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dāng)代史。換句話說,未經(jīng)闡釋的歷史無法真正進(jìn)入當(dāng)代人的視野,因?yàn)闆]有闡釋便沒有反思。
教學(xué)也是,面對語言和文本,教師的再闡釋使死的語言、死的文本變成了活生生的“現(xiàn)代知識”進(jìn)入了學(xué)生的理解視野。
基于此,我們來看夏琨老師的這節(jié)課,它是這樣的嘗試:
它不再是對照教參一字一句,由文言到白話照本宣科地“直譯”,而是在語言轉(zhuǎn)換這個語文難題中加入了老師自己的思想闡釋:文言文是否可以“反譯"?是否可以從現(xiàn)代文出發(fā)去反觀它的“前生”?夏老師的結(jié)論是一原來“古文不過如此”一如果說歷史加入了當(dāng)代人的反思變成了當(dāng)代史,那么語言加入了時代與個人的闡釋便變成了語言活動的當(dāng)代實(shí)踐。
另外,由“言”及“文”,在文本解讀層面,夏老師亦是“主題先行”。一篇課外選讀課文經(jīng)他的閱讀與思考“主動”拿來作為自己思想的注腳一通過對文本內(nèi)容的梳理引導(dǎo)學(xué)生“進(jìn)入中國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深處”。在夏老師看來,《晏子辭千金》這樣的典籍是最適合拿來做課文的,因?yàn)樗鼈兪撬伎肌爸袊鴤鹘y(tǒng)知識分子命運(yùn)困境”的典型“標(biāo)本"。
于是文本經(jīng)過教師思想的“再闡釋”,課堂立刻有了“化學(xué)反應(yīng)”一一節(jié)本來枯燥的文言文課最終走向的是師生雙方對歷史和社會問題的共同探討。
當(dāng)然,教學(xué)實(shí)驗(yàn)是不排斥爭議的。例如夏老師的這些闡釋是否牽強(qiáng),是否存在“過度闡釋”之嫌?關(guān)于文言文教學(xué)“變”與“不變”、“人文派”與“工具派”等老話題是否又有新的解釋角度?包括一些教學(xué)細(xì)節(jié)都值得我們爭鳴,因?yàn)槊鎸@樣一次“再闡釋”的教學(xué)實(shí)踐,對教學(xué)闡釋的“再闡釋”同樣是擁有無限可能的空間。各位老師,請您握緊自己對教學(xué)的“闡釋權(quán)”,加入問題的思考吧。
[《晏子辭千金》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課外讀本里的一篇文章。]
如果我們是古
人一古文不過如此!
(屏幕顯現(xiàn)“如果我們是古人——古文不過如此!”粗體字樣。)
師:請大家看屏幕,打的是“晏子”,這個人你們熟悉嗎?
生:(齊)熟悉!
師:好。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
生:(齊)知道!
師:那好。能否請一位同學(xué)來講一下他的故事?
(學(xué)生舉手,講“晏子使楚”故事。)
師:講得真好,十分感謝!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晏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聰明,智慧,機(jī)警。師:是的,晏子是以一位智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歷史中的,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另外一個故事
(屏幕顯示課題《晏子辭千金》,師將翻譯好的現(xiàn)代文發(fā)給學(xué)生。)
師:現(xiàn)在,請一位同學(xué)起來把這個故事讀一下,剛才那位同學(xué)舉了手我沒有看到,很抱歉,現(xiàn)在由你來讀好嗎?
(生讀譯文。)
師:很好,現(xiàn)在大家再想想,晏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一個正直的人。
師:為什么?
生:他想把錢給百姓。師:還有呢?
生:他非常廉潔。
師:大家都清楚他的品德了嗎?
生:清楚了,晏子的品德正直而廉潔。
師:但是有一個人不清楚,那便是晏子自己——
(學(xué)生非常驚訝,等待教師解釋。)
師:因?yàn)槲覀冞@里用的是現(xiàn)代文,晏子肯定是聽不懂的。(生笑)平時我們的教學(xué)都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今天我們反過來,客串一次古人,把這段文字翻譯成古文好嗎?
生:(齊)好!
師:“晏子正在吃飯”,怎么講?
生:晏子正食。
師:(微笑)你們見過古文里面說“正在”是用“正”嗎?
生:(恍悟)沒見過,應(yīng)該用“方”,是吧?
師:正是?!褒R景公派使者來了”,怎么說?
生:公使使至。
師:很好!請大家繼續(xù),“晏子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吃”,怎么說?
生:子分食與之。
師:好,那“使者沒有吃飽,晏子也沒有吃飽”,該怎么講?
生:使者未足,晏子也未足。師:(提高語音)也?
生:(恍悟)亦,亦未足!師:很好,請繼續(xù),“使者回去”呢?
生:使者歸。
生:使者返。
(師將二者都放在屏幕上)師:“對景公說了這件事”,怎么講?
生:言之于公。
師:“景公說:他窮得像這樣??!”又如何說?
生:公日:如此窘也!
師:(提高聲音)怎么不用“窮”呢?
生:一般說來,古文“窮”字都是指人生道路陷入困境,這里應(yīng)該用“窘”。
師:很好!我們一般說“日暮途窮”,就是指道路迷茫;還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里又是指窮盡。那么“我不知道,是我的錯啊!”這一句該怎么說?
生:吾不知,吾之過也!師:吾?是嗎?
(生議論紛紛。)
生:老師,是“寡人”吧?師:(笑)不錯!我們知道,景公是一個諸侯,先秦諸侯都自稱“寡人”。好,“多次送給他”,怎么講?
生:數(shù)(shuδ)贈之。
師:很好。那“最后晏子拜了兩次推辭說”,怎么講?
生:子再拜辭曰。
師:什么叫“再拜"?生:拜了兩次。
師:為什么拜兩次?
生:應(yīng)該是“表示恭敬”的意思。
師:好,“我家不窮”呢?生:吾家不窘也。
師:好,繼續(xù)來,提示一下,我們說古人有“名”、有“字”、還有“號”,謙虛的時候應(yīng)該稱什么?
(生爭論,一說“名”。)
師:這位同學(xué)說得對,謙虛自稱應(yīng)該稱“名”,所以這里最好是——
生:嬰家不窘也。
師:好的。接下來“因?yàn)榫肮馁p賜”,怎么說?
生:因公之賜。
師:(環(huán)視學(xué)生)還有其他的意見嗎?
生:以公之賜。
(師不作評價,直接打出兩種翻譯。)
師:“用來賑濟(jì)百姓”,怎么說?生:以之賑民。
師:那“國君的賞賜很優(yōu)厚了”呢?
生:君之賜厚矣。
師:(提高聲音)你用了“矣”,那為什么不用“也”?
生:“也”字我感覺是判斷,而“矣”字我感覺好一些,但具體怎么說卻說不好。
師:(笑)語感很好!“矣用來陳述,還帶有一些感情在里面。好,我們繼續(xù),“我聽說”,怎么說?
生:嬰聞之。
師:“從國君那里獲得厚賞”呢?
生:獲厚賞于君。(有學(xué)生說“獲賞于君"。)
師:“散給百姓”,怎么說?生:散之于百姓。
師:好?!斑@就是代替國君統(tǒng)治人民”呢?
生:此乃代君治民也。
師:讓我們連起來,“從國君那里獲得厚賞而不散給人民”,怎么講?
生:獲厚賞于君而不散之于民。
師:對了。接著來,“忠臣是不做的”,怎么講?
生:此乃忠臣不為也。
師:“這就是用筐篋收藏財物”呢?
生:此乃筐篋之藏也。
師:接著說“仁義的人是不干的”
生:君子不為也。
師:(贊賞)仁義的人就是“君子”,很有道理。請繼續(xù),“向上從君主那里獲取”
生:上取于君。(有學(xué)生說“進(jìn)取于君"。)
師:說“‘進(jìn)取于君”的同學(xué)能說一下自己用字的觀點(diǎn)嗎?這里明明是“向上”啊?
生:我記得初中《岳陽樓記》一課里面有這個“進(jìn)”字,“進(jìn)”就是對皇帝,“退”就是對民間。
師:很好!《岳陽樓記》里面說:“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我們的同學(xué)讀書很仔細(xì)!接著來,“在下面得罪士人”,怎么說?
生:下得罪于士。(有學(xué)生說“退得罪于士"。)
師:“內(nèi)心滿足就能免于憂患”,該怎么說?
生:心足則避憂(或“患")也。
師:我想知道的是,為什么只用“憂”或者“患”?
生:我想是因?yàn)楣糯嘤脝我艄?jié)詞。
師:(贊賞)對,我們現(xiàn)在說長江,古人叫“江”,古人稱黃河為“河”,我們多用雙音詞或多音節(jié)詞,而古人則多用單音節(jié)詞。下面,“景公對晏子說,以前我們?nèi)ナ赖膰盐灏贂缡谟韫苤佟保@句較長,該怎么說?
生:景公謂晏子日:前桓公以書社五百授之仲。
師:(提示)你們覺得用“前”字好嗎?
生:(想一想)似乎不好。師:那用什么?
生:(恍悟)昔。
師:那“去世的國君”,該怎么說?
生:應(yīng)該是“先王”吧。師:那么“管仲沒有推辭就接受了”,又怎么講?
生:未辭而受之。
師:(提高聲音)管仲呢?生:(笑)省略了。
師:好,請繼續(xù),“你推辭是什么原因呢"?
生:汝辭之何也?
師:(提示)用“汝”合適嗎?古人說“爾汝”就是“卿卿我我”的意思、是針對比較親密的人說的,你們覺得這里用什么比較好?
生:(恍悟)子。
師:好,再看下面,“晏子說:智慧的人考慮多了,肯定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考慮多了,肯定會有一次成功”,這個句子也比較長,怎么講?
生:(迫不及待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師:呵呵,這么肯定?好。想來管仲的失誤就是我的成功吧,所以拜兩次不敢接受”,怎么講?
生:臣以為管仲之過乃臣之得也,故再拜而辭之(或者“弗受")。
師:(面向?qū)W生)現(xiàn)在我們終于把文段翻譯成古文了,讓我將我們的成果念一遍:
晏子方食,公使使至,子分食與之,使者未足,晏子亦未足。使者歸(使者返),言之于公,公日:“如此窘也!寡人不知,寡人之過也!”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晏子辭,數(shù)贈之,再拜曰:“嬰家不窘也,因公之賜(以公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游,以之賑民,君之賜厚矣,嬰聞之,獲厚賞于君(獲賞于君),散之于百姓,此乃代君治民也,此乃忠臣不為也;獲厚賞于君而不散之于民,此乃筐篋之藏也,君子不為也;上取于君(進(jìn)取于君),下得罪于士(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財遷于它人,是為宰藏也,智者不為也。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心足則避憂(患)也。
景公謂晏子日:“昔先王以書社五百授之仲,未辭而受之。子辭之何也?”晏子曰:“嬰聞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臣以為管仲之過乃臣之得也,故再拜而辭之(弗受)?!?/p>
師:這里有一個問題,你們認(rèn)為晏子能看懂嗎?
生:二懂(方言,“半懂”的意思)。
(此時教師發(fā)下《晏子辭千金》原文: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飽,晏子亦不飽。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過也。”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晏子辭。三致之,終再拜而辭曰:“嬰之家不貧,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嬰之家不貧也。嬰聞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為筐篋之藏也,仁人不為也;進(jìn)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財遷于它人,是為宰藏也,智者不為也。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謂晏子日:“昔吾先君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不辭而受,子辭之何也?”晏子日:“嬰聞之,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保?/p>
師:讓我們看看這“原版”比起我們的“盜版”如何?前面大家翻譯得很好,“使使”的翻譯我覺得比“原版”還精煉,有同學(xué)提出的“進(jìn)取于君”也是很精彩的翻譯!但是有些地方似乎(作延長音)原文比我們的好,比如“代君君民”這一句,這里第二個“君”字用法和意義是什么呢?
生:(略想)名詞作動詞,“統(tǒng)治”的意思。
師:很好!由此可見,文言文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神秘啊,如果我們生活在古代一古文不過如此嘛!
(生笑。)
二、如果我就是晏智者的憂慮。
師:剛才我們看了文段,并且進(jìn)行了成功的“反譯”,現(xiàn)在大家想一下另一個問題:如果你是晏子,或者說如果我是晏子,會接受賞賜嗎?會的舉手。(多數(shù)學(xué)生舉手。)
師:(有點(diǎn)意外)這么多啊,那不會接受的請舉手一
(一名學(xué)生舉手。)
師:(走近)能說說為什么嗎?生:我覺得,我怕景公送了我財物之后會叫我干一些不愿意干的事情。
師:(追問)什么事呢?生:叫我貪贓枉法什么的。師:那么其他同學(xué)為什么要接受呢?也請你們說說
生:那是錢啊!
師:(笑)是啊,不能跟錢過不去,愛財,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是事實(shí)是:晏子沒有接受!為什么?聯(lián)系晏子的品德?或者大家從文本中去找答案……
生:心系百姓,想把財物分給他們。
師:可是他最后還是沒有分啊?晏子講述自己拒絕的理由,有幾個?
生:有三個。
師:分別是什么?
生:一是不愿代君君民,二是不愿私吞,三是財產(chǎn)在自己死了之后就成了別人的東西。
師:我以為,與其說是晏子的理由,不如說是晏子的“困境”。撇開這點(diǎn),我有一個疑問,晏子是否想用這錢來幫助百姓?生:想。
師:(反問)但是最后幫助了沒有?
生:沒有。
師:也就是說,他因?yàn)槟撤N原因,把他心系的百姓給“犧牲”了,我們經(jīng)常說“兩難”處境,這時候晏子面對的其實(shí)是三難,收還是不收,這的確是個問題,有沒有“三全其美”的做法呢?
生:他可以把錢分給百姓,然后說這是國君給他們的。
師:在錢上都附上一份說明書,告訴大家這是國君的錢嗎?(眾生笑。)
生:(插話)萬一國君知道了,還是會生氣的!
師:(轉(zhuǎn)向?qū)W生)晏子說了自己拒絕的三個理由,在這三個理由當(dāng)中,有最關(guān)鍵的一個原因嗎?
生:有,是“代君君民”。師:(追問)什么叫“代君君民”?
生:幫君主治理人民。師:為什么晏子不愿意?生:怕功高震主。
師:(走近)能詳細(xì)解釋嗎?生:就是好事讓臣子一個人做完了,皇帝或者國君會感覺到威脅,大臣危及到皇帝的地位,就是“功高震主”。
師:這種擔(dān)憂不是沒有道理。可是“代君君民”是否正確?(生沉默不語。)
師:漢代的時候,周勃和陳平都是丞相,一天皇帝問周勃,今年天下判死刑的有多少?周勃不能回答?;实塾謫?,近來京城建設(shè)情況如何?周勃還是回答不了,十分恐慌?;实蹎栮惼健j惼秸f,這些事情你不該問我,自然有主管的官員,你應(yīng)該問他們。皇帝就說,那你干什么呢?陳平說,我的責(zé)任就是幫你管理百官?;实勐犃酥笫指吲d。下朝之后周勃抱怨陳平不教他這些而讓自己丟丑,陳平說:你當(dāng)丞相連自己的職責(zé)都不清楚那千什么呢?
生:(恍悟)“代君君民”,實(shí)際上應(yīng)該是“相”的職責(zé)!
師:對了!但是,這時候晏子的職責(zé)卻是他的恐慌,為什么?(生沉思。)
師:現(xiàn)在我們來設(shè)想一下你就是晏子,剛才我們已經(jīng)說過了,你經(jīng)歷了莊公、靈公、景公三個國君,從政57年,事景公48年,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記錄。你經(jīng)歷的最后一個國君景公雖算不上一個十分英明的國君,但是他對你的信任卻是無可懷疑的,在記載你事跡的《晏子春秋》一書220章中,記載你匡諫齊景公的不下50章。而50章中,記載景公聞過知錯的有12章,記述景公納諫后不僅當(dāng)面認(rèn)錯而,且立即改正的有25章;此外,雖然書中沒有標(biāo)明景公聞諫認(rèn)錯但實(shí)則贊成你的匡正知非而止的有10章。你去世的時候,景公正在打獵,得知消息,他馬上駕車返回。他覺得車子太慢,于是下車跑步,一會又感覺跑步還是沒有車快,又上車趕去為你奔喪。你去世以后,一天,景公在射箭,每發(fā)一箭,叫好聲不斷,景公說:“要是晏子還在的話,他不會容許你們這樣阿諛奉承的,”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國君,你仍然不敢接受他的賞賜,為什么?
學(xué)生:害怕。
師:現(xiàn)在我們設(shè)想一下,給你兩個選擇:接受賞賜,但是這很可能成為你以后的罪狀,在你倒霉的時候,不僅你,連同你的家人都會遭到滅頂之災(zāi);拒絕賞賜,那么你可能名垂青史,并更加獲得國君的信任,你選擇哪個?
(大多數(shù)學(xué)生選擇后者。)師:看來大家意見有分歧了,其實(shí)晏子的選擇,還跟他的個性是分不開的,他從政57年,事景公48年,能做到這么久,與其“謹(jǐn)慎"是分不開的。而在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到,受損失最大的是誰呢?
生:百姓。
師:得益最多的是誰?生:晏子。
師:他得到了什么?
生:名聲。
師:也許還有國君的更加“信任”。中國歷史上有過不少明君,也有過不少昏君、暴君,但是沒有誰能保證自己遇到的是明君,所以“伴君如伴虎”。當(dāng)一個國家所有的一切都取決于一個人的時候,他的個性、愛好、心情、智商都決定了你的生存,如果你遇到這樣一個皇帝,當(dāng)聽說百姓鬧饑荒的時候居然問“他們怎么不吃肉粥”,那么在他的手下做事,不僅是一件荒謬的事情,而且這事情的危險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這個話題對大家來說也許太沉重,但卻是中國古代幾千年的事實(shí)。有很多人都提出過同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答案很多,答案更是沉重的,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地讀書和思考去逐
步解答,想通過這一堂課明白無疑是不夠的。今天的課就到這里,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