和需要。每個勞動者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為社會提供勞動,社會則根據每個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這種消費品的分配制度有助于人們公平正義的享有勞動成果。因此,鄧小平同志十分強調指出:“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們就是要堅決執(zhí)行和實現這些社會主義原則”。[10]民主政治在本質上就是以追求真正的、普遍的公平正義價值為目的,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基石。如果沒有民主政治,公平正義就無法得到保障。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平等的政治地位。依法治國,人民各項民主權利的真正享受就更具有堅實的保障。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tǒng)一,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經濟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制度、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必須毫不動搖的堅持。
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公平正義的制度,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贊同和支持,進一步的改革完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更加推進和保障公平正義的實現。怎樣改革和完善,在黨中央的報告中特別是黨的十七大報告得到了更加明確、系統(tǒng)的闡述。在經濟制度的完善上推進公平正義。調整產權和市場關系,追求生產關系平等和機會平等?!耙婪ňS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guī)則和監(jiān)管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轉,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fā)展權利”。[11]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12]調整收入分配制度,追求利益關系平等和結果公平?!昂侠淼氖杖敕峙渲贫仁巧鐣降闹匾w現”,[1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4]“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5]在政治制度的完善上,追求政治關系平等和政治權利公平?!氨仨氉寵嗔υ陉柟庀逻\行”,[16]“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17]要“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18]在文化制度的完善上,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和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為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持久的精神維系。在社會制度的完善上,追求讓老百姓實實在在的享有社會公平正義的成果,合理配置資源,實現人的發(fā)展以智力和體力上的平等和發(fā)展權的公平。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完善,廣大人民群眾將會持久享有更多的公平正義權利。
三、 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
社會公平正義是歷史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從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fā),既要盡力而為,努力在現有條件下大力促進公平正義;又要量力而行,不超越發(fā)展階段,逐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公平正義,根本的仍然是加速經濟社會的科學發(fā)展,特別是努力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物質生活水平。
實現公平正義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實現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貫的主張。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改革開放以及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正義是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過程中進行制度安排及創(chuàng)新的重要依據,是協(xié)調社會各階層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增強社會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幟。公平正義既是我們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努力實現的緊迫任務。溫家寶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兩大任務就是實現公平正義和發(fā)展生產力。[1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夠完善,在我國社會中還存在著許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隨著中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加速發(fā)展,社會組織形式、就業(yè)結構、社會結構變革等將會加快,一些突出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這些都要求把實現公平正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以解決。
加快發(fā)展,為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奠定堅實的基礎。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是實現公平正義的物質前提,貧窮是實現不了真正的、普遍的公平正義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通過發(fā)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fā)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20]社會不公現象的不斷解決,公平正義程度的不斷提高,最根本的要取決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用發(fā)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才有可靠的物質保障。共同富裕,必須要有生產力的大力發(fā)展作為基礎和保證。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zhàn)略思想,一是沿海地區(qū)要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fā)展起來,內地要顧全大局;另一個是沿海發(fā)展到一定時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內地發(fā)展,沿海地區(qū)要顧全這個大局。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基本立足點,還在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促進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實現了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我們已經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為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完善保障,加快社會建設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質保證。科學發(fā)展的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三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有機統(tǒng)一、其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既為公平正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又為公平正義實現指明了方向。
把構建和諧社會與關注民生作為實現公平正義的切入點。單純的市場經濟是以“能者多得”作為自己的基本運作原則,“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的馬太效應是它的必然結果?!昂椭C社會”的建設就是要彌補單純市場機制所包含的這樣一種缺陷,從社會結構、社會管理體制方面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體現公平正義。十七大報告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要求。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要大力發(fā)展教育,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要建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xiāng)勞動者平等就業(yè)的制度;合理收入分配制度是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生態(tài)文明建設體現了代際的公平正義,要建設生態(tài)文明,基本形成節(jié)約能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產業(yè)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當前,影響公平正義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關鍵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真正做到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xié)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參考文獻:
[1]俞可平.論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N].北京日報,2007-5-2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4][5][1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huán)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3-4-4.
[7][9]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辦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2-19.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13][14][15][16][17][18][20]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9]溫家寶.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N].人民日報,2008-2-26.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