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呈偉
【摘要】本文以“收藏”為話題,通過四篇下水作文片段說明學生寫作應“立意存高遠,選材須巧思”,這樣才能讓作文光彩奪目,成為真正的“收藏品”。
【關鍵詞】立意;選材;下水作文
蘇錫常鎮(zhèn)四市一模聯(lián)考作文命題是以“收藏”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體不限。不少同學的筆下都是寫自己收藏的幾張照片,再通過收藏照片引申到父母、同學、朋友,其間融入的是親情和友情;題材大體雷同,記敘平鋪直敘,缺乏較深層次的情感體驗,難免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使人讀后易生審美疲勞。還有的同學寫收藏,僅局限在收藏的藏品上面,多數(shù)是收藏CD,文中列舉了幾個自己喜歡的歌星,致使文字在收藏的字面上浮動。更有甚者,把宿構(gòu)的文章進行考場剪輯,生硬嫁接,列出古代幾個名人當作自己心里的收藏,牽強附會,缺乏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觸動。由此看出,學生大腦里儲備的資料在考場上不容易被激活,都屬于休眠狀態(tài),這說明學生平時在閱讀中缺乏對所讀作品的深刻感悟,沒有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不能在閱讀中進行類似聯(lián)想和比較分析。
今年雪災之后,各種媒體都進行了很多積極報道,應該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點寫作素材,或者感動,或者思考,或者震撼,但在閱卷過程中看到的寥寥無幾。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以靈動的視角來反觀社會現(xiàn)象,把視線從書本中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用眼去觀察,用腦去思考,用心去思考。(下水作文片段1——收藏冰雪中的記憶)
人們都愿意收藏幸福,收藏快樂,但生活并不像我們期許的那樣總是陽光春雨,也要經(jīng)歷暴雪狂風;因此當我們遇到了苦難也不要回避,去直面困苦,抗擊災難;收藏住人們在困境中表現(xiàn)出的那份冷靜與尊嚴,凝聚成內(nèi)心深處最值得回味的一頁。
剛剛過去的一場大雪應該成為國人心里永遠的收藏。大江南北共同抗擊風雪的會戰(zhàn)讓世人感受到面對災難一個民族的不屈與堅韌。冰雪過后,我們應用心收藏起人們直面困難的冷靜和忍耐。交通、電力受阻使火車站、飛機場到處擠滿了滯留的旅客,他們肩扛行李,手攥車票,眼巴巴望著站點內(nèi)滾動的屏幕,這是面對天災人們本能地表現(xiàn)出的忍耐,暴風雪總會過去的,受阻的交通一定會疏通的,中斷的電力也會接通的,大雪面前人們面色的凝重和天氣的陰云一起在考驗著這個民族的耐力。在人與風雪的對峙中,人類保持住了該有的秩序和穩(wěn)定,不急躁,沒亂陣,控制住了情緒的沖動,在對峙中顯示出人類的智慧。
因此,收藏起這份冷靜和耐心,讓我們感受到沉默的力量。災難來了,既然躲不過,索性就收藏起來;時時提醒自己,在等待中人類曾經(jīng)有的煎熬和苦痛;時時告誡自己,在自然的偉力面前人類的脆弱和渺小。這樣,人們在和自然的相處中就會少些狂熱的征服欲,多一點對自然的敬畏感,就會更好地和自然和諧相處。人類不能總在重蹈覆轍,在災難面前,冷靜與秩序是一種力量,而自省和反思更顯示尊嚴和智慧。曲突徙薪比抗擊災難更顯示人類的遠見卓識。
風雪過后,我們更要收藏面對困難所表現(xiàn)出的責任意識。無論多大的風雪,一樣有人在堅守崗位:風雪中值勤的交警,道路上鏟雪推車的職工,屹立的英姿成為人們靈魂深處的力量之源;還有在雪漫群山的叢林中,電力工人用腳踏出一條雪路,用肩把電力器材扛上山頂,用生命保證了輸電網(wǎng)絡的安全,這種在災難面表現(xiàn)出的力量和精神哪能不收藏在我們的心底?
收藏起這些珍貴的瞬間吧,日常生活中多向他們投以尊敬的目光和理解的微笑;風雪過后,我們收藏起一個民族在風雪中同行的莊嚴,收藏起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匯成一股暖流縈繞在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風雪的民族,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
學生不僅要想到近期發(fā)生的事,還應于材料中努力挖掘事件的生命價值,在精神層面順勢提升其存在的文化意義,讓所用的話題在思維領域內(nèi)因風而走勢,隨意而賦形,達到形神合一。因此敢于收藏苦難,不去刻意諱飾,在直面苦難的過程中再現(xiàn)人類的尊嚴,應該成為學生筆下的閃光點。那么引導學生關心時事,關心國家的命運,就應該成為語文教育當仁不讓的責任。
倘若學生在考試過程中想不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范例,也可以回到歷史中去尋覓;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取決于學生的思維是否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能否在歷史中找到很好的視角來解讀所面對的話題。(下水作文片段2——記憶深處,收藏那道撫不平的傷痕)
在我們情感的記憶夾里,總想放些美好的東西作為一生的收藏。習慣于歷數(shù)曾經(jīng)的輝煌而津津樂道,對曾有的屈辱卻很怕提及,甚而至于把有些原本清晰的圖像模糊得一塌糊涂,其實用心收藏這些悲情記憶才彰顯一個民族的文化厚重。
既然歷史不客氣地給了我們痛苦的回憶,那我們就索性收藏它。盡管歷數(shù)幸福讓人愉悅,但收藏苦難則更看出一個民族的堅韌和不屈。查考清史稿,就感覺關于圓明園被焚毀的文字,記錄得太少,這些過去官修的史書似乎很怕提及,似乎都怕揭開傷疤;但歷史是抹不掉的事實,那一段歷史盡管沒有過多的文字記載,但就是呈現(xiàn)于我們面前的這幾幅畫面,就足以深深地印在國人心里,揮之不去。
一個歷時一百五十多年,歷經(jīng)幾代帝王的慘淡經(jīng)營,集中了古代文化精華的宮苑建筑群,竟在短短的幾天之內(nèi)就被英法侵略軍焚毀成一片廢墟;一個讓西方無比贊譽的東方建筑典范,一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驚世之作,而今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的竟是幾處殘垣斷壁。既然歷史留給了我們這些痛苦的記憶,我們收藏起來又奈何?收藏之后好更深層次地體會落后就要挨打的鐵律,收藏之后好更勤勉地自強不息。
現(xiàn)在有些人卻不想收藏這份記憶了,想在原來的遺址上復原圓明園豪奢的舊貌,用新的繁榮景象遮住過去的恥辱印記。但前提是不能抹殺這份苦澀的記憶,不能拒絕收藏苦難的意義,即便人們不想提及這份沉痛,但子孫后代未必就不要這段歷史!因此忘掉過去的悲情往事,沉湎于燈紅酒綠的日日狂歡,我們民族精神的血性就被稀淡了。因此記住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兩次縱火焚燒圓明園的暴行,縱然傷痕累累,血淚斑斑,不堪回首,也收藏起這一頁吧!歷史不能涂改舊跡,城市也不該總是破舊翻新。讓人們站在廢墟前反思、自省,收藏一份愛國情懷,增強民族凝聚力,有什么不可取呢?圓明園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講堂。
由此可見,在歷史的收藏冊里圓明園應是一個生命,一個充滿悲情色彩的生命;使浮躁的心靜下來,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這是一座修復好的圓明園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從這個道理上說,收藏圓明園的廢墟就已遠遠超越了收藏園林建筑本身。
今天的圓明園仍然是一個熱點話題,更是國人心里的痛。然而歸結(jié)到文化的層面來看這個問題,似乎修復圓明園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自圓其說的背后還應呼喚國人多難興邦之后的奮發(fā)圖強,這是在讀書人的土壤里播種守望民族的清醒和承擔責任的意識。如果同學們在考場中這些內(nèi)容也想不到,就要從自己熟知的材料中找一些舊例來翻出新意,一定要選出一個適合自己展示思想風采的人物來討論眼下的話題,闡釋自己的真正理解,不能令人耳目一新,也要發(fā)人深省。比如以柳永為例:(下水作文片段3——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來收藏真情)
看慣了正史中記載的封建正統(tǒng)文人政績的生平,覺得千人一面,毫無動人之處;即便有不同,也是孤傲與閑雅堆砌,才情和勇武迭出,大凡給人的感覺都像是打扮好了的雕塑,讓后人景仰。缺乏生命動情時的質(zhì)樸與憨容。因此,對那些被列入正史的士大夫之族我暫且不去收藏,我收藏率性的柳永,他是封建王朝不經(jīng)意間留給后人的性情種子。
居于廟堂之高的人無法表達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往往壓抑性情說些必須說而又被允許說的話;除了歌功頌德,做詩也要戴上華裝,隱去人性中率性的一面,戴著鐐銬起舞。真的無法想象他們脫下官服之后的生活又會如何,據(jù)說皇帝也要選幾個正襟危坐的臣子作百官的楷模。
如此可見,要從正史中找出古人的真實表情還真的不容易。只是那么多有思想而情感豐富的官員,要想表露自己純真的一面,那該怎么辦?在官場上累了,倦了,順便叫上一些隨從到山野中去找些抒發(fā)性靈的句子。歐陽修醉酒寫《醉翁亭記》;蘇軾兩游赤壁而再賦,徜徉于山水間作一回閑云野鶴,雖是忙里偷閑,也顯示了他們極可愛的一面。然終究是文人學士的端行,均不如柳永敢于在市井中吟唱表現(xiàn)得率性,我手寫我口,筆下涌真情,毫無矯飾,灑脫不羈。世人根本用不著以紙筆去收錄他的作品,但凡“飲水處,即能歌柳詞”,時人是用心來收藏他的作品的,遠勝正史留高名。
后人論及宋朝詞人,也難免說出幸虧有柳七郎這般性情中人在前世行走著,否則清一色的表情太過呆板了,要抒發(fā)一下郁悶的情懷都找不到心心相通的人。畢竟歷代文人在仕途中都走得踉踉蹌蹌,心中是需要收藏一片性情的陽光地帶。
柳永的詩作中滿是真性情的流露,少有知識分子的窮酸。在《鶴沖天》中以“白衣卿相”自嘲,用“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表達自己懷才不遇而又無可奈何的情緒,毫不隱諱對科舉的不滿;十分率性地行到小巷深處,坐看市井風云,用流淌著熱血的真情吟詠著對大千世界的感悟,他和大眾的心貼得很近,和飽受傷害的靈魂挨得很緊。終使天下人吟誦柳詩成了一道讓后人無法啟及的風景。你說,我們怎么能不收藏柳永的率性與真情呢?
其實,任何一個作文題目都給會思考的學生留下廣闊的空間,因此在作文題目的范疇內(nèi)表達自己的思想,展現(xiàn)思辨的風采就應該是高三學生躍躍欲試的領地。如果學生平時長于思辨,就可以在析理上下功夫。比如“收藏”一題,倘在“藏”上多點筆墨,可能會收立意新穎之效。因為“藏”字所滲透的文化內(nèi)涵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隨處可見,而一種觀念的盛行都不可避免地會對世人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其實這就給愛思考的人們留下了辯論的廣闊天地。不去嘗試,豈不可惜?(下水作文片段4——人是能思考的蘆葦,我要用思想去收藏)
每次看到有人發(fā)表宏論說中國人缺乏公共精神,并能追本溯源,心里就有一種文化自卑的情愫,而持此論者偏偏還要從中國私家藏書的脈絡中析出和國外圖書館開放精神的種種不同,雖說有些道理,然筆者覺得此論還有偏頗之處。
翻開天一閣藏書的管理條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規(guī)定:代不分書,書不出閣,外姓人不得入閣,不得借書與外房他姓……可見防范意識很濃,此規(guī)則使外人無法識得閣中真面目,令文化傳播和文明遠播很受局限??梢姰敵跞藗兪詹貢哪康氖怯行┲亍安亍倍p傳的。但是否就以此定論為中國文化重家族而輕國家的概念,還是顯得十分牽強。善本孤本束之高閣,世人無法睹其“芳顏”,換一個角度不也證明國人愛書而重家傳的傳統(tǒng)?
私家藏書的興盛,從某些方面講是使中華民族的讀書種子得以延續(xù)的有效方法。中國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耄耋之年頓悟:“中國是世界上最喜藏書和讀書的國家”;浙江南潯張靜江故居內(nèi)懸掛的名聯(lián):“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备枪奈枇艘淮嗽谇髮W讀書這條路上走得更遠。這才是收藏書籍的真正命義。
而正是對書的情感才能上升到對民族文化的情感??粗臑戦w在歷次浩劫中幾次被毀滅的經(jīng)歷,則顯示出讀書人俠肝義膽的風范。當文瀾閣《四庫全書》散失在太平軍的戰(zhàn)火中,正是江南著名藏書樓八千卷樓主人丁申、丁丙兄弟挺身而出,自費組織人搶救,冒著戰(zhàn)亂的風險,收集殘籍,又對殘缺版本進行抄補,歷時7年得以完成,而文瀾閣重修完成后,丁氏兄弟又將《四庫全書》全部歸還文瀾閣!從這些私家藏書的主人身上看出哪里缺少公共精神?
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四庫全書》又面臨巨大的災難,時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和圖書館館長的陳訓慈組織閣書西遷,歷時半載,輾轉(zhuǎn)數(shù)省,行程兩千多公里終將圖書安全運抵大后方。從這部藏書的收藏經(jīng)歷,管窺中華民族的一段“文化滄桑史”,讓我們從中感悟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的厚重。
我們感佩藏書人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責任意識,其實正是公共精神的發(fā)揚光大的呈現(xiàn)!大敵當前,面臨萬劫不復的險境,仍然以國事為重,棄小家而顧大家,舍一己之生命而傳民族之文化,這哪里是因藏書而為私的保守觀念呢?其實一個國家就是一本大書,讀書人把國家藏于心中有何不可?由此反倒彰顯出讀書人可貴的責任意識和愛國精神,因此書可藏而且應該藏。
林林總總地說了很多,其實就想借這個題目激活大家的思路,讓同學們在考場上文思泉涌;另一方面,考前讓學生多了解些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在一個題目范疇內(nèi)用幾種思路去深入思考,也算是一種可行的思維訓練,何不心悅而收藏?雖說老師的文字中多了些成人化傾向的觀點,但學生能從中借鑒一縷思維的火花,來點亮自己的思想,那么作文輔導就達到了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