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加繆筆下的靈魂人物之一,《局外人》中的默爾索一直飽受爭議。從無動于衷的空心人到反抗荒謬的英雄,默爾索經(jīng)歷了漫長而復(fù)雜的形象變遷歷程。事實上,加繆認(rèn)為默爾索對于絕對和真實有著一種執(zhí)著而深沉的激情。在默爾索身上,虛無與信仰并行不悖。
一、虛無:怎樣都行
《局外人》中彌漫著一種虛無的氛圍,從默而索的口頭禪“怎樣都行”①就讓人略感一二。無論是對母親葬禮的安排,還是對女友結(jié)婚的提議,他都采取這種仿佛無所謂的態(tài)度。至于是否做他人的朋友、證人,就更是如此。而這一切,跟他是否真的愛她,是否真的理解別人,是否真的愿意去做,似乎并無多大關(guān)系。這是一種極其冷靜的言說語調(diào),仿佛一切與己無關(guān),自身早已從中抽離,作為旁觀者而存在。自身角色的分離與對峙形成巨大的張力,從中透露出虛無的氣息?!霸鯓佣夹小钡谋澈笫且环N沉默,沉默大多代表著一種否定與拒絕。在文本中,默而索無疑是沉默寡言的,他覺得沒什么可說的,于是就不說話,不喜歡翻來覆去說一件事情,絲毫不介意別人對他“生性緘默孤僻”的評價。在某種意義上,沒有表達(dá)并不意味著不善于表達(dá),而是不想表達(dá)或者說不想按照約定俗成的話語方式去表達(dá),而這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表達(dá)。
如果從某種意義上說,言語還只是一個表象的話,那么行為就是一種實質(zhì)的力量。在《局外人》中,默而索總是把自己變成一個“空”的存在。首先,他以“攝影機(jī)”的方式存在。他的眼睛就是鏡頭,忠實記錄下他所見到的一切,仿佛彼此沒有區(qū)別,更無所謂取舍?!八攘艘槐疲酒饋?,把盤子和我們吃剩的冷香腸推開。他仔細(xì)地擦了擦鋪在桌上的漆布。他從床頭柜的抽屜里拿出一張方格稿紙,一個黃信封,一支紅木桿的蘸水鋼筆和一小瓶紫墨水?!边B續(xù)幾個以“他”開頭的句子,連綴成一個不間斷的行動鏈,而默而索所做的一切只是隨著“他”——朋友萊蒙的行動來回調(diào)整并轉(zhuǎn)動自己的鏡頭。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默而索在賽萊斯特的飯館對那個“奇怪的小女人”吃飯情形不厭其煩的全程“拍攝”。這些對讀者來說似乎無甚意義卻顯羅嗦多余的“拍攝”,對默而索而言,卻是他的生存方式。因為虛無,因為“空”,所以不停地從外界“攝取”細(xì)節(jié)來填充所有的空白,并在玩味與延宕中獲得虛幻充實感,換來暫時的滿足,用“空”的姿勢換取“實”的感覺。
執(zhí)迷于細(xì)節(jié),是默而索“空”的第二種表征。這在文章的開頭就有所顯現(xiàn)。“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yǎng)老院的一封電報,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么??赡苁亲蛱焖赖摹!闭Z言反復(fù)纏繞在時間這個相對的枝節(jié)上,卻避過了“媽媽死了”這個重點,仿佛只是思緒無意的滑動。這種對細(xì)節(jié)的執(zhí)迷,對細(xì)節(jié)反復(fù)延宕、玩味不止的行為在后文愈加明顯,讓我們感受到的就是籠罩全篇的情感基調(diào)——虛無。此后,無論是在去馬戈養(yǎng)老院的途中,還是在為媽母親守靈的夜晚,甚至是在送葬的過程中,都是如此。所有的直接目的仿佛消失,只剩下一些旁逸斜出的枝節(jié)。目的與過程的關(guān)系開始曖昧不清,甚至大有互相替代之勢,強(qiáng)烈地表現(xiàn)在,坐在被告席上的默爾索,在命運(yùn)攸關(guān)的時刻也會很快對檢察官的控訴厭煩。而引起他興趣的卻“只有那些和全局無關(guān)的片言只語,幾個手勢,或連珠炮般說出來的大段議論”;當(dāng)然,他在意的決不是議論的內(nèi)容,而是那種連珠炮般釋放的感覺。
第三,他沉溺于本能,想怎樣就怎樣,一切跟著感覺走。他沒有見母親最后一面,更沒有因為母親的死而哭泣。他照常抽煙,喝咖啡,觀察他人,甚至第二天就和女友游泳,看滑稽電影,帶女友回家。他幾乎沒有想過,剛失去了母親,他應(yīng)該去做些什么。在那個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叛死刑的危險。在他看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他也是自然而然地生活著,并沒有什么不對、不妥的地方,外在的一切對于他并無任何意義。因此他才會對別人的不理解無所謂,對所謂的巴黎的好工作無所謂,對是否擁有所謂的愛情無所謂,總之,他跟隨感覺,活在當(dāng)下。
無論是“怎樣都行”的言說態(tài)度,還是“攝影機(jī)”式的觀察方式,無論是執(zhí)迷于細(xì)節(jié),還是沉溺于本能,我們都可以從中感受到虛無的存在。用文中的話說,就是“我的心已和外界隔絕”。而這種隔絕的感受,正是從虛無中來。
二、信仰:我聽著我的心
任何態(tài)度都意味著一種價值判斷,虛無也不例外。默而索的虛無是一種自覺,而非一片混沌。導(dǎo)致虛無的途徑似乎有兩個,或者是預(yù)期的意義無法實現(xiàn),或者是沒有終極意義可作支撐,而無論哪一條,都與意義相關(guān),而意義則與信仰相連。虛無并不意味著信仰的真空。在加謬看來,兩者并不相互排斥,甚至相反相成。
就默而索而言,他的信仰首先就是追求真實。對母親的死他并不傷心,但這并不表明他不愛她,外表的冷淡無法掩蓋內(nèi)心的溫度。在文中,從頭至尾,看似不經(jīng)意的偶然想起,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深深的思戀:那和母親共用過的桌子,那隔壁老人嗚咽的哭泣,那夏天傍晚傷感的時刻,都曾喚起他對母親溫柔的回憶。至于把母親送進(jìn)養(yǎng)老院,在他看來是件很自然的事,因為他雇不起人照顧她,也沒有時間,而且母親很久以來就和他無話可說,一個人待著悶得慌,在養(yǎng)老院里,她至少還有伴兒。這些都是他真實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做。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情感,單純而真誠地生活著。“人生永遠(yuǎn)不該演戲”,“我聽著我的心”,在他的價值領(lǐng)域里,浮面的東西已不再重要。而面對他的真實,世界卻呈現(xiàn)出它虛假的一面。人們把情感姿態(tài)上升為一種價值,為母親下葬時是否流淚和悔過而糾纏不休,為一種價值的被漠視而激動,并為自己的激動而感動。然而面對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默而索),卻毫無憐惜的感覺。在此,默爾索遠(yuǎn)離了俗世并超越了它。
其次是追尋自我。默而索有著鮮明的自我意識,他在這方面敏感而細(xì)膩,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初次上庭時,就覺得自己是個多余的人,是個擅自闖入的家伙,因為“一切都在沒有我的干預(yù)下進(jìn)行著。我的命運(yùn)被決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睆?qiáng)烈的自我意識使他對稱呼很敏感,律師每次辯論都是以“我”相稱,這使他明顯感覺到自己被排斥、被取代。他希望別人用“你”而不是“您”來稱呼他,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在彼此身份對等的基礎(chǔ)上,擁有真正溝通的可能性。正是這種“自我”的存在,使默而索一次又一次拒絕懺悔,拒絕接見神甫,并最終拒絕了與社會的和解,選擇了死亡。一如加繆曾經(jīng)的心情,“我不是這里的人,也不是別處的。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無依無靠。一切于己無關(guān)”②(柳鳴九譯)。然而,默爾索卻是幸福的。對于加繆而言,反抗更多是精神上的,怎么想比怎么做重要。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默而索取得了絕對的勝利。用看守長的話說,監(jiān)禁是為了懲罰,以剝奪自由為手段。然而失去了女人和香煙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卻最終沒有禁錮掉,反而得到了進(jìn)一步地確認(rèn)。因此,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默爾索宣告“我過去曾經(jīng)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因為他擁有了真正的自我,對自己的一切有把握,對他的生命和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
第三是追逐真愛。這里的愛是一種泛指,包括所有的真情。默而索愛著這個世界,盡管他常常沉默著,但這絕不是一種冷漠。這種沉默遠(yuǎn)比喧囂富有更深的內(nèi)涵,更容易聆聽生命的音律。在人生的某一時刻,在一種愛的氛圍里,他第一次想要結(jié)婚,想要擁抱他人,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鄰居老人手上硬皮的粗糙,心與心的距離曾如此接近?!拔曳路饛钠>氲纳顪Y里聽到了這座我所熱愛的城市的,某個我有時感到滿意的時刻種種熟悉的聲音?!边@是對真實生命體驗的回憶與品味。在臨刑前夜,他仍然感覺到“夜的氣味,土地的氣味,海鹽氣味,使我的兩鬢感到清涼。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靜,象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笨梢姡麑@個世界懷有深深的愛,盡管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不是他的理想,盡管他最終為此被迫放棄了肉身,但他仍想重新來過。是愛讓他有所留戀,他“準(zhǔn)備好把一切再過一遍”,但他期望的無疑是一個新的世界。
追求真實,追尋自我,追逐真愛,這是默而索的信仰和追求。這一切與虛無并行不悖。也許,虛無本身就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愛的方式,它并不一定意味著對其它信仰的排斥。也許像我們前文所提到的,正因為對這些信仰的堅守,才會把生活浮面的東西看透,面對人生的終極,才會有一種虛無的感覺。也許,正是那種虛無的感覺,才會讓我們在現(xiàn)實中選擇并堅守一些價值,不至于徹底失重。我們相信,虛無和信仰的背后,是對生命真實自在飛翔的渴望。
注釋:
①柳鳴九、沈志明主編:《加繆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版
②羅杰·格勒尼埃:《陽光與陰影》,伽里瑪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頁。
胡曉玲,女,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06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