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芙瑋
每每作文,學生總是“難為無米之炊”。那么如何給學生一個豐富的“素材庫”呢?說話訓練便是有效的措施之一。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聯(lián)在一起,就是語文?!庇纱丝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關鍵在于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又特別體現(xiàn)在寫作訓練的效果上。說話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素材庫的豐富與否,影響著寫作水平的好壞。加強說話訓練應和了新課標在口語交際目標中對它的更高要求,也符合了新時期社會的要求。那么如何與時俱進的進行說話訓練,為學生儲備一個無憂的“文倉”呢?
一、背說
閱讀過的文章過了把癮便拋之腦后,摘錄的好段佳篇應付一下便煙消云散,這是沒有積累的學習。沒有積累是如何也說不好話,寫不好文章的,而積累的好方法之一便是“背說”。以自己的記憶方式把典范文章的句、段等不同部分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形成整體意象,經(jīng)過內化,然后憑借有聲的外部語言把無聲的意象說出來,這就是背說。
背說不是簡單的“鸚鵡學舌”,是對信息的活用、判斷、處理、加工、創(chuàng)造后的轉達。說能把文章隱含的內容加以補充,把含蓄的語言加以明確。例如:
學生背說“你放牧,你耕作,你帶月荷鋤歸;你采菊,你醉酒,你登高賦新詩”。這句話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方式,引用了詩句,“你放牧,你耕作”表現(xiàn)一幅美麗的田園生活,“你采摘,你醉酒”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愛,追求生活真諦的情感。
這就是朱熹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背說不是“依樣畫葫蘆,”而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補白文章,是心悟文意后豐滿文本的表達。然而學生也有死記硬背、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的背說,沒有關系,他們會用逐步遞進的閱歷和經(jīng)驗去“反復、匯兌”,遞進的越多,“反復、匯兌”的信息就越有價值。
把美文名作正確、清晰、連貫的“背說”出來,一改說話吞吞吐吐、顛三倒四、詞不達意的毛病,話語會如流水淌到舌下。有背說這個源泉,寫作自然能“泉眼無聲水長流”了。
背說能有效提高學生記憶的準確性、持久性,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
借助背說,學生能擁有典范優(yōu)美的素材。
二、仿說
從視聽向陳述遷移的具體形式,就是模仿說話,即仿說。電視、網(wǎng)絡、mp4等時代科技媒體所傳播的都是視聽的內容,仿說的對象。視聽是理解他人用文字表達情感的過程,陳述是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感情的過程。兩者都需要對字、詞、句、篇的基本知識和對文章反映的事物的基本認識,即一般的生活知識與文化知識的認知,這就是認知結構。有了認知結構就為視聽向陳述的遷移提供了心理基礎。
初中學生已有了與他年齡相當?shù)男睦砘A。在視聽過程中,學生會根據(jù)自身的閱歷和經(jīng)驗形成與視聽內容相應的認知結構,并對視聽內容貯存、處理、加工、同化。如果學生的認知結構是清晰的、穩(wěn)定的,那么通過合理地組織,就能流暢地仿說。例如:
仿說《人與親情》中陳艷的故事,其間感慨“只要有愛,有情,就能擁有最真最美的幸福”,“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我們無法改變他的長度,但是我們有能力增加它的寬度,生命是一個延續(xù)的永恒”。
仿說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剛好顯現(xiàn)在眼前,雖不穩(wěn)定,但尚清晰的說話印象,為學生提供了示范,從而降低了說話的難度。仿說是模仿現(xiàn)成的說話范本進行改話的形式,它通過視聽、理解、消化、建立起正在視聽的說話模式的暫時的心理印象。然后,反復在內心以回憶的方式呈現(xiàn),之后,再模仿這一心理印象進行說話。
當然,仿說不是要求學生模仿準確無誤。朱熹曾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但要“師其神不師其貌”。仿說也應如此,要發(fā)展有益模仿,而不是呆板仿制,要模仿中有獨創(chuàng)、有新意。
在一次次的心理印象呈現(xiàn)和一遍遍的仿說中,學生思維的條理性與開闊性得到了鍛煉,掌握了一定的說話技巧,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通過各類示范說話的模仿,將不同文章的特征進行綜合,學生就擁有了規(guī)整而又豐富的素材。
三、自說
獨立自主的運用大腦中已有的知識、思想、經(jīng)驗加以綜合,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運用,連貫地說自己想說的內容,這就是自說。
自說較前面兩者更注意個性化。它把存儲的語言信息加以整合,再據(jù)要求,把記憶的信息內容轉為口頭語言表達出來。例如:
講述在學校沒錢吃飯與同學合吃一碗方便面的事:“口袋金融危機……幽靜的小道上,只有微弱的燈光陪伴著我們,迎著冷風,我們跑啊跑,覺得以往那常去的路縮短了許多……食堂里除了打掃的叔叔阿姨,已經(jīng)沒有別人了,第一次在這么寧靜的“大殿堂”中享受浪漫的燭光晚餐……
講演可以稱之為人類高級、完美的口語表達形式之一,是高水平的自說。它能讓學生的講話具有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說服力,讓聽者與說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對自說內容的理解,更好地達到積累素材的目的。
自說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提高了思維的嚴密性,貯存更為靈活獨特的素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依靠“背說、仿說、自說”積累素材庫,必須堅持不懈地常說。這樣,學生就能真正擁有一個豐富的“文倉”,寫作時“以我手寫我口”,自然無憂。
陳芙緯,語文教師,現(xiàn)居浙江寧海。本文編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