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屈原的解讀,歷來不乏贊詞褒語,或贊其絕世的文采,或贊其美好的人格,景仰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志向,歌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表揚他的忠君愛國,贊美他的孜孜求索,卻很少有人從“抗?fàn)幘瘛边@一角度來解讀他。本文試從屈原的作品開始分析,論述屈原身上的“抗?fàn)幘瘛?,贊揚他的“革命性”,并表達(dá)對這一精神的無限敬仰之情。
關(guān)鍵詞:屈原 抗?fàn)幘?《楚辭》 《離騷》
“詩賦詞曲最怕讀《離騷》,讀之淚眼潸然;悲痛憂憤皆緣吊屈原,吊之心潮涌焉?!边@是我曾經(jīng)寫的一副對聯(lián)。每逢提到屈原,總是千思萬緒,涌堵心頭,不得要領(lǐng)。中華五千年史,不乏仁人志士,惟有屈原,最為難讀。
唐詩宋詞,不乏名篇,更多佳句,后人不吝贊譽,但均失于文體短小,一篇之中不能承載太多的精神內(nèi)涵,故而讀之,或生慷慨,或感悲愴,但總不及《離騷》震撼人心?!峨x騷》兩千四百字,字字菁華,句句瑰麗,通篇稱為“空前絕后”的偉大史詩,不為過也。陸游其人,是南宋時最似屈原的詩人,讀陸詞《卜算子·詠梅》時,每到“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和“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時,便心生共鳴,有扼腕之慨。但是讀《離騷》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與“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處,那種心靈共鳴的強(qiáng)烈程度已然難以承受,不忍卒讀。每一次,讀過“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時,則掩卷而淚盈雙眶。正是“詩賦詞曲最怕讀《離騷》,讀之淚眼潸然”。
那種震撼人心的感受是什么?是無比之悲,為剜心之痛,有淹沒之憂,兼噴血之憤。靳尚之徒當(dāng)?shù)?,三閭大夫卻被放逐,正是“艾蕭太盛椒蘭少”(毛澤東七絕《屈原》)。屈原“博文強(qiáng)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但遇菹醢之世,竟不為容,而至于懷沙沉江,豈不讓人既悲且痛?悲痛憂憤,糅合于胸,正是“悲痛憂憤皆緣吊屈原,吊之心潮涌焉”。
除此“悲痛憂憤”之外,還有一種感慨郁積于胸。屈原自沉之前,曾自嘆“國無人莫我知兮”,死后雖被民間奉為神靈,每逢農(nóng)歷五月五日,南方諸省有龍舟“競渡”的風(fēng)俗,但看到劃龍舟的人們嬉鬧歡笑的場面,卻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屈原以一死之悲壯,使其文章千古,使其人格不朽,雖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褒揚,其文采劉勰稱之為“驚采絕艷,難于并能”(《文心雕龍》),其人格司馬遷贊之為“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但透過那些贊詞褒語的表面,在兩千三百年之后,又有幾人真正理解屈原精神中最為菁華的東西卻是“反抗”二字?
最近重讀《漁父》時,忽然有所感焉。漁父之言,“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已是廣為人知,其中固然有孟子引用“孺子歌”的緣故,但不也從其中可以窺察世人的“漁父”心態(tài)嗎?而屈原真正的心聲,“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卻不為普通人所知,豈不可嘆?豈止普通人,歷代的大家巨匠,乃至后世的屈原研究者們,也很少見有贊屈原的“反抗”精神者。
班固在其《離騷序》中曰:“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zé)數(shù)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qiáng)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亦貶潔狂狷景行之士。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jīng)義所載。謂之兼《詩》風(fēng)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在班固的眼里,屈原的絕世文采及高峻人格,竟成了“露才揚己”,屈原的憂國憂民之言,竟成了“責(zé)數(shù)懷王”的罪狀。班固,封建衛(wèi)道士者而已,怎能期望他會理解屈原的“反抗”精神?
班固之論不足道哉。再看司馬遷,一方面稱贊屈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另一方面“又怪屈原以彼之才,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保ā妒酚洝でZ生列傳》)想來司馬遷并不理解屈原寫“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時的心情(《楚辭·橘頌》)??v觀太史公其人,雖受腐刑大辱,而其能發(fā)憤著書的精神實為可嘉,但與屈原以死抗?fàn)幍木襁€是有所差異,也難怪乎其有如是之言。
此刻,不禁讓人想到“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這是后世之儒贊“息夫人”的一句名言。“息夫人”,即息媯,容貌麗絕,初為息國君主的妻子。后楚國滅息,楚王遂將息媯據(jù)為己有,息夫人雖為楚王生兒育女,但不與楚王交言,《左傳》載息媯“未言”,王維的《息夫人》詩云:“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息夫人“不共楚王言”式的忍辱負(fù)重,深獲后世之儒的同情與贊譽,因為息夫人的行為與儒家的處世思想不謀而合。不過,以筆者觀點,息夫人的忍辱負(fù)重遠(yuǎn)不及徐君寶妻的以死抗?fàn)巵淼脡蚜遗c有意義。徐君寶妻,“被掠至杭,其主者數(shù)欲犯之,輒以計脫,主者強(qiáng)焉,告曰:‘俟祭先夫,然后為君婦。主者許諾,乃焚香再拜,題詞壁上,投池中死?!保ㄒ姟对~宗》卷二十五)筆者寫到此處,默詠徐君寶妻《滿庭芳·題壁》中的“破鑒徐郎何在?空惆悵相見無由!從今后,魂斷千里,夜夜岳陽樓”句,猶感慨萬千。息夫人的“未言”或許讓楚王有一種“欠債”的感覺,但“欠債”之后,未必不可以再次“借債”。惟有君寶妻那舉身赴池的動作才會給掠人之妻者的內(nèi)心以重重一擊。在筆者眼里,屈原的自沉汨羅,好比徐妻的壯烈,司馬遷的忍辱負(fù)重,猶如息媯的“未言”。
揚雄在其《太玄賦》中說:“屈子慕清,葬魚腹兮……,我異于此,執(zhí)太玄兮?!边@是老子“和其塵,同其光”式的逃避抗?fàn)幍奶幨缿B(tài)度,以此態(tài)度處世,豈能求之抗?fàn)幉黄?,又豈能理解屈子的一片衷腸?
縱觀古今的讀書人,若是懷才不遇,大概不出三種選擇:一為儒家的“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二為道家的“和其塵,同其光”;三則最為下,那便是孔子稱為“德之賊”的“鄉(xiāng)愿”,什么是“鄉(xiāng)愿”呢?孟子解釋說:“閹然媚于世也者,是鄉(xiāng)原也。”以此觀人,則司馬遷落于儒,揚雄流于道,漁父則在二者之間矣,至于第三等的大大小小的“鄉(xiāng)愿”們,更是恒河沙數(shù),不知幾多矣。上下五千年,能如屈原般“獨立不遷,上下求索,好修為?!保ㄔ婿墩撉娜烁衩馈罚覒焉吵两?,不惜葬身魚腹而抗?fàn)幷撸沤裼袔祝?/p>
同樣的懷才不遇,同樣的被饞遭貶,即便與屈原有著相似經(jīng)歷的賈誼,雖也在《吊屈原》中“造讬湘流,敬吊先生”,且感慨“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但最終流露出對屈原“斑(般字少一撇)紛紛其離此郵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的不解,是為司馬遷之同類。而在《服賦》中又有“乘流則逝,得坎而止”之句,可見畢竟不想“跨過那道坎兒”了,則又與漁父為同一路了。
唐宋八大家之蘇軾,對屈原甚為仰慕,曾說:“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庇幸辉娨毁x(《屈原塔》和《屈原廟賦》)憑吊屈原,但終也沒有看出屈原以死抗?fàn)幍木?,他在《屈原廟賦》結(jié)尾處感慨:“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yuǎn)害,亦或然兮。嗟子區(qū)區(qū),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以為賢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p>
宋代大學(xué)者朱熹,在“疾病呻吟之暇”定《楚辭集注》八卷,迄今仍為研究《楚辭》的最為重要的參考書。1972年,毛澤東主席就曾將一部《楚辭集注》作為禮物,贈送給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筆者讀《楚辭》,也是靠著這部《楚辭集注》才讀懂的,從中不難看出朱熹的學(xué)問之大,以及朱熹對屈子的理解之深。在《楚辭集注》的《序》中,朱熹講:“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于中庸而不可法,然皆出于忠君愛國之誠心。”朱熹一方面肯定了屈原的“愛國”精神,已經(jīng)比那些漢代文人高出了一大截,但另一方面仍然認(rèn)為屈原過于偏激,不可以學(xué)習(xí)。由此可見,朱熹仍然沒有讀出屈子的偉大抗?fàn)幘瘛?/p>
時至近代,自從王國維在《文學(xué)小言》中贊譽屈子等人“若無文學(xué)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時,人們對屈原的注意力便聚焦在屈原的人格或性格上。屈原雖有“內(nèi)美”之人格,但惟人格與性格是瞻,則無疑會低估屈原投江自殺的悲劇份量,也會淹沒屈原偉大的“抗?fàn)帯本瘢路鹎詺⒌脑騼H是由于有這樣或那樣的性格和人格造成的。梁啟超說:“彼自殺實其個性最猛烈、最純潔之全部表現(xiàn),非有此奇特之個性,不能產(chǎn)此文學(xué),亦惟此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與文學(xué)永不朽也?!保ā读簡⒊瑖鴮W(xué)講錄》)可謂這種觀點的典型。
以人格論看屈原的自沉之死,最高的只能將其視為“人格的一次升華”,或者把屈原視為一個高尚的殉道者,低者甚至去分析所謂屈原的“自戀人格”,而落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境地。
國學(xué)大師郭沫若及聞一多,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審視屈原,為屈原精神賦予了“人民性”的因素,自有一番道理,但對屈原自殺的理解依然沒有走出“殉道”說的樊籬。郭沫若在其《屈原研究》中說:“他自殺的原因倒是因他的理想和楚國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相隔太遠(yuǎn),不能不使他失望,因而他便只好演出一幕殉道者的悲劇了。”甚至可以“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都講:“反抗挑戰(zhàn),則終其篇未見,感動后世,非力非強(qiáng)。”以致“孤偉自死,社會依然。”(語見魯迅《摩羅詩力說》)
行文至此,筆者一路評說諸位先賢沒有讀出屈原以死“抗?fàn)幘瘛钡娜焙叮瑓s并沒有正面論述何以看出屈原的“抗?fàn)帯本駚?。正好借著評論魯迅之言,談及此話題。
翻開《楚辭》,果然“反抗挑戰(zhàn),則終其篇未見”嗎?非也。筆者覺得不見屈原之“抗?fàn)帯?,是因為沒有深究屈賦中的一個句式,一段話及一個字。
所謂一個句式,是指《漁父》中的一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边@一先“安”后“寧”的句式,包含著一種強(qiáng)烈的主動性的意味,正是“抗?fàn)帯钡那白唷?/p>
所謂一段話是為《惜往日》中的“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廱君之不識?!敝祆渥⒃唬骸安凰溃瑒t恐邦其淪喪,而辱為臣仆,故曰禍殃有再,萁子之憂蓋如此也?!惫P者覺得朱熹對“禍殃有再”的注釋未必正確,屈原雖然對楚國的政治失望之極,又豈知假如自己不投江而死,則楚國一定亡于自己的有生之年?退一步講,即便楚國速亡,對于一個不為現(xiàn)任而是已被放逐的舊臣,何辱之有?萁子佯狂,為避紂辱,至于紂王喪邦之后,反而受到武王的尊敬與優(yōu)待,難道屈原是害怕楚王再去侮辱自己嗎?朱熹之注,顯然回答不了如上問題。筆者認(rèn)為,所謂“恐禍殃之有再”正是屈子以死抗?fàn)幍哪康?,愿以自己之死,喚醒“眾人皆醉”,換來“舉世皆清”,恐如自己一樣忠而被疑、賢而被逐的故事一再重演,這樣的心情,“惜廱君之不識”。
所謂一個字,就是指《懷沙》一文中“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一句中的“讓”字,此處的“讓”字,正如“當(dāng)仁不讓”中的“讓”字,表現(xiàn)了抗?fàn)幷叩臒o私、無畏與無悔。每當(dāng)讀到這句時,總會憶及“六君子”之首譚嗣同的一句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其實,“一段話”中“不畢辭而赴淵兮”中的“辭”字,也含同樣的意思。
屈原因性格而自殺之說不足道哉,為“殉道”而死的說法也很勉強(qiáng)。同為自殺,“殉道”與“抗?fàn)帯辈煌?,緣由在“殉”與“抗”的差別上,不妨簡述筆者知道的兩個故事以之說明。張女士與丈夫開了一片小店,有一個5歲的男孩,夫妻之間舉案齊眉,感情和諧。但天有不測之風(fēng)云,張女士的丈夫竟遇車禍而亡,張女士哀楚異常,先將兒子送回爺爺奶奶處,于“七七”之期在丈夫的墳頭用剪子自刺心臟而亡,此為“殉”,“殉”者,愛之極而愿與之同歸也。蘇姑娘,遇到了一位很有地位的有婦之夫,有婦之夫答應(yīng)離婚后再娶她,蘇姑娘信以為真,不想九年之后有婦之夫仍未兌現(xiàn)諾言,而且想和蘇女?dāng)嘟^關(guān)系,其言斬釘截鐵,其行寒若堅冰,蘇女失望之極,一日終于在負(fù)心人的家門前碰壁而死,此為“抗?fàn)帯?,抗?fàn)幷?,怨之深而愿懲其心也?/p>
可見,“殉”與“抗”的區(qū)別在于,“殉”因“愛”之極,“抗”因“怨”之深,追隨理想則能“殉”,失望之極則會“抗”。那么,屈原面對“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的“溷濁”之世,是“愛”呢,還“怨”呢?“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楚辭·離騷》),難道其中表現(xiàn)的不是屈原對楚懷王的極度失望嗎?這些問題非常簡單,屈原非為“殉道”而是“抗?fàn)帯钡氖聦嵰采趺髁恕?/p>
屈子懷沙,“孤偉自死”,屈子死后又果然“社會依然”嗎?筆者認(rèn)為不是,即便魯迅先生自己也對此事游移不定,以致后在他的《漢文學(xué)史綱》中對屈原又有了新的評價,認(rèn)為屈子之死激勵著楚國人民在楚亡之后“誓言三戶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
還有一個故事,一位臣子得罪了皇上,皇上命人將此人的頭摁入池水中,過了一會兒又提起來,皇上問:“你在水中看到什么了?”那位大臣稟到:“我頭一入水,就看到屈原了?!被噬洗髴M,于是便放了那個大臣。這難道不也是屈原以死抗?fàn)幎绊懞笫赖囊粋€例子嗎?
正因為屈原的“抗?fàn)帯本?,才會出現(xiàn)革命者愛屈原的現(xiàn)象。革命者就是有理想的抗?fàn)幷?,未有革命者不愛屈原的,因為什么呢?抗?fàn)幷吲c抗?fàn)幷咝市氏嘞б?。?jù)說毛澤東就愛讀《楚辭》,也愛屈原。他講:“屈原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無論在國內(nèi)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p>
行文至此,“赴身清流”的屈原的形象又一次浮現(xiàn)于筆者的眼前,不覺喊出:“不朽的屈原,因其抗?fàn)幘穸觽ゴ?!?/p>
參考文獻(xiàn):
[1]安敏.“路”與屈原的精神世界[J].中國文化研究,2007,(03).
[2]殷光熹.屈原的愛國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劇結(jié)局[J].中國文化研究,2007,(03).
[3]霍雅娟.試論《史記》強(qiáng)烈的抒情性[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漢文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05).
(韓進(jìn)蓮 河北蔚縣第一中學(xué)高三語文組 075700)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0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