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別賦》中寫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千百年來,親人在歧路之情,摯友臨離別之感,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并且這種離別又是人生之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因此“離別”也就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容。從先秦《詩經(jīng)》到兩漢的樂府,從唐代詩歌到宋元詞曲以至明清的詩文,離別之情唱之不盡,歌之不絕。
《楚辭·九歌》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有別必怨”,因此,離別的詩大多是悲哀的,并且這些悲哀之情的表達又是含蓄的,往往借助景物來暗示愁緒,烘托思念之情,真是寫不盡的相思,說不盡的哀怨。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边@首詩中,圍繞“雨”字,寫細雨濕帆,帆濕而重。以疊音詞“漠漠”的無聲來寫船行的緩慢;歸鳥入雨,飛行而遲,以疊音詞“冥冥”寫雨中歸鳥的模糊迷蒙,這帆重鳥遲的客觀景物顯然是打上詩人主觀感情烙印的物象,詩人寓情于景,抒發(fā)了送別朋友時的依依不舍的悲傷心情。此外像宋之問的《送別杜審言》等詩也很典型。并且在送別詩中有些景物經(jīng)常運用,于是就有一些景物成為較為固定的意象借以表達離別之情,例如:
一、柳、楊花或柳絮
古人在離別詩中常用楊柳、楊花或柳絮表達離愁別緒?!对娊?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边@是所出現(xiàn)的最早的以楊柳表惜別之情的詩句。由于“柳”、“留”諧音,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漢代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雨霖鈴》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以“楊柳”表達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情。鄭谷《柳》:“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若春風?!苯枇醣磉_離別之情。
二、明月
古往今來,月亮總是以其獨有的高遠超塵、皓潔寧靜受到歷代文士的吟詠。在人們心中,月亮是含蓄又意蘊無窮的,是皎潔又婀娜多情的。因而明月則亦往往作為團圓的媒介,被人們借以寄托離別之苦。王昌齡《送魏二》詩中有“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通過寫分別后想象的虛景來表現(xiàn)作者離別時的惆悵哀婉之情;孟郊《古怨別》云:“別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別后通過月光來寄托各自的離思,這既是對對方的期勉,也未嘗不是忠于愛情的自誓;另一位唐代詩人李冶《明月夜留別》:“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是層城?!毙腥伺R發(fā),月色彌望,李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對月感懷,忽然發(fā)現(xiàn)此時此刻月與人竟那樣相似:月無聲,人無語;月有光,人有情。于是她便想到別后人也將像月一樣云水相隔,若即若離。通篇以月烘染,情與景會,景淡情濃。正是因為月亮具有這些特點,所以月成為文人表達離別之情竟相沿襲的意象。
三、春草、碧草
《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使“春草”和“別情”相聯(lián)系;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币赃h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以碧草連天,表現(xiàn)離別羈旅之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庇镁d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四、離別之地
中國古典詩歌早期的有些離別的地方,經(jīng)過文人的多次使用,此后也就成為專用的暗示離別的地方。 如“長亭”,它是陸上的送別之地。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绷馈队炅剽彙罚骸昂s凄切,對長亭晚。”可見,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地。既然有陸上的送別之地,就有水邊的送別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苯汀秳e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惫湃怂蛣e并非只在長亭、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長亭、南浦就成為表示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此外還有謝亭、西樓、勞勞亭等,都成了典型的暗示離別的地方了。
除此之外還有幾種意象是送離別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如水、春色等,見到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達一種送別之情。
但也有些詩人在送別時直抒胸臆,直接表達離別時的悲苦心情。如唐朝詩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泵篮玫慕^柳色,宜人春光,在這里恰恰成了離情別緒的觸媒,以“楊花愁殺渡江人”詩句,用重筆抒寫愁緒,直接表達哀傷愁怨之情,表現(xiàn)惜別恨別之意。
然而,事有萬族,自然別非一緒,因此天生敏感的詩人們雖然大多在離別時是悲傷的,但也有不少詩人在離別時不乏明朗樂觀之作,以壯語慰別,表現(xiàn)詩人闊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的啟示。如盛唐詩人高適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辈粚戨x別可憐之辭,反而說出誰不識君的壯語,比王勃詩句中“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所表達的感情顯得還要從容大度,所表達的人生的豪邁達到一種極致。陳子昂《送魏大將軍》:“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唐魏叔倫《送上饒嚴明府攝玉山》:“更將舊政化鄰邑,遙見逋人相逐還?!焙翢o兒女之態(tài),有的只是在送別時表達對友人建功立業(yè)的殷切期望。
還有不少的詩人在送別親人尤其是在送別朋友同僚時,往往觸發(fā)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往往借別抒懷,并且這種感情是復雜的。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詩句,就是借送別之際表白了自己永遠純潔無瑕的高潔品質,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把水人格化,寫出愛意無限,自有一種遨游山水的飄逸瀟灑。駱賓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痹娙嗽谝姿吽蛣e朋友,想到在這里發(fā)生的歷史故事,不僅為當年荊軻的慷慨入秦和壯志未酬的悲慘結局而感嘆,更寄寓自己的一腔磊落不平之氣。柳宗元《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則集中表現(xiàn)了詩人長期郁結于心中的憤懣與愁苦。
總之,離別詩的風格多樣,而且又都是情深意切。在鑒賞這類詩歌時不但應該注意直接表達的思想感情,更應該抓住意象的特點探究詩人含蓄的感情,不但要注意詩人對送別者所表達的感情,也應探究詩人自己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送別詩。
(姚金要,山東省嘉祥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