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英
[摘要]目的:探討治療慢性肺心病并低鈉血癥的有效方法。方法:對24例低鈉血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血鈉120~130 mmol/L 10例,110~119 mmol/L 12例,低于110 mmol/L者2例。在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的同時,輕癥患者口服補鈉為主,補液時盡量使用生理鹽水或糖鹽水,中重癥患者予輸3%氯化鈉溶液及等滲鹽水。經(jīng)過治療,22例癥狀好轉,血鈉接近正常,2例因呼衰心衰加重自動出院。結論:對慢性肺心病患者,應及早發(fā)現(xiàn)并糾正低鈉血癥,以提高療效,降低病死率。
[關鍵詞] 慢性肺心病;低鈉血癥;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41.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a)-171-01
慢性肺心病心功能失代償(包括急性加重期)可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其中低鈉血癥常見且易被忽視,影響愈后。筆者將2005年4月~2007年4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并低鈉血癥24例診治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4例中,男16例,女8例,年齡56~82歲,平均69歲。所有患者均符合1977年全國第二次肺心病專業(yè)會議制定的肺心病診斷標準。
1.2臨床表現(xiàn)
所有患者除有咳嗽、氣喘、心率快、頸靜脈充盈怒張、雙下肢水腫等心肺功能失代償表現(xiàn)外,食欲不振、惡心20例,伴有嘔吐者4例,手足麻木8例,表情淡漠、頭昏乏力18例,意識恍惚、嗜睡3例,昏迷1例。
1.3實驗者檢查
血鈉120~130 mmol/L 10例,占41.67%;110~119 mmol/L 12例,占50%;低于110 mmol/L 2例,占8.33%。所有患者均伴有低氯,20例伴低鉀血癥。
1.4 治療方法
在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的同時,輕癥患者口服補鈉為主,如增加飲食中的鹽量或口服生理鹽水,補液時盡量使用生理鹽水或糖鹽水。對于中重度低鈉患者,按補鈉總量:(142-實際血鈉測得值)×體重(kg)×0.6(女性0.5)/17[1],求得氯化鈉的總數(shù)。一般第1日給予總量的1/3~1/2。其中2/3用生理鹽水加入10%氯化鈉,配置成3%氯化鈉溶液輸給,其余單純予等滲鹽水補給。觀察臨床反應并每日復測血鈉、鉀、氯,按以上方法補充繼續(xù)丟失量。
2 結果
24例中,16例應用高滲鈉補液治療,8例口服補鈉、用生理鹽水補液,其中2例因呼衰心衰加重自動出院,其余22例經(jīng)治療3~6 d血鈉接近正常,患者癥狀逐漸好轉。
3 討論
正常血鈉135~145 mmol/L,血鈉130~135 mmol/L為輕度低鈉血癥,120~130 mmol/L為中度低鈉血癥,低于120 mmol/L為重度低鈉血癥。據(jù)國內文獻報道,低鈉血癥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發(fā)生率為50%,發(fā)生機制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2]:①右心功能衰竭引起胃腸黏膜淤血、低氧,納食減退,攝鈉減少,或患者因水腫自發(fā)限制鈉的攝入。②長期使用利尿劑或利尿過猛,短期內水腫迅速消除,鈉離子大量排出。③肺心病長期慢性低氧,引起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腎小管保鈉排鉀功能減退,排鈉增加。④心衰時心排出量減少,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減少,使ADH分泌增加,導致水潴留,引起稀釋性低鈉。⑤水潴留細胞外液容量增加,近端腎小管對鈉重吸收減少,引起機體缺鈉。
低鈉血癥可引起許多癥狀,輕者疲乏、頭昏、手足麻木、惡心、嘔吐,重者意識恍惚不清、抽搐、甚至昏迷,易誤診為肺性腦病。腦組織是最易受低鈉血癥打擊的靶器官,低鈉血癥腦細胞水腫將造成不可逆轉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同時低鈉血癥可進一步加重心功能不全癥狀,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應積極治療低鈉血癥,及時將血鈉提高到125 mmol/L以上。但補鈉時應注意:①補鈉量切勿過量,滴注速度不宜過快,避免血鈉升高太快,開始4~6 h升高速度為1~2 mmol/(L·h),待病情穩(wěn)定后降為0.5~1.0 mmol/(L·h),第一天血鈉離子不應超過12 mmol/L[3],以免血容量急劇增加,導致心臟容量負荷驟升加重心衰和發(fā)生肺水腫。另外,嚴重低鈉血癥糾正過快時,可引起腦尤其是腦橋的脫髓鞘病變,表現(xiàn)為低鈉血癥快速糾正后數(shù)天出現(xiàn)的行為異常、意識障礙、共濟失調,嚴重時可死亡[4-5]。②分次給予,第一天按計算所得補充鈉鹽量的1/3~1/2,定期復查血生化,以后根據(jù)復查的血鈉再決定補充量。③及時處理低鈉血癥原因。④補鈉時應注意低鉀的糾正,低鉀可使鈉泵活性減弱,使鈉離子向細胞內轉移和經(jīng)腎小管排泄增多。⑤補鈉時應注意心率,反復聽診雙肺底啰音判斷有無心衰加重。本組24例患者中22例,經(jīng)輸注生理鹽水,或補充高滲鹽水等處理,癥狀在3~6 d好轉,血鈉接近正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4-27.
[2]陳文彬.肺源性心臟病[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9.
[3] 韓朝軍.酚妥拉明、肝素聯(lián)合應用在治療肺心病心力衰竭的價值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6,5(9):105.
[4]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45-646.
[5]王賢.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源性心臟病70例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7(7):117.
(收稿日期:200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