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規(guī)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jīng)驗色彩的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墩Z文課程標準》(下文簡稱“新課標”)把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耙匾暦e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要致力于語文能力的提高”;“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教學應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貫穿新課標,貫穿整個語文教學。從日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來看,也只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才能讓他們真正與所教的課文有一個心靈的對話和交流。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一、營造良好的閱讀教學氛圍,為培養(yǎng)語感開辟綠色通道
語文學習過程既是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又是學生主體情感體驗、個性張揚的過程。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的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去主動感知、探究和領悟知識。
1.排除心理障礙
一些學生對于所讀的作品,即使有個人的獨特見解,往往也怕說出來會被人恥笑,于是在虛榮心等心理因素的作祟下,那些獨到的觸發(fā)被埋藏了。為此,教師須讓學生明白,以排除學生心理方面的阻礙:個體文化差異、社會時代背景的差異,毫無疑問會影響到對作品理解上的差異,有差異才是正常的,學生們個人的體察見解中往往有其閃光點,切忌惟教科書及某些所謂權威參考資料的結論是聽。
2.倡導民主教學
民主化教學是心靈之間的平等對話。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的優(yōu)勢在于首先占據(jù)了教學資源和具有相應的專業(yè)化知識化程度。教師一旦創(chuàng)設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的平等對話環(huán)境,學生的原創(chuàng)思維火花就更有可能成燎原之勢。
3.提供交流機會
在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講得過多,把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弄得支離破碎,學生學得寡然無味、印象膚淺。筆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和反思以為,只有思想與思想交鋒,觀點與觀點碰撞,學生大腦中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增強語感。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多提供交流的機會:每堂課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在預定研討目標的指導下,爭取讓學生人人都有交流和展示風采的機會,調動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加強平日誦讀,為培養(yǎng)語感提供訓練基地
著名語言大師呂叔湘說過:“學習語文,學習一篇課文首先是讀。不管是默讀還是朗讀,是速讀還是慢讀,是粗讀還是精讀,總之是先要讀??梢哉f,沒有讀就沒有語文學習。”可見,要學好語文,讀是第一步,讀中尤以誦(朗)讀法是語文教學的第一教學法。讓語文課充滿瑯瑯書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新課標指出:“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薄罢b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情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通過讀,調動學生眼、口、耳、腦多種感官,達到較好的閱讀效果。古人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可謂是對誦讀效果的印證。如宗璞的《西湖的綠》中描寫靈隱所見的綠:“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對于這樣優(yōu)美的句子,要讓學生反復誦讀,有利于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能力,逐步感受語言內涵和文章韻味,領略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同時也能受到美的熏陶。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許多老師比較重視“講”,認為學生自己看猶如大海撈針,不著邊際,不如自己多講些,能抓住重點,應付好考試。古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把文章的層次、段意、主旨、寫作特色諸結論告訴學生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應重視培養(yǎng)語感,提高他們的語文閱讀能力。因此,與其多講,不如授之以法,讓學生多讀多念,自己從朗讀中去體會,去領悟。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將誦讀貫穿于課的始終。首先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意境之中,去體驗、領悟作品的韻味與作者的心聲。然后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體味課文內容的意蘊。細讀,邊讀邊體會課文中寫了幾次背影,分別在哪一段;是怎么樣的一個背影;文章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深情?小組討論探究,全班交流。品讀,讓學生自由地、大聲動情地朗讀第6自然段,然后思考文中哪些詞哪個句子打動了你?再將認識和看法與周圍的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中產(chǎn)生碰撞,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真切地感受到偉大的父愛。最后讓學生回讀,把全文朗讀一遍,進一步領略到父愛的深沉,覺得“世上還有爸爸好”,這就進入了體驗與反思。葉圣陶曾說“吟誦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生只有通過對課文熟讀精思,才能打開情感之門,讓學生的心靈和作者的心靈“對接”,調動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到文章特有的美,從而培養(yǎng)語感。
當然,對于不同文體要采用不同的朗讀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進而培養(yǎng)語感。如歌詞《光榮啊,中國共青團》、《在希望的田野上》,指導朗讀時,邊讀課文邊播放相應歌曲,音樂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歌曲的情境中;散文《西湖的綠》可利用課本插圖配合朗讀,這樣圖文結合,有助于理解文章意蘊,學生容易入情入境;對于那些童話、神話之類的文章,有時可用分角色朗讀法,它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誘導學生揣摩角色的語氣、語調,在活躍的氣氛中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漁夫的故事》一文中有魔鬼和漁夫這兩個角色,教師首先疏導學生分析歸納出魔鬼和漁夫的性格特征,然后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角色來讀,讀得很有感情,從而讀出了對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收到形神兼?zhèn)涞男Ч3酥?,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把具有豐富內涵的詞語改換成另一詞語,讓學生在比較中去推敲;還可以改換原文句子,在比較中體會不同文體語言的不同特點。記敘文中的詞語替換,可讓學生體會其語言的生動性;說明文詞語的刪留,可體會到其語言的準確性;議論文中句子的更換,可體會到其語言的嚴密性。這樣,學生在比較中能深刻地感受到語言的豐富內涵和無盡魅力,從而引導學生玩味語言,培養(yǎng)和增強語感能力。
三、展開想象翅膀,為培養(yǎng)語感增添動力支持
培養(yǎng)語感還必須重視引導學生調用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訓練他們運用形象思維方法。從廣義上說,所有成功的閱讀都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審美想象性活動。作者用文字表達的內容和自己心中所要表達的意蘊,總會有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從本質上說,是由語言的局限性造成的。但這種局限性,卻也給閱讀者帶來了想象的廣闊空間?!把杂斜M而意無窮”,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或一個簡單場景的理解,也需要展開想象,教師要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在腦中“復活”這些場景,如人物是什么樣子,在什么位置,說什么話,做什么事,是怎樣的語調、神情,什么樣的動作。這些不單單是對作品內容的簡單復原,它包含著學生的許多創(chuàng)造。閱讀議論文和說明文這些文學性不強的文體,也需要想象。如《晉祠》一文,無論學生是否去過晉祠,閱讀時讓學生構造自己心中的晉祠,晉祠有什么樣的山,什么樣的樹,什么樣的水,怎樣的“三絕”?如此通過想象,能對作者介紹的內容有更好的理解。閱讀在預測性想象中順利推進和深化。誠如薩特所說:“閱讀時,你在預測,也在等待。你預測句子的末尾,預測下一個句子,預測下一頁書。你等待它們來證明你的預測是否正確。”讀《賣炭翁》,設想一下他的眼神是炯炯有神還是焦慮不安?設想一下他的身板,是挺直的脊梁還是彎弓般的駝背?還有他的頭發(fā)、臉色、手指、著裝等。在這種閱讀狀態(tài)下,學生的“創(chuàng)作”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齊頭并進,不斷交流,“創(chuàng)作”與欣賞合為一體,閱讀的愉悅和收獲自不必說。
四、課外拓展應用,為培養(yǎng)語感搭建一個大語文平臺
語感是言語對象對人們語言官能長期雕琢的結果,是規(guī)范語言長期積淀的結晶。新課標指出:七至九年級課外閱讀量應不少于250萬多字,教師讓學生每天讀中外名著半小時,日積月累,增強語感。因此,除了引導學生學好文本,對名篇名作、精粹短文熟讀背誦,爛熟于心,習得一定的語言知識外,還應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搭建起一個大語文的平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必須采用多向的學習交流方式,引領學生不但向書本學習,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更應向社會學習、向生活學習。夏丐尊在《關于國文的學習》一文里指出:“中學國文課中既以選文為重要成分,占著時間的大部分,應該好好地加以利用?!边M而提出“以選文為中心,多方學習”,這樣“關聯(lián)愈多,范圍愈廣。好比雪球,愈滾愈會加大起來”?!段男摹返?3篇《觸發(fā)》,枚叔寫給樂華的信結尾寫道:“書是文字寫成的,我還希望你于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fā)?!边@強調了要讀無字的書,要學會觸發(fā)。第11篇《辭的認識》中則指出“讀”的裂變:不光是用眼睛、心力去看,而且是用耳朵、心力去聽。教學中,我們早已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是關在教室里能學好語文的,他們需要課內外充分流動的氧氣、水分、光照。因此,閱讀《文章病院》里的病例是一法;聽辨街頭巷尾日常閑談是一法;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是一法;鼓勵學生與同齡人交朋友,做鄰居小孩的老師,嘗試社會實踐服務也是一法。鼓勵學生出黑板報,講故事、競聘校廣播臺主持人、排演文藝節(jié)目等,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語感、觸發(fā)語感。
語感的靈敏和準確以良好的聽說讀寫習慣的養(yǎng)成為基礎。因此課內外的大語文塔臺上,要求學生說,說一句話一定要表達出一個意思,說得完整、清晰,不亂用連詞、助詞,避免口頭禪。要求學生聽,要善于聽人家的話,要留意人家怎樣用詞,怎樣把一個較長的意群依次地言說完整。要求學生寫,要先構思,然后列提綱,再打草稿成文、寫完了讀幾遍再修改,若有牽強、不順耳之處就馬上修改,力爭不出現(xiàn)病句。只有這樣認真思考、反復修改,親自實踐,在已有語感的基礎上訓練,到自認為滿意為止,日積月累,語感會不斷增強。
(程偉瑛 浙江省紹興市長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