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聲1931年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農村,他13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人帶著4個孩子,日子愈發(fā)艱難。李振聲在哥哥的資助下讀到高中二年級,便再也無力支撐,只得輟學。此后他只身來到濟南,忽然有一天在大街上看到了山東農學院的招生啟事,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報考,結果既聰明又好學的他順利得中。從此,他開始了與小麥親密接觸的一生。
當時的中國北方,很多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夢,那就是天天都能吃上白面。這在今天看來分外平常的理想,在當時卻只是一個奢望。人們那時的主食主要是玉米、土豆等,相比之下,小麥單產低,容易遭受病害。1956年,黃河流域流行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小麥病害叫條銹病,使小麥每畝減產20%到30%,整個黃河流域就減產一百多億斤,李振聲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自己對小麥的研究。
李振聲選擇了一種在當時很多人都不敢輕易涉及的“遠緣雜交”這個研究方向,具體做法就是用小麥和一種具有很強抗病蟲害能力的牧草進行雜交試驗,因為牧草和小麥不是同一種植物,親緣關系較遠,所以這種雜交被稱作“遠緣雜交”試驗。
這個試驗一做就是20年,這段時間成為李振聲生命中最為辛苦的時間。草與小麥的相差很大,這兩個雜交起來有許多困難:第一,不容易雜交成功。第二,雜交成功以后,雜種后代是不育的,就像驢和馬雜交以后產生了騾子,騾子是不能下騾子的,但是它可以干活。第三,特性差異很大,雜種分離得形形色色、各種各樣,而且很不容易穩(wěn)定,這樣就是需要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來培育種子。
其實,我們現(xiàn)在種植的普通小麥是由三種野生植物經過兩次遠緣雜交,經歷了9000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才形成的。9000年之前,在中東地區(qū)古墓里邊挖出來的,只有一粒小麥,這個叫一粒小麥,并不是說整個穗子只結一粒種子,而是一個小穗上只結一粒種子,這個時候產量很低。9000年以后,這種小麥遇到了一棵田間雜草,叫作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發(fā)生了天然雜交,使得一粒小麥就變成了二粒小麥,一個小穗上長兩粒種子。加上草的特性,小麥產量隨之增高了??墒堑焦?000年左右的時候,二粒小麥又和另外一個山羊草相遇,進行了第二次遠緣雜交。這次,小麥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不僅產量高、品質好,而且面粉能夠發(fā)起來,于是才有了我們今天能夠吃到的饅頭、面包,這個發(fā)面基因就是小麥的第二個衍生親本叫粗山羊草的貢獻的。如此說來,我們要感謝小草,如果沒有小草,我們今天就不可能有饅頭吃,有面包吃。
1956年,正在西北工作的李振聲通過對12種牧草和小麥雜交的試驗,最終選擇了長穗偃麥草小麥進行雜交。雜交后叫“小偃6號”的植物,還是小麥,但是把偃麥草的抗病性和很廣泛的適應性轉移到小麥里邊來了,小偃6號就具有很多優(yōu)點:抗病能力很強,產量高、品質好,大饅頭蒸出來非常白,面條做出來特別有勁。到80年代末,李振聲用20年時間培育出來的雜交小麥——小偃6號終于大獲成功,也就是這個小偃6號,使我國的小麥產量累計增產60億斤。
數(shù)十年前,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曾經根據中國人口數(shù)量的巨大增長和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的急劇下降,提出過一個“誰來養(yǎng)活中國”問題,讓國人倍感恥辱;而在2005年4月2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中國和平崛起與亞洲的新角色”圓桌會議上,李振聲以《誰來養(yǎng)活中國——自己養(yǎng)活自己》為題作報告,直接回答了布朗的這個提問:“中國人能自己養(yǎng)活自己!”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糧食是南米北面,南邊以大米為主,北邊以面食為主,就在袁隆平先生不斷鉆研超級稻時,遙相呼應的北方大地上,一位76歲的李振聲先生亦在超級麥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地努力著?!澳显崩睢?,中國農業(yè)在世界跳板上必將一躍而起。
編輯/孫櫟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