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宏
—內(nèi)容提要托馬斯?阿奎那在對亞里士多德思想整合的基礎(chǔ)上,對形而上學、認識論、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宗教哲學和哲學邏輯學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討論,形成了具有獨特特征的哲學理論。阿奎那哲學雖然因其與神學的緊密聯(lián)系而受到了不少學者的批評,然而,一方面,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由于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完全接納和對自然理性的充分信任,而使他的哲學產(chǎn)生了特定的歷史價值;另一方面,阿奎那思想體系中所涉及的眾多問題,因其具有永恒的價值,而在當代的哲學討論中發(fā)揮持久的作用。此外,阿奎那對中世紀以后基督教哲學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
關(guān)鍵詞阿奎那 哲學 意義
〔中圖分類號〕B50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04)06-0024-05
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作為13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和神學家,其思想雖然從它產(chǎn)生之日起一直受到截然不同的評價,然而對他的重新認識在不同時代從來也沒有停止過。這種認識一直持續(xù)到了現(xiàn)代,正如約翰?英格利斯在《阿奎那》一書中所說,“在整個20世紀,……人們不斷將阿奎那的思想置于他所處的歷史背景中進行重新解讀。這種工作持續(xù)揭開了阿奎那著作中那些嶄新的和無法預(yù)料的方面。” ①
本文在概述阿奎那哲學基本特征的基礎(chǔ)上,就其哲學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作一簡要的評述。
一
雖然從19世紀以來,特別是在20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引起了眾多西方學者的關(guān)注,產(chǎn)生了大量的有關(guān)阿奎那哲學、神學、方法論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專著和研究論文,但是如何認識阿奎那哲學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則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一些學者堅持認為,雖然阿奎那的著作中有不少的哲學內(nèi)容,但它們只是神學的一部分,缺乏獨立的哲學價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代著名中世紀研究專家E?吉爾松把阿奎那更多地看作是一位神學家而不是哲學家 ② 。另一位中世紀學者A?Maurer也認為,在阿奎那的思想體系中,“一切都是神學的,即使哲學推理構(gòu)成了如此大的部分。它所包含的哲學和其他世俗科學之水已轉(zhuǎn)化成為神學之酒?!?③注釋:①②③轉(zhuǎn)引自B.Davies:TheThoughtofThomasAquinas,p11.參見B.Davies:TheThoughtofThomasAquinas,Oxford:ClarendonPress,1992.P10.約翰?英格利斯:《阿奎那》,中華書局,2002年,第1頁。甚至還有不少學者對阿奎那的哲學采取了更為激進的否定態(tài)度,例如羅素就認為“阿奎那沒有什么真正的哲學精神。” ① 造成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除了阿奎那自身的因素和社會-歷史原因之外,主要是與西方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zhuǎn)向有關(guān)。正如當代西方學者B?Davies所說,自17世紀以來在哲學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問題是知識的可能性問題———“我們能夠認識事物嗎?”或“是否存在著一個不同于我們思想觀念的世界?”諸如此類的問題。這類問題一直是笛卡爾、洛克、休謨、貝克萊和康德思考的核心問題,“然而,阿奎那雖然也有關(guān)于知識的看法,但他對這個問題沒有更大的興趣” ② 。阿奎那對知識的獲得有著堅定的信念,他不會對知識的可能性產(chǎn)生絲毫的懷疑。阿奎那的這種哲學立場是與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認識問題的方式背道而馳的。
然而,在另一方面,阿奎那哲學的獨立意義也受到了不少學者們的肯定。我認為,就阿奎那哲學的基本特征和歷史價值來說,可以從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復(fù)興、基本哲學問題的探討及哲學與神學的關(guān)系等方面來認識。
從歷史上看,阿奎那哲學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復(fù)興和整合。在阿奎那整個思想體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他對古希臘哲學,特別是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評注和推介??梢哉f,阿奎那的整個哲學思想,是建立在亞里士多德哲學基礎(chǔ)之上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他對亞里士多德的基本態(tài)度及對其眾多觀點的完全認同,而且也體現(xiàn)在他對哲學自身合法性的辯護。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人類在本性上都有認知的愿望”,這種愿望是“自然的”,它深深地扎根于人類的本性之中。阿奎那不僅完全贊同這種看法,而且以此為根據(jù),對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中世紀早期神學傳統(tǒng)提出了批評。奧古斯丁認為哲學對事物本性的探索,對自然奧秘的揭示,是一種“邪惡的好奇心” ③ 。但是,在阿奎那看來,“人類認知的愿望不是徒勞空洞的好奇心?!a(chǎn)
生于人類的本性并指向人類的完善”。 ④ 因而,阿 奎那堅持認為“哲學研究就其自身來說是合理的和值得贊賞的。” ⑤
考慮到在阿奎那之前的中世紀思想傳統(tǒng)———除了新柏拉圖主義之外———對古希臘哲學所知甚少這一情況,那么阿奎那在13世紀對幾乎每一部重要的亞里士多德著作的評注和介紹,并以此為基礎(chǔ)來建構(gòu)他的龐大的思想體系,就不能不說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古希臘哲學從而在中世紀后期的經(jīng)院哲學中,獲得了某種不可忽視的認識論意義。
注釋:①②③④⑤TheCambridgeCompaniontoAquinas,P28.TheCambridgeCompaniontoAquinas,P28.參見TheCambridgeCompaniontoAquinas,PP.27-28.B.Davies:TheThoughtofThomasAquinas,P18.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wù)印書館,1981年,第562頁。
當然,阿奎那的哲學工作并不只限于對亞里士多德的復(fù)興。對當時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和論述,也構(gòu)成了阿奎那龐大思想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阿奎那在對亞里士多德哲學進行大量評論和重新整合的同時,也寫下了大量與哲學有關(guān)的論著,如《論存在與本質(zhì)》《論自然原理》《論真理》《反異教大全》《斥希臘人的謬誤》《自由辯論集》《神學大全》《論萬物的精神體》《論獨立實體》《論惡》《論靈魂》《德行總論》,等等。在這些論著中,阿奎那對哲學的不同領(lǐng)域,諸如形而上學、認識論、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哲學邏輯學、宗教哲學中的眾多問題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探討和論述。如阿奎那不僅探討了形而上學的性質(zhì)及其研究對象,對事物的結(jié)構(gòu)以及實體與偶性、形式與質(zhì)料、現(xiàn)實與潛能、本質(zhì)與存在等范疇間的關(guān)系及各自意義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而且在此基礎(chǔ)上對認識論的問題也作了深入的探討。他認為由靈魂和肉體所構(gòu)成的人類存在,不僅具有感性認識能力,而且具有理性認識能力;始終堅持認識對象———感性事物、靈魂、天使和上帝———的可知性。
除此之外,阿奎那還就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和宗教哲學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論述。在倫理學上,阿奎那關(guān)注的重點是人們的道德行為而不是道德理論———正是在對人類道德行為分析和反思的基礎(chǔ)上,阿奎那提出了有關(guān)美德的看法 ① 。在政治哲學上,阿奎那一方面試圖把傳統(tǒng)的政治學觀點與新興的社會-政治理論相結(jié)合,另一方面則建構(gòu)了一個邏輯上嚴密的自然律學說。這一理論隨后對西方的政治、法律和道德思想產(chǎn)生了持久的影響。 ② 然而,作為一位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家,阿奎那思想最富有特色的地方是他的宗教哲學。他以亞里士多德哲學為藍本,把一種新的哲學思想和表達方式引進到了基督教哲學中,在感性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用哲學理性重新表述了信仰問題,從而建立起了不同于奧古斯丁本體論類型的第二種宗教哲學類型———宇宙論類型。上述這些哲學思想,不僅對中世紀哲學,而且對近現(xiàn)代哲學都產(chǎn)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
二
阿奎那哲學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它與神學的密切聯(lián)系。阿奎那的許多重要著作,既是神學的,也是哲學的。在阿奎那的思想體系中,哲學與神學往往是交織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這一方面使得他的神學獲得了一種新的表述基礎(chǔ),在哲學理性的維度上實現(xiàn)“整個神學的解放性轉(zhuǎn)換”,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不同于奧古斯丁的新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則賦予他的哲學以更寬廣的領(lǐng)域,使其哲學從傳統(tǒng)的問題中伸展到了神學的層面上,諸如“上帝的存在和特征,上帝作為創(chuàng)造者的活動和上帝的天命,不朽靈魂的存在和眾多倫理學上的見識”, ③ 等等,都進入到了哲學理性的視野中。這種從哲學立場出發(fā)對神學問題的關(guān)注,在阿奎那的哲學中發(fā)展出了某種獨特的哲學主題———自然神學。正如Norman Kretzmann所說,阿奎那所論述的自然神學“是他所知道的最充分完成的和最有前途的自然神學”。 ④ 因而,通過神學問題闡發(fā)他的哲學思想,就成為阿奎那哲學的一個基本特征。
注釋:①②③④NormanKretzmann:TheMetaphysicsofTheism,ClarendonPress,1997.P2.HansKung:GreatChristianThinkers,NewYork:TheContinuumPublishingCompany,1994.P110.參見TheCambridgeCompaniontoAquinas,P217.參見TheCambridgeCompaniontoAquinas,EditedbyN.KretzmannandE.Stump,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P196.
在理性基礎(chǔ)上對自然神學的全面闡發(fā),集中體現(xiàn)在阿奎那所提出的上帝存在的五種證明上。 這五種證明依次為不動的推動者的證明、最終因的證明、自身必然性的證明、事物不同完善等級的證明和目的因證明。在這五種證明中,阿奎那運用了古希臘哲學,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哲學,從經(jīng)驗世界追溯超經(jīng)驗的最終原因。這體現(xiàn)了阿奎那對人類理性和亞里士多德哲學的信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人類理性的合法性建立起了可以接納的根據(jù),雖然這種接納是有限的和有條件的。
當然,阿奎那的自然神學,特別是他的五種證明方式,雖然其目的是為了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同時也表明了感性世界的有限性。也就是說,自然世界及其運動,在終極意義上并不是自足的。我們必須對存在本身發(fā)問,追尋作為存在的存在的根源或世界的終極原因。這可說是眾多西方哲學家所致力解決的基本問題。當然阿奎那的答案是上帝,但他在他的敘述框架內(nèi)為建立在感性實在基礎(chǔ)上的理性推論提供了一種意義,一種為早期神學家所不能容納的論證價值。再者,不論每一論證的最終結(jié)論是否是上帝,阿奎那的證明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方式,促使人們?nèi)ヌ骄扛行允澜绲某皆慈?。這可說是阿奎那神學體系中所包含的形而上學價值之所在。
然而,阿奎那所提出的上帝存在的證明既不是盡善盡美的,也不是對終極問題的永恒解決。一方面,阿奎那對自然理性的信任是有條件的,而其理性證明方法也只有在自然神學的范圍內(nèi)才有充分的意義。阿奎那從事物的運動和因果系列諸方面推出終極者(第一推動者或第一原因)存在的基本原則,是對理性推論有限性的設(shè)定。由于從這些自然現(xiàn)象上往前追溯,無論是運動系列或是因果系列,都會達致無窮。阿奎那認為這種理性推論上的無窮倒退是不可能的,或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們必須在某一點上停止,從而得出“不動的推動者”或“第一原因”的結(jié)論———阿奎那相信這是每一個有理性的人都會贊同的。因為在他看來,無限推論的理性是一種壞的理性,既是矛盾的又是荒謬的。另一方面,在阿奎那證明的終點站立起來的上帝是一個預(yù)先的假定———一個來自于啟示神學的基本信念。因而在阿奎那的證明中,上帝的存在只有著邏輯的必然性,而沒有現(xiàn)實的可能性。“上帝存在”不可能是從自然理性中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它只是為自然理性所證明或驗證。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理性只有次一級的價值,它不是“發(fā)現(xiàn)”真理,而只是“證明”真理。充其量,自然理性(或五種證明)只能驗證上帝是否存在,而不能說明上帝是什么。
三
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認同,對眾多哲學問題的探討,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神學問題的進一步闡發(fā),對理性和信仰關(guān)系的重新表述,都在西方哲學史和神學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般來說,像安瑟倫和奧古斯丁這類基督教早期歷史中的神學家,主要是從柏拉圖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中吸取思想資源。在中世紀,亞里士多德哲學首先是被一些穆斯林思想家引進和研究,然后才引起了西方思想家們的注意。但是在開始時,由于被許多正統(tǒng)神學家們看作是對基督教的威脅,亞里士多德哲學遭受到了強烈的抵制和反對。
然而阿奎那堅持了相反的立場。他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及其邏輯方法對于理解和表達基督教神學來說是非常有用的。因此,他不僅積極地研究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評述、注解當時翻譯為拉丁文的每一本亞里士多德著作,而且在他的神學著作中也大量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觀點,特別是他的思考方式和邏輯方法。
正是由于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廣泛運用和不斷宣傳,從而改變了這種哲學在剛剛傳
入歐洲時的消極地位,并對基督教哲學后來的發(fā) 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短期來看,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最終被接受,消除了13世紀基督教神學所面臨的困難和被動局面。正如J?L?Gonzalez所說,阿奎那已經(jīng)成功地把一個許多人認為是“一種威脅的哲學”轉(zhuǎn)變成為神學手中的工具 ① 。當然這種轉(zhuǎn)變是巨大的,它“可作為時代的象征,是從邏輯到形而上學的轉(zhuǎn)變” ② 。從長期的立場來看,由于亞里士多德哲學為阿奎那大量地使用并被正統(tǒng)的基督教神學所認可,從而改變了建立在柏拉圖基礎(chǔ)上的早期基督教哲學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基督教哲學體系。正如A?C?Pegis所說,“當我們從12世紀的圣伯爾拿(St?Bernard)來到13世紀的圣托馬斯,我們遇到的是一個完全實在的世界,遇到的是一個完全自然狀態(tài)的理性……13世紀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一個基督教理性尋求發(fā)現(xiàn)和追蹤從人到上帝的方式”。 ③ 保羅?蒂利希把阿奎那的這種闡述方式稱之為不同于奧古斯丁“本體論方法”(第一種類型)的“宇宙論方法”(第二種類型)。蒂利希說,“為奧古斯丁及其學派所詳盡闡述的本體論方法已經(jīng)遇到了困難”,而阿奎那的批評及其宇宙論方法則“摧毀了本體論方法的基礎(chǔ)以及和它一道的直接的宗教確定性。他用宗教哲學的第二種類型取代了第一種類型?!?④ 可以說,從此以后,在基督教哲學中一直存在著表達思想的新的方式:通過人類的理性認識上帝。這是一種不同于像德爾圖良、奧古斯丁等神學家們所遵循的路線的另一種路線。
注釋:①②③④保羅?蒂利希:《文化神學》,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頁。A?C?Pegis:Introduction,見BasicWritingsofSaintThomasAquinas,Vol.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37頁。A?C?Pegis:Introduction,見BasicWritingsofSaintThomasAquinas,Vol.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37頁。J?L?Gonzalez:TheStoryofChristianity,V.1,Harper&RowPublishers,1988.P319.
因而可以說,托馬斯?阿奎那在基督教的歷史發(fā)展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在神學中對哲學的成功運用,以及他對理性和信仰關(guān)系的詳盡解釋,不僅擴展了基督教思想的深度,而且也豐富了它的表達方式。Gonazales指出,“托馬斯的著作對于神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這部分是由于他的思想的系統(tǒng)化結(jié)構(gòu),但最重要的是他把傳統(tǒng)教義與當時新型哲學觀點聯(lián)系起來的方式?!?① 阿奎那的學說可說是在神學范圍內(nèi)用哲學理性處理信仰問題的一個影響深遠的范例。
從19世紀后期起首先在西歐各國、然后又蔓延到世界各地的“新托馬斯主義”或“新經(jīng)院哲學”,就是依據(jù)阿奎那的思想建立起來的。阿奎那的哲學被宣布為基督教哲學“最可靠”的基礎(chǔ),以此為基礎(chǔ)所建立起來的“新托馬斯主義”成為羅馬天主教最為正統(tǒng)的官方哲學。因而羅素甚至也不得不承認,阿奎那“不僅有歷史上的重要性,而且還具有當前的影響,正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一樣,事實上,還超過后兩人”。 ② 雖然這種贊賞和肯定主要發(fā)生在天主教哲學內(nèi)部,但是阿奎那哲學的價值并不僅限于此。固然,阿奎那在13世紀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評論和充分接納,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基督教哲學傳統(tǒng)。然而正是這種接納和運用,為近現(xiàn)代思想家們理解古代哲學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幫助。中世紀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溝通古代哲學和近現(xiàn)代哲學的橋梁。阿奎那正是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從事哲學研究的。因而對阿奎那哲學意義的認識,應(yīng)該在他所處的歷史背景中考察。13世紀不僅是近代意義上的大學興起的時期,也是亞里士多德著作的拉丁譯本被廣泛傳播的時期。大學為亞里士多德哲學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臺,而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復(fù)興則對一直深受柏拉圖主義影響的奧古斯丁、波埃修斯(Boechius)和偽狄奧尼修斯(Pseudo-Dionysius)所引導(dǎo)的傳統(tǒng)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這一挑戰(zhàn),被英國歷史學家D?Knowles稱之為是一場13世紀的“哲學革命” ③ 。阿奎那則是這場革命或轉(zhuǎn)變的領(lǐng)軍人物和集大成者。因此,在哲學上,阿奎那有著特定的歷史價值。
當然,阿奎那的歷史意義不僅僅在于他對亞里士多德的成功運用。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認識 阿奎那哲學的價值,一直為不同的人們所嘗試。這一點在20世紀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A?Broadie指出,在長期被否定之后,阿奎那的著作逐步被不同的哲學團體成員所研究,“他的觀點也在當代哲學邏輯學、形而上學、認識論、心智哲學、道德哲學和宗教哲學等領(lǐng)域的爭論中發(fā)揮作用”。 ④ B?Davies也認為,阿奎那所探討的眾多問題,諸如上帝、真理、存在、人類及其命運,是永恒的,具有不朽的價值 ⑤ 。作為“劍橋系列”叢書之一的《阿奎那》一書的編纂者們,就是按照這一精神介紹了阿奎那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他對古希臘哲學、伊斯蘭哲學和猶太教哲學的借鑒與綜合,他的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方法論,以及阿奎那哲學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代意義 ⑥ 。也許,已故的中國阿奎那研究專家傅樂安先生的評價是較為客觀的。他說:“在西歐中世紀哲學史上,托馬斯雖然不是唯一的最大哲學家,可是他的哲學思想不僅對基督教哲學界起了極大的作用,而且對整個中世紀哲學界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他在西歐哲學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他的不少理論迄今為近現(xiàn)代哲學史家和哲學家所評述?!?⑦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傅樂安:《托馬斯?阿奎那基督教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9頁。參見TheCambridgeCompaniontoAquinas。參見B?Davies:TheThoughtofThomasAquinas,P20.A?Broadie:“StThomasAquinas”,見ThePhilosophers-IntroducingGreatWesternThinkers,EditedbyT.Honderich,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P39.參見TheCambridgeCompaniontoAquinas,P20.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第549頁。J?L?Gonzalez:TheStoryofChristianity,V.1,PP.318-319.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責任編輯:張 蓬