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軍
近代以來,民族文化承受的壓力不僅來自于自身,更表現(xiàn)于外界。如今,面對全球化的壓力,在對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取得豐富成果的同時,一些學人在學術創(chuàng)新中因受現(xiàn)代西方的影響形成不少基調很高而實際空洞的理論。事實上,對西方文化的過分“崇敬”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在東西方文化接觸、碰撞和融合的過程中,民族文化因受到某些對西方的誤讀而正在遭遇少有的冷遇。這種對西方不科學的借鑒,說到底,折射出來一種民族自卑的文化心理。這種心理對本民族文化的弘揚頗為有害,對西方文化及其學者而言亦未必是件幸事。正是文化底蘊的缺乏才形成了一系統(tǒng)列紛雜混亂的中西文化整合理論,其中少有一種對西方文明的自主借鑒。因此,東西方文化整合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靜心領略,對西方文明仔細體會?,F(xiàn)在談起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議會制,最強烈的解析字眼便是三權分立、權力制衡這些看似簡單、意義清楚,而實際價值并未真正經(jīng)過中西置換的東西?!妒⑹牢Q浴肥且徊酷橅緯r弊、富國強民的宏論集,《議院上》是其中一篇短文。在西學東漸的近代,它兼采中西文明,對西方議會制進行了充分的解讀,其學術價值和文化定位有一定的獨到之處。
鄭觀應于1862年寫成《救時揭要》,后在增訂刊行時改名《易言》,到1893年再經(jīng)增補修改,定名《盛世危言》。在當時,《盛世危言》的各種版本發(fā)行達10多萬冊,就數(shù)量與社會影響而言,無書可比。該書在以后社會價值依然重大,對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都有過重要影響。《議院上》在五卷本原題為《議院》,但在十四卷本中因為增寫《議院下》而改名為《議院上》,《議院上》因而得名。
《議院上》在解讀西方政治文明時,表現(xiàn)了準確的價值觀定位,在筆者看來,具有“四新”。
一、確立新視角。作者立足于中國的社會實際,以開放的心境、激情洋溢地采摘西方文明之果。在19世紀60年代有關政治改革,仿效西方“開議院”的主張,具有強大的社會震憾力。當時頑固派閉目塞聽,較開放的洋務派也僅提倡“中體西用”,其中“用”也主要為“器” (物質)方面。而在《議院上》中第一句話便是“蓋聞立國之本在乎得眾,得眾之要在乎見情。故夫子謂:人情者圣人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此其說誰能行之,其惟泰西之議院。”文章在這里不但承認泰西之學為“人類優(yōu)秀成果”。而且要以開放的心境去借鑒、吸收、利用。這種將西方體制視為文明之碩果并要盡力采摘的思想貫穿著全文。
《議院上》在建構中西文化融合理論的邏輯思維方面,始終堅持在熱情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借鑒西方經(jīng)驗來辦好自己的事。文章最大特色是熱情而冷靜地看待外來先進文化。該篇政論文章沒有簡單羅列議會制好處有幾項、是什么,也沒有以西方為社會背景去發(fā)感慨,而是立足中國實際,逼真地借鑒西方文明,并將兩種沖突的政治文化巧妙地整合起來,形成強大的震撼力。由于立足于中國國情來宣揚和倡導西方先進制度文明,因此,文章雖然短小,但是在借鑒西方文明時卻充滿著一種特殊的自信?!肮首h院者,大用之則大效,小用之則小效者也?!薄捌堄矁热镣?,君國子氏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設立議院始矣!”在近代對于西方文化的解讀,國人常有一種自卑的感覺,也有一種苦澀的警惕感。然而,《議院上》作者憑借新視角,熱情贊譽西方文明,以解決中國弊端,顯示著視野開闊、海納百川的大家學術風范,更為正確的輿論先導。也許這種解讀西方的視角有功利主義傾向,表現(xiàn)出工具主義價值觀。但是對外來文化如果采取敬而遠之、或者避實就虛、或者有大廈將傾的危亡感和滅失感,都無法在時代的需求下完成這種轉換。
二、建立新構架?!蹲h院上》對西方民主政治有取有舍,有借鑒有批評,對中華傳統(tǒng)有針砭有發(fā)揮,將中西兩種沖突的政治文化兼采并用,有機地整合于一體。
以中國國情為基礎,《議院上》對西方議會制度的“救世”功能辯證地加以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由于國情不同、歷史條件不同,英美法德等國議會制度也有不同。文章贊美英國和德國的議會制度為“適中經(jīng)久”而貶低美國的議院“民權過重”,并斥責法國的議會有“叫囂之風”。不管這種理解在后人看來正確是否,他對西方民主政治的確做到了有取有舍,心中有數(shù)。此外,面對中國弊端叢生的局面,文章也沒有對傳統(tǒng)制度文化加以全盤否定,而是采用科學方法去評價和利用。首先,他清楚認識到“漢立議郎”、“唐宋以來之臺諫御史”誠“非即今西之議員”。其次,在認真進行中西對比之后,他提出“本中國鄉(xiāng)舉里選之制”來建立選拔議員的人才制度。
在接受西方文化以后,如何將“異質”的西方文明與“內生”的傳統(tǒng)文化有機地整合起來,達到中西合壁,而不會讓兩者在新的政治學說領域發(fā)生矛盾沖突,文章提出了“參”西方、“本”傳統(tǒng)的整合模式。這種模式表明,在中西互動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占主導地位。在當時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這種主張既可打破思想界的孤立閉塞,強調西學,又不使中學之本受到損害,從而達到兩者有效協(xié)調。從穩(wěn)中求變的角度考慮,這種方式也許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三、創(chuàng)立新內容?!蹲h院上》聚焦西方議院制度,倡導在中國實施西方政治文明,然而統(tǒng)觀全文,除議院制度外,還涉及了許多先進思想的論述。首先是“富強救國”的理念。這種理念的追求是實現(xiàn)西方議會制度的前提,在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日益危險的時刻,在尊尚西方先進制度價值的同時,不能機械地照搬移植,還要忠于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第二是民本及民主思想。民本及民主思想在字里行間隨處可見。“選舉之法,惟從公眾?!钡谌抢糁胃母锼枷?。文章要求裁撤冗員,開設機構,消除官場惡習?!敖裰浯蠓颍爻梢?guī),知古而不知今。”“西人謂我中國人材通?。壕┕僭晃份摺⒃滑嵭?,外官曰敷衍、曰顢頇?!蔽恼路磸完愂鲆槍賵鰫毫暥_立議院。第四是通才觀。人才選拔要注意融“洞悉古今利弊,統(tǒng)籌中外局勢”者。第五是加入國際法體系,中外平等遵守國際法。“況今日中原大局,列國通商,勢難拒絕,則不得不律之公法?!薄坝ㄖ闶?,必先立議院,達民情。”“中國……果能設立議院……彼族……動輒稱戈,顯違公法哉?”文章反復表達要認清國際形勢,以國際法加人世界潮流的思想。
四、體現(xiàn)新價值?!蹲h院上》整篇文章字句鏗鏘有力、思想深邃。瀆者通過仔細閱讀,就會發(fā)出觀點新穎、字字珠璣的慨嘆。在這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思想通過和西方民主制度學說的整合煥發(fā)出新的強大生命力;西方民主制度學說與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思想交相輝映,新學說的價值就如同播下的除舊革新的種子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fā)芽。西方先進制度文化和中國優(yōu)秀思想文化結合起來,便產(chǎn)生了新型的文化模式。這種價值模式在文中多以格言的形式表現(xiàn),試摘錄幾條以相借鑒:
1.“用人行政,一秉至公?!?.“蓋官不必備,惟其賢也?!?.“夫國之盛衰,系乎人才。人才之賢否,視乎選舉?!薄芭e自一人,賢否或有阿私,舉自眾人,賢否難逃公允?!?.“本斯民直道之公,為一國取賢之準。”5.“試能本中國鄉(xiāng)舉里選之制,參泰西投匭公舉之法,……君不至獨任其勞,民不至偏居于逸?!?.“不知爵祿錫諸君上,則未必能盡知人之明,品第出于高門,則不能悉通斯民之隱。”7.“今之公卿大夫,墨守成規(guī),知古而不知今。游士后生,浪讀西書,知今而不知古,二者偏執(zhí),交相弊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