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超 韓 霞
一、孤獨的個體生命意識
有人曾經這么說過,“法國的詩人死于醉酒,俄羅斯的詩人死于決斗,中國的詩人死于窮困潦倒。”這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事實。中國現(xiàn)當代的白話詩人多如浩瀚的星河,璀璨奪目,但多年來,白話詩的早期開創(chuàng)者之一朱湘卻好像是一顆被世人遺忘在天邊的星星,沒有人注意,如同他生前一樣的寂寞,死后也是寂寞的。
在學貫中西的詩人朱湘身上,體現(xiàn)出了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碰撞。既有東方孤獨的名士風情,又有西方酒神精神的迷醉??衽c狷是中國古代的名士風情,在朱湘的身上也能找得到影子,如倪婷婷在《“名士氣”:傳統(tǒng)文人氣度在“ 五四”的投影》中所提到的“中國千百年名士風流的佳話, 就行為方式而論, 不出乎放達和隱逸兩種, 名士們也大致分為兩類:‘狂與‘狷。‘五四作家的‘名士氣 也不外乎‘放達與‘隱逸的范疇”。[1]不過,在詩人朱湘的身上,體現(xiàn)的更多的是中國文人的孤獨意識,朱湘似乎永遠不會放達,但是很狂,他窮困潦倒和人生坎坷,卻貧賤不移;他沒法像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那樣飲酒賦詩,自得其樂,卻有著中國文人的骨氣。在朱湘的詩歌中,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到的是那種孤獨和無法排遣的陰氣。在詩人的內心世界里,他自己永遠是孤獨的局外人,但實際上,在他那些反映內心苦悶孤獨的作品背后,是對寂寞的恐懼,他害怕被人們拋棄在一邊,害怕被主潮逐到邊緣,但是由于他性格的不合時宜和孤僻的行為使人們很難接近他,難以了解到他的內心世界,其知音自然就更少了。就像柳無忌所說:“不懂得子沅的人時常奚落他,以為他是怪,是孤傲;熟識子沅的人,方知道子沅為人是這樣的清高,這樣的直爽,對待友人的心情是這樣的忠厚。但是詩人都不免有一樣吃虧的地方,太易感觸,太多猜疑了。詩人對于情緒和外界的事物特別易受刺激,對于一點不如意的事故,也容易生出不快的情感,這種做人的特質也許就是子沅不能做成事業(yè)的致命傷吧?!盵2]羅念生也說,“朱湘性情孤僻,傲慢,暴烈,倔強,表面上冷若冰霜,內心里卻是一團火?!盵3]
他在詩中經常寫道自己孤獨的苦悶,借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情,如發(fā)表于1922年的《地丁》“地丁仰頭柔聲和我說:/‘別摘我,我求你!/我頸兒很低,/我花兒又細,/我豈是為你花瓶開的?”[4]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物語皆情語”。這里,朱湘借《地丁》又何嘗不是表現(xiàn)了他的孤獨的心境。又如《寄一多基相》中“我是一個憊殆的游人,/蹣跚于曠漠之原中,/我形影孤單,掙扎前進,/伴我的有秋暮的悲風。//你們的心是一間茅屋,/小窗中射出友誼的紅光;/我的靈魂呵,火邊歇下罷,/這正是你長眠的地方?!盵5]其實,這里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他是一個永遠飄泊的孤獨的靈魂。但是,正是在這孤獨與寂寞里,詩人的靈感才被激發(fā)出來,在寂寞里閃出激情的火花,他在《石門集》高呼:“我的詩神,我放棄了世界,世界也放棄了我……給我詩,鼓我的氣,替我消憂。我的詩神!這樣你也是應該看一看我的犧牲罷。這么多!醒,睡與動,靜,就只有你在懷;為了你,我犧牲一切,犧牲我!全是我自取的;我決不發(fā)怨聲?!蓖瑫r,作為對寂寞的逃避,朱湘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藝術形象,同時加上現(xiàn)實生活的窮困與挫折使他的詩風更顯得別致而不同一般,大概這就是“文學憎命達”吧。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提到了西方文學中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他把它們概括為夢境和迷醉。在夢境中,人們暫時忘卻了現(xiàn)實世界的苦難,可以隨心所欲地去編織美麗的幻景。在夢境中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遠離現(xiàn)實苦難的美妙世界。尼采因而認定在這里每人都有自己和諧安寧的天地,夢境世界成了躲避現(xiàn)實痛苦的庇護所。這里是個體的天堂,人人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世界?!皦艟持械拿篮玫幕孟螅恳粋€人證明他自己為一完美的藝術家。這不僅是一切造型藝術的要件,同時也是廣大的詩之領域所必須”。[6]我們不知道朱湘在美國有沒有讀過尼采,但是我們看到,朱湘身上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中的酒神精神,對夢境的迷醉,他常常沉迷于自己的詩歌的世界里,在詩的世界里,他總是在幻想著美好的世界。如那久負盛名的《采蓮曲》,優(yōu)美的文字與和諧的旋律,奏出一曲優(yōu)美迷人的江南曲?!昂愌桨腴_,/蜂蝶呀不許輕來,/綠水呀相伴,/清靜呀不染塵埃。/溪間/采蓮,/水珠滑走過荷錢。/拍緊,/拍輕,/槳聲應答著歌聲?!盵7]真切的體現(xiàn)了新月派所倡導的詩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
在朱湘的身上,既有東方孤獨的名士風情,又有西方酒神精神的迷醉。本文下面將換用另一個角度,繼續(xù)論述這一主題。
二、悲劇的意識
對于當年曾經名滿京城的、春風得意的清華四子之一的朱湘來說,大概誰都沒有想到,他會死于貧困潦倒。然而現(xiàn)實就是那么殘酷。在“五四”文學影響下的那一代人帶有狂放與孤傲的個人主義精神,但是現(xiàn)實的殘酷卻往往會扼殺他們粉紅色的美夢。他們在生活的重重打擊面前,被逐出時代的主潮,走向個體的心靈。朱湘應該是這一典型代表。
在生活的挫折面前,他一步步退縮到個體的心靈世界里,孤僻而又倔強、多愁善感而又過度敏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樣的性格一方面成就了他杰出的詩歌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又使人望而卻步,詩人反而進一步的陷入孤獨與苦悶之中。就像他自己所說:“我真是一個畸零的人,既不會做成一個書呆子,又不會作為一個分世故的人。”[8]
到了朱湘的晚年,生活的種種打擊使這個本來就心靈脆弱的詩人倍受煎熬,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絕望,孤獨的性格使他不能暢談自己的苦悶,仿佛是一座火山,壓抑的越久,能量就越大,等到它噴發(fā)的時候,也就是滅亡的時日。其實,詩人的性格是異常獨特的,他的心靈世界也是難以追尋,這幾年研究詩人之死的文章有很多,比如劉小楓的《拯救與蕭遙》。王德威在《現(xiàn)代中國小說十講——詩人之死》中提到朱湘與陳三立時說:“自殺,成為兩位詩人在一個詩意匱乏的年代,所共同承擔的宿命?!盵9]
大凡以自殺的形式為自己生命作結的詩人,內心世界往往是極為孤僻的,他們已經對這個喧囂的世界毫無希望,他們沒法向這個活著的世界去訴說自己的苦悶哀愁,他們沒有真正的知心朋友,世界上也沒有他們心靈的聽眾,他們已經毫無出路,只有死亡才是一種對當前世界的解脫、自我生命的升華,把希望寄托于另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里。其實,說到底,就是無可挽回的絕望。朱湘的死亡在這里具有典型性,又具有特殊性。他孤獨而又缺少足夠的知心朋友,生活的重重磨難已經讓這個性格脆弱的詩人無法承擔生活的重擔,他性情浪漫,但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他又無法浪漫,他自認為是這個世界的棄兒,世界拋棄了他,于是他也就拋棄了這個世界,當他在自己的詩歌世界里都無法躲避生活的煩惱時,他已經無路可走,無處可逃。1934年在《人間世》上發(fā)表了他的一篇遺作《吊自殺者之歌》,原詩如下:
“啊來,你創(chuàng)傷遍體的失敗的生命!/夜是冥黑的,如同死一般的靜沉!/ 風吹拂著,細雨也颯颯地飄零--/停止吧,你破碎而還在跳動的心!/歸來吧,反于虛無縹緲之鄉(xiāng)!/你,生活的失敗者,還留戀作甚?安然地睡去罷,而憩息于死!/這兒,不會有人哭泣于你身邊!//……啊,來,你創(chuàng)傷遍體的生命!/也是暗墨的,如同死一般的靜沉!/風吹拂著,細雨也颯颯地飄零。/ 停止吧,你破碎而還在跳動的心!”[10]
在這首詩歌,似乎已經是其絕筆了,詩人在詩中已經認為自己是一個生活的失敗者,一個苦悶的孤獨的局外人,他似乎已經無路可走,就只有走向死亡。實際上,朱湘的死是偶然也是性格決定的必然。
這里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新月派的另一位詩人徐志摩,同樣是作為新月派的才子詩人,同樣是一個短命卻又在詩壇上成就非凡的人,我們在他們兩人的身上看到了不同的命運,不同的人生。一個人死于風流,一個人死于窮困;一個人死的浪漫,一個人死的悲哀;一個人為情而活為情而死,一個人卻是生的悲哀死的也悲哀。
徐志摩和朱湘都是才子,詩歌創(chuàng)作也多以才運筆,但兩個人的世風卻是那么的不同,神韻上更是相差的太遠。這里,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朱湘的名士氣與徐志摩的才子氣。一個孤獨,一個歡快,一個是哀愁的怨婦 ,一個是風流倜儻的才子 ;一個是飽經坎坷的夜行者,一個是歡快跳動不息的生命水。一個為生活而四處奔走,一個追求著“美、愛、自由”;一個低吟著:“我是一個憊殆的游人,/蹣跚于曠漠之原中,/我形影孤單,掙扎前進,/伴我的有秋暮的悲風。”一個高詠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飄逸與悲苦,瀟灑與憤懣,兩種詩風,兩種人格,在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朱湘和徐志摩同為新月才子的詩人,命運竟是如此的不同。
三、獨特的詩風
朱湘詩歌在藝術形式上同樣也體現(xiàn)出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他的詩歌中有著新月派詩風的特征:格律的整齊,音調的和諧,講究建筑的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對五四白話詩的狂放不羈是一種反駁,糾正了早期白話新詩的狂躁、俗白,對中國傳統(tǒng)詩風的借鑒,注重意象的營造,使他的詩歌更加錘煉;同時又積極借鑒西方古典詩歌十四行詩的體式,創(chuàng)作新的白話新詩。
作者在《石門集》中充分借鑒了西方十四行詩體,盡管朱湘在這一詩體的應用上不能說是成功的,但畢竟帶有開創(chuàng)性,應用西方的十四行體來寫漢語詩,這在中國新詩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過在借鑒西方十四行體的時候,其格調暗合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悠遠情懷,在《石門集》中,采用的即是西方的十四行體,卻格調靜謐,如其中的一首(英體十六):“只是一鐮刀的月亮,帶兩顆星,/清涼、灑脫,在市廛定下來的夜;/遠方有犬吠,車輛奔走過街心,/寥落的;擾攘與喧囂已經安歇。/古老的情思驀然潮起在胸頭,/以及古老的意境?!?/p>
同時,朱湘注重西洋詩歌還表現(xiàn)在他積極主張和實踐移植西詩。特別是在《石門集》,他移植了三疊令、巴俚曲和英體、意體十四行詩等多種西方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不過,朱湘移植西方的十四行詩體只是初步的探索,為中國新詩以后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在朱湘的詩歌中,他的移植并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就。倒是在借鑒西方敘事體長詩上,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中國的古代的詩歌很少有敘事體的長詩,它只是大多出現(xiàn)在西方詩歌中,朱湘借鑒了西方的詩歌理論,在中國傳統(tǒng)題材的基礎上,在中國白話新詩早期,寫作了最杰出的敘事長詩《王嬌》,借用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王嬌鸞百年長恨》的故事,并進行了藝術加工和改編,完成了這首敘事體長詩。
所以有人這么評論,“朱湘一直注重西洋詩歌,但《草莽集》又以濃郁的東方情調顯示其民族性和本土性,它以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新與舊、土與洋、藝術與人生多重對立與相通為中國新詩乃至新文學提供了一個復雜的標本。”[11]龍泉明也在《中國新詩流變論》中說到:“朱湘的詩既承受了古代詞曲的文字,同時還承受了古代詞曲的風格,并注意吸收西洋格律體詩的長處,造成了一種既整飭多變又悅耳動聽的藝術效果”,[12]體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碰撞對朱湘造成的影響。
朱湘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借鑒體現(xiàn)在對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借鑒上,在這方面,朱湘更是見功夫。蘇雪林在《論朱湘的詩》中也談到朱湘善于融化舊詩詞,并舉出《落日》的例子,借鑒了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不過我認為,朱湘并不是單純的借用,而是把他的人生體會,通過詩歌的意象表達出來,融化在字里行間。他有些詩歌的意象冷酷蕭索,充滿著鬼氣;有些詩歌類似于中國唐代李賀的詩風,陰冷之氣貫穿全詩。而且與李賀的人生相同,短命而亡而又才華橫溢。
朱湘有些詩歌的詩風奇詭、陰暗,遠遠的不合乎常人。詩人獨特的想象和異樣的觀察視角,使人們明顯的感受到詩人內心世界的陰冷與寂寞。朱湘的短命而逝恰似李賀,奇詭的詩風自然獨特,詩中充滿著“鬼氣”,而這種“鬼氣”又不同于同時代的“詩怪”李金發(fā) 。
在《死》中,朱湘這么寫道:“隱約高堂,/慘淡靈床;/燈光一暗一亮,/想著輝煌的以往。/油沒了,/燈一閃,熄了。/蜿蜒一線白煙/從黑暗中騰上?!痹姷囊饩呈瞧嗲謇淇盏?,又如 《有一座墳墓》:“有一座墳墓,/墳墓前野草叢生,有一座墳墓,/風過草像蛇爬行。//有一點螢火,/黑暗從四面包圍,/有一點螢火,/脥著如豆的光輝。//有一只怪鳥,/藏在巨靈的樹蔭,/有一只怪鳥,/作非人間的哭聲。//有一鉤黃月,/在黑云之后偷窺,/有一鉤黃月,/忽然落下了山隈?!蔽覀冞@里對比一下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山田中行】的詩句:“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云根苔蘚山上石, 冷紅泣露嬌啼色?;钠杈旁碌静嫜溃U螢低飛隴徑斜。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痹娭酗h蕩著的是一種“鬼氣”,“鬼燈如漆點松花”,大概只有身有鬼氣的人才寫的出如此作品。這里,我們看到,朱湘與李賀的詩風都是怪異的,鬼氣彌漫的,在這種詩風的背后,映射出詩人內心世界的陰暗、孤獨與苦悶,正是這種詩風產生的源泉之一。朱湘短命而亡,選擇自殺結束他年輕的生命,這與他孤寂的內心世界,陰暗而又孤獨的靈魂,是密切相關的。正如古人所說:“詩言志,歌詠言?!泵恳皇自姼瓒即砹艘粋€詩人,代表了詩人當時的心境。朱湘寫下如此充滿鬼氣的詩歌,很容易讓人想到他的人生結局。
詩人生前是寂寞的,死后同樣是寂寞的。寒江冷月葬詩魂,朱湘只是一個畸零的漂泊者,活在沒有溫暖的世界里,不如選擇死亡,朱湘借他的詩神,傳達了他精神上的貴族之氣。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朱湘是一個杰出的先行者也是獻祭者?;陻嗖墒墸嗫噙€是浪漫?這里就借用他的《草莽集》中的《葬我》這首詩作為本文的結尾,愿詩人與他的詩永恒。
葬我在荷花池內,/耳邊有水蚓拖聲,/在綠荷葉的燈上/螢火蟲時暗時明——
不然,就澆我成灰,/投入泛濫的春江,/與落花一同漂去/無人知道的地方。
注釋:
[1]《“名士氣”:傳統(tǒng)文人氣度在“ 五四”的投影》《文學評論》,1999年6月。
[2]《二羅一柳憶朱湘》,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5年第37頁。
[3]羅念生《朱湘·序》,孫玉石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2月。
[8]朱湘,《中書集》,上海生活書店發(fā)行,1937年5月第168頁。
[4][5][7]《朱湘詩全編》,吳方、越寧 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第7、22、91頁。
[6]《尼采文集》,楚圖南譯,改革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528頁。
[9]《現(xiàn)代中國小說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08頁。
[10]《吊自殺者之歌》,《人間世》第十一期,1934年。
[11]徐莉華《我國現(xiàn)代詩人創(chuàng)作與借鑒的另一種嘗試》,《外國文學》,2002年11月。
[12]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人民文學出版社,第149頁。
(李宗超 韓 霞,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