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霞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是一種建構能力,是學生的一種自覺化行為。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方式
語文閱讀能力是一種建構能力,靠的是大量反復閱讀實踐。閱讀是學生的自覺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本是例子,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怎樣在語文課堂上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興趣?筆者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
在學生預習課文的過程中,先提出問題,邊思考邊閱讀。我在輔導學生預習《我的母親》一文時,思考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學生第一遍閱讀都能找到母親“在學習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訓導”這兩件事,而母親作為當家的后母如何處理家庭中的難事和矛盾,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這兩方面都需要教師的點撥,再讀課文才能領悟到。這就要督促學生多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復述故事、全面閱讀
在深入分析課文之前,提出復述故事的要求,目的在于使學生大體掌握其內(nèi)容。通讀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維軌跡,弄清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在學習《我的第一本書》時,先讓學生復述課文內(nèi)容,要想把內(nèi)容復述完整,沒有三五遍的閱讀是辦不到的。在這樣閱讀的基礎上,這“第一本書”的思想內(nèi)涵和情感蘊涵也就理解了。學生也會明白“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涵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采用這種形式做到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讓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縱深閱讀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陂喿x教學中。學生的質(zhì)疑,是一種有層次的探究心理狀態(tài),對閱讀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海燕》時,我一反過去教師滿堂灌,把各種象征含義硬梆梆地塞給學生的做法,那樣學生只是被動接受。這次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發(fā)問。主動探究,把質(zhì)疑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知識、情感的主體。雖然學生的發(fā)問有些是幼稚的或是鉆牛角尖的,甚至是錯誤的,我也巧妙解答,倍加愛護。這種換位的嘗試,激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大有問不倒教師不罷休的架勢,在興趣中對課文有了深入的了解。
四、課堂情景劇表演,創(chuàng)造性閱讀
課文中不乏情節(jié)生動,形象鮮明的段落句子,如果上課時總是讓學生一讀了事,無論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去體會課文語言的精彩,對學生來說只能算是隔靴搔癢。遇到這樣的課文,我就放手讓學生演,這就會激發(fā)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情節(jié)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現(xiàn)課文情境的閱讀興趣。在講《孫權勸學》一文時,文中孫權、呂蒙、魯肅身份地位不同,說話的語氣語調(diào)也不同,非常適合學生表演。在疏通文義后,我就把學生分成組,分組表演,看哪組表演的最出色。學生的表演出乎我的意料:孫權作為君王對下屬的語重心長,呂蒙學有所成后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魯肅見到呂蒙的變化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贊嘆的語氣,頗有古裝電視劇的韻味。
五、閱讀與寫作結合得以拓展
在閱讀中滲透寫作,可以使學生閱讀面得以拓展。讀寫有機結合同步進行,學生不但可以深刻領會課文所用的寫作方法,而且能真正懂得如何在寫作中運用這些方法,從而避免學生只會在課堂上籠統(tǒng)地接受課文中涉及的修辭方法、寫作手法,而不能將它們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去。在講《紀伯倫組歌》時,我要求學生在學完這篇課文后,也要學會運用擬人的手法,加上自己的文學想象寫一首詩,題材自選。學生帶著任務去學,學得會更用心,交上來的作業(yè)模仿得也很像。如這首《粉筆頌》:
粉筆頌
輕輕地
你在黑板上勾勒出知識
時間消逝著你的身軀
你雖害怕自己的一生就這樣過去
但你仍默默許愿
一定,一定要讓自己傳播最寶貴的知識
想到這里
你再次挺直了那矮小的身軀
終于
你的愿望實現(xiàn)了
而這
也是你——一支粉筆的結局
六、以點帶面,遷移閱讀
用所學的一個課文閱讀去輻射更多的閱讀材料,從而讓學生學會分析同一類文章,讓學生掌握篩選信息的方法,提高歸納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在學了魯迅的《雪》之后,對比閱讀高深的《北方的雪》,魯迅的《雪》把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進行對比,通過描寫北方雪的質(zhì)地、形態(tài),表現(xiàn)了作者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而高深的《北方的雪》,通過寫雪議雪,閃爍著社會和人生的哲理之光,作者贊美雪是無私的奉獻者,表達自己對雪的敬意。讓學生領悟同一事物,由于作者的主觀傾向不同,會寓于不同的思想感情。從而領略語文的博大精深,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享受文學的熏陶。
語文是重要的人文應用學科,我們應當科學地引導學生閱讀,努力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
王素霞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是一種建構能力,是學生的一種自覺化行為。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方式
語文閱讀能力是一種建構能力,靠的是大量反復閱讀實踐。閱讀是學生的自覺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本是例子,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怎樣在語文課堂上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興趣?筆者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
在學生預習課文的過程中,先提出問題,邊思考邊閱讀。我在輔導學生預習《我的母親》一文時,思考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學生第一遍閱讀都能找到母親“在學習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訓導”這兩件事,而母親作為當家的后母如何處理家庭中的難事和矛盾,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這兩方面都需要教師的點撥,再讀課文才能領悟到。這就要督促學生多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復述故事、全面閱讀
在深入分析課文之前,提出復述故事的要求,目的在于使學生大體掌握其內(nèi)容。通讀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維軌跡,弄清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在學習《我的第一本書》時,先讓學生復述課文內(nèi)容,要想把內(nèi)容復述完整,沒有三五遍的閱讀是辦不到的。在這樣閱讀的基礎上,這“第一本書”的思想內(nèi)涵和情感蘊涵也就理解了。學生也會明白“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涵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采用這種形式做到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讓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縱深閱讀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陂喿x教學中。學生的質(zhì)疑,是一種有層次的探究心理狀態(tài),對閱讀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海燕》時,我一反過去教師滿堂灌,把各種象征含義硬梆梆地塞給學生的做法,那樣學生只是被動接受。這次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發(fā)問。主動探究,把質(zhì)疑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知識、情感的主體。雖然學生的發(fā)問有些是幼稚的或是鉆牛角尖的,甚至是錯誤的,我也巧妙解答,倍加愛護。這種換位的嘗試,激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大有問不倒教師不罷休的架勢,在興趣中對課文有了深入的了解。
四、課堂情景劇表演,創(chuàng)造性閱讀
課文中不乏情節(jié)生動,形象鮮明的段落句子,如果上課時總是讓學生一讀了事,無論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去體會課文語言的精彩,對學生來說只能算是隔靴搔癢。遇到這樣的課文,我就放手讓學生演,這就會激發(fā)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情節(jié)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現(xiàn)課文情境的閱讀興趣。在講《孫權勸學》一文時,文中孫權、呂蒙、魯肅身份地位不同,說話的語氣語調(diào)也不同,非常適合學生表演。在疏通文義后,我就把學生分成組,分組表演,看哪組表演的最出色。學生的表演出乎我的意料:孫權作為君王對下屬的語重心長,呂蒙學有所成后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魯肅見到呂蒙的變化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贊嘆的語氣,頗有古裝電視劇的韻味。
五、閱讀與寫作結合得以拓展
在閱讀中滲透寫作,可以使學生閱讀面得以拓展。讀寫有機結合同步進行,學生不但可以深刻領會課文所用的寫作方法,而且能真正懂得如何在寫作中運用這些方法,從而避免學生只會在課堂上籠統(tǒng)地接受課文中涉及的修辭方法、寫作手法,而不能將它們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去。在講《紀伯倫組歌》時,我要求學生在學完這篇課文后,也要學會運用擬人的手法,加上自己的文學想象寫一首詩,題材自選。學生帶著任務去學,學得會更用心,交上來的作業(yè)模仿得也很像。如這首《粉筆頌》:
粉筆頌
輕輕地
你在黑板上勾勒出知識
時間消逝著你的身軀
你雖害怕自己的一生就這樣過去
但你仍默默許愿
一定,一定要讓自己傳播最寶貴的知識
想到這里
你再次挺直了那矮小的身軀
終于
你的愿望實現(xiàn)了
而這
也是你——一支粉筆的結局
六、以點帶面,遷移閱讀
用所學的一個課文閱讀去輻射更多的閱讀材料,從而讓學生學會分析同一類文章,讓學生掌握篩選信息的方法,提高歸納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在學了魯迅的《雪》之后,對比閱讀高深的《北方的雪》,魯迅的《雪》把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進行對比,通過描寫北方雪的質(zhì)地、形態(tài),表現(xiàn)了作者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而高深的《北方的雪》,通過寫雪議雪,閃爍著社會和人生的哲理之光,作者贊美雪是無私的奉獻者,表達自己對雪的敬意。讓學生領悟同一事物,由于作者的主觀傾向不同,會寓于不同的思想感情。從而領略語文的博大精深,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享受文學的熏陶。
語文是重要的人文應用學科,我們應當科學地引導學生閱讀,努力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