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這是因為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祖先是上古的炎帝和黃帝;我們也常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為是因為“龍”是我們民族在漫長的歷史征程上崇拜的“圖騰”。當(dāng)然,我們每一個人作為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中的一員,作為一國之公民,我們還有一種更鮮明的角色意識:“中國人”。熱愛自己的祖國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yīng)該擁有的感情,我們都應(yīng)該擁有一顆“中國心”。然而,并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中國”的含義和來龍去脈,本文參照陰法魯、許樹安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和其它相關(guān)資料,簡要地來一番釋“中”,釋“國”說“中國”:
“中”,最初是一個地理位置概念?!稘h書·地理志》說:“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土中,諸候蕃屏四方,故立京師?!宾眉绰尻?,是我國遠(yuǎn)古的政治文化中心,諸候在四周拱衛(wèi),京師所在的位置自然是天下的中心?!对娊?jīng)·大雅·民勞》也說“惠此京師,以綏四方?!庇纱丝梢姡爸小弊畛醯暮x就是廣大土地的中央(“土中”),或者中央的土地(“中土”),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抖Y記·王制》將天下分為“五方”,即:東、南、西、北、中。中即“中土”、“中原”,也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以此為中心,“東方為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儒家學(xué)說中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說,后世歷朝,有的人自稱來自“中土大唐”,有的人認(rèn)為自己所在的中國是天下的“中心”,就是這種位置居“中”的觀念直接向政治、文化方面的衍生?!皣保瑩?jù)于省吾教授在《釋中國》一文中考訂,“商代甲骨文中沒有或、國二字”,直到西周初年金文中才出現(xiàn)“或”字與“國”字同用。繁體的“國”字是由一個像四面城墻的“囗”圍著一個“或”,根據(jù)對西周都城遺址的考古報道,在周城的復(fù)原圖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那座天子居住的城就是建在一個大的“囗”中。由此可見,最初“國”是指城邑、城邦。
“中國”最初的含義就是“居中的城邦”,它所指的具體地方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商周封城,即天子居住的京城。清人王紹蘭在《說文段裁訂補》中說:“京師為首,諸候為手,四裔為足,所以為中國人也。”這是一種頗為形象生動的說法。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各民族的融合,“中國”由專指“天子之城”逐步發(fā)展為專指中原地區(qū),后又進(jìn)一步發(fā)展為包括我們中華民族生活的所有郡縣,所有邊疆;由專指華廈/漢民族,發(fā)展為包括中國各民族;由中華大地的通稱,發(fā)展為作為主權(quán)國家的專稱。
中國古代所有的朝代都不以中國為國名,又都以中國為通稱。那么“中國”是在什么情況下成為主權(quán)國家的專稱的呢?至晚明、清初西方傳教士東來,他們都稱明清兩朝為“中華帝國”,簡稱即“中國”??滴醵四辏?689年)訂立的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外國劃定邊界的第一個近代主權(quán)國家間的條約,簽訂這個條約的中國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國名是“中國”。比如,中國談判首席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圣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lǐng)侍衛(wèi)大臣”,意思就是說,他是中國皇帝的欽差,行使中國主權(quán)。《尼布楚條約》在表述對疆界劃分與兩國人民的歸屬稱謂時,使用的是“中國”與“中國人”。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quán)國家的專稱。辛亥革命后,廢除了封建專制制度,一家一姓的朝代國號也隨之廢除。于是定國名為“中華民國”,這是第一次在國家名稱中使用“中國”二字。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更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獲得了徹底的獨立和解放。
在最近這數(shù)百年里,我們中華民族從“中華帝國”到“中華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二字一直延續(xù),但以“民”替代“帝”,以“人民共和”替代那個含義不夠明確的“民”,從一個角度體現(xiàn)了我們的國家,掙脫枷鎖,一步一步走向光明與繁榮的歷程。
楊莉,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xué)院人文素質(zhì)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