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存
張愛玲1976年完成的長篇自傳體小說《小團圓》,在塵封33年后于2009年春季在兩岸三地相繼面世,華語文學界、媒體及讀者大眾掀起新一輪“張愛玲熱”。去除熱鬧的商業(yè)化炒作和窺探隱私的索隱派解讀,如何對“張愛玲熱”這一文學文化現(xiàn)象進行癥候式解讀?“張愛玲熱”經(jīng)久不息并且還在持續(xù)升溫之中說明了什么?它蘊含了怎樣的社會文化信息?《小團圓》這部所謂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巔峰杰作”(護封廣告詞)給讀者帶來一個怎樣“全新”的張愛玲?
張愛玲的小說1980年代中期如出土文物般被中國大陸現(xiàn)當代文學界發(fā)掘出來,1990年代開始逐漸升溫,成為一個引人矚目的文學現(xiàn)象,她的小說《傾城之戀》、《半生緣》等被改編成影視劇,打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進入21世紀,隨著《同學少年都不賤》、《郁金香》等舊作新出,特別是2007年底李安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的電影《色·戒》的熱映和近期《小團圓》的出版,“張愛玲熱”幾乎達到沸點。但據(jù)媒體披露,在2010年張愛玲辭世15周年之際,出版社還會以中英文推出她的另兩部用英語寫就的自傳體小說《易經(jīng)》、《墮塔》(寫她的童年和少年,部分內(nèi)容與《小團圓》重復),可以預料,“張愛玲熱”還會持續(xù)升溫。它已成為一個突出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現(xiàn)象。而在現(xiàn)代文學界,近年來研究重心也在悄然位移,發(fā)生了從“吶喊”到“流言”、“私語”的嬗變,魯迅受到冷落,張愛玲炙手可熱。由《小團圓》引發(fā)的這新一輪的“張愛玲熱”出現(xiàn)了少有的兩岸三地媒體、學術界、讀者大眾默契互動的狂歡景觀。
各種各樣的“話題張愛玲”、“歷史張愛玲”構建起了“流言”之網(wǎng)籠罩在“文學張愛玲”之上,形成了一個“神話張愛玲”或“傳奇張愛玲”。因此,我們有必要將這一閱讀接受層面的“張愛玲現(xiàn)象”文本化,對它進行癥候式解讀,以揭示這一現(xiàn)象表征了怎樣的社會文化現(xiàn)實?它又是經(jīng)過怎樣的閱讀、傳播或者說文化生產(chǎn)的機制而成為當代文化的某種典型性表征的?或者說,為什么是張愛玲?她是怎樣被選擇出來并建構起來的?
張愛玲的小說忽視“人生飛揚的一面”,注重“人生安穩(wěn)的一面”,相對于“五四”以來新文學的啟蒙話語和革命話語,張愛玲的小說是世俗話語和私人話語,是一個日常物質(zhì)生活的欲望世界,是由衣服、洋房、公寓、金錢包裹中的“私人生活”。她對自己的小說《連環(huán)套》中的女主人公的評價是:“霓喜的故事,使我感動的是霓喜對于物質(zhì)生活的單純的愛,而這物質(zhì)生活需要隨時下死勁去抓住”。她又有言:“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其小說的內(nèi)在質(zhì)地恰好與1990年代“告別革命”、告別“宏大敘事”、追求世俗物質(zhì)生活享受的社會思潮相契合?!皬垚哿釤帷鼻∨c市場經(jīng)濟改革、大眾文化興起、消費社會降臨幾乎同步。19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改革使社會財富迅速積累、個人財富快速增加,同時也培育出一個新興階層:中產(chǎn)階層,在不同的語境中他們又被稱為都市白領、新市民、小資,經(jīng)濟富裕起來的這一階層在文化消費方面推崇時尚、品位、格調(diào)。他們把張愛玲視為同道,張愛玲在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上是那樣的“小資”,她說:“有些東西我覺得是應當為我所有的,因為我較別人更會享受它,因為它給我無比的喜悅。眠思夢想地計劃著一件衣服,臨到買的時候還得再三考慮著,那考慮的過程,于痛苦中也有喜悅。錢太多了,就用不著考慮了;完全沒有錢,也用不著考慮了。我這種拘拘束束的苦樂是屬于小資產(chǎn)階級的。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樣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著這樣的紅綢字條?!彼谙M過程中的享受、喜悅、算計、患得患失完全是“小資產(chǎn)階級”式的,她似乎成了“小資”的“祖師奶”,當代小資在她身上找到了隔代遺傳的基因,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她的貴族血統(tǒng)、西式教育履歷、生活方式是那樣高雅、高品位。
極而言之,置身于階級、性別、身份、民族、國家、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的多重網(wǎng)絡中,每個人的行為都蘊含著一種廣義的政治性。每一種寫作和閱讀都蘊含著政治的信息、立場和評判。具體到張愛玲而言,她出身于舊式衰敗中的貴族大家庭,從小養(yǎng)成小姐習性,“連劃火柴都不會”,雖然這個糜爛、衰敗、陰暗的大家庭對她的成長構成很大傷害,對她一生的心理人格都產(chǎn)生了負面的影響,但她有著濃厚的貴族情結,對祖父、祖母和外曾祖父(李鴻章)的家族榮耀懷著濃郁的探究的興趣(《小團圓》和《對照記》中均有相關文字),她終其一生研究《紅樓夢》在這層意義上未嘗不是一種隱喻,她的貴族意識是強烈的。她受的西方洋式教育亦即資產(chǎn)階級教育在當時的中國是寥若晨星的,從階級分析角度看,她與無產(chǎn)階級、普羅大眾向無瓜葛,有的是資產(chǎn)階級小姐的趣味和西式的生活方式。存在決定意識,決定寫作,她的寫作是一種資產(chǎn)階級的幽閉型寫作,主人公往往是困擾于金錢、情欲和囚牢一般的公館里的個體生命,其小說既有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世俗生活的浸淫和趣味,又有著“中產(chǎn)階級的荒涼,更空虛的空虛”,正因為有這樣的特質(zhì),才被1990年代崛起的新的小資產(chǎn)階級發(fā)現(xiàn),當代中產(chǎn)階級在張愛玲小說中發(fā)現(xiàn)了實在可感的現(xiàn)世物質(zhì)及人生的安穩(wěn)。滿足了他們對貴族、對西方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想象的認同,就這樣建構起一個關于張愛玲的“神話”和“傳奇”。而這種小資產(chǎn)階級的閱讀心理接受了張愛玲小說中的“世故”,剔除了其小說中“荒涼”、“蒼涼”的虛無感和幻滅感,以及在文明沉浮中感受到的“惘惘的威脅”:“時代是倉促的,已經(jīng)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笔忻耠A層感受到的威脅一般是現(xiàn)世的、實在的、庸俗化的:票子、房子、車子,這些生存的壓力和物質(zhì)上的煩惱,擔心得到的一切守不住以及物質(zhì)占有欲望的無饜足。他們眼中的張愛玲是經(jīng)過改寫的、簡化的、縮小版的張愛玲。
張愛玲就這樣成為小資“必讀書”,成為一個文化符號,伴隨19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改革而勃興的大眾消費文化以“文化工業(yè)”的運作機制迅速將張愛玲納入自身的商業(yè)邏輯中,使之成為一個大眾時尚消費對象,刪繁就簡,將豐富復雜的張愛玲簡化成一個時尚、精致的張愛玲,完成了對張愛玲的歷史改寫和文化改寫,這其實是一個“去政治化”、“非意識形態(tài)化”的過程。
毫無疑問,“去政治化”當然也是一種政治態(tài)度和立場,面對這種“去政治化的政治”,我們的態(tài)度和策略是,必須將之反轉(zhuǎn)、顛倒過來,將之“再政治化”,一方面還原到歷史的具體語境和張愛玲的文本世界,讓文本自己說活;一方面以鮮明的立場和態(tài)度應對這種暖昧的、市儈氣息的、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和趣味的文化氛圍。
這新一輪“張愛玲熱”與以往不同的是多了一個新元素:窺視名人隱私的人性的劣根性。張愛玲在寫作方面是一個經(jīng)驗主義者和寫實主義者,她不是一個具有天馬行空想象力的作家,她所有的小說幾乎都有“本事”。張愛玲在給朋友的信中透露,她在長篇自傳
體小說《小團圓》中不管不顧,“把心一橫,寫了出來”,“自己來揭發(fā)”與胡蘭成的情史性事。她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好在現(xiàn)在小說與傳記不分明”,⑦而她在1974年發(fā)表于香港《明報月刊》上的文章《談看書》中也表白:“在西方近人有這句話:‘一切好的文藝都是傳記性的。當然實事不過是原料,我是對創(chuàng)作苛求,而對原料非常愛好?!睆垚哿崤c漢奸胡蘭成的奇情畸戀成為她的一大人生污點,向為人所詬病。《小團圓》有近半篇幅寫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戀愛經(jīng)過和感情糾葛。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盛九莉就是張愛玲,邵之雍就是胡蘭成?!缎F圓》是張愛玲的自我書寫、生命書寫,她在書寫自我生命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少的是清明,多的是迷亂。在《小團圓》中,她寫道:“她跟之雍的事跟誰都不一樣,誰也不懂的。只要看她一眼就是誤解她。”這很能說明她小處分明大處糊涂的本性,當然這是她的成長環(huán)境和所受教育形成的思想意識決定了的,感情敏感,意志薄弱,在大是大非面前,理智潰敗,情感決堤。她是個感情至上主義者,她甚至在心智上還處于童年階段,小說第七章,邵之雍從華中回上海看望她,他帶了兩本埃及童話書給她,二人夜里床第之歡后,她“早上醒了,等不及的在枕上翻看埃及童話”;“清冷的早晨,她帶著兩本童話回去了”。也就是她在書中所說的,“她自己覺得她有時候像十三歲,有時候像三十歲?!北M管從小說中可以看出,她非??粗厝松械娜畾q,但她在心智上始終沒有“而立”?!缎F圓》中第八章,盛九莉和邵之雍在談話中表示,為了能和他在一起,希望二次大戰(zhàn)永遠打下去,她還這樣自我辯解:“她不覺的良心上過不去。她整個的成年生活都在二次大戰(zhàn)內(nèi),大戰(zhàn)像是個固定的東西,頑山惡水,也仍舊構成了她的地平線。人都怕有巨變,怎么會不想它繼續(xù)存在?她的愿望又有什么相干?”真是糊涂得一塌糊涂,沒有黑白之分,為了男女之情冷血至此,完全沒有一點人道主義立場,更談不上民族的國家的意識,將生靈涂炭、同胞罹難的侵略戰(zhàn)爭視為常態(tài),反將之結束視作“巨變”,而想讓“常態(tài)”繼續(xù)存在,沒有任何“良心上過不去”,顯見得令人生疑其心智的健全。她以自我為中心、為本位,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擔心他戰(zhàn)爭結束后“三美團圓”,不再是兩人世界,為了兩情相悅的一己私人感情生活的維持,竟在心理上愿意以國土淪喪民眾罹難為犧牲為代價,顯見的是一個極端自私主義者。
從心理分析角度說,一個人童年的心理行為模式?jīng)Q定了他的成年甚至終生的心理行為,而一個作家早期習作中的思想情感會對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極大影響。張愛玲高中快畢業(yè)的時候,在??秶狻冯s志上發(fā)表了小說《霸王別姬》,它以虞姬為主人公,故事以虞姬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展開,從虞姬的女性視角觀看霸王的成敗?!绊椨鹗恰瓥|叛軍領袖。虞姬是霸王背后的一個蒼白的忠心的女人。霸王果然一統(tǒng)天下,她即使做了貴妃,前途也未可樂觀。現(xiàn)在,他是她的太陽,她是月亮,反射他的光。他若有了三宮六院,便有無數(shù)的流星飛入他們的天宇。因此她私下里是盼望著這仗一直打下去的?!比绻言谀暇?、上?;顒拥耐魝握吖?、民族叛逆胡蘭成(邵之雍)看作是“江東叛軍領袖”,當然有索隱之嫌了,而歷史上的項羽、劉邦之間的戰(zhàn)爭與抗日戰(zhàn)爭無法同日而語,如果說在《霸王別姬》中,虞姬為了能和霸王單獨在一起而希望戰(zhàn)爭一直打下去,表現(xiàn)了她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反抗男性霸權的欲望以及她對霸王的“真愛”,那么,《小團圓》中的盛九莉也為了同樣的目的而希望戰(zhàn)爭一直打下去就是“真渾”了。
對于《小團圓》中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戀情,張愛玲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zhuǎn)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后也還有點什么東西在?!笔裁礀|西在呢?那種刻骨銘心浸透肺腑的愛意、感覺,反復蛻變而仍然存在。在《小團圓》收尾部分,當她泡在熱水里洗澡的時候,一種感覺往往“乘虛而入”,“五中如沸,混身火燒火辣燙傷了一樣,潮水一樣的淹上來,總要淹個兩三次才退。”這不由得令人想起她在寫完《小團圓》初稿之后就著手寫的短篇小說《色·戒》中的主人公王佳芝,王佳芝覺得跟老易做愛就像洗了一個熱水澡,《色·戒》在驗證一個看法:“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王佳芝之死源于她的“器官性敏感”產(chǎn)生的對易先生的情感依賴。這樣的“器官性敏感”在盛九莉或者說亦即張愛玲身上同樣存在,滄海桑田,數(shù)十年后,晚年的張愛玲在異國他鄉(xiāng)寫道:“他一吻她,一陣強有力的痙攣在她胳膊上流下去,可以感覺到他袖子里的手臂很粗?!边@種切實的“肉身感”刻骨銘心,盛九莉當時就想“這個人是真愛我的”,發(fā)出了和王佳芝一模一樣的感嘆。《小團圓》中寫道二人瘋狂的床第之歡導致了她器官受傷,也驗證著《色·戒》中的那句話。張愛玲是一個感官主義者,感官決定感情取舍,生理影響心理判斷。
《小團圓》最后,盛九莉做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青山、松林、小木屋,她和她的孩子、邵之雍在一起?!八褋砜鞓妨撕芫煤芫谩?,難道這就是所謂萬轉(zhuǎn)千回、完全毀滅后留下的“東西”?張愛玲對胡蘭成沒有憎笑、怨懣,落筆有溫情有暖意,直到小說結束都很溫暖,而這個男人不僅是個民族的罪人,而且背著她尋花問柳,做著三妻四妾的美夢,她知道后他還滿不在乎,根本不值得她愛。這就政治上不正確了,雖然我們未必希望張愛玲在《小團圓》中大泄私憤、咬牙切齒,或者檢討懺悔、痛哭流涕,但我們看不到一點兒反思。一個置民族大義倫理道德于不顧的男女情事歷經(jīng)久遠的時空,仍讓她沉浸、煎熬其中,時常難以自持,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感?這也許能看作是一個蘊藏著人的情感心理之謎、人性之謎的標本。而這又是一個天才女作家的恥辱,這可不是像她所想所言的:“這一段時間與生命里無論什么別的事都不一樣,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她不過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夢的河上劃船,隨時可以上岸?!边@不是金色夢之河,而是人生恥辱柱,一旦“落水”,又豈能隨時可以上岸?
而她對母親的感情正好相反。《小團圓》中盛九莉的母親蕊秋,是以張愛玲的母親為原型塑造的,從《小團圓》及她的散文《對照記》、《私語》、《童言無忌》中看,她的母親為她做出了很大犧牲,為她受到好的教育把她留在身邊而讓她弟弟回到那個舊家庭(她無力承擔兩個孩子的費用)、為她出國留學費盡心思,與她父親斗爭。在張愛玲缺乏愛和溫暖的童年,有一段時間她母親從國外回來,給她帶來終生難忘的歡悅,她1944年對此回憶道:“家里的一切我都認為是美的巔峰”;“畫圖之外我還彈鋼琴,學英文,大約生平只有這一個時期是具有洋式淑女的風度的?!痹谒?944年寫的散文《童言無忌》中又說:“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母親的”。而《小團圓》通篇流露出對母親難以釋懷的怨忿,冷漠,盛九莉用償還養(yǎng)育費的方式
傷害了母親,給她致命的一擊,在心理上戰(zhàn)勝了她,此后對母親不再有任何感覺,心如止水,甚至是冷若冰霜了。我更愿意相信張愛玲早年在散文中表達出的對母親的感情是真實的、正常的,而她晚年寫作《小團圓》時的心理產(chǎn)生了某種扭曲,并自覺不自覺地融進文本中。對比一下她對胡蘭成的感情是溫情、愛意,終生無法釋懷;而對她血脈相連、有養(yǎng)育之恩的母親是怨意、恨意,決絕地一刀兩斷。這是張愛玲偏執(zhí)、冷酷、絕情、忘恩負義之處,令人嘆息。
張愛玲的冷酷無情在小說《小團圓》中對待港戰(zhàn)的心理上也表露無遺,小說第二章,在香港大學讀書的盛九莉,一天早晨正在餐廳里和同學們一起吃早餐,聽到日本侵略者攻打香港的消息,“坐在那里一動不動,冰冷的像塊石頭,喜悅的浪潮一陣陣高漲上來,沖洗著巖石。也是不敢動,怕流露出欣喜的神情?!币驗椴挥每荚嚵耍纱丝磥?,她是個極端自私主義者,以個人為本位者,一切事情從個人角度、立場看問題,除此之外,民族、國家、同胞均置之度外,不能不說有冷血之嫌了。(在她1944年發(fā)表的散文《燼余錄》中,曾寫到香港戰(zhàn)爭時期自己做義務護工時怠慢傷病員的情形:半夜里一個傷病員要水喝,她不耐煩地拒絕了,并毫無廉恥地表白:“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沒良心的看護。我恨這個人”;“這人死的那天我們大家都歡欣鼓舞”;“我們這些自私的人若無其事的活下去了”。一個在貴族式大家庭長大的資產(chǎn)階級小姐怎么會放下架子耐著性子干伺候人的活呢?)即使從個人角度想問題,她也不是理智地判斷無法完成學業(yè)啦,無法拿到獎學金到牛津大學留學啦等事關個人前途命運的大事,而想到的只是不要如臨大敵一般備戰(zhàn)大考了,可以看出她是個極端感性主義者,想的也是眼前的事情及逃避、解脫的喜悅,由此判斷她的心智不僅不到“十三歲”,簡直就是幾歲的兒童。
總之,《小團圓》是一個感情至上主義者、感官主義者、感性主義者、極端自私主義者的“自敘傳”、自白書、自供狀。盡管《小團圓》從藝術角度看結構繁復精巧、語言臻于爐火純青、人物心理描寫細膩精微,顯示了張愛玲晚年不衰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但藝術上的高明掩蓋不住她思想上的蒼白、觀念上的荒謬、意識上的稚氣、心理上的陰暗。這是我們所不能不察的。這樣看來,“張愛玲熱”是該降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