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銘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歷時多年之際,對其在基礎教學中的有效實施提出思考,對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困惑與智慧問題進行反思,以求將新課改導向良好的發(fā)展方向。思考的問題包括:新課改在基礎教育中的現實問題,新課改支持條件的實踐問題,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實踐問題,實施新課改的出路思考。
【關鍵詞】新課改 教學實踐 問題 基礎教育
一、新課改在基礎教育中的現實問題
1.現在的基礎教育不深刻也不扎實。最了解基礎的人,就是打基礎的人。因此基礎教學,應該像農民打地基,要深刻、扎實。有一位中學教師做過試驗,叫10位名牌大學學生考中學化學模擬試題,結果最高75分,最底16分(原本都是考130以上的)??墒沁@并不影響他們上大學,那當時花這么多精力考130干嗎?可見,當前基礎教育浪費了學生很多的青春年華,為什么不可以學點別的有用的呢?
2.現在的基礎教育過于片面。打地基就要四腳到邊,這就是全面發(fā)展的道理,即基礎教育應該是德智體美勞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就如一條大壩,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就是豆腐渣工程。但我們的基礎教育太不全面了。當今強調的考試成績,只能勉強算智育,考上北大清華的不見得都是全面發(fā)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人的終身發(fā)展的四大支柱,可作為基礎教育這地基的四條邊:
①學會認知?;A教育只是通過認知的手段學會一些具體的東西,因此只能叫認知學會。
②學會做事。勞動是人跟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但有許多孩子從小到大沒做過家務,沒做過體力勞動。這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炒作與引導,使體力勞動與做事成了低賤的活。
③學會合作。中國人其實是一向講究集體合作的,合作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事,沒必要學外國。外國人講合作,在于他們原本太自我、太個人了,才發(fā)現了合作的潮流。而中國人現在卻非常強調競爭,因為考試評價制度要求競爭?,F在全社會都在插手基礎教育,如家長幫孩子擇校、請家教等,制造基礎教育的不公平。所謂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5、6歲的孩子學7、8歲的東西,這是偷跑,沒多少實際意義。甚至許多學校提出“辦讓家長滿意的教育”,其實并不科學,作為專業(yè)的學校與教師,為什么要讓外行滿意。關于基礎教育,有個世界通行法則,即基礎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應保持教育公平對于差別的優(yōu)先性法則。因此,基礎教育階段應淡化競爭,強調合作,競爭可以到大學再開始。但現在連碩士研究生也統考,這只能說明把學生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推遲到了碩士之后。
④學會生存?,F在有個普遍現象,每到放學,從小學到高中每個學校門口都停滿了家長接送孩子的車,這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嗎?可以說,有的千萬富翁讓女兒暑假打工養(yǎng)活自己,是讓她盡快長大成人;有的下崗工人不讓孩子干一點活是盡量的讓他別有出息。
3.現在的基礎教育太精致了。基礎教育在表現形式上應粗糙些,就如打地基,基礎結實、深刻、全面就好?,F代的基礎教育精致化是個誤區(qū),導致素質教育多年無進展。素質應該是一種內在的基本的品質,不應當是很精致的東西。就像農民間苗,看見兩顆大白菜并在一起,他會毫不猶豫地把高的一顆摘掉,因為他覺得剩下那顆長得敦實,長勢好。這就是講究生命力強,講究潛在的發(fā)展可能性,講究基本素質,而不在表面的高矮。
由此可見,現在的基礎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這是有效實施新課改所不可忽視的。
二、新課改支持條件的實踐問題
1.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水平的實踐問題。①社會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制約著人才規(guī)格的需要,因此制約著教育。如果照搬美國的課程標準,那只能培養(yǎng)美國公民。中國社會發(fā)展到現在,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是有內在規(guī)律性的,如果盲目拿別人的培養(yǎng)標準,在現實中可能用不上,大量的失業(yè)大軍與此有很大相關性。國際教育委員會的文本中有一段話:有些發(fā)展中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時盲目地借鑒了發(fā)達國家的課程標準甚至教材,導致了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根本不符合本國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最終導致了全世界范圍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大量的高層次人才紛紛流向發(fā)達國家,這是很不理智的改革思路。②社會發(fā)展實際水平制約著課改中的物質提供水平,即基礎教育應均衡發(fā)展。
2.學科發(fā)展水平的支持條件的實踐問題。①即使世界共生共存的學科,也有不同國家的不同水平、標準問題。如現今初中數學的教材,廣招質疑,許多專家提出意見,原因是照搬了美國的課程標準,可事實是中國的數學比美國數學先進得多,那為什么還學美國。即使水平相當的學科,也有本土化的問題。有人把美國一堂相當精彩的科學課照搬到中國課堂,卻根本達不到原來的效果,原因就在這兒。②有些學科是國家、地區(qū)特有的課程,那怎么學人家。就如少林功夫難道要請?zhí)┥瓉碇笇?所以說,中國的語文、歷史之類學科當然還得我們自己改革,不可能學外國。有專家曾聽了一堂語文研究性課程,過程非常精彩,情感很豐富,卻沒有語文的成分。由此可見,有些學科在改革時應非常慎重。
3.課程與教學的傳統的支持條件問題。新課改從起點上有一個我們自己文化發(fā)生重大變異的問題。其實,課程與教學是兩個不同理論傳統的問題,沒有進步與落后之分,這與本國的文化傳統有關。我們國家的許多高水平的教師并不太在乎教材,而在乎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才能,家長擇校也是擇教師、擇教學,卻不是擇教材與硬件。因此,課程改革難免與教學傳統發(fā)生矛盾。
三、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實踐問題
1.教學實踐中的慣例改變,即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習慣化了的問題。①雙基教學與自主建構的問題。中國教師不可能不重視雙基,但改革強調自主建構,反對滿堂灌。這從一方面來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知識應自主建構;但如果沒有基礎的間接知識與書本知識,拿什么去自主建構,所以說有時候滿堂灌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中國教師強調雙基教學也無可厚非,否定雙基也并不現實。②教師的學科局限與學科意識的問題。中國教師的學科意識太重了,有了這種學科局限,或物理,或語文,那誰來上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課程,即使學科教師來上,也只能是“拼盤”而不是“炒菜”。所以說這在中國還不太現實。
2.教學實踐中的規(guī)章制度問題。新課改其實是一個非制度化的課程系統,但我們執(zhí)行的時候卻是一種強制度化的操作方法,那改革簡直是帶著鐐銬跳舞。這是改革自身與改革行為之間的悖論。美國改革強調評價先行,我們的難處在于評價不動。課改是上層提出的,考試評價制度也是上層提出的,于是形成雙向兩難問題,最后的希望便是制度變化。因此,考試評價制度是對教學實踐制約的最大問題。但中國的考試不單是教育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涉及很多群體的利益問題。因此,制度如何走在改革前頭是個關鍵問題。
3.教學實踐中運用科學方法的問題。許多時候,我們的課程改革是憑著五十年代的經濟實力,干著六十年代的活,喊著九十年代的口號。因此,許多教學實踐與課程理念之間存在矛盾。比如教學現代化的問題,有的學科可能并不適合,特別是數理化等理科。但現在評優(yōu)評課,不用現代技術根本通不過。
因此有位高水平的老師說,她的課件做得與她的教學渾然一體,達到了與不用課件差不多的效果,當然這其中花費了十倍的時間。又比如一堂語文課,講一首關于廬山瀑布水的唐詩,老師用多媒體設計了一個畫面,遠山、綠水、瀑布,再配以音樂,效果非常好,但結果是關于這首唐詩的理解就只有這一個形象,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那簡直是把大孩子當兒童來教,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退化成具體形象思維來教。因此,在運用科學方法上應該從實際出發(fā)。
四、實施新課改的出路思考
1.新課改對任何教學實踐者都是嚴峻的挑戰(zhàn),但也是難得的發(fā)展機遇。變化越大,挑戰(zhàn)就越嚴峻,對于實踐者的機遇也越大。假如沒有變革,沒有問題的存在,沒有對改革問題的專業(yè)思考與期待,人們就會在無形中生成很多惰性。正是在這種不斷變革的苦惱的過程中,在這種甚至可以稱之為折騰的嚴峻挑戰(zhàn)下,你不得不去學習、去努力、去拼搏、去競爭,于是在越來越覺得當教師不容易的情況下,教師的實際地位才能得以慢慢提高。人們常說能者多勞,反過來則是勞者多能。
2.在新課改過程中,每個教學實踐者都將經歷一系列的對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顛覆性的改變。①教材知識觀改變的問題。傳統的觀念是一種知識倉庫型,教材是倉庫,教師送貨,學生進貨,考試提貨,試卷則是提貨單。但在新的觀念中,教材僅僅是教學使用的材料。②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的問題。我們研究高分,同時還得研究時間與精力的花費因素。有教師在一年里把高中三年的課程都教完,還考出高分,這就是最優(yōu)化。③課堂中心問題。關于課堂的理解,應該是在空間上無邊無際,時間上無始無終。所以教師應把心態(tài)開放些、開闊些,不要想把所有問題都在課堂解決。④教師的權威問題。教師權威的逐步消減是趨勢,可責任卻沒降低。當然,變革帶來很多文化上的變化,教師有時也得向學生學點什么了。
3.新課改必然追求本土化,走本土化道路。失去本根本土的文化不可能存活,如果擁有了本根本土文化,則外部的所有變化都只是形式。因此,本土的繼承問題不能丟,外國的只能借鑒,而不要提重構重建的口號。借鑒,原意即借鏡,只能照自己改自己,而不能在鏡子里面談改革。因此,最高的指導新課改的哲學思想應該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走中國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廖伯琴.例析課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學的功能.中國教育學刊,2008,(1).
[2]李玉軍.試論新課程視野下的教師管理.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1).
[3]任長松.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