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翔 王 敦 黃紅強 沈文聞
摘要:高等師范院校研究性學習的重點應放在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合格指導者方面。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應采取深化課改、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搜集基礎教育“研究性學習”素材、參與中學“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工作、開展調查研究、不斷總結和交流經驗等策略。
關鍵詞:師范生;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6)10-0028-02
面對基礎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作為擔負中小學教育師資培養(yǎng)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師范院校,應當適時調整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設置和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需要,不斷培養(yǎng)出既能參與研究性學習,更能指導研究性學習的新型教師。
一、高師研究性學習的四個發(fā)展階段
1.萌芽階段:個別教師開始關注基礎教育新課改的進展特別是研究性學習的發(fā)展狀況,自發(fā)開展一些“研究性學習”的相關研究工作,并向部分師范生介紹“研究性學習”基本知識,組織小范圍的探究性實踐活動。這一階段學校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基本處于放任狀態(tài),研究性學習開展的規(guī)模小,參加人數少,涉及面有限。
2.初級階段:“研究性學習”逐漸成為許多師生關注的熱點,他們開始學習和了解“研究性學習”的發(fā)展現(xiàn)狀、理論和實踐方法,并開展一些探究性實踐活動。但學校對研究性學習仍缺乏統(tǒng)一的管理和指導,相關實踐活動多集中在對中小學各學科研究性學習素材的收集、整理或重復試驗上,研究工作也僅限于研究性學習對基礎教育教學產生的影響和變化,以及中小學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等方面。
3.中級階段:“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知識在全校范圍內得到較大范圍的普及,學校成立了專門的機構或課題項目小組,對“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和科研工作進行統(tǒng)一的指導和管理,工作重點由“中小學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轉向“高師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僅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比較研究、必要性研究、實踐方法研究,同時探討研究性學習對高師學生的影響,研究漸趨系統(tǒng)、深入。
4.高級階段:重點開展師范生“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的培養(yǎng)與研究工作。學校設有研究性學習的專項經費,組織專家開展研究工作,有關研究課題獲省部級以上立項。全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具有普遍、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特點,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更為多樣。如組織師范生就“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力”及各項素質提高等方面的培養(yǎng)、訓練和研究工作,更側重于師范生“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的培養(yǎng)和研究。
二、師范生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師范生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包括探究活動的啟動能力、選題指導能力、課題論證能力、活動的組織指導能力、成果形成指導能力、自身總結提高能力以及對研究性學習的研究發(fā)展能力等。2000年,我校成立了課題項目研究小組,積極開展聯(lián)合攻關和研究工作。2003年,“高師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申報并通過了廣西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的立項。兩年來研究工作進展順利,成果顯著。總結幾年來的經驗,我們深感師范生“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其培養(yǎng)策略是:
(一)深化高師課程改革,培養(yǎng)具有開放知識體系的師范生
基礎教育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一門活動課程,而且也在各個學科中廣泛開展。它有不同的層次水平和多種形式,在探究活動中各要素呈現(xiàn)的順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例如,探究活動可包括實驗、觀察、調查、資料收集、課外閱讀、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活動中包含的探究要素有多有少,教師指導的程度有強有弱,活動的場所可以在課堂內也可以在課堂外,探究的問題可來自書本也可源于實際生活,研究內容既可是單一學科的,也可是多學科綜合性的。因此必須改革現(xiàn)有的高師課程體系,以適應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這一新形式和新變化,使師范生的知識結構由專一向綜合轉化,由封閉向開放轉化,由狹窄向寬泛轉化,努力培養(yǎng)具有開放的知識結構體系的師范生。
(二)運用“研究性學習”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
高師研究性學習理論課程的教學應該充分結合其特點,在研究性學習的整體框架以及完全開放的條件下開展。
1.廣泛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復雜的教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效。多數大學生由于在中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因此,研究性學習這種類似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對他們是一種既復雜又新鮮的思維刺激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開展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多方面要素,學生必須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才能增進對研究性學習本質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學的探究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方法與能力的實踐和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有助于師范生“研究性學習”應用能力和指導能力的提高。這些研究性學習活動可包括各學科專業(yè)基礎課程和必修課程的研究性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性學習、中小學教學課程內容的研究性學習、跨學科的綜合性的研究性學習等等。
2.充分鼓勵學生的質疑和探究精神。我們認為,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知識目前尚處于不斷深化發(fā)展階段,不宜用一、兩套僵化的教材來限制學生的認識發(fā)展。因此,在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最新信息,通過比較、討論和實踐等探究性活動獲取真知。特別要給學生提供一種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鼓勵他們的質疑、探究精神,允許保留不同觀點和意見,包括對研究性學習的概念、作用、意義、方法等核心理論的爭鳴和實踐等。
3.擺正任課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學習無論對任課教師還是渴望求知的師范生,它都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師不應當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應當放下架子,把自己定位為普通的學習者和探究者,與學生一道經歷“研究性學習”知識的探究歷程。當然,我們也不反對教師發(fā)揮一定的主導作用,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適時的指導和幫助,不斷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4.重視師范生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反對片面強調研究性學習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的傾向。教學中應提倡和鼓勵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特長開展“研究性學習”理論和實踐的探究。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設置的,它注重的是研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意識、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而不是現(xiàn)成的結論。師范生只要具備了再學習的能力,那么他們就可以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研究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研究性學習的本質、特點、價值、機制、理論基礎、研究模式、研究策略乃至國內外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歷史與現(xiàn)狀等問題逐漸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因此,我們大可不必、也不應要求師范生作為知識的接收者去被動地學習所謂“完整、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性學習基礎理論”,而應將他們自己的動機、興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以積極快樂的心態(tài)與客觀世界對話,做名副其實的學習興趣與研究方向統(tǒng)一的探究者。
(三)廣泛搜集基礎教育“研究性學習”素材
前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對師范生未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讓師范生接觸和熟悉一定數量的研究性學習實例和素材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我們要求師范生根據自己所學專業(yè)和發(fā)展定位,廣泛搜集和交流中小學相應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素材以及一些跨學科的綜合性素材,對典型實例進行分析、比較、探討,并從中總結一般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廣泛開展中學與小學、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學科與學科、國內與國外、研究性學習方法與傳統(tǒng)學習方法的研究性學習比較研究等工作,以促進師范生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的提高。
(四)參與低年級和中小學課外“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的指導工作
我們根據自覺自愿、雙向選擇的原則,讓高年級學生以指導者的身份參與低年級課外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活動,既能讓他們分擔一部分組織和管理工作,鍛煉和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能力,又能利用他們的經驗來促進活動的開展。此外,我們還鼓勵并提倡廣大師范生到附近的中小學開展相關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實踐,既獲得了難得的鍛煉機會,又緩解了中小學指導力量的不足的矛盾。
(五)結合教育實習開展調研活動
師范生畢業(yè)前為期4~5周的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正是開展研究性學習及其調研活動的好機會。師范生一方面可以考察實習學校以及當地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現(xiàn)狀,了解中小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和態(tài)度,學習中小學教師的做法和先進經驗,收集素材,交流體會;另一方面還可嘗試組織中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把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六)重視“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的評審、總結和交流
對研究性學習結果進行總結、評價和交流的工作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提高指導能力的機會。為此,我們成立了由學生組成的評審小組,負責研究課題的評價工作。他們不僅要對各課題的研究過程、研究成果進行評判,而且要考查各小組成員參與研究的態(tài)度和貢獻的大小,據此做出公正的評價。其他學生則通過參與所在課題組的課題總結、代表答辯、成果匯報工作以及后續(xù)課題的論證及確定工作,把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分享,進行思想碰撞。這些工作使他們能接觸和了解到更多的研究性學習實踐過程和素材,進一步促進了研究性學習能力和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的提高。
(七)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
科研能力是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研究性學習在我國是一項正在不斷發(fā)展的新生事物,所以目前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學者既是初學者又是研究者,他們當中完全掌握研究性學習這一科學體系的人并不多,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研能力,使自己在研究中不斷學習和提高。同樣,師范生只要具備了一定的研究意識和能力,就不會死抱著現(xiàn)有的研究性學習理論體系和幾個所謂的“典型素材”不放。在未來的研究性學習指導工作中,也不會步履維艱,寸步難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本身就是前人科研工作的模擬、再現(xiàn)或縮影,是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過程。師范生從中可以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培養(yǎng),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均能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我們還鼓勵高年級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和課題研究工作,接受進一步的鍛煉。
實踐證明,以上策略可操作性強,簡便可行。它們不但與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相符,而且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法,因此廣大師范生對這些實踐和探究活動均表現(xiàn)出極大的參與熱情。我們感到,只要認真地用研究性學習理論作指導,師范生研究性學習指導能力的培養(yǎng)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責任編輯:徐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