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蓮
教學過程中僅僅深入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內容是不夠的。學情分析是系統(tǒng)教學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摸準學情,可以為有效開展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教學依據。但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學情分析則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話題。
學情分析要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為“學前調查”,第二步為“統(tǒng)計分析”。兩步有機的結合,成為有效教學的基礎。
第一步:學前調查
主要考察學生的經驗度、認知度和需求度。
1.經驗度
考察學生學習新課之前已具備怎樣的與新知識內容學習相關的知識及能力水平。例如,在講初一政治《防范侵害 保護自己》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學前調查:“你接受過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安全教育嗎?”以此來了解學生學習新知的經驗度。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因此,教學中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度則成為有效施教的“前提”。
2.認知度
考察學生學習新課之前對新課重要知識有怎樣的認知度。這主要是指學生對新課教學目標中要求達成的新知識的認知水平。例如,在講初一政治《防范侵害 保護自己》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學前調查:“當面臨外界侵害時,怎樣才能有效保護自己?”以此來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度。
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中,學生涉獵知識的途徑相當多。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程度,才能有針對性、有側重點地有效施教。教學中了解學生的認知度是有效施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需求度
考察學生學習新課之前對新課內容的學習有怎樣的心理需求程度。例如,在講初一政治《防范侵害 保護自己》時,也可以設置這樣的學前調查:“你愿意學習自我保護的有效方法嗎?”以此來了解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度。
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變外在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而讓學生順利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教學中了解學生學習的需求度是有效施教的“關鍵”。
第二步:統(tǒng)計分析
在充分開展學前調查的基礎上,對學前調查的結果進行科學的統(tǒng)計分析是學前調查發(fā)揮應有功效的必要途徑,是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在統(tǒng)計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切忌為了學情而去分析學情,將學情分析孤立于新課教學內容之外,節(jié)節(jié)課前的學情分析大同小異。例如,有的教師每節(jié)課前的學情分析都無外乎“所授課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層次水平,學習態(tài)度的端正程度,年齡特點”等。這些學情分析內容的設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如果每節(jié)課的學情分析都僅僅局限于此,就成了千篇一律,沒有什么實際效用。
每節(jié)課老師都要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而同一個人對不同新知的經驗度、認知度、需求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每節(jié)課前的“學情分析”都應該是學生對即將傳授的新知識的經驗度、認知度、需求度的分析。例如,在講初一政治《情趣與興趣》時,教師的學前調查內容就可以設計為:“在課余時間里,你最樂于做的事情是什么?你認為什么樣的興趣對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你愿意做這樣的人嗎?”在這樣的問題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教師便可以有針對性地施教。
總之,在科學的學前調查、準確的統(tǒng)計分析基礎上得來的學情分析能夠為有效施教導航,使學科教學凸現實效性。但是,它看似簡單,想要做得到位卻很難。這還需要教師們時時處處花更多的心思在學生身上,多去了解自己的學生。□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
編輯 杜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