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鵬
流浪之家
一位年輕的女記者坐在小車里,身著盛裝奔赴晚宴。小車堵在紐約的大街上,透過車窗,她忽然看見媽媽正在垃圾箱里翻揀食物……你認為這位母親很可憐嗎?錯。這位揀垃圾的女人出身于一個富庶家庭,擁有一塊價值100萬美元的土地以及連博物館都想收購的一整套印第安飾品,但是,她自愿選擇終身流浪的生活方式。
女記者清楚地記得自己那異乎尋常的童年。精通物理數學的父親夢想發(fā)明金礦探測器和建造太陽能玻璃城堡,但是他經常酗酒、沒有固定收入;母親熱衷于繪畫寫作卻無法靠藝術謀生。他們拒絕庸常的生活,拒絕領取救濟,一直帶著四個孩子在美國西部沙漠、礦鎮(zhèn)的許多個地方顛沛流離,過著赤貧且危險的生活。那位女記者在3歲大的時候就不得不自己做熱狗,結果粉紅裙子著火,她被燒傷了,而媽媽卻在隔壁畫油畫;孩子天天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和玩具,有時候連續(xù)幾天都以仙人掌為食;全家人常常衣不蔽體、必須對受凍受傷這類事習以為?!?/p>
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流浪之家的浪漫色彩慢慢消失,他們越來越難以忍受饑餓、混亂、骯臟以及來自外界的蔑視和欺凌。于是,他們齊心協(xié)力互相幫助,一個個從這個家逃了出去,來到紐約,成為主流社會的一分子,過上了與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父母也跟著來到紐約,但是他們不是來投靠子女的,而是繼續(xù)他們的流浪生涯。
他們錯了嗎?
這就是美國女記者、作家珍妮特的真實成長史。2005年她出版了童年回憶錄《玻璃城堡》,給世人呈現出一個獨特的流浪之家。此書一經問世,就長時間地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獲得了廣泛好評。
或許,你已皺起了眉頭:天底下哪里有這么不負責任的父母!但是當我們走近這對父母,卻又不得不被他們獨特的人生觀以及浪漫個性所折服。在孩子們年幼時的圣誕夜里,父親沒有像其他的家長那樣送給孩子們塑料玩具,而是指著天上的星星說:“你們各自選一顆星星,我把它作為你們的圣誕禮物。從現在開始的年月里,當別的孩子得到的禮物漸漸損壞并最終被遺忘時,你們仍將擁有你們的星星?!边@種超脫境界簡直和蘇軾的“清風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的一拼。
事實上,父親的這些表現并不僅僅是藝術家玩的一點小情小調,而根本就是他全部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當女兒擁有了穩(wěn)定工作、給父親買了一套保暖內衣之后,他惱羞成怒,同樣,母親情愿繼續(xù)揀破爛也不愿意接受女兒的贍養(yǎng)。在父母看來,孩子們的價值觀有問題,他們是被庸庸碌碌的現代生活俘虜的又一撥。所以直到最后,父母仍然拒絕兒女的資助,而是自得其樂在紐約街頭當個乞丐,每天打牌、聊天、上圖書館、看免費演出,穿行于喧囂都市的每一個沉默角落—這是他們最輕松自然的存在。
有人說這對父母不負責任,自私任性,只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忽視兒女對文明世界的接納和學習,從未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他們的感受……這種判斷是從普通父母的角度出發(fā)的,但是普通父母的教育方式就一定比他們更高明嗎?
讓我們來看一個小小的例子——奧數。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大概只有5%的孩子對于奧數有興趣,但是由于重點中學很看重數學競賽獎牌,所以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把子女送進奧數班培訓,據說奧數班現在已經殺進了幼兒園。讓一大群小孩子從四五歲開始就被一條相同的鏈子拴著前行;被“升學”的大山壓得動彈不得、活動范圍僅限于書桌和各類培訓課堂,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剝奪和忽視嗎?
而那對流浪的父母對自然的親近與熱愛(在蒼穹之下為兒女講解星空圖;在動物園里讓兒女和獵豹親密接觸);與社會規(guī)則的對抗和反叛;在任何艱難情境之下都未曾磨滅的激情勇氣,天真浪漫以及對美好細節(jié)的敏銳感知,難道不是一份能夠讓兒女受益終身的大禮嗎?同時,孩子們一直都被訓練如何在逆境之中堅韌強悍地找尋生活出路,這難道不是一筆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財富?事實證明,他們的教育成果非常出色:四個小孩都在現代社會過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二女兒成了一名記者、作家,而她最優(yōu)秀的作品,就是以她父母為主角的回憶錄——《玻璃城堡》。
一輩子都是青春期
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是,盡管大多數人不會選擇書中那對父母的生活方式,但是人們對他倆的興趣卻是異常濃厚?;蛟S,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著對流浪生活的渴望。
我們都希望生活得安定和舒適,但是如果你回憶往事就會發(fā)現能夠讓人留下記憶的生活,都是最困苦的生活。那些讓人心有余悸的記憶幾乎可以落實到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人們認為青春期最美好,實際上并不是因為這段時間最愉快,而是因為這段時間最痛苦。學業(yè)的繁重、事業(yè)的迷茫、感情的挫折、旅途的奔波……當時或許會有諸多抱怨和苦惱,但是若干年后,卻發(fā)現那是一段盛產記憶的歲月,各種生活細節(jié)鮮活豐滿,有血有肉,即便相隔多年,仍有觸手可及的質感。
但是,當家庭和事業(yè)都安頓好了以后,日子忽然就加速了,而且一再提速。剛剛過完周末一眨眼又是周末,過完一年一眨眼又是一年。我經歷了這段時光嗎?為什么我一點知覺都沒有?毫無疑問,沒有痛苦的生活會縮短了我們的生命。
尼采說過:要使你的生命變得長一點嗎?讓你自己處于危險之中。危險,可以包括貧困、歧視、動蕩不安等等,這些能使我們的感官充分地開放,對信息的吸納力成倍地增強,身邊的任何動靜都難以錯過或逃出我們的關注。另外,不安定的生活還意味著生活模式不會一成不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異于前一天,每一年都有異于前一年,我們總是能很輕松地從記憶中找出新奇的景象作為歲月存在過的物證,不會產生“度年如日”的苦惱。
只是,大多數人終究還是對現實妥協(xié)了: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自己的安逸,情愿付出使生命麻木雷同的代價。于是,當我們看到那一對終身流浪的夫妻,只能驚嘆并暗自羨慕:他們擁有一輩子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