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峰 邱東林
[摘要]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一些高校(如哈佛大學)已實施多年并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在中國卻是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重視、本世紀初方開始實施的新理念。因此,我國高校實施通識教育需借鑒國外大學(尤其是哈佛大學)的經(jīng)驗。復旦大學作為中國的重點大學,在吸收哈佛等國際重點大學通識教育經(jīng)驗的基礎上開設了核心課程,實行“模塊固定、學分必修、課程選修”的模式。但在現(xiàn)行通識教育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是否應進入核心課程,而且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體現(xiàn)通識教育的精神是我們重點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通識教育哈佛大學核心課程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6—0046—04
[作者簡介]康志峰,邱東林,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上海200433)
一、通識教育
1通識教育的來源、目的及其分類
“General Education”即通識教育,它源自于歐洲的自由教育,形成則在19世紀末的美國,它是美國大學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適應性的產(chǎn)物。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使其有社會責任感并使其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人。因此,通識教育是大學生應該接受的必不可少的非專業(yè)教育。
Levine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識教育主要有四種實施類型:(1)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指“對學生必須修習的學科領域(一般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以及在各領域內(nèi)至少應修習的課程門數(shù)(或最低學分數(shù))作出規(guī)定的通識教育課程計劃”;(2)名著課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 Curriculum),也稱“巨著課程型”,是“美國若干高等學校為實施通識教育制定的一種本科階段的教學計劃”,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由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翰·厄斯金(John Erskine)提出的;(3)核心課程型(Core Curriculum),它是20世紀70年代末大量出現(xiàn)于美國大學的一種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類型,《韋伯斯特新大學詞典》(Webster's New College Dictionary)的解釋是:“一種綜合傳統(tǒng)獨立學科中的基本內(nèi)容、以向所有學生提供共同知識背景為目的的課程設置”;(4)自由選修型(Free Electives),強調(diào)以學生興趣為中心的個性發(fā)展,主張自由選修,反對必修,例如哈佛通識教育課程包含核心課程、專業(yè)課程和自由選修課程。
2通識教育的理念及發(fā)展
通識教育的理念是以培養(yǎng)社會的人為主線,讓學生進行重新思考,通過通識教育,從新的視野、新的角度讓學生重新取向。堅持精粹主義(essentialism)理念,它所要求的能力是所有學生必需的,但需要把知識領域拓寬到生活領域;教育目的不是傳授專業(yè)技能,而是培養(yǎng)多方面發(fā)展的人和適應未來社會的良好公民;注重知識的整體化和綜合化;注重學生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科技意識的培養(yǎng);以國際化視野為未來作準備。以哈佛為例,從19世紀末哈佛大學就開始了課程選修制,之后圍繞著通識教育經(jīng)歷了五次大的改革(參見表1)。對于通識教育的理念,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其不同的表述方式。
通識教育經(jīng)歷了1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從19世紀末以哈佛為代表的高校在美國開始實行選修制到1909年自由選課而避免隨意選課的“集中與分配制”,從1945年《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發(fā)表到1978年推出核心課程計劃,直至2007年哈佛對《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lon》的公布,通識教育經(jīng)歷了一個改革創(chuàng)新、逐步完善的發(fā)展過程。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將通識教育逐步提到議事日程。復旦乃至全國各高校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是沿用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和教學模式。雖然民國初年,蔡元培提出要培養(yǎng)“碩學閎材”,要“通融文理兩科之界限”,主張文理“兼學”,但在救國圖強、求才急切的環(huán)境下未能實現(xiàn)。20世紀30年代,在西方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歸國人士梅貽琦先生接受美國“通識教育”思想,發(fā)展其理念,提出了“先通后?!钡恼n程設置,然而這一新理念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難以展開。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知識創(chuàng)新不斷加速,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學教育面臨著人文精神缺失、創(chuàng)新力不足、素質(zhì)結構失調(diào)等社會挑戰(zhàn),由此而產(chǎn)生了通識教育的新理念。20世紀90年代,復旦提出“通才教育”,以尊重和滿足人的本質(zhì)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的通識教育,正是大學維護教育本質(zhì)和大學使命的一種努力。。之后又提出“通識教育”,進行“培養(yǎng)完人的教育”,“完人”指個人品行、公民意識、知識傳授、公務能力等。2005年,在迎接百年校慶之際,復旦大學決定成立通識教育的專門機構復旦學院。2005年8月28日,3 700多名05級新生(包括313名留學生)按專業(yè)錄取到復旦學院報到后,開始接受住宿學院式的通識教育。從此,所有被復旦錄取的新生都將在復旦學院接受為期一年的住宿學院式通識教育。復旦實施通識教育涉及機構設置與學生管理模式、課程結構調(diào)整、課程與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復旦大學嘗試住宿學院通識教育模式是在借鑒了國外著名大學通識教育的經(jīng)驗與本科生培養(yǎng)模式、以及國內(nèi)其他高校的實踐,結合復旦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并付諸實施的。實施這樣的改革必然涉及本科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課程。復旦學院的成立為實施通識教育提供了一個適宜的體制環(huán)境,也為構建具有復旦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實施平臺,對于調(diào)整、修訂、利用和完善復旦大學原來的課程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機。。住宿學院式的復旦學院通識教育首先遇到的便是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問題。該學院十分重視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積極研究課程建構,探索可行性的方法與路徑。復旦大學的學校領導把通識課程構建當作核心任務來抓。
二、核心課程
1何謂“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是大學本科階段通識教育領域(非專業(yè)教育領域)的一種課程設計模式:是將一些相關領域的重要基本論題予以重新組合的一種課程,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共同的學識背景。它在大學通識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核心課程”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核心課程大量出現(xiàn)在美國高校的通識課程實踐中,最早起始于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設計。在核心課程之前,哈佛大學曾有過類似的改革嘗試,如自由選修制、集中分配制以及二戰(zhàn)之后的普通教育等??梢哉f,哈佛核心課程是1636年建校以來區(qū)別于類似課程、經(jīng)過多次課程改革的歷史結晶。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jīng)歷著社會
變革和教育改革,哈佛的通識教育也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1973年,亨利·羅索夫斯基擔任哈佛文理學院院長,重新審視哈佛大學的教育目的。經(jīng)過多年研討與規(guī)劃,羅索夫斯基于1978年發(fā)表了《哈佛核心課程報告書》(Har—yard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把哈佛通識教育課程分為5類:文學與藝術、歷史研究、社會分析及推理、科學和外國文化(參見表2)。核心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要給學生確定一個知識廣度的最低標準。由此可見,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非常廣闊,適應現(xiàn)代多元文化社會的需要,這個方案在哈佛大學很快得到認同,這樣,哈佛歷史上第一個“核心課程”也就正式出臺并實施。
在哈佛大學學生畢業(yè)所需的32門課程中,16門專業(yè)課程,7門核心課程,9門自由選修課程。其中,哈佛所開設的核心課程,涉及11個項目,學生需在其中選擇7個領域。由此可見,哈佛核心課程的特點與啟示:(1)課程目標明確;(2)課程涵蓋面廣,具有靈活性;(3)內(nèi)容博大精深,教學組織嚴謹,教學形式活潑多樣。
復旦大學在通識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強調(diào)核心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主導原則是突破單純的“專業(yè)視域”和單純的“知識視域”,從培養(yǎng)新時代中華民族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發(fā),為學生提供能夠幫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yǎng)、思想視野和精神感悟的課程。2005年復旦大學正式實施了“核心課程”方案,當時復旦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共有50門,它們是特別針對不分專業(yè)、接受通識教育的復旦學院學生開設的。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的專門機構復旦學院“核心課程”的啟動標志著復旦大學“核心課程”的誕生。其中多數(shù)核心課程由名師和資深教授帶頭,保證了核心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和水平。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其思辨能力,核心課程引進了哈佛等美國名校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討論班形式,以保證核心課程的效果。
據(jù)復旦大學對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調(diào)研報告顯示,2006~2007學年的第一學期全校共有4 21 7人次的學生不同程度地選修了核心課程。選課中,復旦學院的學生對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表現(xiàn)出很大的修課興趣,76.54%的學生在第一學期就完成了核心課程2個學分的選讀,21.73%的同學選修了4個學分(2門課)。2008年新生可修12學分核心課程,2008~2009學年第1學期6大模塊核心課程總數(shù)達73門。
3哈佛與復旦的最新“核心課程”設置
2007年哈佛對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的公布,將核心課程調(diào)整至8大領域,將在2009年9月實施。復旦核心課程設置在借鑒哈佛等美國重點大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又頗具中國特色,即實行“模塊固定、學分必修、課程選修”原則。其中“模塊固定”指核心課程包括六大模塊(參見表3)。
“模塊固定”強調(diào)了核心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學分必修、課程選修”指學生必須在6個模塊中任選1門課程,計2個學分。復旦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規(guī)定:從2007年新生開始在大學4年里在其中的3個不同模塊中各選1門課程,修滿3門通識課,即6個學分方能畢業(yè)。學校建議學生在大一的時候選修兩門通識課程,為通識教育打下基礎,然后在接下來的3年學習中,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體悟,去選修另一門課程。2009年9月,在6大板塊的通識核心課程中,復旦共開設84門核心課程(參見表4)。
由此觀之,哈佛與復旦的共同特點是:第一、重視通識教育,尤其重視未來的通識教育;第二、通識課程的不斷改革、更新與重構,使通識課程設置更加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第三、對學生的培養(yǎng)理念更加明晰,目標更加明確。因此,對于課程設置問題的對策:一是借鑒哈佛經(jīng)驗,少走或不走彎路,改革創(chuàng)新;二是擴大通識課程領域,增加通識課程種類;三是加大通識課程在總學科課程的比例。
三、大學英語
1問題
2009年5月22~23日全國四大名校(復旦、清華、北大、交大)在復旦大學召開了大學英語研討會。在研討會上,與會代表進行了廣泛交流、研討并熱烈發(fā)言。不少學者提出通識教育與英語教學的問題,如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如何進行?大學英語的學分如何定量?四大名校乃至全國各高校對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尤其是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看法不一。但大家一致認為:我國教育教學應該改革,推行通識教育勢在必行,而且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應加強而不應弱化。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進行通識教育的同時,有的學校把大學英語學分減到8個學分(如復旦、交大),另有些學校保留16個學分(如財大等)。就哈佛通識教育的經(jīng)驗來看,把外國文化教育看作是核心課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強調(diào)國際化、全球化;就我國教育部要求而言,大學英語應盡量保證占學分總數(shù)的10%,這說明教育部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視程度未減;就我國各高校而言,應該向哈佛學習,貫徹國際化、全球化的外語教學思想。因此,大學英語進入核心課程是適應國際大氣候、符合國際化外語發(fā)展方向的。
在大學英語的實際教學中,究竟教什么?面對大學生既有教材、又有教參,既可以自己看書自學、又可以借助電腦軟件在線學習這樣的新形勢,大學英語教師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因此,在大學英語的教學是貫徹通識教育的現(xiàn)代理念、引導學生用英語去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a way of thinking in English),而并非只教授具體技能。這樣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模式才能真正與通識教育的核心教育結合起來,才能適合中國的高等教育教學新形勢,使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永生不衰。
2對策
——轉(zhuǎn)變教學理念。無論大學英語是否進入核心課程,大學英語教學的理念應該轉(zhuǎn)變。大學英語不應僅僅教授語音、語法、語篇等單一的語言知識與技能,而應該教授學生用英語思考,把英語作為一門工具,從這一意義來講,它應屬于核心課程。轉(zhuǎn)變大學英語教學理念應做到:(1)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始終貫徹通識教育的現(xiàn)代理念,把培養(yǎng)“社會人”和“完人”放在首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2)引導學生尋找英語學習的路徑,教給學生用英語思維的方法(the way of thinking in English);(3)在英語教學中把知識的傳授和討論與培養(yǎng)學生個性、道德品行、公民意識以及怎樣做社會人等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模式并非只是重視英語語法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也并非是完全照搬西方的談論教學模式,而是一種將大學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
——轉(zhuǎn)變教學模式。(1)由原來死板的講聽(教師講,學生聽)模式轉(zhuǎn)變?yōu)殪`活、開放的,以學生為主題的師生互動模式,改變老師只是充當錄音機的角色;(2)教師為學生添加興奮劑,補充搜集與課文相關有趣的視頻音響背景材料;(3)由教師作導演,讓學生作演員進行各種形式的演示,再現(xiàn)課文知識。
對于以上問題的解決,我們既應傳承我國傳統(tǒng)教育教學的經(jīng)驗和做法,又需借鑒國外高校的經(jīng)驗,以全新的現(xiàn)代理念來培養(yǎng)“全人”和“社會的人”。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品行、公民意識、知識傳授以及公務能力,構建適合中國國情教育、具有中國特色的通識教育并使之科學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