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
英語課程標準將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的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為落實各項能力目標,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實踐性強、具有明確任務的“任務型”教學方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它是將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當中,使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與此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這里,英語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工具、一種技能,而不是僅僅作為一門知識來學習。
《新標準英語》教材是外研社依據英語課程標準,在充分調研和科研論證的基礎上與英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共同推出的我國第一套中小學“一條龍”英語教材。從內容的選擇、層次的遞進、課程的設置等各方面都很適合“任務型”教學的實施[1]。比如在《新標準英語》(5A)中,一共有13個模塊(Module),每個模塊被分為3個單元(Unit),一般情況下,第一單元呈現(xiàn)本模塊所要學習的語言內容,第二和第三單元提供若干任務型練習,包括一首歌謠(Chant)或小詩(Poem)。歌謠和小詩的學習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節(jié)奏感,還能提高發(fā)音的正確性。通過學習一些英語國家兒童所熟知的歌謠,還使學生了解一定的西方文化。同時每個模塊都有一個主題,這就有利于落實“任務型”教學。經過聽做、說唱、玩演、讀寫、視聽后,學生可以用英語做某些事。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小學階段“任務型”教學模式有以下認識。
1 “任務型”教學的任務材料 選擇
在進行任務型教學時可以選擇2種任務材料:口頭任務材料和筆頭任務材料??陬^任務材料來自于學生周圍之所見所聞,如口信、廣播、電視、詩歌等,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并以能用所學語言知識與人進行交際為目的。如在《新標準英語》(5B)的“Decisions”模塊中,教師提供學生一個口頭任務材料:要求學生用所學過的知識點,加上平時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完成一段購物決策性的口頭對話任務。
筆頭任務材料來自于報紙、雜志各類通訊上的文章,新聞故事、便條、來往書信等。如在《新標準英語》(4B)的“A letter from abroad”模塊中,教師提供學生一個筆頭任務材料:要求學生模仿課文中的書信內容,并結合在課外書中看到的書信格式,完成一項給國外的朋友寫封回信的筆頭任務。
2 “任務型”課堂教學中師生 的角色扮演
英語課堂教學由教師、學生、語言學習材料和媒體等基本要素構成,一種完整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是學生學的模式和教師教的模式的有機結合,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課堂教學特點。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師生應該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學生是交際者,其主要任務是溝通(傳遞與接受)信息,具有學習的自由性,并經常進行小組活動。為了使學生成為交際者,教師應扮演助學者:教師要通過任務型學習,交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技巧;在活動中應該對學生的交際進程起促進作用;同時教師不但應該是課堂交際活動的參與者,還應該充當學生的“活字典”“資料庫”;從教師的職責出發(fā),觀察、監(jiān)控課堂活動的進展。
3 “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設 計的注意點
1)活動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教師應了解并依據課程標準對所教學段或年級的要求,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來設計活動,并要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和操作的模式,使任務有可操作性。
2)活動設計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因此,教師應依據課題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置身于貼近自己生活的語境中,產生親切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3)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新的語言知識,而且更應注重新的語言技能的形成和擴展過程。因此,活動設計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fā)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4)活動設計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和聯(lián)系,教師可采用學校的藝術節(jié)與英語節(jié)合二為一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fā)展。
5)活動設計要能夠促進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和他人交流。因此,學??梢蚤_設“英語日”和“英語角”等,以此來發(fā)展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活動設計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通過課余興趣小組活動、英語競賽等方式把任務型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為學生提供個體活動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有機會處理自己在某種技能、某項知識上的不足,以便使自己完善,并得到全面發(fā)展。
4 “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學習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形象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應公正、平等、和藹、信任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與自己的過去相比,只要有所進步,教師就給予鼓勵和表揚,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心理傾向。
在學習中學生希望能得到教師和同學的關注,那如何調動學生參與意識,對于班里的每一個學生都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該從主觀上引導學生樹立想學什么、要學什么,而不是今天老師要求學什么的動機。例如《新標準英語》(4B)教材“Music”這一模塊的教學,在要求學生完成Unit 1對話任務的時候,首先用歌曲I am a music man導入課堂,引導學生加入活潑的動作表演,馬上就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英語學習氛圍自然形成,使學生能更輕松地完成本單元的任務。
5 “任務型”課堂教學 的主要開展形式
“任務型”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服從于活動的內容,采取最有利于激勵學生參與語言交流的實踐活動。經觀察與總結,小組活動是“任務型”教學活動中最具有特點的形式之一。在執(zhí)行任務的小組活動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不可缺少的,并且都承擔一定的責任,學生可以從這些活動中學會團結協(xié)作、相互交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
小組競賽是小組活動中最常用的方式,活動中可以以apple、orange、melon、pear或spring、summer、autumn、winter等為組名,小組競賽可以貫穿全課,也可運用于某個游戲中,如根據所給信息猜事物、用形體語言表述詞意或句意等。每個學生取得的成績都是對小組的貢獻,小組成績取決于小組組員的共同努力,這也成為學生自覺投入的動力。例如在《新標準英語》(4A)教材“London”這一模塊中,為了讓學生圓滿得完成“小導游”帶領旅行團參觀London名勝的任務,教師設計一個小組競賽:爭創(chuàng)文明優(yōu)秀小導游。在競賽中“小導游”和旅行團成員合作默契,在不知不覺中成功得完成導游任務。
6 “任務型”課堂教學大量語 言信息的輸入
Stphen D. Krasher和Tracy D. Terrel在外語自然教學法中提出語言習得的思想,即強調語言的掌握應多以輸入為主,盡量擴大接觸語言的量。“任務型”教學并不是讓學生完全依賴于個人放任自流,以自我為中心,隨意發(fā)展,而仍需要大量的聽英語、說英語、唱英語、看英語、演英語、玩英語等信息輸入途徑。例如在《新標準英語》(4B)教材“See a doctor”這一模塊教學中,首先通過看“see a doctor” 這一情景錄像來初步熟悉對話,然后仔細聽病人與醫(yī)生的對話,最后通過小組練習來演繹這一情景對話,有一些小組能根據所給情景加入自己的語言自編一段類似對話。而后以歌曲作為鞏固和深化的手段,這就可以使各種機智有機地結合,為更好地完成任務奠定基礎。
可以看出“任務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以任務活動為主要突進,強調讓學生的注意力放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為交流的媒介來完成任務,而不是關心自己所說句子的結構是否正確。這么一來,學生積極地“動”起來,同時課堂也“活”起來?!?/p>
參考文獻
[1]倪文賽.“任務驅動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1(5)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