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邊貿易體制(WTO)通過世界貿易自由化提高經濟福利,氣候變化多邊體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由于兩個截然不同的多邊體制的目標并不必然一致,而絕大多數的WTO成員方同時又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方,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潛在的沖突。碳稅和邊境稅收調整是實現《京都議定書》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實施是與世界貿易組織規(guī)則面臨的最大沖突。探討碳稅相關問題及其與WTO規(guī)則的可能沖突,對合理運用兩大機制大有裨益。
關鍵詞:碳稅;《京都議定書》; WTO規(guī)則
中圖分類號:DF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09)01-0095-07
作者簡介:金慧華,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法律系副教授 (上海 201600)
當今,國際社會建立了多邊貿易體制和氣候變化多邊體制來追求兩個并行的目標:通過世界貿易自由化提高經濟福利和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減緩全球氣候變化。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多邊體制,即WTO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下稱《議定書》)體制分別運作來達到各自的目標。由于兩個多邊體制的目標并不必然一致,而絕大多數的WTO成員方同時又是《議定書》的締約方,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潛在的沖突。當然兩者都已經認識對方政策的必要性和目標。一方面,WTO貿易與環(huán)境委員會認為解決國際環(huán)境問題需通過環(huán)境協定——WTO貿易問題的國際協議。即以國際環(huán)境協議的處理方式,比單國企圖改變其他國家環(huán)境政策的處理方式有效的多(注: 蔡妙姍:《京都議定書與WTO關系探析》,http://sd.erl.itri.org.tw/fccc/ch/pub/nsletter/news30/Fccc304x.PDF,2008年4月2日訪問。)。另一方面,《議定書》也明確履行減排政策和措施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國際貿易的不利影響(注:《京都議定書》第2條第3款。)。但是,當根據《議定書》實施某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至少有四種措施可能與WTO相沖突:包括碳稅和邊境稅收調整、能源效率標準、可再生能源補貼及政府采購(注: 蔡妙姍:《京都議定書與WTO關系探析》,http://sd.erl.itri.org.tw/fccc/ch/pub/nsletter/news30/Fccc304x.PDF,2008年4月2日訪問。)。其中作為減排重要措施的碳稅和邊境稅收調整可能是《議定書》體制和WTO目標間最大的即將出現的沖突(注:《美國威脅:將對中國商品征收二氧化碳稅》,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7-09/27/content_8958256.htm,2008年11月14日重新訪問;《法國建議征收“二氧化碳稅”對抗“環(huán)境傾銷”》,http://www.xjds.gov.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5483,2008年11月14日重新訪問。)。本文旨在探討碳稅相關問題及其與WTO規(guī)則的可能沖突,并提出解決沖突的方案。
一、 《京都議定書》與碳稅征收
(一)《議定書》與碳減排
目前,國際社會普遍認同,氣候變暖主要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CO2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若不采取相關減排措施,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將受到極大的危害。為此,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旨在限制發(fā)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議定書》。2005年2月16日,《議定書》正式生效。它建立了旨在減排溫室氣體的三個靈活合作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聯合履行機制和清潔發(fā)展機制。
根據《議定書》第3條第1款規(guī)定,締約方應使其受管制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其中,CO2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約占60%以上(注:IPPC,Climate Change: The IPPC 1990 and 1992 Assessment,Island Press,1993.),其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氣候變化,特別是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減緩和控制CO2是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二)碳稅實踐
碳稅最早由芬蘭于1990年開征,此后,瑞典(1991年)、挪威(1991年)、荷蘭(1992年)、丹麥(1992年)、斯洛文尼亞(1997年)、意大利(1999年)、德國(1999年)、英國(2001年)、法國(2001年)等國也相繼開征(注: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2000,“Environmental Taxes: Recent Developmentsin Tools for Integration”,pp19-21,26-8,53-56.)。近年來,為履行《議定書》義務,一些國家如日本(注:《日公布新環(huán)境稅計劃》,http://www.shciq.gov.cn:8018/yuancailiao/info_cont.asp?infoId=211。)、加拿大(注:《加拿大魁北克省將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http://www.tem.com.cn/finance/Html/2008/01/40160.html。)、瑞士(注:《瑞士:將對二氧化碳排放征新稅》,http://www.jsgs.gov.cn/Page/NewsDetail.aspx?NewsID=120582。)等國也紛紛開征碳稅。
綜觀這些國家的碳稅政策和實踐,可以看出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環(huán)境政策與稅收政策相結合,都認識到稅收是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手段;把碳稅作為環(huán)境稅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國綠色稅制改革中充當重要角色,有效地防止企業(yè)經營精力下降和偷漏稅,促進經濟發(fā)展并使稅收穩(wěn)定。但各國的碳稅政策和實踐又存在明顯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其一,各國碳稅稅基不同。有的國家,如瑞典稅基是根據燃料的碳含量來確定的,稅率為每排放1公斤CO2,征收0.25瑞典克朗的碳稅;而許多國家則按所使用的汽油、煤氣、煤及其他化石燃料的數量交納稅款。其二,各國碳稅稅率各不相同。各國的能源稅稅率的差別相當大,從而隱含的碳稅稅率各不相同。這是實行國際協調碳稅的一個主要障礙。基于此,筆者認為,盡管全球統(tǒng)一碳稅(注:例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庫珀。參見潘家華《后京都制度框架的戰(zhàn)略設計:20 國領導人會議》,http://www.rcsd.org.cn/NewsCenter/NewsFile/Attach-20050914185906.pdf,2008年11月14日重新訪問。)是最具成本效率和經濟效率特征的方案,但在可預見的將來,統(tǒng)一上述各發(fā)達國家的碳稅政策是難以實現的,更何況在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由于能源價格、稅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碳稅在實際操作中還難以實施。
(三)征收碳稅是最成本有效的碳減排手段
碳稅一般是對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設計定額稅率來征收的。建立碳稅制度,將燃料成本內部化,并以此來控制CO2的排放量,可以使企業(yè)根據各自的成本選擇控制量。
與規(guī)定碳排放標準、財政補貼、排放權交易等減排措施相比較,碳稅具有明顯優(yōu)勢:首先,碳稅克服了直接管制的強制性。直接管制由于標準單一,缺乏彈性,有損碳減排的效率,而且還會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其次,碳稅可解決財政補貼的弊端。由于碳排放具有典型的“外部性”,企業(yè)必然在補貼和環(huán)境科技開發(fā)與運用的成本之間進行選擇,所以財政補貼很難在根本上治理碳排放問題。再次,碳稅避免了碳排放權交易存在的問題。排放權交易是美國廣泛采取的環(huán)境管理的方式,也是《議定書》允許的碳減排措施。排放權交易一般在市場機制健全、污染總量已知的條件下實施。由于排放權可以轉讓,勢必會刺激某些企業(yè)囤積排放權,形成壟斷市場;而當排放量低于允許排放量時,處于經濟上的考慮,則可能增加排放,這顯然有悖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初衷;此外,特定區(qū)域內的污染總量是隨時變化的,科學準確地核定某一時期的碳排放總量無疑也是一大難題。而碳稅根據企業(yè)的排放量征稅則不存在上述問題。最后,征收碳稅可以獲得“雙倍紅利”(double dividends)。用中性的碳稅來替代所得稅,在總稅收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達到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與調整現有稅收制度對經濟績效扭曲的雙重效果(注:學者就環(huán)境稅是否存在“雙重紅利”仍有不同見解。參見劉紅梅、孫夢醒、王宏利、王克強《環(huán)境稅“雙重紅利”研究綜述》,《稅務研究》2007年第7期。)。
二、碳稅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方面,碳稅政策對國際貿易產生重要影響。碳稅政策的最重要的國際影響之一即對本國企業(yè)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開征碳稅將提高生產成本,如果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則碳稅在實施國對本國企業(yè)將產生貿易影響,尤其對于能源密集型產業(yè),如鋼鐵、鋁業(yè)、化學、玻璃和造紙業(yè)來說,其結果往往是本國企業(yè)失去產品的部分、甚至全部國際市場份額,該市場份額轉而由未實施碳稅或碳稅率較低的外國的企業(yè)保有。同時,國內企業(yè)在一定時期內,對開征碳稅的反應是減少產量供應或改變原材料結構,而那些能提供替代品或替代辦法的國內企業(yè)的產品需求可能會增加,或者國內供需之間的差距將由國外供應填補。因此,碳稅政策直接影響到了國際貿易流量和流向。正是由于擔心碳稅對本國工業(yè)成本和競爭力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許多國家的碳稅建議未獲成功。
另一方面,國際貿易使碳稅的減排目標受到威脅。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qū)采用了可以改變課稅國或地區(qū)的比較優(yōu)勢的碳稅的話,就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qū)增加那些消耗礦物燃料的課稅產品的生產,從而,可能導致國內生產的進口替代,結果將是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排放量增加。就CO2這種全球性污染,課稅國的碳稅對碳減排效果在不同程度上通過進口替代被抵消。此外,由于碳稅的直接結果是使能源密集型部門的地位相對下降,從而有利于提高非碳能源密集型部門工業(yè)企業(yè)的競爭力。從長期來看,一些碳能源密集型部門會通過減少產出來遵從減少碳排放的政策。但是,如果其他國家不征碳稅,這些征收碳稅的國家減產將更加嚴重。這種規(guī)模的縮小是因為碳稅沒有在國際范圍內征收,從而使碳密集型產品發(fā)生國際轉移。這將會增加調節(jié)成本并導致利潤的損失,并且沒有任何相應環(huán)境收益。這就是所謂的“碳泄漏”現象。
由于碳稅政策可以擾亂貿易流向,碳稅政策和貿易政策極易導致《議定書》目標與WTO規(guī)則沖突的焦點,因此,各國政府必須謹慎設計稅收政策以處理好國際貿易的經濟的和環(huán)境的影響。為抵消碳稅的經濟負擔,各國政府通常有三種選擇:其一,政府可以通過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門的碳稅,這是至今為止最普遍的方式。譬如,在丹麥、瑞典和挪威實施的碳稅方案中,能源密集型部門獲得高額補償或者被免征碳稅。然而,免稅因限制了這些部門的企業(yè)減排的動力,從而降低了稅收的環(huán)境功效。其二,政府可以選擇實行返還稅收收入。全部或部分的碳稅收入通過減少氣體與企業(yè)相關的稅收以及使用補貼支持環(huán)保的方式返還企業(yè)。稅收返還方式讓企業(yè)保留了減排的動力,無疑是優(yōu)于免稅方式的,但這種方式仍可能是效率低下的,并且它仍然發(fā)生企業(yè)競爭力喪失的情況。其三,既能不降低稅收環(huán)保功效、又能維持國際競爭力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邊境調整能源密集型貨物的稅收。邊境稅收調整(Border Tax Adjustment,BTA)包括對進口產品按國內稅率征收碳稅、而對出口產品免除國內碳稅以保持國際競爭力。邊境稅收調整消除了重復征稅,避免了本國和外國的生產者稅負的不對稱,使國內稅收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中性化。BTA為解決由于碳稅而產生的競爭力喪失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但作為貿易壁壘的BTA也引出了與WTO規(guī)則潛在沖突的問題(注:BTA為解決由于碳稅而產生的競爭力喪失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但碳稅BTA必須遵循WTO規(guī)則,否則就會引起進出口國家的貿易爭端。如果BTA方案是否符合WTO規(guī)定的問題不明確的話,從能源密集型企業(yè)征收的碳稅就存在風險,并且投資者也未必會選擇有效率的工藝和廠址。因此,必須避免碳稅BTA與WTO規(guī)則的不相容。根據WTO規(guī)則,BTA對出口產品的碳稅免除不得構成違法的補貼,而對進口產品所征碳稅不得構成非法的
歧視。既然從法律上衡量兩者的合法標準是不一樣的,因此分別論述。)。
三、對出口產品的碳稅BTA之分析
根據WTO規(guī)定,各締約方不得對初級產品以外的任何產品,直接或間接給予使這種產品的輸出售價低于同樣產品在國內市場出售時的可比價格的任何形式的貼補(GATT第16條第4款)。否則,進口國可依據第6條第3和6款,對進口產品征收反補貼稅。但GATT第6條第4款明確規(guī)定“一締約方領土的產品輸入到另一締約方領土,不得因其免納相同產品在原產國或輸出國用于消費時所須完納的稅捐或因這種稅捐已經退稅,即對它征收反傾銷稅或反貼補稅。”同樣地,根據GATT附件九對第16條注釋和補充規(guī)定,免征某項出口產品的關稅,免征相同產品供內銷時必需繳納的國內稅,或退還與所繳數量相當的關稅或國內稅,不能視為一種貼補。
1994年烏拉圭回合達成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對1979年東京回合達成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BTA范圍進行了擴大,即不僅允許締約方對出口產品生產的物理性投入物所征收的間接稅進行出口調整,而且對出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投入而征收的間接稅也可進行出口調整。
1994年《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附件一羅列了禁止的出口補貼種類清單,其(8)規(guī)定“……然而,假若前期累計間接稅是對在出口產品生產中所消耗的投入(扣除正常損耗)征收的,則前期累計直接稅對出口產品可能在即使供國內消費的同類產品未得到這種豁免、退稅或緩征時仍可予以豁免、退稅或緩征。此項目應按附件二中關于生產過程中的投入消耗準則加以解釋?!备郊哪_注61對消耗投入進行了解釋,即指生產過程中的能源、燃料、生產油類及為獲得出口而消耗的催化劑等合并物資的投入。由此可見,在WTO框架下,對出口產品所消耗的能源或煤炭的稅收豁免和退稅是合法的。也就是說,對出口產品的碳稅BTA是符合WTO規(guī)則的。
四、對進口產品的碳稅BTA合法性分析
(一)WTO基于生產方法的歧視禁止是進口產品碳稅BTA與WTO規(guī)則緊張關系的緣由
由于不得違反GATT第11條“數量限制”條款,對進口產品的BTA必須滿足GATT的兩個主要要求。第一,WTO締約方有義務給予來自其他締約方的產品以最惠國待遇(GATT第1條)。第二,GATT第3條規(guī)定外國產品享受的待遇應不低于相同的本國產品所享受的待遇(國民待遇)。這些規(guī)定都基于一個概念“相同產品”。雖然GATT條文中多次出現“相同產品”一詞,但并沒有規(guī)定“相同產品”的界定標準。究竟是否構成相同產品需由專家組和上訴機構的個案分析。
縱觀GATT時期和WTO時期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對于“相同產品”的分析,界定“相同產品”的方法可以歸納為兩個(注:參見李良林《從案例看WTO“相同產品”的界定》,《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一是“目的和效果”方法(1992 年美國麥芽糖飲料案和1994 年美國汽車稅案),二是“特征和功能”方法。在1987年日本酒稅案和1997年歐共體香蕉案拒絕運用“目的和效果”方法。在2001年歐盟石棉案中,上訴機構作了一次全面的復審,進一步解釋了“相同產品”概念(注:EC Asbestos,WTO Appellate Body Report,European Communities-Measures Affecting Asbestos and Asbestos Containing Products,WT/ DS135/ AB/ R (5 April 2001),para.84,100.)。這些報告贊成GATT1947過境稅收調整工作組所確立的“相同產品”標準(注:Working Party Report,Border Tax Adjustments,adopted 2 December 1970,BISD 18S/ 97.),具體內容包括: (1) 產品的性質、品種和質量;(2) 產品的最終用途;(3) 消費者的偏好和習慣;(4)產品的關稅類別。表明了WTO對“相同產品”的判定轉向傳統(tǒng)的“特征和功能”方法。也就是說,根據WTO規(guī)則,當產品的生產方式有區(qū)別時,只要按上述標準被認為是“相同”的,成員方不得歧視。但眾所周知,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減少CO2排放的重點階段,WTO基于生產方法的歧視禁止(prohibition of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production methods)是碳稅BTA與WTO規(guī)則之間緊張關系的緣由。
(二)依據WTO規(guī)則對進口商品征收碳稅的合法性是不明確的
由于至今尚無任何WTO爭端專家組處理過這類事項,因此依據WTO規(guī)則對進口商品征收碳稅的合法性是不明確的。當然,BTA并不是絕對的違法,相反,許多 BTA是符合WTO規(guī)則的。由于WTO法律區(qū)別產品稅(product taxes)和過程稅(process taxes),即對最終產品的稅和針對包含在產品生產中投入而征收的稅。對最終產品的邊境稅收調整是沒有爭議的,只要對進口貨物所征收的稅不重于國內相同產品就是合法的。對進口的汽油按國內稅率征稅是被允許的。
然而,判定基于生產過程的BTA的合法性,如碳稅的BTA更加復雜,并需進一步區(qū)別。WTO法律區(qū)別對在最終產品中仍保留物理成分的投入的征稅和對未被融入最終產品的投入的征稅。前者, BTA是符合WTO規(guī)則的。然而,至今尚無爭端專家組裁決過針對諸如未被融入最終產品的能源的投入征稅的合法性問題。不過, WTO法律和先前的爭端專家組裁決提出,根據WTO規(guī)則,碳稅的BTA是被禁止的。在 1991年和1994年的兩起金槍魚-海豚案中, 爭端專家組裁決,成員方不得因產品的生產方法而區(qū)別對待。由于碳稅是針對未被融入最終產品的投入所征收的稅收,換句話說,僅是對生產過程征稅,專家組可能禁止碳稅的BTA。
當然,根據GATT第20條,碳稅的BTA可能是合法的,該條允許在某些情況下基于環(huán)境理由的貿易限制。這一貿易限制是實現環(huán)境目標所“必需的”。然而,爭端專家組可能認定碳稅的BTA不是必需的, 因為BTA的目的不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是彌補因國內碳稅的損失。結果是,碳稅的 BTA仍可能被裁決違反WTO規(guī)則(注:就碳稅BTA與GATT第20條關系下文還將詳細闡述。)。
(三)造成進口產品碳稅BTA合法性不明的原因是WTO案例裁決和WTO立場的模棱兩可
WTO案例的先前裁決均有含糊不清的含義導致碳稅BTA與WTO規(guī)則間存在矛盾。例如,1987年超級基金案中,專家組裁決,美國對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化學物質的進口貨物征稅是合法的。也就是說,只要是非歧視的,基于生產過程的BTA就是合法的。但是專家組并沒有認定成員國是否可以對未融入最終產品的投入征稅,這就讓碳稅的含義非常不明確。1994年美國汽車案中,專家組裁決,耗油量不等的汽車是不相同的產品,因此只要他們不歧視進口商品,基于燃油經濟的稅收是合法的。此外,1998年蝦和海龜案中表明,自從它在1991年金槍魚-海豚案中首次出現,WTO “產品(product)和生產過程(process)”的嚴格區(qū)別已經減退, 并且基于生產過程和方法的歧視若是為環(huán)境目標也是允許的(注:David Vogel,“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EnvironmentalPolicy: New Direc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ed.Norman J.Vig and Michael E.Kraft,5th ed.(Washington DC: CQ Press,2003),p.378.)。但是否根據這些案例就能得出:WTO允許基于過程的BTA(即使是諸如碳稅等未融入之投入的稅收)?答案是:不能確定。更何況WTO專家組在做出決定時并不需要遵循先例??傊@些案例的裁決并不證明碳稅是合法的,但確實證明了圍繞這一問題的不確定性。
此外,大多數的證據表明,WTO規(guī)則禁止碳稅BTA。例如,在WTO的網站上,它稱“WTO形成政府對貿易貨物施加的國內稅和費方式,當對進口產品征稅或對出口產品減征時”包括“對環(huán)境敏感的投入,如能源的稅收(也就是碳稅)”(注:World Trade Organization,“Taxes for Environmental Purposes”
五、GATT第20條的抗辯
假如碳稅BTA方案違反GATT的第3或第1條,那么依據第3條第2款和第20條“對公共物品的保護”就成為正當的抗辯。WTO案例已經發(fā)展出援引第20條的兩重方法論,即分兩步走:第一步,暫定該措施符合第20條(b)(g)的規(guī)定;第二步,按第20條引言規(guī)定,對該措施的實行是否構成歧視或變相的貿易限制作進一步審議。雖然BTA部分目的是為改變其他國家的行為,但全球變暖卻與國家領土建立了充分的聯系。
(一)GATT第20條(b)
GATT第20條(b)允許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必要措施。按兩重法,首先,CO2減排政策必須是為了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這可能很容易被進口產品BTA所確定,因為條文不僅允許立即減少有害排放物的措施,而且還包括減少那些從較長時間看會引發(fā)全球問題之溫室氣體排放物的措施;并且WTO成員方有權決定它們認為在既定情形下合適的保護水平(注:EC Asbestos,WTO Appellate Body Report,European Communities-Measures Affecting Asbestos and Asbestos Containing Products,WT/ DS135/ AB/ R (5 April 2001),para.168.)。但出口產品BTA主要是為國內工業(yè)消除競爭劣勢,產品價格將降低,意味著有更多的消費。存在補貼的效果,比外國生產者更有效率的國內生產者就能滿足現有的需求。那么,溫室氣體減排的整體效果將是不明確的。因此,更加困難的問題出現了——什么才是討論中的措施。難道進出口措施應被區(qū)別看待嗎,措施中不包括BTA,或者把排放物貿易的所有條款都捆綁成一項措施?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其次,措施必須是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的。在加拿大——影響未經加工的鯡魚和鮭魚出口的措施案、美墨金槍魚案中專家組采取上 “最少貿易限制(least trade restrictive)”作為檢驗爭議措施是否符合第20條(b)中“必需(necessary)”的標準。汽油案和石棉案專家組和上訴機構摒棄這一方法,認為只要措施可以合理實施且誠實作為即可。那么這里就有幾個問題:合理實施的判斷依據是什么,是否僅依據政府行政成本高低?是否還應考慮措施承擔者的成本?
(二)GATT第20條(g)
GATT第20條(g)要求,如果該措施與國內限制生產與消費的措施相配合,則必須是為有效養(yǎng)護可能用竭的天然資源的有關的措施。在美國汽油案的專家組報告中,專家組分析了三條標準:首先,援引該款的措施必須與養(yǎng)護自然資源有關。碳稅BTA較易滿足這一要求,因為溫室氣體減排同時就有助于養(yǎng)護自然化石燃料資源。此外,正如清潔的空氣是自然資源一樣,大氣層中CO2的濃度也構成廣義的自然資源。
其次,措施本身必須與養(yǎng)護自然資源有關。GATT 和WTO專家組曾經加拿大鯡魚和鮭魚案、1991年金槍魚案把“有關”解釋為“主要目的是”,而在蝦案中,上訴機構跳出了“主要目的”的思路,認為美國的措施不是“簡單的一律禁止”,并且措施與養(yǎng)護自然資源的政策之間存在合理的“手段與目的關系”。因此認為美國的措施是第20條(g)意義下的“關系到”養(yǎng)護可用竭自然資源的一種措施。正如前述,對進口產品進行BTA,能有助于保證全球最有環(huán)境效率的生產者的競爭優(yōu)勢,達到環(huán)境保護的目的。但出口產品BTA則同樣存在對國內生產者補貼效果問題,從而影響對自然資源的養(yǎng)護。
最后,措施還被要求必須是與國內限制生產與消費的措施相配合的。也就是,養(yǎng)護自然資源的措施必須公平地施于進口產品和國內產品。那么,國內產品就被課以至少與進口產品一樣高的國內稅,其所受的打擊不言而喻。
(三)GATT第20條的引言
援引GATT第20條的第二個步驟,要求實施的措施不得對情況相同的各國構成(1)武斷的,或(2)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或(3)構成對國際貿易的變相限制。這三項標準必須同時滿足。這一要求通常低于GATT第3條。在解釋這一條文時,必須尊重條文上下文的意思、WTO的前言、《關于環(huán)境與貿易的決定》等文件中所確定的WTO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同時,為尊重其他成員方的條約權利,必須平衡援引第20條環(huán)境例外條款一方的權利和義務。根據汽油案和蝦案上訴機構的分析,考慮的因素包括:首先,當一國采取措施時,其他國家被迫采取同樣措施的事實;其次,在采取措施之前,與其他成員方談判的失??;第三,不同國家間的差別待遇。那么就碳稅BTA而言,第二個因素不必考慮,這是因為各成員方已經參與《議定書》的談判;其余兩個因素則必須考慮,特別是當貿易國家中有非《議定書》簽字國時。
六、協調碳稅政策與WTO規(guī)則
目前,WTO擁有151個成員國(截至2007年7月27日),《議定書》已達176個簽署方(截至2008年2月18日),兩者的成員十分相似。努力協調二者的目標對兩個體制下的所有參加方都有利。如上述,由于碳稅的BTA合法性十分不確定,WTO規(guī)則為減緩氣候變化設置了一個障礙。在一國國內,碳稅在脆弱的國內部門未獲補償時是不會被征收的,仍然征收碳稅的成員國則有必要用比BTA更加無效的方法抵消競爭中的損失。結果是,成員方更加不可能采取碳稅。因此WTO限制了國家氣候變化減緩戰(zhàn)略,使遵守《議定書》變得更加困難。有關碳稅和WTO規(guī)則沖突有以下幾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最理想的方案是跨越國界協調國內碳稅。即在所有成員方征收同樣的碳稅,消弭因碳稅引起的不公平貿易競爭。這也能確保所有國家都加入進來,將支持碳減排、實現議定書目標。但由于擔心國際稅收侵犯了國家主權(注:1992年,歐盟試圖實行多邊碳稅,因此原因告失敗。),推行這一計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形之下,解決沖突的更加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改革它們各自的規(guī)則。由于WTO規(guī)則與因環(huán)境原因而對過程征稅(如碳稅)的沖突,WTO已經認識到“WTO規(guī)則有必要盡可能采用環(huán)境稅和費之進一步工作的重要性”(注:World Trade Organization,“Taxes for Environmental Purposes”
(責任編輯:劉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