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進峰 涂 琳
【摘 要】設計素描是伴隨著設計藝術的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是現代設計藝術學科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和設計師必備的基本功。本文從設計素描的表現形式和具體操作手段出發(fā),探討設計素描如何擺脫傳統(tǒng)素描的束縛,以及其如何與高職建筑裝飾教學緊密結合的方法。
【關鍵詞】建筑裝飾 素描 教學探索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物質的空前豐富,不斷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審美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無疑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素描基礎課教學體系的要求日益迫切,因為現行的教學體系滿足不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需要和社會的需求。改革現行的素描基礎課教學,并非是完全拒絕傳統(tǒng)素描教學的有益經驗,而是對傳統(tǒng)素描教學體系的調整、補充與完善。
一、建筑裝飾專業(yè)設計素描的特點
設計素描是以比例尺度、透視規(guī)律、三維空間觀念以及形體的內部結構剖析等方面為重點。訓練繪制設計預想圖的能力,是表達設計意圖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它基本上適用于一切立體設計專業(yè),畫面以透視和結構剖析的準確性為主要目的。建筑裝飾設計素描是一種現代設計的繪畫表現形式,在建筑裝飾設計過程中,是設計師收集形象資料,表現造型創(chuàng)意,交流設計方案的語言和手段。建筑裝飾設計素描也是現代設計繪畫的訓練基礎,是培養(yǎng)設計師形象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認識形態(tài)、創(chuàng)新形態(tài)的重要途徑。
二、建筑裝飾專業(yè)設計素描在教學中表現形式的多樣化
設計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藝術的一般規(guī)律、特征。目前,在一些高校教學中還存在著把素描從藝術的范疇中剝離出來的現象。素描教學由傳統(tǒng)的蘇式教學向當代設計素描轉變,發(fā)展為連同“法派”、“德派”等在內的多種風格并舉的藝術形式。但是,就其本質來看,還有很大的革新與發(fā)展空間。筆者認為,在教學活動中,只給學生講述結構、明暗、虛實、比例等這些早已爛熟了的東西,與其說是讓學生描繪對象,不如說更多的是在描繪既定的“經驗”和“規(guī)律”。這種素描教學雖易于接受,易于檢查,但卻局限了學生主體性的介入,缺少了對真實的追問,說到底是一種停滯在純技術的層面上,很容易走向逐漸走向刻板、僵化,其畫面形象雖然比例準確、結構嚴謹、色調層次變化也不無維妙之處,但不無死氣沉沉,缺乏生氣之嫌。
技巧與樣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對技巧和樣式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當然比較容易在形式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真正打動觀眾心靈的因素,終究是內在的精神,即藝術家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他所表現的思想情感。畢加索在闡述關于對象表現的關系時曾說:“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臨自然并利用自然?!彼^“利用自然”是把客觀對象作為一種參照的客體進行的視覺的分解,然后依照主觀精神的體驗,重新加以組合,創(chuàng)造是“高于生活”的創(chuàng)造。蔡若虹先生曾指出:“理想的美比實際生活更美?!睆哪撤N角度講,素描是繪畫者精神境界最樸素最直接的表達方式。那么,它就不應有固定的模式,無論是誰,每個人眼中都有可信的,屬于自己審美情趣的東西,就都能表現出作畫者所感受到的素描對象生動、和諧,以及合乎規(guī)律的美。如都畫人體,米開朗琪羅就博大沉雄、剛健莊重,頗具表現力;魯本斯則以生動而準確的線條,寥寥數筆,賦予了繪畫對象以生命力。而凡高的素描又不乏稚拙中見深刻,樸實中見真誠的特征。仔細讀來,上述幾位的作品每一處轉折,每一根線條都是那樣生動、內涵豐富。正因為如此,它們雖風格各異,卻都能給人們帶來舒暢的感覺。所以,素描教學應當
鼓勵學生發(fā)揮個人的思維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和樹立其自身感受的信念與信心,努力破除單
一的技巧模式。
三、建筑裝飾專業(yè)設計素描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手段
具體地說,就是物體本身的材質、造型、色度在具體環(huán)境中產生各種對比關系的觀察和表現。在多種對比關系練習中,我們抓住從質感表現、對比意識、藝術處理這三點來展開并實施教學。
1.改變習慣用紙和工具材料,表現豐富肌理
物體本身的材質所形成的物理表象,其重要性在于它表面的紋理組織。如玻璃制品、金屬器皿、木材、皮毛、粗陶、花卉等制品,在視覺和觸覺之間形成平滑或粗糙、堅硬或松軟、干澀或濕潤各自不同的視覺感受。如何表現觀者內心感受呢?要觀察物體紋理的規(guī)則:是紊亂的、粗糙的還是細膩的。這是表現的突破口。通過線條有序的排列,或揉擦或涂抹,或點、刮等多種手段去摸擬紋理的質感,從而達到視覺的真實感受。
2.改變常規(guī)的繪畫方式和審美習慣,增加視覺性
線條本身的粗細、長短、曲折,圖形的大小、方圓、正負,明暗的黑白、強弱,色彩的冷與暖、紅與綠,以及物質材料所形成的堅硬與松軟、平滑與粗糙、干澀與濕潤等,均會產生兩極相壓的對比。對比形成反差,反差生成視覺束激。在靜物素描教學訓練中,運用反差對比,可達到生動、活潑、豐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感受。
3.強調物象的組合練習,強化創(chuàng)造性
整個素描過程都是以形象思維規(guī)律去觀察美、發(fā)現美,發(fā)現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因素。教學中,要求把對形象的認識提高到藝術形式美的高度來觀察,發(fā)現其中的形式美感、形的力度感、深厚感、節(jié)奏感和秩序感。積極主動地通過點、線、面、黑、白、灰等造型因素的運用,積極有效地表現對象,表現感受。在實施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學的主導作用,以課題單元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要注意探索與研究科學的教學方法,適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4.吸收和借鑒大師作品
吸收不同造型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借鑒大師的作品,提升藝術格調和理性色彩的科學分析主導畫面,鍛煉學生的色彩感覺。不僅要畫眼中看到的色彩,還要畫分析和理解后的色彩。上述這些訓練方法為具象寫實的客觀表現創(chuàng)造了多元的思考方向。更新的構思帶來的是全新多樣的畫面視覺,拓展了藝術的表現形式,避免了局限的認識和教條主義而導致的學生作業(yè)過于
雷同的弊端。
四、結語
現代素描教學應融入現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體驗,從課題設置的確定,到教學目的的實施,都應有意識地滲透現代美學思想和價值取向,尊重個性,提倡創(chuàng)造性思維,拓展素描的寬泛性。要把造型的普遍規(guī)律納入藝術規(guī)律的個性表現中,使藝術個性自然地滲透到畫面中,以展示繪畫者個人的裝飾審美認識。筆者認為,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將使我們的教學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安佳素描基礎一.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
[2]李涵,劉詠清.設計素描.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3]馮峰.設計素描—為了設計的造型訓練.嶺南美術出版社,2000.
[4]張會元.設計素描教學.江西美術出版社,1997.
[5]程建新,陳玉蘭.設計素描.漓江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