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西方傳教士來華的目的是傳播福音和歸化中國。為了更好地為傳教服務,他們中的許多人進行儒經(jīng)的翻譯和研究。傳教士翻譯《論語》的動機是要從該典籍中找到基督教是真理且優(yōu)于儒教的證據(jù),并證明耶儒有相通之處,進而用基督教代替儒教。傳教士翻譯《論語》的策略是對儒學作“神學化”詮釋,用基督教神學附會儒學。
關(guān)鍵詞 傳教士 《論語》翻譯 基督教化
〔中圖分類號〕B222;B9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8)02-0042-
06
1.引言
基督教自明末清初再次傳入我國,揭開了中西文化較大規(guī)模交流的序幕。無論是十六、十七世紀的耶穌會傳教士還是十八、十九世紀的新教傳教士,西方傳教士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傳播福音和歸化中國,是希望用西方基督教文化來改造中國儒家文化。傳教士到達中國不久,就認識到理解和適應中國文化、調(diào)和并會通基儒關(guān)系的重要性。鑒于儒學在中國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中的重要地位,他們把翻譯和研究儒家經(jīng)典當作是其宗教事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熟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更有針對性地教化其國人;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基督教優(yōu)于儒教,基督教和儒教有相通之處,企圖用基督教取代儒教?!墩撜Z》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自然成為西方傳教士翻譯和評介最多的文獻之一。
2.耶穌會傳教士的《論語》翻譯
明末清初耶穌會士東來是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輸入文化,以利瑪竇為首的傳教士采取了尊重中國文化和習俗的適應性傳教策略。他們在翻譯和評介儒經(jīng)時著力尋找儒教和基督教的共同之處,并以基督教義來詮釋儒家思想,以求得東西方宗教和哲學的會通。
率先在中國本土將《論語》翻譯成西方語言的是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早在1593年,他就把《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并把它寄回歐洲,取名為《中國四書》(Tetrabiblion Sinense de Moribus)。他在1594年11月15日致德?法比神父的信中說:“幾年前我著手翻譯著名的中國‘四書’為拉丁文,它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是倫理格言集,充滿卓越的智慧之書。待明年整理妥后,再寄給總會長神父,屆時你就可以閱讀欣賞了。”(注:利瑪竇:《利瑪竇書信集》,羅漁譯,臺灣光啟出版社,1986年,第143頁。)
艾儒略(J. Aleni)的《太西利先生行跡》上說:“利子[利瑪竇]曾將中國《四書》譯為西文,寄回本國,國人讀而悅之?!保ㄗⅲ悍洞嬷遥骸吨袊幕趩⒚蓵r期的英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0頁。)雖然該譯文經(jīng)常在利瑪竇的書信和述評中提及,但是并未出版,而且譯稿早已失傳。
把《四書》譯成拉丁文并出版的是意大利耶穌會士殷鐸澤(Prospero Int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