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菱
通過照片,孩子們聽見風,也聽見海藍的號角……
我喜歡帶著照相機出門,在生活里隨機尋找攝影題材,演講時搭配這些生活影像,用來談孩子的教育,反應不錯。
“感官信息轉換語文能力”是我的演講主題之一,當人的感官覺知能力都被喚醒時,不論聽、說、讀、寫,孩子的作文、語言能力都能豐富起來。
我曾拍攝一張色彩、層次分明的照片,畫面為充滿坑洞的沙灘、深藍的海水及高掛遠處淡藍的天際。常借著它,與一群孩子討論他們所看到的景象,有趣的對談中,可理解孩子的觀察和語文能力。
大伙初始,只能就傳統(tǒng)思維,順著雙眼所見,毫無創(chuàng)意地敘述場景,如:沙灘、海水、天空。于是我發(fā)出聲響,引導孩子們聯(lián)想。聰明而膽小的咪咪,舉起手,微弱地說:“我看見螃蟹在走路?!薄疤昧?”我驚喜地說。原來,咪咪把沙灘上的坑洞,幻想成螃蟹的足跡。
為提醒他們沙灘坑洞真正的形成原因,我使出渾身解數表演,可愛的孩子們就是想不出來,最后只好明示,是“風”造成了沙坑。問道:“小朋友,聽見風了嗎?”此時終于解放桎梏,創(chuàng)意出現(xiàn)了。所有人爭先恐后地搶答:“我聽見海盜船的號角”、“我聽見海沙在說話”、“我看見一群海鷗”……雖然創(chuàng)意有限,但至少跨越舊習慣,勇敢表現(xiàn)自己的想象。
不論照片或繪本故事,都是我用來教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力的工具。利用題材,引導他們思考畫面上不存在的事物,也就是“非語言”的信息。可整合各種經驗的聯(lián)想力,如:視覺圖像的色塊、聽覺音響的辨別、嗅覺靈敏的表現(xiàn)、味覺品嘗的形容、觸覺及情緒感受的記憶等。
巧妙地誘導孩子,就能在故事情節(jié)里玩創(chuàng)意。若能長期在生活中,訓練孩子的“感官信息轉換語言能力”,我們何須擔心他們作文寫不好或話說得不動聽呢?
責任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