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蒙
大而化之
莊子在《逍遙游》中先講了一回“大而無當”,雖然莊子是欲進先退,欲擒先縱,把“大而無當”寫成是肩吾與連叔談論楚狂人接輿(李白:“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說的就是這個接輿),借肩吾對接輿的攻擊與連叔的辯護,開展一場儒道之爭。大而無當云云本來是反面教材,是暴露了儒家的小頭小腦,鼠目寸光,只知道鼻子底下那點實用的事兒,叫做小知不知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就是說莊子的原意是為大而無當正名,為常常被指責為“無當”(無的放矢、無用、沒有準頭等意)的大智慧大言說辯誣。但是大而無當四字已經結結實實地流傳下來了,人們是按照肩吾先生的貶義,而不是按照連叔——接輿——莊周的稱頌之意,來理解、來接受這四個字的。至今,如果說誰誰或什么主張大而無當,沒有誰會認為這是褒意,而會認為此人只會搞假大空、空談至多是清談。
作為大而無當四字的近鄰,我們會首先想到“大而化之”的說法。這四個字也常指粗心大葉、沒心沒肺,不無貶義,卻又包含著海闊天空、不拘小節(jié)、自得其樂的正面含意。而更多的今人對大而化之的理解是從大處看問題想問題,也就能化解許多雞毛蒜皮、斤斤計較、爭拗糾紛、郁悶焦慮。
其實首先講“大而化之”的并不是莊子而是孟子,“大而化之謂圣”,孟子的原意是說把自己的充實的美善發(fā)揚光大,感化世人。幾千年后,按孟子原意講大而化之的人少而又少了,按上述今義而理解講述的人越來越多了。這在接受學上是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這也足夠令古今中外的學人、思想家、精英或自命精英的人們喝一壺的啦。您的費盡心血,自以為很重要很精彩的思想語言判斷,無人理睬無人問津固是寂寞不幸,被重視得流傳甚至普及了,就一定是好事嗎?就達到目的了嗎?完全歪曲地、違反尊意地理解與一代一代傳下去了,名傳而理亡,語傳而意亡,形傳而神亡,傳承的結果被接受的是你的反面教員,是你的駁難對象,是你力圖消除惡劣影響的謬誤,嗚呼,這未免晦氣得緊。老子說得好,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偉大與真正高端的思想是難于示人的,高端少知音,普天下都是知音,都與您老人家一致,您還凄凄惶惶地著什么書立什么說?您就在那里享受無為而治的碩果不就行了嗎?
老子也是一樣,他的高論曾被人(朱熹)指為“心最毒”。這也是邏輯學上、數學上的著名的“說謊人悖論”,你說“我在說謊”,那么此話是謊是實呢?你的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二字,那么你的著書立說算為還是無為呢?你們講知者不言,善者不辯,知者不博……這些話本身是知還是不知?是辯還是沒辯?是博還是不博?滔滔不絕而且應該算得上花言巧語(無貶義)、至少是極善言辭的莊周先生,他的迷人的文字是在辯難還是在齊物——叫做不爭論呢?
我倒是覺得深得如今所講的大而化之之道的精髓的是莊子。大而化之是莊子的主要心術心道,是莊子能夠獲得人生與思想的享受的一個重要法門,是莊子的魅力所在。
為了言說大而化之的好處,莊子一定要說明小而病之、爭之、毀之、執(zhí)著不解之、摳摳縮縮之的害處: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z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fā)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這一段對于世態(tài)人情、俗人心態(tài)的刻畫極為生動。大智慧從容舒展,小聰明錙銖必較。大智慧大而化之,小聰明是是非非。小聰明者都是“事兒媽”。大言說氣勢如虹,小廣播、小報告、小嘟囔啰啰嗦嗦、唧唧咕咕、吱吱唔唔。以大貶小,這是中華文化的特點之一,我們常常相信大的比小的宏偉、超越、高尚、長遠、厚重。而例如某些日本人,則以制造小輕薄為能事,迷于只有十七個音節(jié)的俳句。
不能大而化之,只能小而病之。睡著了仍然精神交錯,心思重疊,惦念混雜。一睜眼,千頭萬緒,心亂如麻。與外物一接觸就開火斗氣惡言惡語,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時而猶豫不決,時而做局設套,時而詭秘陰暗。前怕狼后怕虎,不順利怕挫折,順利了怕上套,小事情怕丟臉,大賭博怕崩盤。攻伐旁人的時候易發(fā)難收,如射出去的弩箭。頑固死守的時候,緊緊頂住,不成功便成仁……莊子的這些描寫,極盡凡人俗物、鉤心斗角的洋相。嗚呼,已經幾千年了,怎么莊子的描寫就像是寫今天?這種描寫的生動性切近性精準性究竟是莊子的勝利還是失敗?不勝利,能至今通用嗎?不是失敗,能至今對世道人心無效、至今不見作用不見長進而且愈演愈烈嗎?
這里恐怕有一個以極端反極端、以悖論反悖論的問題。減少無謂的名詞之爭、從概念到概念之爭、瞎子摸象之爭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以槁木死灰的姿態(tài)杜絕一切表達與爭論,則只能存在于莊子的思辨中,幻想中,哲學烏托邦中。為什么說齊物也是悖論呢?既然齊物,齊物與好爭好辯本身也可以齊一家伙,爭就是不爭,辯就是不辯,小知就是大知,小里小氣就是大大方方,不齊就是齊……有什么區(qū)別的必要,掰扯的必要?
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熱,姚佚啟態(tài)——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反過來說,雖然齊物,也不妨礙我們探討小知與大知的匪齊——區(qū)別。齊物并非人人能夠做到,不能夠大而化之的人不但齊不了也踏實不了,睡不好也醒不好。整天價耗神煎心,熬油傷生,早衰速朽,提前進入生命的秋冬,靠近死亡,難于回轉。自我封閉,自我較勁,一個人轉腰子,無法救藥。喜怒哀樂、焦躁愁苦、拿不定主意。人為什么要活得這樣累這樣痛苦?這一切鬧心的事情自何而出?如聲響出自孔洞,菌類生于地氣,虛虛飄飄,莫知就里,不請就來。雞毛蒜皮亂哄哄,爭來爭去一場空?!稗钠遛D燭事多端,飲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應褪凈,夜來無夢過邯鄲。”(以上四句出于錢鐘書1957年詩)。從早到晚忙來爭去,其實是一無所知一無所獲。休矣休矣,你算是只能糊涂一輩子啦。
這一段連同上段有一些小品文的風格。莊子描寫小知小言的人的狀態(tài),有點刻薄,有點嘎咕(從調侃的意義上說一個人有點壞水),還有點幽默。同時透露著莊子的智力的優(yōu)越感。他算是把小知小言者們琢磨透了,糟改夠了,勾勒臭了,耍弄溜了。嗚呼,這些小鼻子小眼、小心腸小計較的三等貨色呀。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的特點是化不開,就是疙里疙瘩,化不開怎么樣呢?就是精神上長了結石。莊子,我要說不無惡意地描寫的這種精神結石狀態(tài),是值得人們深刻反省與警惕的。
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我吃不準。大知閑閑,應該是正面的含義,閑閑是寬舒從容的意思。大言炎炎,一定是褒義嗎?不可能是貶義嗎?知應該追求大,前后文莊子都講過此意,言要大嗎?莊子的大言炎炎中沒有玄機嗎?待考。
面對生存的爭拗、傷害與疲勞,莊子開的藥方就是大而化之。化是漢文中一個極有內涵的詞兒。化是變易,是蛻變,是消解,是過渡,是出生(如造化)也是死亡(如坐化),也是一種程度,如化境,是一種得心應手,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境界,按毛主席的說法,化者,“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
精神品格足夠大了,“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了,才能占領精神的制高點,才會接近大道,從而獲得一個無窮與永恒作參照系統(tǒng),才會視渺小詭計、渺小得失、渺小欲求為無物,就得到了大自在、大解放、大自信乃至于大驕傲。你看著我無用,你看不到我的長處,我正好“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這樣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豈是整天求知遇呀,找伯樂呀,懷才不遇呀、懷忠不遇呀的恓恓惶惶者所能比擬的呢?
這樣的至人、圣人、神人,就有的吹啦:“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當然這指的仍然是精神層面的浮游,不是講航空、航天。掌握了大道,也就是掌握了一切,精神上得到完全的化解,才能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化成龍也不妨化成蛇,化成鯤鵬,也化成鷦鷯偃鼠。歐洲人也講自由王國,他們的自由王國依靠社會、體制、人權、科學、技術、生產力。他們確實比我們的古人更務實一些,收到的實效也就多一些。但是事物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又看到,外部環(huán)境的改善并不一定意味著人的精神結石的化解,并不意味著人的精神境界一定能夠提升和開拓。而東方的這一套精神修養(yǎng)方面的哲學乃至玄學,以之處理國計民生金融實業(yè)發(fā)展建設外交國防奧運會世博會則不足,用之尋求個人的精神世界的與集團的社區(qū)的邦國的和諧與舒暢,尋求克制與解脫,則大有益焉。莊子的思想有利于精神的享受,而未必適用于實用與發(fā)展。反過來說,如果一味耽于生存競爭與欲望追求,一味通過高科技高消費來高速度填補欲壑,也永遠得不到莊子的鯤鵬展翅、逍遙自由、無譽無訾、物無害者、一龍一蛇、與時俱化的化境。
從實用的觀點看,莊子之論是無的之矢、是匪材之木、是無利益的精神資源,從精神享受的觀點來看,莊子這一套令人稱奇叫絕,不但能大而化之,還能如佛家所說的一笑了之,看穿一切,金剛不壞,也算一絕呢。
追求超越
一方面是逍遙自在的暢游于無窮,一方面是對于種種世俗價值與個人欲望的極度蔑視與否定。這是莊子思想的主要特點之一: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這雖然是《史記》上的記載,也有人認為是莊子的寓言。寓言也罷,表達的思想感情仍然是清高超拔,傲然獨立,難能可貴,與眾不同。《莊子》上又記載: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庇谑腔葑涌郑延趪腥杖?。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澧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這一段話莊子說得也強烈夸張,富有藝術家氣質,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宣揚一種逍遙、自在、養(yǎng)生、悠游、追求精神的獨立與滿足的主體性、精神性、道性(與道融合)、高智商、高境界的價值觀,而對于世俗名利、權位、勝負、是非都貶得一錢不值,對于功名利祿、光宗耀祖,對于所謂立德立功立言這樣的通用理想,一概否定。除了《紅樓夢》里的寶玉以外,少有其匹。寶玉稱這樣的俗人為“祿蠹”,即尋吃俸祿的蠹蟲。莊子稱這樣的人為嗜吃腐鼠的鹓雛。當然寶玉否定功名利祿卻不否定愛情親情男女之情乃至男男之情(如他與秦鐘、柳湘蓮直至北靜王的關系)。而莊子干脆連這個七情六欲也全否了。莊子關心的只剩下了養(yǎng)生、求生、終其天年即生存權與精神生活的暢快、自由、滿足即逍遙游的快感了。余華的一篇小說題為“活著”,還遭到過只求茍活之譏??磥?,活著亦大不易也。
老子其實并不否定修齊治平的一套,他在五十四章中所講的修之于身、于家、于鄉(xiāng)、于國、于天下,講的以身觀身、以家觀家直到以天下觀天下,與修齊治平的理想并無二致。只不過是要修的道或德或仁術不同。這樣徹底地否定入世入仕,莊子應是第一人。
《莊子》一書中不斷通過堯、舜、許由、顏回、仲尼(孔子)等人反復地講述君王或者大臣讓權讓位讓地盤甚至這種讓被拒絕、被嘲諷、被視為惡意的故事。其中堯讓天下給許由的故事中許由顯得很清高,而堯顯得極無聊。許由先是說他要天下干什么?似乎是肯定堯的作為已使天下大治,他再來摻和純屬不智。這并沒有多少理論或者智慧的內容,甚至像曲線奉承拍馬。但是他講名為實之賓,反詰自己“吾將為賓乎?”就是說如果他接受堯的禪讓,他就是丟了實去求名,丟了主而去求賓。這與禪讓的是否接受并無那么貼切的邏輯關系,但是丟了實求名,丟了主求賓,倒是俗人的通病。
后來他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p>
這話表面上極富說服力,幾乎是不疑不爭之論,問題在于天下的誘惑并不僅僅是提供給你深林與河水的資源,而是吸引你實現自我,發(fā)揮生命能量的極致。這里也許仍然適用莊子的名實之辯與主賓之辯。你能不能做到滿足于深林一枝與飲水滿腹,這恰恰是莊子最最叫真的地方。這正是莊子所提倡的心齋,把愿望、追求局限于——不過是巢于一枝與飲而滿腹。不要求溫飽以上以外的東西,不要求生存權以外的權利。對于祿蠹、官迷、吸癰舐痔之徒的蠅營狗茍,古今中外都有正派的知識分子嗤之以鼻,認為這樣的人和事丟人現眼、丑態(tài)百出、不堪入目,但他們多數人以精英與高雅的姿態(tài)來討伐祿蠹官迷的,所謂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潛),所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所謂德王有很多而貝多芬只有一個,關于貝多芬不但輕視德國皇帝也輕視尊重皇帝的歌德的故事,他們都是以自己的智慧與道德優(yōu)越感,拒絕向權力與財富低頭。而莊子則是走了另一條相反的相當極端的路:他干脆否定一切社會性集團性的努力,否定王侯權貴,也否定學問的追求與爭論,他為自己與門徒樹立的榜樣不是王侯,不是諸子百家,不是鯤或鵬,而是小小的鷦鷯與偃鼠。奇哉莊周之文也,剛才還在生猛地介紹鯤與鵬,介紹高壽的冥靈、彭祖與大椿,忽然,一個猛子扎下來。變成了鷦鷯與偃鼠了。精英型的知識分子,是睥睨世俗的姿態(tài)實現精神的跨越與拔份兒。而莊子的姿態(tài)是降低自身的要求以至于無,以小巧的鳥兒與地里的老鼠的姿態(tài),擺脫俗世名利權位是非功過的羈絆,求得一己的逍遙與自由。他的方法是以退為進,以曲求伸,以侏儒的姿態(tài)求大道。他并不從外部跨越而過,而是從內里先否定一切功名地位的任何意義,他主張遠離避禍避險避憂。以避讓一切世俗追求為得到自身的平安與快樂的目的的手段。
盡管他是奇才奇論奇文奇理,但是讀之不無阿Q精神淵藪的觀感。
我這里無意以阿Q的名稱來輕蔑莊子,毋寧說我有以莊子的名義替阿Q找一點理解的好意。
這里還存在著逆向的思路:老子講: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太完美了反而像是暴露了(或必定)自己的缺陷——與完美相比,誰無缺失?太充盈了,反而像是(或必定)暴露了自己的空虛——與全知相比,誰不空虛?太正直了反而像是(或必定)暴露了自己的曲折、曲線、曲為行事、委曲求全(求直,因為大直必全,全必曲)……那么,大心胸、大智慧、大眼光、大慈悲,必定反而像是(或必定)暴露了自己的阿Q標記。莊子在某些問題上可以與阿Q貌似形似,但是阿Q永遠不可能寫出《莊子》,當然,而按照毛澤東的思路,把被顛倒了的一切再顛倒過來,是的,正像我們不能像趙太爺一樣不準阿Q“革命”一樣,我們應該提倡阿Q去革命,去寫書,如果他贏得了應有的受教育權、著述權,如果他的“課題”得到了支持,他將會寫一卷怎樣的哲學博士論文呢?
老子還講要“勇于不敢”,注意,不是怯懦而裝勇,而是因勇而退讓。就是說,正因為莊子有鯤與鵬的氣概與眼光,他才顯露了鷦鷯與偃鼠的平和與滿足,而不會成為嗜食腐尸的鵷雛,更不會成為蠅營狗茍的蛆蟲。
肩吾問于連叔曰:“吾聞言于接輿……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p>
果然,莊子立即從鷦鷯與偃鼠飛躍起來,升騰成為純美的仙子了。讀莊讀到這里我首先想起的是魯迅的散文詩《雪》:“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是文學,如果不說是神學的話。其實先秦以至于漢,文體的分別未必明確與成熟,即使司馬遷的《史記》,雖然下了極大功夫調查考證,其文學性也有些過分之處。史都文學化了,何況哲學?這可以說是一個神仙之夢,哲學之夢,想象與向往之夢。
我還有一個想法,先秦天下大亂之時,到處是說客的言談,到處是憑權力(王侯之屬)、武功勇敢、智謀與口才而求“上進”者。那是一個群雄爭霸、百家爭鳴、各顯其智其能其勇的時代,是一個陰謀陽謀蓬勃發(fā)展,政治軍事賭博盛行的時代,而一幫子讀書人,無不要靠自己的嘴皮子求出頭求功業(yè),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故彼等無不在語言文字上先聲奪人、堂皇燦爛、高屋建瓴、雄辯恢宏上下功夫,中國的政治、歷史、學術研討,從先秦時期就走了文學化的這條道路。至今中國的政治常常文學化,中國的文學常常政治化到有所錯位的程度。(如講“總路線”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講利用小說反黨……)
這段關于藐姑射山神人的故事,當然更像是神話故事而不像哲學論述的理據。你當然欣賞,卻不得不將信將疑。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
這里的知其實應是指想象力,應是指文學藝術的感悟能力,指對于文學藝術的知音與否,而不是指經驗層面的與技術科學層面的判斷真?zhèn)文芰?。莊子那個時候還弄不明晰把虛構的思維與經驗的思維區(qū)分開來。但是他的通過連叔之口反扣提出質疑的肩吾又聾又瞎才不可能理解相信藐姑射山神人的存在,這倒使我想起當代我們曾經喜歡用的一個邏輯:資產階級由于它的階級本能的限制,無法理解無產階級的大公無私與社會主義的各種優(yōu)越性。這樣的邏輯能令主張者具有某種滿足感,壓倒一切不同意見感,卻未必靠得住。
……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磅礴萬物以為一,這就是道的妙用。我在談老子時已經多方講過,道就是萬物的總體,就是一切的一與一的一切,就是一,就是齊物之齊與物,也就是準無窮大、↗∞。有同好懷疑莊子的道的真實性,其實道與∞與上帝大致相近或相同,一個是數學概念,一個是哲學概念,一個是神學概念,殊途而同歸。恰恰在這一點上勿需憂慮,如果你較真的話,你的較真本身就是道的證明,你如果懷疑話,你的懷疑就是道的能量。你如果糊涂的話,你的糊涂就是道的混沌的特色。你對于道的承認與否認,這本身正是齊物的對象。因為否認道的存在,也就是否認世界具有任何本質屬性,否認世界具有任何統(tǒng)一性規(guī)律性可概括性可言,否認永恒、無窮、超人間、彼岸、終極及其他一切非經驗概念的效用,那就說明,你心目中的大道正是雜多、無序、偶然、空虛、不可知不可解、無意義無是非……這樣無下去非下去空茫下去,反而離老莊主張的道距離更近了。老莊的大道,恰恰就是強調無、強調沖虛、強調混沌的啊。
無傷云云,則與老子的無死地說相近。老子說“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莊子說神人大浸不溺,大旱不熱,俄國諺語說的則如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的一首歌曲所唱:“我們,火里不會燃燒,水里不會下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謂無稽之談乎?
莊子在《大宗師》一章中還說: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其中關于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的描寫也類似上述種種奇跡。然而這一段文字卻說明,老莊的著眼點不是邪教式或特殊功能式、或練功式的奇跡,而是“真人”的超拔,不因處于少數地位而別扭,不因有所成功而牛皮,不窮算計,不因時間錯過或做事做過而后悔,也不因恰在良機或恰到好處而自得。這就如當今說的某某某“刀槍不入”一樣,是指人格,指意志,指操守,指堅定與自信,也指智慧與經驗。不能理解世上有這樣的人格力量與境界的人多矣,他們只能理解成功夫、特異功能、邪門歪道,最好的情況下理解成神話、傳奇、夢幻、文學虛構,也只好如此了。
(前人解釋“不逆寡”多從不違逆少數,與不雄成聯(lián)系起來,似亦可作不因寡而逆解。過與當有的只解釋為時機,亦覺狹隘一些。)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回過頭來想那皮膚如處子的女(?)神,在想象的大道與神人中,在無窮大的道面前,堯的治天下也是毫無意義的。這是莊子的殺手锏,一祭起大道來,洋洋乎,巍巍乎,茫茫乎,就連唐堯虞舜夏禹都嘛也不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