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堂
【摘要】成語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的輔助效用。本篇擬從文言詞語的語素含義、特殊結(jié)構(gòu)和實詞的活用三個方面闡述文言文與成語有相通之處。
【關鍵詞】成語;文言文;語素義;特殊結(jié)構(gòu);實詞活用
文言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重要呈現(xiàn)和傳播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無論是中學語文教學還是高考都把文言文放到了重要位置加以突出。但是,由于文言文距離今天時代較為久遠,造成許多的語言現(xiàn)象跟現(xiàn)代漢語差異比較大。這種情況勢必造成文言文學習、掌握上的困難。而活躍在現(xiàn)代漢語中,為大家所常用的成語卻保留了文言的特性,在成語的語素義、結(jié)構(gòu)形式和實詞的活用等方面都與文言文有很多一致性。所以,借助成語來掌握、鞏固文言知識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試從三個方面略加陳述:
一、文言詞匯義可借成語語素義來掌握
古代漢語由于距離今天時代久遠,很多的古代文言詞匯的詞語義跟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同形詞匯的詞語義之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成語語素中的語義直到今天也還是“原汁原味”,且其數(shù)量相當可觀。因此,可以通過了解成語的語素義來掌握詞語的“古義”。例如:
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暴”是通假字,通“曝”,曬的意思。成語“一暴十寒”中的“暴”就是此義。成語“一暴十寒”,指曬一天凍十天,即使再容易成活的東西也成活不了。后來比喻時而勤奮,時而懈怠,沒有恒心。
②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笔俏kU、危機的意思。成語“居安思?!敝械摹拔!币彩沁@個義項。成語“居安思?!笔侵柑幵诎捕ǖ沫h(huán)境里,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危難。指要有應付突發(fā)事件的思想準備。“危如累卵”、“危言聳聽”、“危在旦夕”等成語中的“?!钡囊饬x都是“危險、危機”的意思。
二、文言的特殊句式可通過成語結(jié)構(gòu)來了解
文言的特殊句式這一點,我們以比較常見的賓語前置為例來說明。賓語前置是文言句式中的一種特有現(xiàn)象,且比較常見,同時前置的情況也可分好幾種。而這種語言現(xiàn)象在成語中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例如: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提前。
(1)秦人不暇自哀。(杜牧《阿房宮賦》)
(2)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莊子《秋水》)
句(1)(2)中“自哀”、“己若”,按正常語序即是“哀自”、“若己”,很顯然賓語被提前了。成語“時不我待”中的“我”即為代詞賓語,在否定語氣的成語中它就被提前了。
2.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提前。
(1)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
(2)誰為哀者?(張溥《五人墓碑記》)
(3)沛公安在?(司馬遷《鴻門宴》)
句(1)(2)(3)中的“何”、“誰”、“安”等疑問代詞即是“操”、“為”、“在”的賓語,在疑問句中代詞賓語被提前了。而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的“焉”即是“附”的賓語,在疑問語氣的成語中前置了?!疤炖砗卧凇?、“與心何忍”中的“何”也是前置賓語。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
(1)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張溥《五人墓碑記》)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句(1)(2)中的“鉤黨之捕”、“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語序應為“捕鉤黨”、“不知句讀,不解惑”?!般^黨”、“句讀”、“惑”即是“捕”、“知”、“解”的賓語。很顯然這些賓語被前置了。成語“惟利是圖”、“惟命是從”、“馬首是瞻”、“何陋之有”也是用“是”、“之”將賓語“利”、“命”、“馬首”、“何陋”提前的例子。
三、文言實詞的活用可通過成語的構(gòu)成來了解
詞類活用是漢語詞語運用的一大特色,恰當?shù)脑~類活用能使語言表達取得形象、簡約的效果。而成語中也依然保留了這種語言現(xiàn)象。通過與這類成語的對照學習,便很容易掌握詞類的活用知識。例如:
1.名詞作狀語。
(1)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犬馬,像犬馬一樣)(李密《陳情表》)
(2)吾得兄事之。(兄,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司馬遷《鴻門宴》)
句(1)(2)中的名詞“犬馬”、“兄”分別修飾限制了動詞“怖懼”、“事”且充當了狀語。成語“星羅棋布”、“草行露宿”、“風餐露宿”、“車載斗量”、“口誅筆伐”中的“星,棋”、“草,露”、“風,露”、“車,斗”、“口,筆”都是名詞作狀語。
2.實詞的使動用法。
(1)舞幽壑之潛蛟。(舞,使……起舞)(蘇軾《赤壁賦》)
(2)拔劍撞而破之。(破,使……破)(司馬遷《鴻門宴》)
句(1)(2)中的“舞”、“破”都含有必須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發(fā)生變化的意味。成語“賞心悅目”、“禍國殃民”、“生死肉骨”、“息事寧人”中詞語“賞,悅”、“禍,殃”、“生,肉”、“息,寧”都為使動用法。
3.實詞的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師,以……為師)(韓愈《師說》)
(2)而恥學于師。(恥,以……為恥)(韓愈《師說》)
句(1)(2)中的“師”、“恥”即為名詞、形容詞的意動。成語“草菅人命”、“幕天席地”等成語中的“草”、“幕,席”就是意動用法。
4.動詞活用為名詞。
(1)使之然也。(,……這種方法)(《荀子·勸學》)
(2)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經(jīng)營,指金玉珠寶之物)(杜牧《阿房宮賦》)
句(1)(2)中“”、“經(jīng)營”本是動詞,但在句中皆作名詞解。成語“鑒往知來”、“得不償失”中“往,來”、“得,失”也是動詞活用為名詞。
5.名詞活用作動詞。
(1)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打魚砍柴)(蘇軾《赤壁賦》)
(2)道芷陽間行。(道,取道)(司馬遷《鴻門宴》)
句(1)(2)中的“漁樵”、“道”即為名詞活用作動詞。成語“衣錦還鄉(xiāng)”、“不翼而飛”、“不脛而走”中的“衣”、“翼”、“脛”就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6.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1)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地方)(司馬遷《鴻門宴》)
(2)不能容于遠近。(遠近,遠近的百姓)(張溥《五人墓碑記》)
句(1)(2)中的“小”、“遠近”即形容詞作名詞。成語“披堅執(zhí)銳”、“挑肥揀瘦”中的“堅,銳”、“肥,瘦”就屬于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總之,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的實例,說明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成語對于文言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具有特殊的作用。希望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多積累成語,充分發(fā)揮成語在文言文學習中的多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