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寧
歲末是各地評選當年“十大新聞”的揭曉之期,可是從很多地方的評選結果來看,都無外乎本市“某地榮列百強、某街躋身全國商業(yè)街、某地榮獲文明城市、百歲壽星達多少位”等正面報道,負面報道均為零。筆者疑惑:難道沒有一則負面報道值得進入“十大新聞”?
負面報道如此遭受“冷遇”,實在不是一件好事。為什么不把負面報道拿出來作為候選?原因很簡單,害怕影響城市的和諧形象。實際上,維護城市的和諧形象,靠的是扎扎實實的工作,而不是文字上的“歌舞升平”,即便是中央有政策“以正面報道為主”,那也不是說負面報道就要為零。
2005年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頒布了當年普利策新聞獎,結果如下(部分):醫(yī)院內(nèi)的醫(yī)療事故和種族偏見,新澤西市長是同性戀并與人通奸,前市長與14歲女孩的通奸行為,干細胞研究中的科學與倫理問題,病人、家屬和醫(yī)生講述癌癥幸存者的故事,鐵軌交通事故,尤蒂卡颶風。其中負面報道5則,中性報道2則,正面報道為零。專門研究普利策新聞獎的學者展江評論這種“揭丑式”風格說,這體現(xiàn)了美國記者“守望暗礁”的責任感。美國新聞界一向認為,優(yōu)先關注天災人禍和具體的揭露一個個社會腐敗行為是它們的基本使命,否則普利策所說的審視“不測風云和暗礁險灘,及時發(fā)出警告”的職責便無從行使。
看來,政府能把獎頒給“揭短”的記者,不但不會影響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反而會凸現(xiàn)政府對受眾知情權的尊重,以及對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負責的態(tài)度。現(xiàn)在想來,中國某些城市“十大新聞”評選中出現(xiàn)的“正面報道一邊倒”的現(xiàn)象,固然有記者的原因,可是體制因素更多,因為每次評選都是帶著“為了更好地回顧成就”的大帽子,這使得新聞評選中已經(jīng)沒有新聞本身的“預警”內(nèi)涵,而演變?yōu)橐粓瞿杲K歲尾的宣傳秀,或是某些官員進階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