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這首詩,是杜甫在至德二載(七五七)三月唐朝國都長安淪陷時寫的。他精于寫律詩,他自己也說“老來更于詩律細(xì)”。這首律詩,就是他有名的詩篇,讀來沉郁悲痛,令人回味。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笔拙浔磉_(dá)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之情,為全詩奠定了凄涼悲壯的基調(diào)。一個“破”字,使觸目驚心,既指國家政局的殘破不堪,又指當(dāng)時國都長安慘不忍睹的景象,這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痛。繼而—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
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卑彩分畞y,叛軍在長安城內(nèi)大肆燒殺奸淫,無惡不作,就像詩人在《述而》、《哀江頭》與《北征》詩中所揭露的那樣“殺戮到雞狗”,“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人煙渺蕭瑟”,昔日繁華的長安,如今卻是雞犬不寧,塵土飛揚,一片狼藉,怎么不令人心痛?!俺谴翰菽旧睢笔屈c題之句,扣住一個“春”字,是“國破”的進(jìn)一步烘托。這句詩詩人采用了逆轉(zhuǎn)的修辭寫法,司馬光評此詩為:“古人為詩,貴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春望》詩,‘城春草木深,明無人跡矣?!币粋€“深”字,本為草木茂盛蔥蘢,無一人跡,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卻是一片荒涼殘破的畫面,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悲痛感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頷聯(lián)極力渲染詩人憂國思家的悲痛心情?!案袝r”是因“國破”,感慨時局的動亂不堪、人民的流離失所、個人的不幸遭遇,也因“城春”的美好季節(jié)的時令,在這樣美好的季節(jié)里,長安春景卻是一片荒涼,無心觀賞,春意全無,能不讓人心酸。歲月的崢嶸與時代的不幸,凝聚纏繞在一起,恨家人的離散,自己的被困,恨敵人的殘暴,造成成千上萬的人家妻離子散,無家可歸。與《春望》同一時間寫成的《哀江頭》:“……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描繪的也是這撕心裂肺之痛,那江草江花無知,一年一度,要到哪年哪月才有個了期?“花濺淚”、“鳥驚心”,運用擬人手法,采用倒裝形式寫出了花草有情,是因感時而流淚;春鳥有意,是因恨別而驚啼,兩句互文見義,充分抒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的悲苦和無奈。“國破”下的花鳥尚且如此,更何況人們呢?詩中的“花鳥”不僅是自然界的花鳥,也是包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有靈性的、會“濺淚”會“驚心”的“花鳥”,在“花鳥”的“性情”中也寄寓了詩人的“性情”,這種借物寓情之法,是詩人憂時感亂、憂國思家的愛國感情的具體體現(xiàn)。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兩句頸聯(lián)揭示了全詩的主旨?!胺榛稹本o扣“感時”,“家書”緊扣“限別”。“烽火”句表明戰(zhàn)事之久,人民災(zāi)難之重;“家書”句直托思家之痛。戰(zhàn)火持續(xù)不斷,兵戈阻絕,詩人掛念遠(yuǎn)在羌村的妻子兒女,倘有一紙家書,當(dāng)然也價值連城。詩人在《羌村》中這樣寫道:“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边@“怪”、“偶然”都說明離散雙方迫切得到音訊。后來詩人在《月夜憶舍弟》中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杜甫同胞兄弟之多,除了小弟杜占跟隨身邊外,其二弟、三弟都流落異地,“家書抵萬金”就是在這樣具體背景下寫出來的,寄托了詩人憂國思家的眷戀深情。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末句以自己對國事的極度憂傷,對家人焦急的思念作結(jié)。烽火邊地,家信不通,想念遠(yuǎn)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依稀短發(fā),幾不勝簪?!鞍最^”即白發(fā),“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此時杜甫已四十六歲,但愁得已滿頭白發(fā),說明憂事之重?!皽営本錇椤昂喼币岵怀砂l(fā)髻別不住發(fā)簪了。”詩人未老先衰,是憂國思家造成的,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添一層悲哀。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詩,是詩人居住長安十年生活觀察、體驗和思想認(rèn)識的結(jié)晶,表現(xiàn)了他心憂天下的偉大胸懷,關(guān)心時局民生的高尚情操,是一曲憂國思家的悲歌。前四句觸景傷懷,重點寫春城敗像,飽含感慨;后四句憂時感傷,重點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詩中一景一情,情景交融,感情沉郁悲壯,深刻體現(xiàn)了詩人愛國憂時思家的沉痛心情。詩中“濺淚”、“驚心”、“白頭”、“搔首”等一切悲苦之思緒,都是由“國破”而來,結(jié)尾以滿頭白發(fā)的形象作結(jié),更讓人吟味不已。
綜觀全詩,掩卷沉思,那字字血,聲聲淚,不能不讓人心顫,《春望》,悲矣!
(王德三,山東省臨沭縣朱倉鄉(xiāng)中心中學(xué))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祖藉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xué),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fù)。開元后期,舉進(jìn)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今屬陜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 漸接近人民,對當(dāng)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rèn)識??揩I(xiàn)賦得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fù)后,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yán)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飫死耒陽。其詩大膽揭露當(dāng)時社會矛盾,對統(tǒng)治 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dāng)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dá)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zhuǎn)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dá)能力。繼承和發(fā)展《詩經(jīng)》以來的優(yōu)良文學(xué)傳統(tǒng),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 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侗囆小?、《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0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