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艷紅
摘要:《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這一藝術(shù)形象是愛與美的化身,她美麗、善良、溫柔寬厚、剛強自愛的性格和不幸的命運使其悲劇內(nèi)涵十分豐富。作品中劉蘭芝對高貴的人格尊嚴的堅決捍衛(wèi),對美滿的愛情婚姻的執(zhí)著追求,對罪惡的封建倫理綱常的勇敢叛逆,合奏出一曲不屈的人生悲歌,彰顯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關(guān)鍵詞:悲劇內(nèi)涵;人格尊嚴;禮教;叛逆精神
《孔雀東南飛》是東漢末年的一首樂府詩,最早收錄于南朝人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后來人們習慣以長詩的第一句稱之。詩歌通過一個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著力塑造了劉蘭芝這一光彩照人的藝術(shù)形象,千百年來人們對劉蘭芝的同情多于歌頌,對這一形象的悲劇內(nèi)涵僅限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借以表達下層人民渴望美好愛情的良好愿望。但是“任何形象都大于思想”(別林斯基),對文學作品形象的內(nèi)涵的把握,只有細讀文本,不斷探索,才能深刻地體會到藝術(shù)形象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筆者認為,作品中劉蘭芝對高貴的人格尊嚴的堅決捍衛(wèi),對美滿的愛情婚姻的執(zhí)著追求,對罪惡的封建倫理綱常的勇敢叛逆,合奏出一曲不屈的人生悲歌,彰顯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一
捍衛(wèi)高貴的人格尊嚴是劉蘭芝形象的審美內(nèi)涵之一。審視劉蘭芝所處的時代,正是封建政權(quán)得以加強的時代,也是封建禮教得以完善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禮制社會,便有了繁縟而精嚴的種種約束女子的所謂“婦德”。其中最典型者便如“三從四德”。《儀禮·喪服》中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1]這便是“三從”,它完全無視女性的喜樂、好惡、追求與向往,徹底剝奪了女子作為人的獨立性,只能終生處于被動的“從人”的地位。而“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班昭《女誡·婦行》解釋說:“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2]四德排斥女子的才華與能力,而推尚貞靜守節(jié)、言行自斂、身不垢辱、勤于家務(wù)等,它從各個方面對女子進行限制。強調(diào)了男尊女卑、夫尊婦卑、公姑尊子婦卑的觀念,有意弱化、柔化女性,讓她們永遠都要處于柔弱順從的卑下地位。
劉蘭芝就生存于這樣的社會之中,她識大體、顧大局、忍讓順從的性格即是受女德教育的結(jié)果。“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不僅美麗聰穎,而且多才多藝、勤勞能干。出嫁之后“奉事循公姥”,“晝夜勤作息”,但焦母的百般刁難卻讓她認識到了現(xiàn)實的嚴酷,于是她不再委屈自己,她要爭取做人的尊嚴,她主動遣歸了。按照恪守封建禮教的人們的認識,劉蘭芝“母不先遣而悍然請去,過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但是,研讀文本,仔細推敲文本的空白之處,即會發(fā)現(xiàn),如此聰明的劉蘭芝,自當深知遣歸的屈辱處境,而劉蘭芝割舍夫妻深情自請遣歸,這其中有多少辛酸往事,又是多么迫不得已!因為劉蘭芝出嫁已經(jīng)二三年了,在這二三年中,劉蘭芝曾經(jīng)付出過多大的努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笨上攵诮鼓傅臒o端挑剔中,劉蘭芝是怎樣的委曲求全,在痛苦的掙扎中,劉蘭芝對現(xiàn)實的認識越來越清醒,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改變婆婆固有的心態(tài),遣歸之勢已成定局。與其將來被掃地出門,還不如自請遣歸。劉蘭芝的選擇體現(xiàn)了生命意識的覺醒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她不愿再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她要追求最基本的人格尊嚴。
在遣歸成為事實時,劉蘭芝沒有蓬頭垢面,悲悲切切,而是像新嫁娘一樣精心打扮自己:“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弊髡咴诖藵饽夭剩瑥念^至足鋪排劉蘭芝的美貌,加重了這一藝術(shù)形象的悲劇意義。魯迅先生在論及悲劇社會性沖突時指出:“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讓如此美麗無辜的生命承受如此不幸的命運,這就是悲劇的魅力。面對不公正的待遇,劉蘭芝表現(xiàn)的冷靜、剛強。這在當時她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作為婦女本身能夠向夫家提出遣歸的要求,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做到的。被丈夫休回娘家,這是非常羞恥的事情,甚至還要承擔沉重的社會壓力,有的婦女寧可去死也不愿被丈夫休回娘家。而劉蘭芝被休回家卻嚴裝打扮自己,鎮(zhèn)定自若,從容不迫,表現(xiàn)了外柔內(nèi)剛的性格。尤其是辭別婆婆時,她沒有惡語相加,而是禮貌周全,言語得體,在焦母面前表現(xiàn)出了做人的尊嚴。出于至誠的本性,劉蘭芝作別焦家時對小姑的關(guān)切疼愛之情溢于言表,并私下囑咐小姑“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劉蘭芝對待他人,包括傷害過自己的人,都表現(xiàn)出了應(yīng)有的尊重,讓讀者充分認識了她的善良與真誠,自尊與自強。她是可憐的,也是可愛、可敬的。劉蘭芝對人格尊嚴的維護,體現(xiàn)了時代發(fā)展的新變化。正如李澤厚《美的歷程》認為,“從東漢末年到魏晉,這種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內(nèi)的新思潮即所謂新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簡單說來,這就是人的覺醒”。[3]
二
對愛情婚姻的執(zhí)著追求是劉蘭芝形象的另一基本特征。劉蘭芝和焦仲卿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在婚前沒有彼此的了解和感情,但他們的婚姻是幸運的,他們婚后情深意厚,琴瑟相諧。他們曾經(jīng)有約:“結(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彼詣⑻m芝婚后竭誠盡力,委曲求全,希望感化鐵石心腸的婆婆,換的與丈夫焦仲卿長相廝守的結(jié)局。即便是被遣已成事實,劉蘭芝還是珍視與焦仲卿的這份感情,把自己陪嫁中的珍愛之物留給焦仲卿做紀念,希望對方“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當夫妻灑淚大道分別時,面對焦仲卿的一片摯愛之情,她雖然明白世事難料,前途茫茫,還是與仲卿相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迸瓮幸惶炷軐崿F(xiàn)破鏡重圓的夢想。從劉蘭芝的誓言中,表現(xiàn)了她對生活充滿了憧憬,特別是對愛情有著深深的期待。她希望夫妻能夠忠貞不渝,長相廝守。她的誓言與另一首漢樂府民歌《上邪》極為相似:“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首詩歌感情的表白激昂熱烈,而這蒲葦、磐石之比更顯得深沉執(zhí)著,表達了劉蘭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愛情觀。
劉蘭芝兩度拒婚更表現(xiàn)了她對愛情的堅貞。蘭芝回到娘家之后,先是“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縣令公子遣人求婚,后是“嬌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派縣丞前來說媒,面對富貴榮華的誘惑,面對太守家迎親的排場,劉蘭芝絲毫不為所動,她所珍愛的,只是與丈夫彼此之間的愛情。為了這份真情,劉蘭芝進行了抗爭,但殘酷的現(xiàn)實粉碎了她的夢想,劉蘭芝被迫允婚,面對丈夫的誤解和冷嘲熱諷,她沒有反唇相譏,表現(xiàn)了對丈夫的理解、寬容和誠摯的情懷。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名弱女子,地位卑下而又孤立無援,在一次次掙扎中,劉蘭芝對自己的命運和前途有了清醒的認識,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她義無返顧地舉身赴清池,走得干凈、果決,對那個黑暗的社會沒有一絲的留戀。劉蘭芝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愛情的尊嚴,這是對愛情的最美、最悲壯的頌歌!
三
對罪惡的封建倫理綱常的勇敢叛逆使劉蘭芝的形象更為光彩照人。劉蘭芝是一個美麗、聰穎、善良、寬容、剛強不屈的形象,從她身上找不出令人厭惡的缺點。而這樣的好媳婦卻不為婆婆所容。焦母是一個極端蠻橫不講道理之人,視蘭芝的美德而不見,置仲卿夫妻的愛情于不顧,一意孤行,棒打鴛鴦。有不少研究者為此尋找焦母厭棄劉蘭芝的理由,持“門第說”者認為,焦母是因為兩家的婚姻門不當戶不對而看不起劉蘭芝,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臺閣,有地位有身份,而劉蘭芝“生小出野里”,與焦仲卿貴賤差距很大。但從作品中得知,焦仲卿不過是一小吏,而從劉蘭芝的嫁妝和自小所受的教育可看出她家境殷實,兩家的差距并不構(gòu)成主要原因。持“無子說”者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封建社會,對父母最大的“小孝”就是“無后”,斷送宗族的“香火”。劉蘭芝嫁到焦家,沒有生下一兒半女,無子被休,名正言順。如若成立,那么縣令公子和太守五郎相繼到劉家求婚,難道他們不怕斷送了香火?似也荒謬。若從人類固有的心理因素分析,焦母的行為抑或是出于人類早期的“戀子情結(jié)”,多年守寡的她無法容忍蘭芝搶走自己最親近的兒子,也同樣無法容忍平素對自己敬愛有加的兒子的“移情別戀”。因此,夫妻越是恩愛,就越發(fā)引起她的失落與嫉妒;蘭芝越是賢良,就越發(fā)引得她的不滿。無論哪一種理由,焦母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置自己的兒媳婦。焦母之所以有這么大的權(quán)利,是因為在焦母的背后有強大的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做后盾。漢代是講究孝道的,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孝道更是立國之本??鬃釉?“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4]《禮記》云:“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也,示民有上下也?!盵5]董仲舒明確地提出:“夫孝者,天之經(jīng)也”。[6]《孝經(jīng)》云:“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7]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時代,這無疑強化了家長的地位,強調(diào)了家長的權(quán)威。封建社會并不注重夫妻間的情感,《禮記·內(nèi)則》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世不衰?!盵8]正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的重壓下,劉蘭芝逐漸產(chǎn)生了朦朧的反抗意識,她不甘心作一個會說話的奴隸,不愿意任人擺布。面對焦母的“不悅”,敢于自請遣歸,在遣還時的嚴妝,無疑就是一種示威,她不是悲悲艾艾、灰溜溜地離開。而是光艷照人、坦蕩出門。在和焦母告別時,她不亢不卑,說話謙遜有禮而又透著骨氣?!拔糇髋畠簳r,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qū)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本d里藏針的講話方式,說得焦母啞口無言,表現(xiàn)了劉蘭芝的倔強性格和叛逆精神。
同樣,當劉蘭芝回到娘家后,劉兄又用了家長制賦予他的權(quán)力,動用了封建社會對廣大婦女的約束機制,“長兄為父”,所以盡管劉蘭芝非常希望能與焦仲卿破鏡重圓,但面對勢位富貴的誘惑,兄長責備她“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言外之意已經(jīng)在下逐客令了,劉蘭芝的態(tài)度是“仰頭答”,對劉兄的仰頭和對焦母的嚴妝,在思想上如出一轍。劉蘭芝雖然表示“處分適兄意”,但表面允婚,內(nèi)懷死志,和焦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雙雙以死殉情。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權(quán)威,拆散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美滿婚姻,毀滅了劉蘭芝和焦仲卿團圓的夢想。劉蘭芝拼卻一死維護自己的神圣愛情,對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做出了最勇敢最激烈的抗爭。在這種反叛當中彰顯著自我,用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不屈的人生悲歌。
總而言之,中國封建社會所建立的森嚴而繁復(fù)的禮法織就了一張大網(wǎng),將中國女性重重裹束,她們的生命權(quán)遭遇強固的牽制、肆意的踐踏,使她們難以發(fā)出暢快的、自由的、生命的吶喊。然而“悲劇一方面像音樂一樣,是苦悶從內(nèi)心發(fā)出的呼號;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樣,是光輝燦爛的形象?!盵9]吟誦這首悲劇長詩,劉蘭芝這一不朽的藝術(shù)形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世人彰顯了女性自我的生命價值:愛情高于生命,自尊高于愛情,人格尊嚴高于一切。
參考文獻:
[1] 崔高維校點:《周禮·儀禮》[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P67。
[2] 張福清編注:《女誡:女性的枷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P3。
[3]李澤厚:《美的歷程·魏晉風度》[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P193。
[4]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P27。
[5]鄭玄注:《禮記》卷第十五[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P20。
[6]蘇興撰:《春秋繁露義證》 [M],北京:中華書局,1992,P315。
[7]王愛寬:《孝經(jīng)譯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P58。
[8] 《四書五經(jīng)全譯》 [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P1392。
[9]蔣孔陽:《美學新論》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P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