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忠
近年來,國內鄉(xiāng)土風格影視作品重新受到青睞,其中儒商成長故事的藝術作品有著巨大的觀眾群,電視劇《走西口》結合這兩者,選取題材方面視角獨特,而且選擇的并不是胡雪巖、喬致庸這樣的歷史上實有其人的大人物,而是關注像田青這樣的小人物的生存境遇,讓觀眾有全新的體驗。成為繼徽商影視題材之后勃興的新題材,國內掀起了對于晉商文化題材作品的創(chuàng)作熱情。
這部作品,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對于走西口的移民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給予了熱切的關注,從山西商業(yè)文化的角度來敘述田青的傳奇故事。電影敘事中,“‘講述以‘聽述為前提,影像的‘敘事以觀眾的觀看、理解與闡釋為基礎”。走西口,這是一段幾乎沒有被文學語言描繪的歷史,幾乎沒有留下什么記載,特別是有關下層人民生活的記載,除了眾多反映走西口的山西民歌以外,因此,對于電視劇《走西口》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沒有現(xiàn)成的文學作品可供改編,但這段歷史首次用電影語言來藝術地描繪,算是獨樹一幟了。還可以提及的是,這部電視劇在美學效果不足的地方還在于音樂插曲的運用,盡管有關“走西口”的民歌非常豐富,而且各具特色,但這部作品雖然以《走西口》為名,卻未多方面吸收挖掘山西民間藝術的藝術養(yǎng)分,來配合畫面的詩意和美好,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更重要的是,一部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在情愛的溫情敘述背后,常常融入了對于那個時代和社會的某種判斷或者是批判,從而提升藝術作品的思想性。麥茨就說過:“沒有戲劇性,沒有虛構,沒有故事,就沒有影片?!边@種故事性即文學性。在電視劇《走西口》中,透過錯綜復雜的人事糾葛,我們很難看到作者對于個人情感變動的社會基礎。換句話來說?!蹲呶骺凇愤@部電視劇沒有著力體現(xiàn)個人與命運的抗爭,我們看到的也不是主角田青與社會的對抗性矛盾,這些本應成為主體的劇情結構,卻被淹沒在個人感情恩怨的糾葛中了,雖然也是很吸引人的故事敘述,但很難稱得上是個人傳奇的電影敘事,劇作的社會性特征因此不夠突出。
《走西口》結構上呈現(xiàn)松散化的美學趨向,采用多層次多線索的敘述結構,使作品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風格,民俗化的劇情敘述,又讓整部電視劇的美學風格得到特別關注?!蹲呶骺凇愤x取題材巧妙,捏合了以《喬家大院》為代表的晉商題材和《闖關東》為代表的人口遷徙題材于一體,充分利用時下這兩部劇作打下的觀眾基礎,在熱門題材上尋找突破,辟出新意。如果考慮到在結局中,田青最終走上革命道路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那么,《走西口》的主題還融合了紅色革命的勵志因素,盡管不是其中的主體。可以說,這部電視劇中晉商題材、移民題材i革命題材三位一體的格局,構成了《走西口》在牛年走紅的基礎。我們相信,觀眾一致的好評與超出一般的關注,必將激發(fā)更多優(yōu)秀的晉商題材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情節(jié)上考量,電視劇《走西口》的故事并不新奇:田青的父親輸?shù)艏耶a(chǎn)和老婆的情節(jié),明顯模仿自電影《活著》,也有和夏三爺一樣設局的人物——龍二,也都同時氣死了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也都留下了一個被寄予厚望的兒子,夏三爺自從搬進了田家大院以后,也是從此戒賭了,這與《活著》中的情節(jié)也大略相似,但我們也可以知道,其中有所更新和改造。一開頭田青母親救的徐木匠,實際上和《喬家大院》中的鐵信石也有相似之處,都是東家對其有救命之大恩,而后來卻以涌泉相報的誠信之人。
這部劇作充滿了道德的批判意識,劇本中秉持的另外一個重要觀念是“學而優(yōu)則商”,體現(xiàn)著山西儒商的文化特質,這一點在《喬家大院》中也體現(xiàn)得很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劇中開頭部分徐木匠帶著田青及其母親離開田家大院時,帶走了一塊乾隆皇帝欽賜給田家祖上的牌匾,上書“仁、義、禮、智、信”五個大字,這五個字,第一集中,田青的奶奶的解釋為“大忠大愛是為仁,大孝大勇是為義,修齊治平是為禮,大恩大恕是為智,公平合理是為信”。于是,這成為整個劇情展開的基礎,是總領金劇的核心理念,甚至在劇終的時候,對這五個字又有了全新的解釋,上升到更高的道德層面了。
有趣的是,《走西口》和《喬家大院》都充分運用古建筑增添作品的文化氛圍,《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都選擇祁縣喬家堡村的喬家大院作為拍攝地,繼此之后,《走西口》中田家大院的拍攝地,選在了位于太原東南晉中市榆次區(qū)的常家莊園,這是清代晉商巨賈常氏一族的私家莊園。在《走西口》中,這座大院的作用尤其重要,因為制皮的作坊雖然具有北方特色,但并不能指示電視劇當中表現(xiàn)的晉中文化,于是,建筑就成為另一種電影敘事語言,讓觀眾不知不覺地融入山西的人文地理中去了。
從電影畫面的角度來看,電視劇《走西口》通過影像語言,使西北黃土地的人物風情在電影中得到了藝術地再現(xiàn),西北風光在劇情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發(fā)展下,逐漸有了生命感,讓觀眾一步步融入山西人豪爽真摯的人情社會中去了。電影中有許多原生態(tài)的風情展示,土氣、俗氣、篤實的農村生活,仿佛不經(jīng)修飾就被搬上了熒幕,映襯著電視劇中的樸實有時候甚至是有點粗野的情愛,透露著人文精神的深遠意蘊,充分給觀眾超越時空的感受,回到民國時期土匪猖獗的西北高原,實現(xiàn)了影響本體與文化命題的互相契合。
從《紅高梁》到《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到《喬家大院》,西北的民情風俗一一展現(xiàn)其間,產(chǎn)生的視覺沖擊力也超乎尋常,讓看慣了都市高樓或江南水鄉(xiāng)的影視觀眾,有了全新的觀賞體驗。在當下中國和平崛起,商業(yè)奇跡不斷被中國人創(chuàng)造時,中國人重拾信心,大眾心態(tài)逐漸由崇洋媚外而反躬自省,渴望了解自己,了解儒家文化是如何與商業(yè)社會融合無間的,在這種大眾心態(tài)驅使下,反映儒商的影視作品就開始成為眾多導演感興趣的題材,電視劇《走西口》能恰到好處地把握當前不同層次觀眾的審美趨向,了解和把握住了觀眾對于反映傳統(tǒng)文化與商業(yè)社會交匯之影視作品的審美需求。不過,《走西口》在營造晉中文化氛圍時,手段過于簡單,《喬家大院》一劇中,充分運用建筑語言來渲染影片的地域氛圍,彌補了影片中不會說山西話的喬致庸的不足,而《走西口》中的杜淳等人卻只能特意把“我”說成“額”,時刻提醒這是一部反映山西文化的影視劇作,結果適得其反,難以為觀眾所接受。
這部電視劇中,導演已經(jīng)突破傳統(tǒng),盡量起用青年演員來表現(xiàn)“走西口”這一古老主題,使本來很沉重的歷史話題充滿了青春的氣息,用影視語言重塑了一個激情年代。該劇的主角田青由青年演員杜淳扮演,從《敵營十八年》中的紅色偶像江波,到《走西口》中靠雙手打拼天下的晉商,對他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好在陽剛與儒雅之氣兼具的杜淳,氣質與《走西口》中的田青這一角色相近,只是缺少了本應有的滄桑和穩(wěn)重、老成,使表演還略帶著青澀的感覺。另外,其他如苗圃飾演的豆花、王靜演的飾淑貞,都能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婦女吃苦耐勞、賢惠善良的本質,富大龍飾梁滿囤是其中的另一亮點,作為反面人物,其表演恰到好處,不溫不火,都是值得稱道的地方。不過,《走西口》中的人物塑造顯得過于平面化,愛恨之間轉換的速度太快,人物性格個性單一,內心刻畫不夠細致,是這部電視劇的遺憾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